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书屋Music book
外刊介绍
《BBC音乐》 BBCMusic
2017年1月号
●二十年后的古典音乐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这篇专文从多方面进行了饶有意思的推测。创作方面,照今日电子软件惊人的更新速度,普通人想成为业余作曲家并非不可能;场馆方面,有荷兰的电子工作室开始加工传统的音乐厅环境,使之成为“电子技术加强版”,以期获得更均衡纯净的现场效果;至于载体,显然流媒体与电子下载将成为主流,但未必如人们预测,CD载体会“退场”得飞快。
●钢琴家理查德·艾加尔(Richard Egarr)随莱昂哈特学习过一年,演奏羽管键琴之余兼擅指挥,是一位1980年代古乐革命里的先锋人物,却难称标准的“纯粹主义者”。他常与小提琴家曼泽一起玩室内乐,也会去中东地区讲授巴赫;爱听黑胶(他对黑胶的比喻是“多像一架复古乐器啊”),也喜欢摇滚,还会在电子合成器上玩上一把呢。即便在采访中对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三个时期古钢琴的区别娓娓道来,他依旧坚持,哪怕在弹奏中全盘使用早期乐器,也仅能反映真正巴洛克音乐全景中的极小一部分。
●格奇(Robert Gooch)和帕克(Christopher Parker)两位的名字,一般乐迷可能不太熟悉。实际上,他俩是立体声录音技术的“双子”奠基人。1950年代进入EMI工作室担任录音制作工作时,两人还是年轻的工程师,如今已是耄耋老人。我们随着他俩追忆往事:单声道与立体声录音愉快地共处了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早期单声道录音并非没有佼佼者,不管是哈里森演奏的埃尔加,比彻姆指挥的莫扎特,还是克伦佩勒指挥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即便放到立体声时代,都是光采丝毫不逊的演释。
《留声机》 Gramophone
2017年1月号
●杂志头版头条献给了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的意大利指挥家托斯卡尼尼。虽不算有录音记录的最早大师(尼基什和魏因加德纳都比他要年长),然而托氏却是录音量最大、影响亦最持续广泛的一位。有人统计,他职业生涯共演过一百一十七部歌剧、四百八十个音乐会曲目,其中不乏德彪西、埃尔加或西贝柳斯这样的“新流派”,可见气魄雄壮。1900年前后的托氏早期风格偏于纯净,到了后期的演释织体就多少像是洒上了自带的“胡椒粉”,用当时的乐评来形容,就是“弹性的凝聚体”,抑或“声音动量在空间中的连续”……“请将你的血液投入吧,有如烧红了的炭!”没有哪一个乐手会忘记指挥台前的这般低沉怒吼。你也许想不到,这位脾气急躁、步伐忙乱的矮个子男人,1930年代在欧洲的出场费高得不可思议:率BBC交响乐团演六场就要三千英镑,等于同行鲍尔特一年的薪酬(当时普通国民工资水平大约一年两百)。文章最末推举了四版优秀的托氏唱片:Warner的《托斯卡尼尼HMV录音合集》、M&A的《贝多芬交响曲与序曲》、RCA的《托斯卡尼尼指挥威尔第》以及Testament的DVD《1948-1952年的电视音乐会实况》。
●格莱美与留声机大奖的获得者,三十六岁的英国假声男高音歌唱家戴维斯(Iestyn Davies)生于音乐世家,父亲是费茨威廉四重奏组的大提琴手。近年来,无论在歌剧院,还是室内乐舞台,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在女中音歌唱家蓓克的指导下,他更深入地理解了巴赫:“像亨德尔那样的巴赫同时代作曲家,很容易牵引人声飞翔到织体上方,巴赫却要求我们成为乐队大框架内部的某一声部,像是一种元素的内融入。”谈及歌唱的奥秘时,戴维斯颇为赞同得过托尼奖的名演员马克·里朗斯的理念,即一切皆是时机的把握,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怎么说,“单从他们的呼吸间,就能效仿到太多”。
●受访的钢琴家吉尔斯堡坦言,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包含双重秉性的作品,首乐章里的速度切换像是一个难解的迷。你几乎没法定义,这首协奏曲到底是在讨论最严肃的事,还是在讲一个笑话。连作曲家自己也在1933年说:“我不能以任何形式描述它,不如让它自己来表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