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爱好者(2017年第3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听乐记Spot review

双钢琴演释“崇高的李斯特”

听“热§情钢琴二重奏”音乐会 Listening to “Appassionato” Piano Duo

文字_景作人

本场音乐会中没有李斯特那些为大众所知的激烈的炫技性作品,而是始终沉浸在安逸沉思的气氛中,其内在的、深刻的音乐性被演奏家们表现的淋漓尽致。

弗朗兹·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是欧洲十九世纪音乐界的领袖人物。他的影响力是跨越时代的,在欧洲音乐史上有着“凯撒大帝”之称。他的一生辉煌无比,为钢琴音乐、交响音乐、宗教音乐以及匈牙利民族音乐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热情钢琴二重奏现场

然而,每每谈起他,人们却往往只把他放在“炫技派”钢琴家的行列中,似乎他只是个爱“炫技”、会“炫技”的钢琴家。事实上,李斯特是伟大的、引领潮流的作曲家,他是激进浪漫派的重要代表,其音乐创作、音乐教学和其他艺术活动丰富至极。他是十九世纪“标题音乐”的开创者之一,交响诗体裁的鼻祖,其音乐风格和音乐特点带有着丰富的多样性,他的一些交响曲、单乐章交响诗和大量的宗教音乐常常反映出他精神世界中的另一番天地。李斯特的钢琴作品是浩瀚的,除了人们熟知的《梅菲斯特圆舞曲》《西班牙狂想曲》《匈牙利狂想曲》等,还有很多中小型的作品,特别是中晚期那些相对内在的、带有宗教色彩的作品。遗憾的是,这些颇有价值的音乐,几乎没有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过任何印象。

旅法钢琴家种佳

2016年12月16日,由旅法钢琴家种佳和旅美钢琴家葛明两人组成的“热情钢琴二重奏”组合,在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了一场双钢琴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是纪念李斯特逝世一百三十周年的专场音乐会,吸引了众多李斯特音乐的爱好者。音乐会共演奏了李斯特的七部作品,共十三首小曲,特别的是,这些作品全部是中国首演。种佳和葛明两位钢琴家以高涨的热情和敬业的精神,合力为大家奉献了一台李斯特的音乐“盛宴”。

旅美钢琴家葛明

上半场的曲目有冯·绍尔改编的《孤独中上帝的赐福》《葬礼》《艾斯特庄园的水的嬉戏》《保罗的圣方济在水面上行走》以及葛明改编的《五首钢琴小曲》。《孤独中上帝的赐福》选自李斯特根据法国诗人拉马丁的同名诗集创作的钢琴曲集《诗与宗教的和谐》。曲集共包括十首小曲,《孤独中上帝的赐福》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小曲听起来十分孤寂,有着肖邦式的诗意痕迹,双钢琴的演奏如同面对上帝深沉地“对诗”,表现出一种崇高的感恩气氛。《葬礼》是曲集中的第七首。1848年,匈牙利人民反抗奥地利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遭到了血腥镇压,起义领袖、总理伯提雅尼伯爵和他手下的十三名将军以及多位李斯特的好友都殉难捐躯。李斯特写作这首乐曲,就是为了悼念这些死难的亡灵。乐曲以小调式的“悲歌”开始,伴随着沉重的葬礼步伐,表现出了哀痛的情感。随后,音乐逐渐转为大调,大调式的坚定与悲哀相融,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也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表达。

《艾斯特庄园的水的嬉戏》是李斯特于1877年创作的钢琴套曲《旅行岁月》“第三年”中的第四首。艾斯特庄园坐落在罗马城郊,这里环绕着参天的古柏和千姿百态的喷泉。当时的红衣大主教霍亨洛赫将庄园的一部分划分给李斯特专用,晚年的李斯特几乎谢绝了所有演出,经常在这里居住和创作。这首乐曲是李斯特晚年少有的开朗的作品,被认为是后来德彪西的《水中倒影》和拉威尔的《水之嬉戏》的先驱,欢快的三十二分音符结合各种震音、颤音、琶音,像是晶莹飞溅的水珠;交错的七和弦、九和弦以及大小调性的变换,仿佛多彩的水雾在阳光下的闪耀。大调式的旋律洋溢着青春的欢乐,犹如生命的赞歌。

《保罗的圣方济在水面上行走》完成于1863年,是作曲家写的两首钢琴《传奇曲》中的第二首,取材于保罗的圣方济的传奇故事。故事讲述了圣方济在渡过麦西纳海峡时身无分文,渡船的船夫拒绝搭载他。基于对上帝的忠诚信仰,圣方济脱下修士袍服,并虔诚地祈祷。奇迹在瞬间出现,袍服像一张巨大的航海船帆张开,支撑着圣方济浮在水面上。圣方济以维护上帝之名,用虔诚的心和坚定的意志力迎着海风穿过大浪,到达海峡彼岸。李斯特的这首乐曲是一首叙事性的作品,饱含了李斯特对圣方济传奇故事的细腻描写,既有直观的、形象化的思维,也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是一首标题音乐的典范之作。钢琴奏出的汹涌音流似翻滚的波涛,细腻的抒情如崇高的圣咏般回旋飘荡。双钢琴的演奏恰似油画家手中的两支画笔,相互穿插,相互补充,瞬间就构成了一幅立体般的壮丽画卷。

《五首钢琴小曲》是李斯特题献给原俄国驻魏玛大使菲力克斯·冯·梅延多夫男爵的夫人奥尔佳·冯·梅延多夫的作品。这五首小曲有着李斯特晚期创作的鲜明特点,既具有宗教感,又有着探索性,既带有神秘的情感,又有着二十世纪的创作技巧,寥寥数笔,淋漓而简朴。

音乐会上半场的作品很内在,突出了“雅”“玄”“韵”的感觉,多首小曲带有古典的宗教色彩和神话意境,还有着倾诉、安逸、诗情的寓意。其中《孤独中上帝的赐福》的隐寓性,《葬礼》的悲剧感,《艾斯特庄园的水的嬉戏》的“印象式”华丽,《保罗的圣方济在水面上行走》的动态叙事化,《五首钢琴小曲》的抒情韵味和现代色彩,感觉都很新鲜,让人“耳”前一亮。“佳明”组合的演奏颇有深度感,他们两人似乎都有着宗教般的精神体验,面对这几首音乐内在、技术深邃的乐曲,他们的心灵感应十分一致,技术上也达到了默契的配合。

音乐会下半场的曲目为:《爱之梦——钢琴夜曲三首》(葛明改编)和《悲怆协奏曲》。

《爱之梦——钢琴夜曲三首》创作于1847至1850年间,出自李斯特同期创作的《为男高音或女高音而作的三首歌曲》。十九世纪时,浪漫主义作曲家们改编歌曲或歌剧选段形成了一种时尚,大大推进了声乐作品的传播,李斯特尤为喜爱这种形式。第一首《崇高之爱》和第二首《喜悦之死》都是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路德维希·乌兰德的同名诗词谱写的。第三首《爱吧!尽情去爱》是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费迪南德·弗莱利格拉特的同名诗歌谱写。三首乐曲均为单主题三部曲式结构,开始时情意绵绵,轻声吟唱,而后情绪波澜,高潮迭起。

最后一首《悲怆协奏曲》基于李斯特于1851年创作的《大音乐会独奏曲》(GrossesConcert-Solo),由作曲家本人改编成双钢琴版。后来,李斯特再度改写并口授其学生埃德阿德·鲁斯编配为一架钢琴与乐队的版本。这首作品被藏匿多年,直至1969年才公之于世。它曾采用过《大独奏曲》《大音乐会曲》《音乐会曲》《无乐队协奏曲》等多种名称。李斯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试图寻找一种新的奏鸣曲式结构,而这个尝试促使了伟大的《B小调奏鸣曲》的诞生。所以,《悲怆协奏曲》虽不尽美,也不出名,却标志了单乐章奏鸣曲曲式的首次出现。

和上半场相比,下半场的作品更具有写实感。三首“爱之梦”是极其柔情的作品,有着肖邦式的“浓情”色彩。《悲怆协奏曲》在结构上很古典,在形式与手法上则很浪漫,两架钢琴在技巧的表现和音乐的呈现上此起彼伏,相互衬托,构成了整体上的交响性效果。

本场音乐会中没有李斯特那些为大众所知的激烈的炫技性作品,而是始终沉浸在安逸沉思的气氛中,其内在的、深刻的音乐性被演奏家们表现的淋漓尽致。

“热情钢琴二重奏”组合成立于2013年,近年来已经在很多国家的大城市巡演,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晚音乐会上的作品有着极大的艺术开拓性和挑战性,同时也非常考验钢琴家的耐力和悟性,两位钢琴家娴熟地“驾驭”着李斯特的音乐,配合自然,一张一弛潇洒自如,始终牢牢把握住艺术钻研的尺度。

种佳原就学于西安音乐学院,后留学于法国,目前是法国戛尔什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她是一位技术流畅、音乐细腻的演奏家,演奏时声音亮丽而富有激情。葛明曾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现代室内乐团钢琴家,是多个国际音乐节的发起者和艺术指导,其演奏扎实稳健,技术干净。除此之外,他还有着卓越的作曲才能,本场音乐会中有八首乐曲都是由他改编成双钢琴版本的。

钢琴二重奏,表现的是钢琴音乐的扩展、浓缩和融合。“佳明”组合在这方面真正做到了“双琴合一”“双人合一”,他们在音乐上的心领神会以及意识上的珠联壁合,真正给人们带来了人性的温暖和音乐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