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印刷色彩训练导读
本章由“印刷与色彩基础”和“印刷色彩实训指导”两部分内容组成,是本书的学习指南。
本章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对印刷与色彩理论知识要点的回顾,采用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借助实际操作,反复训练,形成记忆,从而提高对印刷色彩的控制、评价和校正的能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色彩使我们的环境变得生动,使我们感觉惬意。色彩恰当搭配可以营造出和谐的平衡,使我们拥有良好的心情。
印刷工业同样通过色彩的恰当运用使产品更富有表现力。人们从认识色彩到有目的的应用色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印刷色彩有其自身的规律,常规的彩色复制印刷品遵循色料三原色变化规律,采用黄、品红、青、黑四色油墨进行印刷,从而演变出各种各样的印刷色彩。
色量的变化以印刷网点呈现。最典型的是平版胶印的网点,平版胶印网点以网点的平面空间占有率表示色量,从而展现颜色的变化。平版胶印网点呈现的色彩变化对认知各类印刷的色彩变化有举一反三的作用。事实上,各类印刷引起人眼的色感变化规律是相同的,平版胶印网点所呈现的色彩变化是一种最基本的、最常用的印刷色彩规律。因此,用平版胶印网点色调变化进行训练可以实质性的提高印刷色彩的识别能力。
一、印刷与色彩基础
(一)网点
印刷时,通过加网处理,利用网点覆盖率的大小不同,在承印物上再现原稿色彩的浓淡变化。也就是说,网点是印刷时再现连续调图像的基本单元。在胶印中,网点在印刷效果上担负着呈现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的任务;在印刷过程中,它又是感脂斥水的最小单位,是图像传递的基本元素;在颜色合成中起着组织图像颜色、层次和轮廓的作用。
(二)网点分类
目前在印刷工艺中使用的网点主要有两种类型:调幅网点(AM)和调频网点(FM)。如图1-1所示。
图1-1 网点的分类
1.调幅网点(AM)
调幅网点是传统印刷和现在常规印刷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点。网点面积率随图像的深浅变化,网点出现的空间频率固定,网点按行列排列。可以用照排机上的网屏或在电子分色机上通过网点发生器用激光来进行电子加网形成的网点或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电子加网、数字加网等形成网点。目前,一方面受到操作人员素质、工艺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因其加网工艺简单、快捷、成像效果好等优点而得以大范围推广。但此种网点在复制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如细节丢失、阶调跳跃、网格冲突,会产生龟纹、玫瑰斑,视觉上撞网等,影响印刷质量。
2.调频网点
调频网点也称随机网点。网点面积固定,网点出现的空间频率随图像的深浅变化,网点在微观上呈现随机分布。
与传统的调幅网点相比,调频网点的优点是:由于点形小,复制效果接近连续调画面,图片鲜锐度更佳,图片色彩更为亮丽饱和,已有近似相片的效果与品质;由于网点是无规则排列,没有网点角度的问题,从理论上消除了龟纹,没有网花及干扰纹,彩色套色作业更简化;加大了颜色复制范围,色调复制效果更佳,更容易实现高保真印刷。
调频网点虽然可避免调幅网点存在的缺陷,但其本身也存在着不足,而且有些缺点在目前印刷条件下不易解决,限制了调频网的使用。主要缺点:由于加网网点小,几乎达到了晒版和印刷的极限,且又是一种新的加网技术,传统的观察网点方法和判断颜色的方法不再适应,所以质量控制难度加大,网点丢失严重,对印刷条件要求苛刻;网点大小相等、不规则排列的特性,具有颗粒感,在图像亮部区域,会有粗化的感觉。
调频加网是一种新的工艺,既可印刷精细产品,也可以用于低精度的报业印刷,因此,受到印刷界的普遍关注。
(三)调幅网点四要素
1.网点大小
网点大小用网点百分比来表示,是指单位面积内网点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即网点的覆盖率。我国习惯于用网点的成数表示网点的百分比。比如,10%覆盖率的网点就称为“一成网点”,20%覆盖率的网点称为“二成网点”,依此类推,如表1-1所列。
表1-1 网点面积大小换算法
印刷品上大网点着墨区大,吸收光线多,反射少,光学密度低,感觉灰暗,为暗调区;小网点空白区大,吸收光线少,反射光线多,光学密度高,感觉明亮,为亮调区;中等大小的网点区域为中间调区。
对于网点大小的识别,通常在实际工作中用10~25倍放大镜目测鉴别,以黑色方形网点为例,其具体规律是:
在两个网点之间,能容下三个同样大小的网点,称为一成网点。
在两个网点之间,能容下两个同样大小的网点,称为二成网点。
在两个网点之间,能容纳个同样大小的网点,称为三成网点。
在两个网点之间,能容纳个同样大小的网点,称为四成网点。
黑白各半,在两个网点之间能容纳一个同样大小的网点,称为五成网点。
五成以上的网点成数与五成以下的可以互补,即:四成网点与六成网点互补,一成网点与九成网点互补。也就是从六成网点开始,以白点的间距能容纳多少同样大小的白点来判定。其鉴别如表1-2和图1-2所示。
表1-2 网点成数计算表
图1-2 网点间距图
随着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加严格地测定网点百分比,由于网点百分比与它所显示出来的密度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可以使用密度计来进行测量。
2.网点形状
网点形状是指单个网点的几何形状。常用点形(如方形点、圆形点、链形点)是目前生产中普遍采用的网点形状,如图1-3所示。特殊点形(如子母点、三连点、波纹点、同心圆点等)是为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专门设计的网点形状,用来改善图像的阶调。不同形状的网点除了具有各自的表现特征外,在图像复制过程中还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对阶调有一定的影响。
图1-3 网点类型
3.网点线数
网点线数又称网线数或加网频率,是指单位长度内所容纳的网点个数。单位:线/厘米或线/英寸(lpi)。
一般来讲,网线数越高,单位面积内的网点个数越多,丰富了印刷品表达的层次,增强了调子复制的效果。反之,便会减弱层次,调子复制效果也降低了,如图1-4所示。当然,网线数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印刷品的类别及纸张的种类和表面状况。
图1-4 加网线数依次降低效果图
4.网点角度
网点角度是指网点排列线与水平线间的夹角,如图1-5所示。
图1-5 网点角度
胶印是利用网点百分比不同的印版进行套印再现原稿色彩的。对于四色套印的印刷品来说,如果四块印版按各自规定的角度进行准确重叠,那么就会得到最佳的效果。
(四)网点呈色原理
彩色印刷品图像的复制,主要采用分色版套印还原的方法,通过套印来组织多种色彩。网点组织色彩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网点的并列和网点的重叠。
1.网点重叠呈色
通过网点叠合可以再现各种颜色,如图1-6所示,并遵循色料的着色混合原理。另外,油墨吸收色光的多少与色料的浓度,透明度,墨层厚度,叠印顺序有关,所以会产生偏色。
图1-6 网点叠合示意图
2.网点并列呈色
通过网点并列可以再现各种颜色,如图1-7所示,利用单色网点减色后的剩余光进行加色混合得到视觉色彩效果。另外,并列网点大小不同时,产生的颜色偏向大网点一侧。
图1-7 网点并列示意图
网点并列和网点重叠呈色形成的颜色色相效果是相同的,但并列形成的颜色明度高、饱和度低,重叠形成的颜色明度低、饱和度高。如果三原色以不等的网点百分比相互并列和重叠,会得到千变万化的色彩。可以从本书后面的颜色训练中看到这一系列有规律变化的各种色彩。
(五) 色彩的复制
彩色原稿在印刷品上再现的两个条件:颜色分解和颜色合成。颜色分解是对原稿的色彩进行分解,分别制成色料三原色印版。颜色合成是对分解后的色料三原色版,用三原色油墨涂到相应的印版上,再转印到纸张上再现原稿色彩。如图1-8、图1-9所示。
图1-8 印刷复制中的颜色分解及颜色合成原理图
图1-9 印刷复制中的颜色分解及颜色合成实例
从理论上讲,彩色图像经过颜色分解后,再用三原色印刷应该能重现原稿全部色彩和阶调层次。由于实际三原色油墨色彩特性缺陷,制版对图像阶调的压缩在暗调最多,仅靠三原色油墨叠印再现的图像暗调层次及色彩都不够理想,很难达到消色系的平衡。因此,就采用黑版这一工艺措施来弥补和纠正。其作用是:复制页面中的非彩色图文、加强彩色图像的暗调层次、提高图像整体对比度、替代由三色油墨叠印生成的灰色成分。
(六)印刷过程中影响颜色辨别的因素
1.光源的影响
承印物的颜色是通过反射光进入视觉系统而呈现的,所以,要准确地比较色块的颜色,光源是非常重要的条件。胶印工艺中辨色用的照明光源有自然光和人造光源两类。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上午8点至10点和下午3点至5点,自然光是观察颜色,进行色彩比较的最为理想的光源。受到工作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时时都在自然光线下进行色彩比较。如果没有条件在自然光下观察物体的色彩,我们必须使用标准光源来模仿自然光。通常以D50光源 (色温为5000K) 或D65光源 (色温为6500K) 作为标准光源来观察颜色,因为它与正常的日光接近,其他色温则不适合评价颜色,如图1-10所示。4000K色温以下的如白炽灯、钨丝灯就会偏红黄,7000K色温以上的如日光灯、荧光灯会偏蓝偏冷。当光源呈垂直方向照射样张时,建议以45°方向作为观测角度。
图1-10 不同色温下观察物体的效果
2.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正确辨色亦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样,在观察分析和辨别颜色时,看样过程必须避免产生颜色错觉。一种颜色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由于心理作用人眼视觉容易产生错觉,因此,辨别某一物体的颜色时,必须避免环境色的影响。同时,在不同的背景下也会形成视觉偏差,如图1-11所示。同样的中性灰在白背景下显得深,而在黑背景下显得浅;红色块在品红背景下偏黄,而在绿背景下偏红。而实际上它们的色调值是相同的。
图1-11 不同背景观色效果图
3.油墨、纸张的影响
油墨是印刷品色彩的来源。每一种油墨的色值和物理性能对最终显示的印刷图像色彩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油墨的色值是指三原色的色相误差、灰度、色效率。它的物理性能主要是指油墨的着色力、透明度、黏度、流动性、耐光性等。因此,印刷要求油墨的颜色必须准确,达到规定的色相标准。而且要求同一种颜色的油墨,每一批产品的墨色都应保证前后一致。
纸张是呈现印刷色彩的载体。纸张的物理特性也对印刷复制产生重要的影响,它包括纸张的白度、平滑度、吸收性、光泽度等。
物体的呈色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认识颜色、记忆颜色时都要遵循规则。
二、印刷色彩实训指导
对印刷品的色彩的识别基本上属于视觉刺激和视觉记忆。本手册力图通过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典型色块视觉刺激训练。从色块下方标示的各原色含量中,认识色量配比值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反复训练,形成记忆,从而提高对印刷色彩的控制、评价和校正的能力。印刷专业及相关专业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更应当在学习期间进行这类训练,以获得必要的能力。
《印刷色彩实训指导手册》共分为五个训练部分。
第一部分是单色训练。识别黄、品红、青、黑单色网点色块,网点色块深浅分别为10%、20%、30%、40%、50%、60%、70%、80%、90%、100%。目的是掌握由浅到深不同色量变化的单色色彩。此为最基本的入门训练,为后续训练打基础。
第二部分是间色训练。识别黄与品红、黄与青、品红与青双色色块,网点色块深浅分别为等量叠合色块和不等量叠合色块。在双色等量叠合色块训练中,主要识别两两色块深浅分别为10%、20%、30%、40%、50%、60%、70%、80%、90%、100%时的颜色组合;在双色不等量叠合色块训练中,以前色10%、20%、30%、40%、50%、60%、70%、80%、90%,分别叠合后色10%、20%、30%、40%、50%、60%、70%、80%、90%,取不等量色块进行识别。为简洁和典型,可取10%、30%、50%、70%、90%五种深浅叠合的不等量叠合作为重点。
第三部分是复色训练。识别黄、品红、青三色叠合色块。首先选择两色相等、第三色不等的色块进行训练,然后选择重要指标性三色叠合色块训练,最后选择三色均不等的叠合色块识别。以传统十浓色图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古铜色、紫红色、橄榄色色块为基准进行训练。
第四部分是带黑色块识别。在前面二色叠合、三色叠合的基础上,再叠入不同层次的黑色,上下进行对比,找出颜色变化中带黑与不带黑色块的差异规律。
第五部分是选用典型彩色印刷品进行色彩判别练习。这些印刷品图像分别为:风景图、人物图、实物水果图、实物家具图等,以图中重要色彩判别各色彩含量,对比色谱进行比照记忆训练。同时,增加对不同类型图像主要色彩倾向的认识。
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读谱,进行反复对比,由浅入深。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对于在校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背、互背、中间抽测等方法进行巩固练习。
2.进行色墨调配。采用类似于调制专色墨的方法进行手工配制,边动手边记忆,从而进行色彩训练。
油墨的调配分为深色油墨和浅色油墨调配两类。深色油墨是指仅用三原色或间色油墨而不加任何冲淡剂,根据减色法原理,调配深色墨时应尽量少用原色墨的种数,否则会降低油墨的亮度和色彩鲜艳程度。浅色油墨是需在原色墨中加入冲淡剂或白墨,浅色墨的调配主要以冲淡类油墨为主,原色墨为辅进行。根据色样透明状况要求,选用合适的冲淡剂。
在配制时,可按照以下步骤:
①先对色样分析。可以借鉴每个色块下面的配比提示来确定将要配色的色块中各原色的含量比例,也可以根据十浓色图的规律分析判断。
例如:调配与10%相同的浅黄色,可采用Y:W=10%: (100%-10%)=1:9,即一份黄墨、9份冲淡剂的比例调配。调配与50%黄和30%青构成的浅绿色相同的颜色,可采用Y:C:W=50%:30%: [(100%-50%) + (100%-30%)]=5:3:12,即5份黄墨、3份青墨、12份冲淡剂的比例调配。
②确定调配数量。根据着色面积、纸张的墨性、墨层厚度等因素,估计出需要调配的油墨的墨量。
③加墨调和。按调配比例加放油墨。深色油墨依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加放油墨。先称取含量最多的主要原色,再称取含量较少的辅助色,然后分几次将辅色墨加入主色墨中,并调和均匀。淡色油墨先按比例称取冲淡剂,再按照从浅色到深色的顺序分别逐次加入所选定的原色墨,边加边搅拌调和,直至混合均匀。在训练调墨时,可采用人工调和或搅拌机调和等方式。
④对照比色。将调配均匀的油墨与色样进行对比。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刮样法或搭墨法检查颜色。在观察过程中,也可以使用油墨性能测定仪等设备,这样获得的结果会更准确,这种方法对初学者非常有益。
⑤修正并记录。对照标准色样逐次修正,直到和标准色块符合为止。然后将所用原色墨的比例、油墨型号、出厂批号、冲淡剂种类及用量等记录下来,以备再次训练时查阅。
在色彩训练中采用这样的动手方法更加有利于颜色的记忆,并且为今后专色墨的配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这样的训练已经应用到有些学校的教学中,学生对色彩的理解、记忆效果较好。
3.电脑配色练习,增强色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及学生的练习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一些图像处理软件中的颜色编辑进行不同色块的训练,以加强色彩的感觉,收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