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国饮,历史悠久
自古国人爱品茶
中国的茶文化跨越千年,经历了由野生到种植,由药用到饮用,茶不仅仅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饮料,更作为一种生活文化,从遥远的古代一路走到现代。
三国以前是茶文化启蒙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两千多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并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中而形成茶文化。
两晋南北朝是茶文化萌芽期
这个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而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是茶文化形成期
陆羽所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僧侣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种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供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是茶文化兴盛期
中国茶业“兴于唐,盛于宋”。唐代的茶文化是由文人雅士、隐士僧人来引导潮流,而宋代茶文化则已走向社会。与此同时,宫廷之中亦兴起了茶风。太祖赵匡胤有嗜茶之好,徽宗赵佶著有《大观茶论》。茶进入宫廷后也就蒙上了皇家之气。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宋太祖赵匡胤,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为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恩赐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茶文化在民间广泛兴起,不仅有宫廷“仪茶”、贵族“礼茶”、士大夫“玩茶”,亦有市民“斗茶”。赵孟頫仿刘松年《茗园赌市图》作《斗茶图》,细腻地刻画了几个市井斗茶者的形态。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并称,有这样一种说法:唐诗伴随着酒而发,宋词品味着茶而成。
明、清是茶文化普及期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事茗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此时期,茶类增多,泡茶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国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世界各地传播,对其他国家的饮食甚至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4~7世纪传入朝鲜半岛
在公元4~7世纪中叶,也就是唐文宗太和后期,新罗(朝鲜古称)的使节大廉将茶子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到宋代时,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新罗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礼。
传入日本后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的茶与茶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日本,尤其是与日本茶道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渊源关系。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人物是日僧最澄。他从浙江天台山带回茶种,植于日吉神社旁。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与交流,日本的茶道已经成为其标志性的民族文化,现在,茶艺和茶道在日本受重视的程度尤甚于中国。
公元14~17世纪开始走向世界
公元14~17世纪,中国茶在中亚、波斯(伊朗旧称)、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区开始传播。通过阿拉伯人,茶的信息首次传到西欧。公元1517年,葡萄牙海员从中国带回茶叶,饮茶开始在欧洲传播。
17世纪,茶叶先后传到荷兰、英国、法国,以后又相继传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等国。18世纪,饮茶之风已经风靡整个欧洲。欧洲殖民者又将饮茶习俗传入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英、法殖民地。
到19世纪,中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现在,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已经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