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集圈组织

一、集圈组织的结构与特性

集圈组织(tuck stitch)是在针织物的某些线圈上,除套有一个封闭的旧线圈外,还有一个或几个未封闭悬弧的一种纬编花色组织,其结构单元为线圈和悬弧,如图3-12所示。具有悬弧的旧线圈形成拉长线圈。根据集圈悬弧跨过针数的多少,集圈组织可分为单针集圈、双针集圈和三针集圈等。集圈悬弧跨过一枚针的集圈称单针集圈(图3-12中a),跨过两枚针上的集圈称双针集圈(图3-12中b),跨过三枚针的集圈称三针集圈(图3-12中c),依此类推。根据某一针上连续集圈的次数,集圈组织又可分为单列、双列及多列集圈。针上有一个悬弧的称单列集圈(图3-12中c),两个悬弧的称双列集圈(图3-12中b),三个悬弧的称三列集圈(图3-12中a),在一枚针上连续集圈的次数一般可达到7~8次。集圈次数越多,旧线圈承受的张力越大,容易造成断纱和针钩的损坏。通常把集圈针数和列数连在一起称呼,将a称为单针三列集圈,b称为双针双列集圈,c称为三针单列集圈。

图3-12 集圈组织结构

集圈组织可分为单面集圈和双面集圈两种类型。

(一)单面集圈组织

单面集圈组织是在平针组织的基础上进行集圈编织而形成的。单面集圈组织的花纹变化繁多,利用集圈单元在平针中的排列可形成各种结构花色效应。如利用集圈可形成凹凸效应和网孔效应,采用色纱编织可形成彩色花纹效应。另外,还可以利用集圈悬弧来减少单面提花组织中浮线的长度。

如图3-13所示为采用单针单列集圈单元在平针线圈中规律排列形成的一种斜纹效应。如集圈单元采用单针双列集圈,效果更为明显。这些集圈单元如采用不规则的排列还可形成绉效应的外观。另外,由于成圈和集圈反光效果存在差异,在针织物上还会产生一种阴影效应。集圈单元在针织物正面形成的线圈被拉长,而反面由于悬弧的线段较长,因此,无论在织物正面或反面对光的反射均较亮,线圈较暗,从而形成阴影效应。

图3-13 具有斜纹效应的集圈组织

图3-14 具有彩色花纹效应的集圈组织

图3-14所示为采用两种色纱和集圈单元组合形成的彩色花纹效应。集圈组织中悬弧被正面拉长线圈遮盖,不显露在织物正面。当采用色纱编织时,在织物正面只显示出拉长线圈色纱的色彩效应。从图3-14(c)的色效应图中可以看出,凡是在图(b)所示的成圈的地方,它就显示图(a)中当前横列色纱的颜色;而在图(b)中有集圈的地方,它所显示的则是上一横列线圈的颜色。

(二)双面集圈组织

双面集圈组织是在双针床的针织机上编织而成。它可以在一个针床上集圈,也可以同时在两个针床上集圈。双面集圈组织不仅可以生产带有集圈效应的针织物,还可以利用集圈单元来连接两个针床分别编织的平针线圈,得到织物两面具有不同风格的织物和具有一定间隔厚度的织物。

常用的双面集圈组织为畦编(cardigan)和半畦编(half cardigan)组织。图3-15所示为半畦编组织,集圈只在织物的一面形成,两个横列完成一个循环。半畦编组织由于结构不对称,两面外观效应不同。如图3-16所示为畦编组织,集圈在织物的两面交替形成,两个横列完成一个循环。畦编组织结构对称,两面外观效应相同。由于悬弧的存在和作用,畦编和半畦编组织比罗纹组织织物重、厚实、宽度增加,它们被广泛用于毛衫生产中。

图3-15 半畦编组织

图3-16 畦编组织

(三)集圈组织的特性与用途

集圈组织的花色变化较多,利用集圈的排列和不同色彩与性能的纱线,可编织出表面具有图案、闪色、孔眼以及凹凸等效应的织物,使织物具有不同的服用性能与外观。

集圈组织的脱散性较平针组织小,但容易抽丝。由于集圈的后面有悬弧,所以其厚度较平针与罗纹组织大。集圈组织的横向延伸较平针与罗纹小。由于悬弧的存在,织物宽度增加,长度缩短。集圈组织上的线圈大小不均匀,因此,强度较平针组织与罗纹组织小。

二、集圈组织的编织方法

集圈组织可以在钩针纬编机上编织,也可以在舌针纬编机上编织,如今,多数产品在舌针纬编机上进行编织。

在舌针纬编机上,集圈组织可以用不完全退圈法和不完全脱圈法两种方法进行编织。在不完全退圈法中,退圈时,织针只上升到集圈高度,旧线圈仍然挂在针舌上;垫纱后,织针下降,新纱线和旧线圈一起进入针钩里,新纱线形成悬弧,旧线圈形成拉长线圈。如图3-17(a)所示,针1和针3被选中后沿退圈三角上升到退圈最高点,针2只上升到集圈高度,旧线圈仍挂在针舌上,随后垫入新纱线H。当针1、针2和针3下降时,三枚针都钩住新纱线。在脱圈阶段,针1和针3上的旧线圈从针头上脱下来,进入针钩的纱线形成新线圈;而针2上的旧线圈仍然在针钩里,不能从针头上脱下来,使其针钩内的新纱线不能形成封闭的线圈,只能形成未封闭的悬弧,与旧线圈一起形成集圈,如图3-17(b)所示。

图3-17 不完全退圈法集圈

由于编织时,织针分别处于成圈和集圈两种状态,因此需要有两种走针轨迹。如图3-18(a)所示,轨迹1为成圈时的走针轨迹,其最高点为织针完全退圈高度,此时旧线圈处于针杆上[图3-18(b)]。轨迹2 为编织集圈的走针轨迹,其最高点为集圈高度,旧线圈不能够从针舌上退下来[图3-18(c)],但是可以垫放新纱线。

图3-18 不完全退圈法集圈的走针轨迹

在不完全脱圈法的集圈中,在退圈时,集圈针和成圈针一样,都要上升到退圈最高点,旧线圈也要从针钩里退到针杆上,在垫纱时,织针垫上新纱线,如图3-19(a)所示。但在下降弯纱时,集圈针只下降到套圈高度,并不下降到弯纱最深点,旧线圈没有从针头上脱下来,如图3-19(b)所示。这样,再退圈时旧线圈与新纱线一起退到针杆上,由新纱线形成悬弧,旧线圈形成拉长线圈,如图3-19(c)所示。

图3-19 不完全脱圈法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