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缄其口,开口前先三思
身在职场,学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度”,是重要的原则。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的嘴上加把锁,防止说话时不留分寸,把不好口风,否则很容易给自己带来灾祸。
一个人若总是滔滔不绝地说话,说得多了,言语中自然而然会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你对事物的态度,你对他人的看法,你今后的打算等,若这些被他人了解、闲传,容易造成误解、隔阂,甚至形成仇恨。总是对身边的人和事评头论足,容易惹怒他人,以致埋下灾祸的隐患;今天道东家长,明天说西家短,这种缺少修养的言谈,很容易遭到报复的。
隋朝名将贺敦立有大功,他因为对朝廷赏赐不公心怀不满,便口出怨言,结果被权臣宇文护报告给皇上,皇上令其自杀。临死前,他叫来儿子贺若弼说:“我因口舌而死,你不能不记住!”说完,他用锥子将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来,以此告诫他慎言少说。
贺若弼开始还能记住,经常以“遇事三缄其口”来提醒自己,可随着他功劳日大、地位日高,便把父亲的告诫忘到脑后去了。同父亲一样,他也因对朝廷封官不满而大发牢骚,结果被免去了官职;他不接受教训,反而怨言更多,于是被逮捕下狱,继而被处以死刑,重蹈了父亲的覆辙。
职场是最容易滋生是非的地方,千万不能信口开河,否则容易惹祸上身。喜欢津津乐道、传递小道消息,喜欢谈论东家长西家短,乐于神侃吹牛,都不是好习惯,这种习惯若不及早纠正革除,总有一天,会自食苦果。我们身在职场,要尽量少说话,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自毁前程。
有“未来总理”之称的政治家约翰·布洛戈登,因为在酒会上的失态举动,被迫宣布辞职,自毁大好前程。此前,布洛戈登被澳大利亚各方看好,认为他最有可能成为澳大利亚未来的总理。
布洛戈登之所以痛失良机,是因为没能“管好自己的嘴”。他在参加一次酒会时,不小心喝多了,不胜酒力的他立即丑态百出:先是跟几个金发女郎乱调情,然后笑称巴尔的马来西亚裔妻子海伦娜是“邮购新娘”(是指透过婚姻中介挑选男性,并借此出嫁的女性。这是一个带有贬义的用语,具有冒犯性)。巴尔对布洛戈登的言辞十分不满:“我没法接受他的道歉,因为他的话给我的妻子造成了非常大的精神伤害。”海伦娜17岁时从马来西亚到澳大利亚求学,毕业于悉尼大学,后来成为成功的生意人,并且在澳大利亚政界声誉颇佳。
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华德强烈谴责布洛戈登的言论:“那样说真是大错特错了。我跟海伦娜熟悉,她是一个非常大方热情的人,那样的言论怎么也不应该说。”
后来,布洛戈登在当天匆忙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神情尴尬地表示,他对自己的失言表示道歉,这意味着他丧失了成为澳大利亚总理的机会。
人际交往中,我们都有许多话要说。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都应该有讲究。可以说,说话也是一种艺术。很多时候,有些人吃亏就是因为没能管住自己的嘴巴。
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实际上,在和人交流的过程中,同样要做到“三思而后说”。少说,并不是让我们不说,而是让我们说该说的,恰如其分地说,绝不可胡说、乱说。《论语》里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身在职场,如果你不能够确定自己要说的话对人、对事有益无害或者利多害少,那就不如不说。有的人说话常常不加思考,只顾自己把话说完,而忽略了“听者”闻后所想,结果无意中得罪了别人,却浑然不自知。有时候,说话欠考虑往往会给我们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舌头”最能给自己惹是生非。说得太多,最终吃亏的只能是自己。除了不搬弄是非外,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闭口不言,不抱怨。抱怨对你的工作于事无补,还可能将你送上绝路。不要抱怨,也不要去干预别人的抱怨,少说或不说有可能危及到自己的话,不要轻易冒险。
该沉默的时候闭上嘴巴,是智慧的一种体现。少说多做,正是聪明人的表现。你如果能够做到少说多做,那你一定会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