浙江人才发展蓝皮书(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嘉兴市人才发展报告

□ 嘉兴市委人才办


2015年,嘉兴市人才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为目标,以集聚高端人才、开发紧缺人才、培养实用人才为重点,强化绩效导向,深化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产业链嵌入人才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人才工作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

1.加强人才工作统筹

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召开例会,审议研究重大政策、部署推进重点活动。连续开展党委(党组)书记履行人才工作责任述职评议,通过县(市、区)委书记向市委常委会书面述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党委(党组)书记向领导小组口头或书面述职的形式,将“一把手”人才述职范围、内容、程序方法等予以制度固化。继续推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重点人才工程(工作)推进督查制度,编制《2015年度全市重点人才工程(工作)手册》,涵盖所有县(市、区)和32个市级机关部门,确定65项年度重点人才工程(工作)。

2.深化人才规划调研

以“一规一图”为重点,着眼于推进人才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人才强市战略谋划。规,即首次市区联动编制“1+2”人才发展规划,在编制全市层面规划的同时,同步编制南湖区、秀洲区重点产业人才发展子规划,年前已形成初稿。图,即全球招才布局图,以产业路线厘清人才需求路线从而布局全球招才路线。2015年初步完成软件设计开发,正在进行相关数据采集录入。同时,完成《嘉兴制造业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调研。

3.完善人才工作考核

出台《2015年度重点人才工作考核评优办法》,完善县(市、区)、市级机关部门、创业创新平台三个层面的考核评优指标,考核指标从单纯考核引才数量转为考核数量和绩效并重。2015年市对县(市、区)目标责任制考核,人才工作考核内容继续保持在1级指标,所占分值提高至4分。同时,把已实施多年的创建“双强”(党建强、发展强)企业改为创建“三强”企业,制定“人才强”企业主要指标,加强对企业人才工作的引导。完成2014年度省对市、县政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自查工作。

(二)大力引进集聚创业创新人才

1.持续实施“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

连续第6年赴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地举办招才引智活动,并在法国巴黎启动了首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大赛,吸引来自法国、美国、英国等18个国家212人报名参加。2015年会同嘉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邀请21个海外高层次华人社团1500余人来嘉兴实地考察,开展项目洽谈对接活动,共吸引852位高层次人才申报第六批“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项目853个。在此基础上,结合“‘双千’培育百日行动”,加强国家级、省级人才及团队的引育。截至2015年年底,遴选第六批“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项目123个、市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27个;初步掌握新增国家“千人计划”3人、省“千人计划”17人,全市累计引育“双千”人数均达111人;生辉照明、凯盈新材料2个团队入围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公示名单。同时,规范领军人才项目管理,出台《“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创业类领军人才及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首次提出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并明确退出条件及程序,对项目的初期评估、中期评估、升级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细化明确。2015年,开展领军人才企业绩效评估,全市销售收入达百万元以上企业118家、千万元以上企业52家、亿元以上企业10家、上市企业6家。

2.深入推进高端人才平台培育

拓宽引才平台布局,探索“带土移植”模式,创新在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上海外滩等地建立了6个域外孵化器(基地),构建人才项目孵化在域外、转化在本地的格局。完善出台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基地建设,制定《嘉兴市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将园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平台纳入体系,推行标准化管理、星级化服务。推进省级“千人计划”产业园(嘉善“归谷”园区)和市级“千人计划”项目转化中心(经开“智创园”)建设。支持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国际人才城、基金小镇、星耀南湖创新发展院等特色平台建设。

3.统筹部署各支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党政人才一线实践锻炼,开展“百名机关干部联企驻企促发展”专项行动,全市遴选103名市管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作为红色代办员,联系服务103家重点企业。帮助企业解决问题287个。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力,全年举办专题讲座、高级研修班等各类培训204期,培训企业人员32033人次。同时启动禾商创业导师名师库建设,首聘11名本土优秀企业家指导中小企业发展。启动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资格互评认定工作,大力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全市核准公布各类专业技术资格人才1.8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约2.45万人。注重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建立4个实训基地,引导新生代农民创业创新,7人被推荐评选为全省百名“农创客”。深化社工人才专业化能力培养,全市持证社工人数达4062人,社工持证总数、持证率、万人持证率等指标列全省前茅,成功创建“全国社会工作实务实习实训基地”。

(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1.推进嘉兴市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

选定嘉兴科技城作为市人才改革试验区,成立一个协调小组和一个领导小组。协调小组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连小敏任组长、16家市级机关部门和南湖区委组成,统筹协调推进人才改革试验区进程。领导小组由南湖区建立,负责人才改革试验区推进的具体事宜。2015年重点以政策带动体制机制创新,把政策谋划作为推进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7个方面、21条改革举措以及35项政策措施,市、区合力,在要素保障、创业奖励、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激励、生活安居等多方面给予试验区更大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机制创新空间。

2.制定出台“一意见两办法”

赴北京、上海、苏州等地学习考察,借鉴上海科创22条等周边人才新政,结合“互联网+”等新形势,会同人社、财政等部门多次商研,数易其稿,形成《嘉兴市“人才强企”若干政策意见》、《嘉兴市杰出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嘉兴市事业单位引进紧缺人才实行专才特聘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一意见两办法”,分别着力于激发企业主体作用、培养后备人才队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构建新一轮统筹推进人才工作的政策框架,以两办名义发文,确保人才政策在“十三五”期间持续发力,保持竞争力。

3.研究探索市校合作新模式

赴京沪镐粤四地高校考察交流,对接高校智力成果为嘉兴所用,创新提出“5+X”市校合作模式,“5”即干部人才互派互挂和人才活动联办、共建成果转化孵化器、联建研发中心(研究院)、建设大学生实践基地、成建制引进高校分校或专业学院等,“X”即根据各学校的不同特点进一步丰富合作内容。目前,已选派3名干部赴清华大学科技园、科研院挂职;嘉兴市佳利电子与西安交通大学拟建6~18个月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拟在西安理工大学卓越班中设立“加西贝拉红船奖学金”。此外,会同市教育局走访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嘉高校,听取意见和建议,研究高校高层次重点人才引育办法。

(四)做精做优高层次人才服务

1.开展专项行动

实施“百个项目对接产业助转型”专项行动。上下联动,在全市范围内对领军人才项目成熟度和企业实际发展需求进行摸底,同时对本地民营企业对外合作意向开展调查,遴选百个项目开展产业链对接活动,围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领域需求,精准对接本市民营企业,全年共开展19场专题对接活动。

2.完善对接机制

推进服务人才“双月”例会和联盟对接“三三会”常态化举办。坚持定期召开、定期活动,结合选派第三批创业助理、创建“三强”企业、成立“千人计划”产业促进会等载体,发挥政务、金融、校企合作三大联盟作用,切实为领军人才企业发展解决实际难题。全年召开了服务联盟推进会、智资对接会、楼宇对接会、生物医药类领军人才企业专题辅导等活动。此外,开展“百镇(园区、平台)千企大走访”,市、县联动,帮助企业谋策引才,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发展强、党建强、人才强“三强”企业。

3.打造品牌活动

举办第八届“星耀南湖”精英峰会,在持续举办人才合作交流大会、领军人才企业产品展示交流会、县域人才发展论坛的基础上,首次联合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会、浙报传媒集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举办首届全球创客大会和光荣浙商第二届年会,彰显嘉兴市创新融合、开放合作的人才工作理念。共吸引海内外3000余名精英人才参会。历时一年采访实录的《嘉兴院士》也在峰会上进行了首发。此外,首次联合市经信委共同举办创业转型CEO培训班,通过拉长周期为领军人才CEO和本土民营企业家搭建广泛接触的机会,推进智本和资本的无缝对接。同时,进一步完善市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组织开展第三批“南湖百杰”健康体检和分批休假、领军人才学术休假等活动。

(五)稳妥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

1.优入口

坚持在选聘上控量提质,全年新选聘大学生村官37名,其中择优选聘14名、公开选聘17名、选调生村官6名。

2.严管理

根据省里部署要求,完成大学生村官信息系统建设,录入全部在岗大学生村官数据,同时制定出台《大学生村官积分制管理办法》,积分将作为基础依据运用到大学生村官的使用及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上。

3.宽出口

继续稳妥规范做好聘任期满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2015年首次开展大学生村官考核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关工作,全市12名大学生村官通过这一途径进入镇(街道)事业单位。

二、2016工作展望

2016年,嘉兴市人才工作将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突出规划引领,围绕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目标,立足产业链、围绕创新链、完善人才链、补齐资金链、优化服务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六链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力争全年引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100名左右,入选国家和省以上“千人计划”人才取得新突破。

1.完善机制,提升党管人才水平

牵头编制“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梳理当前需要财政投入保障的人才项目清单,测算资金需求总量。强化党政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设计季度人才工作报表,有节凑地掌握工作进度。精细化开展党委“一把手”履行人才工作述职制度,明确人才投入、政策执行等条款必述。完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架构建设,设立联席会议制度。深化成员单位重点人才工作(工程),制定部门服务人才的工作清单,加大专项考核、重点项目督办,建立工作方案备案制、季度推进情况报送制、先进单位个人评选制。完善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服务人才“双月例会”、联盟对接“三三会”制度,统筹推进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探索开展人才工作项目市场化招标。健全人才投入稳定增长和多元投入机制,设立人才发展引导基金,在人才改革试验区开展资金投入改投资试点。引进第三方评估人才发展情况、人才项目效益,发布年度人才发展蓝皮书、“人才强市”指数和紧缺人才目录。加强基层人才工作力量配备,推进镇(街道)科技人才工作站建设,谋划在省级以上平台设立人才专职副主任。

2.聚焦产业,实施重大人才工程

加强人才链与产业链互动,围绕嘉兴市“十三五”重点产业发展和布局,统筹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谋划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即百团计划,重点引进成熟科技项目,以产业化项目集聚人才团队,要求成熟项目必须带人才、带团队、带专利;千人计划,更大力度实施“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到2020年引进千名领军人才,形成国家、省“千人计划”的嘉兴地方队;万人计划,重点培养选拔各领域杰出人才、重点产业技能大师、重点领域紧缺人才。持续推进重点创新团队培育、院士智力回归、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沪上人才柔性引进计划。围绕特色小镇建设,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七大产业,以及纺织服装、丝绸、黄酒等传统优势和历史经典产业,着力强化产业人才支撑,打造企业高管人才、领军型创新人才、中层支撑型人才和一线配套型人才等四个层次互为衔接的人才“金字塔”。加强创新资源布局研究,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嘉兴地图的叠加匹配,明确重点对接的区域、高校以及院所。排摸现有企业研究院、公共技术研发中心,推进人才、科技项目管理平台对接,建设新兴产业共性创新系统发展体系。

3.创新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探索建立招商引智“同招、同考、同奖”工作机制,举办“双招双引”培训班。制定干部外派挂职计划,下达引才工作任务。完善全球招才网络布局,抓紧布局欧洲、深圳等域外孵化器,总结硅谷、北京、上海孵化器运作机制。深度对接欧美同学会、海智基地等人才社团、人才机构,聘请一批引才大使、引才顾问。精准对接大院名校,深化“5+X”模式,成立红船“两创”基金,市、县联动开展百名海外学子嘉兴行、百家企业高校行等活动。谋划承办国家级人才科技活动、国家级人才协会活动,赴上海、北京等地继续开展高端人才对接活动。

4.着力破难,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深入研究上海等周边地区人才工作经验,完善人才流动、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对柔性引才、人才荣誉体系、人才积分卡制度等相关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适时出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业创新的实施意见》。制订人才项目及团队引育“一事一议”规则。启动“双区联动”人才改革示范区建设,在嘉兴科技城(以政策创新为突破口)、秀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人才产业协同发展为突破口)分别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大力宣传“两意见两办法”人才新政,推进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实施细则,确保政策落地见实效。制定出台基金小镇支持本地人才企业、鼓励领军人才企业产品优先进入政府采购等意见,深化研究企业引才作用机制。

5.优化布局,打造多元人才平台

完善全市人才发展平台布局,推进创业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引导各地规划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区分、错位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平台,推进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标准化服务、星级化管理。提升省级人才基地、“千人计划”产业园(项目转化中心)等平台的人才集聚度、辐射带动力和增值服务力。加大人才栖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星耀南湖创新发展院实体化运作,组建“红船智库”专家委员会。探索依托企业力量在上海孵化器周边建设加速器、产业园。

6.把握重点,提供精准人才服务

继续发挥创业助理、三大服务联盟、三师服务团、“千人计划”产业促进会、海创俱乐部作用。支持科技银行、科技保险建设,构建科技金融支撑体系,促进人才与资本充分对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发挥作用,专门为科技、人才服务。在嘉兴科技城打造“智立方”,整合形成集行政审批中心、人才服务中心、项目评估中心、人才交流中心、技术交易中心、成果展示中心于一体的市级人才公共服务一站式平台。大力发展人才中介服务,支持国际人才城和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引导高端人才猎头机构落户嘉兴。探索建立重大人才项目土地特供制度和人才子女就学特供名额制度。组织举办创业转型CEO培训班。搭建人才服务信息化平台,打造线上人才之家。优化人才住房保障,论证在公铁沿线规划建设一批人才公寓,探索单独建、回购、公租房或是出让地块、货币补贴等方式,试点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公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