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例如英语学习中单词、短语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内容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有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殊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单纯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
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从信息处理的角度讲,英语的第一次学习和背诵只是一个输入编码的过程。人的记忆能力从生理上讲是十分惊人的,它可以存贮1015比特(byte,字节)的信息,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被挖掘的通常只有10%,还有更多的记忆发挥空间。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中更大的问题——即记忆的牢固度问题,这就涉及心理学中常说的记忆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解读
德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我们平时的记忆的过程是这样的: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记忆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长时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那么,什么是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错误地再认和错误地回忆,这些都是遗忘。
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 cfhhj, ijikmb, rfyjbc等。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见下图。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回忆时间间隔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地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到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不同性质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
而且,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的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音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死记硬背是费力不讨好的。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而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很不轻松。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关于遗忘的一种曲线,而且是对无意义的音节而言的,通过与其他材料的对比,艾宾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不过它们大体上都是一致的。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得也越慢。
个性化的艾宾浩斯曲线
上述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艾宾浩斯在实验室中经过了大量测试后,产生了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生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此记忆曲线并不考虑结合试验个人的个性特点,而是寻求一种处于平衡点的记忆规律。
但是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而我们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我们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到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经过人们的反复验证,发现学习新知识后的20分钟、1小时、24小时是遗忘速度最快的3个区段,分别遗忘了42%、56%、66%。之后的1个月内遗忘率稳定在72%~79%。所以,学习后的20分钟、1小时、24小时内的复习是最关键的,在这个区段内复习,事半功倍,过了这个时间再复习就费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