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男女声对唱的四种方法
项管森
越剧男女声对唱探索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的号召下,为使越剧能够更好地表现现代生活,越剧界开始尝试男女合演。尝试这种新的演出形式,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恐怕就在音乐上,也就是如何安排男女声对唱。在这个问题上,为适合表达各种人物思想感情的需要,既要注意到继承和发扬越剧传统中已有的做法,又要大胆借鉴和勇于创新。多年来,越剧音乐工作者在反复实践中做了许多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下面就对这方面的创作实践做个简要的归纳。
一、解决男女声对唱的几种方法
1954年起,上海越剧院在男女声对唱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归纳起来解决办法有“同调异腔”“同腔异调”“同腔同调”三种,分述如下:
1.“同调异腔”的解决方法
这里首先要明确,在越剧唱腔里,异腔是啥?就是〔弦下腔〕。男异腔,就是男角唱〔弦下腔〕:女异腔,就是女角唱〔弦下腔〕。其次是要对〔弦下腔〕进行分析、归纳。根据情绪、上下句落音规律、调式等的不同,把它分成各种格式的〔弦下腔〕,这样便于集中、提高和发展。现将其归类成下列九种。
(1)男女异腔之下:〔四工唱书调〕格式的〔弦下腔〕
〔四工唱书调〕唱腔是1851年左右在嵊县北乡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乐曲比较粗犷,其特点:有四工合尺上的帮腔,有衬字。主音是3,调式上可作角调式来处理。这调子如能继续和发展,可给越剧添增一个调式,丰富越剧的曲调色彩。在传统曲调中除主音3很突出以外,一般来说,上下句落音多在3363、6363、6353、等。板式有慢板和中板,在《亮眼哥》一剧中曾用了紧板等。节奏,一板一眼。曲调明朗,轻松,叙述性强,有生活气息。作为男女声对唱的〔弦下腔〕来处理,二句体的基本腔可参考竺芳森在《蚕姑娘》中演唱的二句,如:
上句落6,下句落3,前后帮腔和衬字在剧情不需要时可以去掉。男声演唱一般调高1=G,女生演唱一般调高1=D如:谱例1《九斤姑娘》中“还有有盖无底桶”一段男异腔片段。张箍桶和九斤姑娘对唱,林宝明、陈颖演唱,项管森编曲,四句体,男女各唱两句,男唱〔四工唱书调式弦下腔〕,女唱〔北调腔〕。
(2)男女异腔之二:南调式弦下腔
〔南调腔〕是在〔呤哦唱书调唱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06年左右开始流行于嵊县南乡,亦有人叫喊风调。其特点有衬字和帮腔。曲调有高喊风调、平喊风调、不接腔调、哭调等。板式有慢中板、快板、紧板、平板。通常的上下句落音是5261或5251(第一句落5音、第二句落2音,第三句落6音或5音、第四句落1音)。不接帮腔的上下句落526(或5)2。从调式上看,不接腔调具有商调式的特色。节拍以记谱。曲调粗犷、高昂,富于生活气息。作为男女声对唱的〔弦下腔〕来处理。二句体的基本腔可参考竺芳森在〔箍桶记〕中演唱的二句唱腔,如:
上句落5,下句落2,男声演唱调高1=G,女声演唱调高1=D,如:
谱例2《九斤姑娘》中,“天亮要箍天亮桶”,张箍桶、九斤对唱。林宝明、陈颖演唱,项管森编曲,二句体,男女各唱一句,男唱〔南调式弦下腔〕,女唱〔北调腔〕。
1=G张白“听冬”
这是一首二句体男女对唱的异腔片段。男的先唱,女的后唱,第一句男唱〔南调式弦下腔〕上句,第二句女唱〔北调腔〕下句,第三句男唱〔南调式弦下腔〕下句,第四句女唱〔北调腔〕下句。
(3)男女异腔之三:北调式弦下腔
〔北调腔〕也是在〔呤哦唱书调唱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06年左右开始流行于嵊县北乡,其特点:有衬字和帮腔。板式有慢板、中板、紧板、平板、哭调、断工调、钱塘调、十字调(也叫十字句)等。上下句落音最常见的是或。曲调比较明快、健康,具有生活气息。现代剧中,在适合的场合可运用,并发展它。节奏,男声调高1=D,女声调高1=G,〔丝弦正调〕同属这一类。传统的二句体〔北调基本腔〕,如:
上句落3,下句落1。作为男女异腔来处理,要注意三点:第一,〔北调式弦下腔〕上句结束音和〔四工唱书调格式弦下腔〕下句结束音都落3,旋律很接近,有时可共用。第二,男声调高1=G,女声调高1=D。第三,前后腔节旋律要适当提高。例如我们把上句前腔节
移高五度成为再把7改作确新调,成为,然后再把上句后腔节的个别音往高翻,改成前后腔节连起来就成
这就成了〔北调式弦下腔〕的上句,其余类推。
谱例3《九斤姑娘》中“日落西山黄昏桶”张箍桶、九斤对唱,林宝明、陈颖演唱,项管森编曲,二句体,男女声各唱一句,男唱〔北调式弦下腔〕,女唱〔北调腔〕。
这是一首男唱〔北调式弦下腔〕上句,女唱〔北调腔〕,上下句结合而成的二句体下句男异腔片段。这种对唱,听起来是比较好的。另外如金采凤在《盘夫》中演唱的“莫不是你厌我兰贞容貌丑,我难配你鄢郎一才子”却是一首〔北调式弦下腔〕的女异腔片段。
(4)男女异腔之四:〔正调式弦下腔〕
〔正调式弦下腔〕是从30年代〔丝弦正调唱腔〕中演化而来,故而得名。调高1=D,越胡1—5定弦,节奏、都有。这种〔正调式弦下腔〕比〔尺调式弦下腔〕,旋律更往高处发展。和〔尺调腔〕相比,前后腔节在旋律移高五度的最多,如把〔尺调腔〕前腔节移高五度就成,有的腔节或部分旋律竟移高了七度、八度,如,有的整个乐句都提高了。如:
四句体上下句落音最常见的是(俗称〔弦下腔〕的一套)5321等,这种曲调比〔尺调式弦下腔〕的旋律更接近女演员的常用声区,更好抒发比较高昂的感情。在1923年至1942年间的四工调时期曾发展成〔六字调唱腔〕,调高1=C,越胡定弦2-6,在1942年以后的尺调时期又和〔尺调式弦下腔〕糅成一体。在一般八句体的〔弦下腔〕组合中,往往前四句是〔尺调式弦下腔〕,而后四句就是〔正调式弦下腔〕。以往在独立的比较重要的〔弦下腔〕唱腔中,乐曲发展到高潮时,出现的旋律往往是〔正调式弦下腔〕。比如说范瑞娟演唱的《山伯临终》唱段“见青丝如见贤妹”,徐玉兰演唱的《红楼梦》问紫娟唱段。“妹妹的花锄今何在”,以及史济华演唱的《祥林嫂》贺老六唱段“如今你西归去”等处都是。男声调高一般 1=G,女声调高一般1=D。早期的二句体基本腔可参考童正初演唱的快板片段,如:
当前二句体基本腔可参考范瑞娟演唱的慢板片段,如:
该曲一般多用于剧中特别悲伤的场合,但新中国成立后在传统剧中,慷慨激昂、轻松愉快的场合或非常抒情的场合,运用〔正调式弦下腔〕也不少。但这种运用一般都对曲调进行了许多的改革,并且有新的发展。如徐玉兰演唱的《哭祖庙》中“长坂坡逞威风”四句,都是比较突出例子。也有慢板、中板、快板、器板等,如:
谱例4《武家坡》中“你在此地胡乱言”,薛平贵、王宝钏对唱,小白玉梅、童正初演唱,项管森记谱,女唱〔正调式弦下腔〕,男唱〔北调,尺调混合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