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磨玉在古代的开发和利用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最初认识的就是石头,石头可以制作耕作工具、搭建居所,可以制作武器抵御猛兽。可以说,世界上一切文明都是从石文化开始的,从旧石器时期演化进程的200多万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祖先已经认识到玉与石的差异。认识和了解到玉石的温润、美丽及珍贵。古人利用的玉石应该是先从容易发现的河床中找到的,这些次生玉砾石就是古人说的“千年璞”,也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河磨玉”。考古发现,岫岩玉早在2万年前就已被古代先民开发利用了。考古学家1981—1993年在对海城仙人洞进行发掘的过程中,曾发现一件岫岩玉片,这是人类直接从石核上敲击打落下来的玉石片。这件石片呈浅绿色,长约10厘米,宽5~6厘米,台面较宽,在破裂面上有明显打击点和放射纹等人工痕迹,但石片边缘未进行加工,所以该石片还不能称为典型的规整玉器。但是,这玉片是唯一在可考地层中,有明确时代记载的人类最早使用岫岩玉的证据。根据14C测年及热释光测年结果表明,仙人洞遗址的绝对年代应当在距今3万~2万年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1983年,在辽宁海城小孤山仙人洞古人类洞穴遗址中出土的三件透闪石玉砍斫器,就可能是岫岩细玉沟及周边的河磨玉或老玉磨制的,其制作年代距今有12000年了,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唯一的旧石器时代的玉制工具,也是最早的玉制品,堪称“中华第一玉”。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开始,人类对玉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玉首先用来制作佩戴饰品,如从属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古墓中出土的一对白色玉玦,就是“如环而缺不连”的饰品,这是人类最早有意识地用玉制作的佩饰。经专家鉴定,它们是东北透闪石玉制成的,这对玉玦是中国乃至世界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玉饰品,并被誉为“世界第一玉”。该遗址还出土了玉匕、玉锛等古玉器。显然古人已经发现了玉的美丽,用美丽的东西装饰自己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在中国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玦和玉匕,距今8000~7000年。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玉器制品主要有玉环、玉玦、玉珠、玉管等佩饰。表明玉器最初是从佩饰开始的,并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流行。在新乐、小珠山等文化中均出土了用岫岩透闪石玉磨制的玉器,在小南山、北福地等遗址发现的玉器也与岫岩透闪石玉十分相近。说明这个阶段,北方地区的古代先民已能熟练制作岫岩透闪石玉的各种饰品及工具了,而且利用岫岩玉玉料或玉制品促进贸易及文化交流,玉文化交流的范围不仅已从燕山以北扩展到燕山以南地区,往北可能已达到嫩江流域及松花江流域。
兴隆洼文化遗址古玉器
距今约6000年的红山文化玉器除有玉玦、玉环、玉管、玉珠外,还出现了玉龙、玉兽等动物形和圆形玉器,这些玉器通体均为素面,制作手法简练,但雕琢却出神入化,造型栩栩如生,非常传神。经专家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绝大部分是用岫岩透闪石玉制成,可以说岫岩透闪石玉在红山文化走向文明的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正是红山文化的先民凭着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红山玉器与玉文化,再造了岫岩玉开发利用历史上的又一个辉煌。著名的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是其中典型代表,表明史前中华民族就崇尚龙,信奉龙。红山文化玉器的“神似”是最显著的特征,可以说红山文化玉器是北方玉器的典型代表。这件大型玉龙,是用一整块碧绿色透闪石玉圆雕而成,造型奇特,也是迄今所知中国玉龙的最早形象,其造型及制作十分优美。玉龙呈墨绿色,体态躬曲为C形,高26厘米,背有21厘米长,鬣呈扁平片状,吻部前伸,鼻端平,有两个对称的圆形鼻孔,酷似猪鼻,眼为棱形,玉龙整体似玉玦,龙背有一小孔,可以穿绳悬挂。龙的眼、鼻、嘴均采用阴刻线和线浮雕手法表现,通体无纹饰。玉龙琢磨精细,龙体光洁圆润,形状简洁生动,极富想象力。
玉猪龙也称兽形玉饰,也是红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目前已发现十余件大小不一的玉猪龙,大的15厘米,小的7~8厘米,但形体基本相同。玉猪龙身体弯曲,头部似猪,圆眼两侧对称,耳向上竖立,嘴前伸,端部有两个圆形鼻孔,口微微张开,露出一对獠牙,嘴与眼角有皱纹,具有猪的显著特征,但弯曲的身子,竖立的耳(龙角)又像龙。玉猪龙身体光滑无纹,背部有一小孔可以穿绳悬挂。其他如马蹄形器、勾云形器等的艺术风格、琢玉工艺,都别具一格,达到古代玉雕登峰造极的地步。
与红山文化大致同时期的小珠山中层文化遗址中,玉器在种类上比前有了明显增加,除斧、凿、锛、锥等工具外,还出现了环、牙璧、鸟等装饰品及宗教艺术品,表明了治玉工艺水平的提高。这些玉器多为岫岩透闪石玉琢成,也有部分玉器用蛇纹石玉或叶蜡石玉制成。这些玉器的出现,标志着史前时期已形成了相对独立而又富有特色的辽东玉文化区。岫岩北沟文化遗址距今4500年以上,曾发掘出土玉凿、玉铲、玉剑等器物,并发现部分玉器钻孔留下的玉芯材料,证明当时岫岩境内已有玉作坊之类场所,岫岩及相邻地区先民已掌握较高的琢玉技术。可以说,岫岩玉文化是中国玉文化的起源。
在长达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里,岫岩透闪石玉一直被历代所重视。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距今3000多年的夏家店文化碧玉螭佩和青玉鸟纹柄形器,经专家鉴定,均为岫岩透闪石玉所制。这两件器物造型典雅,做工精细,证明了岫岩玉在先夏时期就有较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玉器有些可能是红山文化的遗留或改制,如敖汉旗大甸子墓葬出土的玉璧、筒形器、镂花坠、雕花坠等玉器,有的经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器物在颜色、光泽、质地上同岫岩透闪石玉十分相近,这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玉器用料与红山文化相近,其玉料是否来自岫岩-海城地区存在争议。另外后期考古发现,敖汉旗附近有透闪石玉产出。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755件,类型丰富,制作精美。其中许多器物渊源于红山文化,并不乏有岫岩透闪石玉制品。这充分说明,3000年前殷商时期岫岩透闪石玉已流传于中原地区,被王室所用或珍藏。
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墓为春秋早期墓葬,其出土玉器中也有一批透明度较高的岫岩透闪石玉。周代所用玉料来源比前朝有所扩大,几乎包括了中国内地现知各个透闪石玉产地,其中东北岫岩透闪石玉仍占一定比例。就目前的考古发现看,战国时期出土的装饰品及礼仪用品中,不仅有和田玉、岫岩玉、南阳玉、密玉等材质,也有玛瑙、绿松石、水晶、大理石、滑石等各种玉石材料,反映出这个时期制作玉器的原料来源是广泛的。尽管如此,透闪石玉料仍是玉材的主流。东周时期岫岩透闪石玉也是一种主要玉料。在战国时期中山国一位国王的墓中发现玉器681件,石器88件,玉器之多在战国时期墓葬发掘中实属罕见。据发掘报告介绍,发掘出土的玉器绝大多数用透闪石玉制成,质地细腻,有的属岫岩透闪石玉。其中白玉148件,半透明者有玻璃光泽,有的已呈鸡骨白,细腻无瑕。黄玉158件,有的呈栗子黄、米黄,有的似由青玉渐变而成,半透明者有温润的光泽。青玉277件,呈绿、翠绿、青灰等色,有的经火烧呈鸡骨白色,其中玉质纯者有玻璃光泽。碧玉12件,色深青,质细而半透明。
红山文化玉猪龙
兴隆洼文化古玉
商代鸟纹柄形器
红山文化勾云纹玉佩
1968年一次重大考古发现,在距今约2000年的河北满城汉墓中,出土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王后窦绾的两套金缕玉衣,轰动世界,被称为“中国古代的艺术瑰宝”。玉衣片有长方形、梯形和半圆形,多素面无纹,少数饰有柿蒂纹、云纹、蟠虺纹等,有的玉片贴有金箔。每片玉片上都有孔,用金丝相互连缀成人形状玉衣,玉衣制作显示出高超的工艺水平。经专家鉴定,金缕玉衣所用玉片中有用岫岩透闪石玉制作的。汉墓中大批精美玉器的出土、数十套玉衣的面世说明了汉代玉石手工业的繁荣,说明了岫岩玉的开发在汉代已具有相当规模。
1957年在瓦沟和细玉沟分别发现斜井式古玉矿和露天古玉矿,证明古代先人在岫岩开始从事岫岩玉的开发。考证说明早在汉以前,岫岩玉就已被确认为是一种美玉并已名扬四海。但是,魏、晋、南北朝以后,直至元代,文献中关于珣玗琪或辽东一带产玉的记载却很少。似乎这段时期岫岩玉的开发利用进入了低谷。但是,在一些收藏古玉器中发现,这一时期的玉器是岫岩透闪石质的,如秦汉时期的玉辟邪、东晋时期的龙头龟纽玉印、南北朝时期的兽形玉镇、唐宋时期的兽首玉杯、元代的贯耳盖瓶等。明代时中国治玉手工业有了显著发展,形成了北京、苏州、扬州三个著名的琢玉中心。明代晚期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中关于玉的产地曾明确指出“朝鲜西北太尉山有千年璞,中藏羊脂玉,与葱岭美者无殊异”,权威专家认为这就是指岫岩河磨玉。明代岫岩玉开发利用普遍,其上等玉料还被玉石行业推崇。例如,古玉收藏家杜心收藏的明代龙头玉杯,就是用上佳的岫岩透闪石玉雕琢的。
到了清代,岫岩玉的开发已具规模。根据地方志的记载,清末民初岫岩玉开采规模大,采掘面积达到“二万三千七百五十万丈”,而且在西大街“是时有玉二数十辈列肆而居,日夜琢磨,尚恐不给”。反映出这个时期的岫岩玉开采、加工制作达到一个高潮。
岫岩玉古代开发利用的历史,是以岫岩透闪石玉的开发利用为主体的,而且是以透闪石砾石(河磨玉)为多,这种局面早在史前时期就形成了。据地矿学家闻广对东北地区十几处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102件玉器的检测鉴定,认定其中透闪石玉有78件,占76.5%,在辽东史前遗址中出土的35件玉器中,32件属透闪石玉,占91.4%。这是因为透闪石玉形成的河磨玉比较容易被古人发现,其温润、细腻、油亮的外表引人注意、讨人喜欢。
析木河磨玉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