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信息系统相关概念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化表面上看起来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但实质是使信息这一信息社会的主导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可以说推广信息技术是手段,利用信息是目的,信息化则是实现目的的过程。那么,我们自然要问,什么是信息?
对于“信息”这个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信息(Information)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信的知识。
首先,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客观世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事物的有关属性状态,如时间、地点、程度和方式等。信息的范围极广,比如气温变化属于自然信息,遗传密码属于生物信息,企业报表属于管理信息等。其次,信息是可以传递的。信息是构成事物联系的基础。由于人们通过感官直接获得周围的信息极为有限,因此,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传输工具获得。最后,信息形成知识。所谓知识,就是反映各种事物的信息进入人脑,对神经细胞产生作用后留下的痕迹。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相结合,产生了知识。人们正是通过获得信息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和改造世界的。
信息的概念不同于数据。数据(Data,又称资料)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这些符号不仅包括数字,还包括字符、文字、图形等。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处理数据是为了便于更好地解释。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可以说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例如,行驶中汽车里程表上的数据不一定成为信息,只有当司机需要观察里程表上的数据以便做出加速或减速的决定时,才成为信息。同一数据,每个人的解释可能不同,其对决策的影响可能不同。决策者利用经过处理的数据做出决策,可能取得成功,也可能遭受失败,关键在于对数据的解释是否正确,因为不同的解释往往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目的。
信息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按照管理的层次可以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按照应用领域可以分为管理信息、社会信息、科技信息等;按照加工顺序可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等;按照反映形式可分为数字信息、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等。
信息具有以下特性:
“事实是信息的中心价值,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不仅没有价值,而且可能价值为负,既害别人,也害自己”。
信息的时效是指从信息源发送信息,经过接收、加工、传递、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时间间隔愈短,使用信息愈及时,使用程度愈高,时效性愈强。
关于客观事实的信息是不可能全部得到的,这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程度有关系。因此数据收集或信息转换要有主观思路,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要进行分析和判断,只有正确地舍弃无用和次要的信息,才能正确地使用信息。
管理系统是分等级的(如公司级、工厂级、车间级等),处在不同级别的管理者有不同的职责,处理的决策类型不同,需要的信息也不同。因而信息也是分级的。通常把管理信息分为以下三级:
(1)战略级。战略信息是关系到上层管理部门对本部门要达到的目标,关系到为达到这一目标所必需的资源水平和种类以及确定获得资源、使用资源和处理资源的指导方针等方面进行决策的信息。如产品投产、停产、新厂选择厂址,开拓新市场等。
制定战略要大量地获取来自外部的信息。管理部门往往把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结合起来进行预测。
(2)战术级。这是管理控制信息,是使管理人员能掌握资源利用情况,并将实际结果与计划相比较,从而了解是否达到预定目的,并指导其采取必要措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的信息。例如,月计划与完成情况的比较、库存控制等。管理控制信息一般来自所属各部门,并跨越于各部门之间。战术级也称为管理级。
(3)作业级。作业信息用来解决经常性的问题,它与组织日常活动有关,并用以保证切实地完成具体任务。例如,每天统计的产量、质量数据、打印工资单等。
信息是可变换的,它可以由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载体来载荷。这一特性在多媒体时代尤为重要。
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是一种资源,因而是有价值的。索取一份经济情报,或者利用大型数据库查阅文献所付费用是信息价值的部分体现。信息的使用价值必须经过转换才能实现。鉴于信息寿命衰老得快,转换必须及时。如某车间可能窝工的信息知道得早,及时备料或安插其他工作,信息资源就转换为物质财富。反之,事已临头,知道了也没有用,转换已不可能,信息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管理的艺术在于驾驭信息”,就是说,管理者要善于转换信息,实现信息的价值。
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管理信息量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有所谓“信息威胁”之说,这是指人类面临要处理的信息量大到难以应付的地步,以至造成混乱的结果。例如,一年内全世界发表的化学论文多达数万篇,如果没有计算机,要想从中找到一篇需要的文章内容就会像大海捞针。信息的爆炸性增长造成了信息挑战和信息威胁。面对这种情况,应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辅助作业是迎接信息挑战的唯一出路。
(二)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系统按其组成可分为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和复合系统三大类。血液循环系统、天体系统、生态系统等属于自然系统,这些系统是自然形成的。所谓人造系统,是指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一系列的要素作出有规律的安排,使之成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例如计算机系统、生产系统和运输系统等。实际上,大多数系统属于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而且许多系统有人参加,是人机系统。例如信息系统看起来是一个人造系统,但是它的建立、运行和发展往往不以设计者的意志为转移,而有其内在规律,特别是与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人的行为有紧密的联系。了解自然系统的运行规律及人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建立和发展信息系统的关键。
系统的特征包括: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等。下面对这些特征逐一讨论。
一个系统至少要由两个或更多的可以相互区别的要素或称子系统组成,它是这些要素和子系统的集合。作为集合的整体系统的功能要比所有子系统的功能的总和还大。
人造系统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所谓目的,就是系统运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它表现为系统所要实现的各项功能。系统目的或功能决定着系统各要素的组成和结构。
系统内的各要素既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这里所说的联系,包括结构联系、功能联系、因果联系等。这些联系决定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机制,分析这些联系是构筑一个系统的基础。
系统在环境中运转。环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系统。系统与其环境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进行物质的、能量的或信息的交换。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信息系统的概念
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它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组织中各项活动表现为物流、资金流、事务流和信息流的运动。“物流”是实物的流动过程。物资的运输,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直至销售都是物流的表现形式。“资金流”指的是伴随物流而发生的资金的流动过程。“事务流”是各项管理活动的工作流程,例如原材料进厂进行的验收、登记、开票、付款等流程,厂长做出决策时进行的调查研究、协商、讨论等流程。“信息流”伴随以上各种流的流动而流动,它既是其他各种流的表现和描述,又是用于掌握、指挥和控制其他流运行的软资源。在一个组织的全部活动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信息流,而且不同的信息流用于控制不同的活动。若几个信息流联系组织在一起,服务于同类的控制和管理目的,就形成信息流的网,称之为信息系统。一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企业的产、供、销、库存、计划、管理、预测、控制的综合系统,也可以是机关的事务处理、战略规划、管理决策、信息服务等等的综合系统。
信息系统包括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两个方面。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使它获得新的结构与形态或者产生新的数据。比如计算机系统就是一种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它对输入数据的处理可获得不同形态的新的数据。信息传输系统不改变信息本身的内容,作用是把信息从一处传到另一处。由于信息的作用只有在广泛交流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通信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系统的发展。广义的信息系统概念已经延伸到与通信系统相等同。这里的“通信”不仅指通信,而且意味着人际交流和人际沟通,其中包括思想的沟通、价值观的沟通和文化的沟通。广义的资讯(沟通)系统强调“人”本身不但是一个重要的沟通工具,还是资讯意义的阐释者;所有的沟通媒介均需使资讯最终可为人类五官察觉(Sense)与阐释(Interpret),方算是资讯沟通媒介。这里,资讯就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