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摄影的诞生与发展
公元前400多年,中国哲学家墨子观察到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在他的著作《墨子·经下》中,成为有史以来对小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论著,为摄影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墨子之后,春秋时期法家韩非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北宋科学家沈括、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数学家欧几里得等中外科学家都对针孔成像有颇多论述,针孔影像,已被察觉乃至运用,但只可观察,无法记录。
在13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图1-1)。
1704年,英国人牛顿首先论及“干涉色”现象。1725年,德国纽伦堡阿道夫大学医学教授亨利其舒尔茨(1687~1744)发现硝酸银溶液在光作用下会变黑,并于1727年发表论文《硝酸银与白垩混合物对光的作用》,论文讨论了硝酸银混合物在光作用下记录图案的功能,德国人称之为现代摄影的始祖。
1756年,奥地利人福伦达在维也纳创立福伦达公司。
1757年,英国人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意大利人贝卡利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1793年,法国尼埃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像。
1802年,英国人汤姆斯维吉伍德完成“晦影照相机”,使用可感光的硝酸银纸,其学生亨弗利爵士以氯化银取代硝酸银定影,制成人类史上第一张较能久存的照片。此二人被誉为“暗箱”与感光材料结合的先驱者。
1816年,尼埃普斯用自己命名的“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制作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图1-1 成像暗箱
1817年,德国人格罗特胡斯创立光化学反应的理论,并在1818年公开发表。
1819年,英国人赫谢尔发明了定影法,可使已感光的氯化银固定下来,从而可长期保存影像,其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
1825年,尼埃普斯用晒相法在涂有沥青的石板上制作了《牵马少年》照片(图1-2)。
图1-2《牵马少年》尼埃普斯 摄
涅普斯(1765~1833)在1826年将他发明的感光底片放置在由巴黎光学机械师修瓦力研制的摄影机里。经过8小时曝光得到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他被世界上公认为第一个拍出照片的人。1826年的一天,涅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进行自己的实验。经过长达8小时的曝光,装在暗箱里的铅锡合金板记录下了窗外可见的全部景色。这是一幅真正的“太阳的作品”,没有人为的加工。照片表现的是他在索恩河畔夏龙的家园,画面黑白分明,一切都同真实的景物一样。这张照片被史学家认为是人类用暗箱和感光材料摄成的第一幅永久性的照片。题目《窗外的庭院》,国内的一些教科书上的题目《鸽子窝》(图1-3)。
图1-3《鸽子窝》
涅普斯的成功,引起了同行们的兴趣。不久,巴黎人画家、物理学路易丝·达盖尔来信希望进行合作。1929年,达盖尔以自己设计的新型暗箱和自己的才能进入到涅普斯的实验中。
图1-4《工作室的一角》
1837年达盖尔用了30分钟的时间就摄成了具有突破性的照片——《工作室的一角》。达盖尔特别命名为《达盖尔摄影术——银版摄影术》,并开始为出售发明版权而奔走,希望用社会集资的方法,来推广和实现他们的发明,可惜未如愿(图1-4)。
法国政府主管购买发明权的天文学家兼国会议员阿拉果,愿意代为陈请政府收购他的发明专利权。在阿拉果奔走游说下,法国政府买下了这项专利。条件是政府发给达盖尔年俸6000法郎,给尼埃普斯的儿子4000法郎年俸。
摄影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日子终于到来了,即公元1839年8月19日,法国学术院举行了一次科学院与美术院联席会议,国民议会、议院终于一致通过法案,公布这项名为“达盖尔摄影术——银版摄影术”的技术,法国政府同时决定将这一专利公之于众。
1839年8月19日定为“摄影术正式诞生的纪念日”,达盖尔被誉为“摄影之父”。
1839年,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图1-5)。达盖尔银版相法在当时报纸杂志上轰动一时,没多久,此摄影技术就风靡全球,几个月内,欧洲就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行业,就是新艺术形式的照相馆。
图1-5 银版照相机
1838年,用达盖尔摄影拍摄的照片《巴黎街景》(图1-6),摄影曝光时间约是15分钟,拍的是当时的巴黎街头。在达盖尔摄影术发明的同一时期,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也发明了一种用氯化银纸晒出负像,并用光线印出正像来的“卡罗式摄影法”,曝光时间为8分钟,他并于1841年申请专利。他是负片——正像的开创人。这种摄影法的最大优点是拍摄了一张负片后,就可以经济地印出任何数量的相片。
1835年,开始试用涂有氯化银或硝酸银的图纸作为感光材料,在照相机里拍成负像,然后再利用日光印象,他把自己的方法定名为“卡罗摄影术”。在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的消息发表后,他提出了发明优先权的问题,但为时已晚。
图1-6《巴黎街景》
19世纪50年代初期,摄影经历了一场重大的改革,英国工业革命正处在高峰期。摄影家们想研究一种方法,要既具有“达盖尔式摄影法”清晰的影像和细致的影纹,又要像“卡罗式摄影法”能迅速而经济地在相纸上印刷照片。最终选用透明的片基来代替卡罗式的纸基制作负片。
1851年,英国雕刻家阿切尔发明“火棉胶摄影法”,很快取代早先的摄影术。此方法相对复杂且制造过程需现场连续进行,但由于感光度较高,曝光时间可缩短至15秒至1分钟。拍摄时需要带齐全套设备和药品乃至帐篷,颇为不便,但此方式仍在全球流行长达20年(图1-7)。
图1-7 阿切尔湿版摄影法
19世纪70年代,摄影的又一重大变革,用明胶代替火棉胶的“干板”和胶卷问世,摄影的新时代到来了。1889年,美国天主教修士古德温发明薄膜明胶胶片,取代了易碎的纸底片与玻璃底片,奠定了胶卷的基础。
1877年,美国人乔治·伊斯曼开始研究改良底片,几经研究,制成胶卷底片。1888年,他创立伊斯曼·柯达公司,生产他发明的胶卷。同年,公司推出了历史上第一款柯达牌照相机,不仅轻巧廉价还方便使用。
1889年,他开始生产更薄的,以硝化纤维素为片基的成卷软片,一次可拍100幅,这就是最早的胶卷。工厂以机械化大量生产,并且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设立研究室不断地发展,其生产数量庞大,并降低了单位成本,公司迅速成长,摄影得以迅速普及。
1889年,著名的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将伊斯曼提供的70mm胶卷切成两条各宽35mm的长条,在两边打上卷片用的小孔,这就成了日后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35mm胶卷。
1891年,伊斯曼推出了可以由摄影者本人装卸的胶卷。他不但是发明家,还是实业家,更是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