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7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沙哈姆演绎多媒体巴赫

Re-Discover Bach with Multi-Media Image

文字_严焕

2016上海夏季音乐节多元化的节目一经发布,

其中一场的内容即吸引了我的关注: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全集。

此前,这部杰作以全集形式在本地舞台呈现,

仅有一次,且演奏者的水准并不尽人意。何况这套通常分两场演完的作品,

本次将被集中于7月4日晚的一场音乐会中,这又怎不叫人期待?

向自己与观众发起这一巨大挑战的,

正是久别上海的小提琴名家吉尔·沙哈姆。

年少成名,渐入佳境

师出名门、年少得志的沙哈姆,真正步入公众的视野,还缘于一张唱片和一次救场。十五岁那年,学有所成的他在德国石荷州(Schleswig Holstein)音乐节的初次亮相,让慧眼识才的DG唱片公司将之签约旗下,并当即为他发行了一张唱片,收录理查·施特劳斯《降E大调奏鸣曲》、舒曼《A大调浪漫曲》、萨拉萨蒂《卡门幻想曲》、克莱斯勒《爱的悲伤》、埃尔加《任性的女子》等多首风格各异的作品。借由对这些经典之作出色的演释,沙哈姆向世人展现出超越自己年龄的成熟。

两年后的一天,沙哈姆突然接到经纪人从伦敦打来的电话,请他代替因病无法登台的帕尔曼大师演出。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不过却也要求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同时准备好布鲁赫和西贝柳斯两部高难度的协奏曲,颇富挑战。最终,沙哈姆不负众望,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满堂喝彩,评论界也对这位新星赞不绝口,预言“或许有朝一日,他真的将取代帕尔曼,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新的提琴王子”。从此,这位当时正准备跨出校门的年轻人前途一片光明。

年轻时的吉尔·沙哈姆

细腻、朴实的演奏风格,加之甜美、动人的音色,让沙哈姆很快成为唱片公司和听众们的宠儿。也许有时他的演奏给人留下严谨有余而个性不足的印象,但较之如今一些哗众取宠的演奏者,他忠实于作品的诠释又是如此值得信赖,先后录制的三十余张唱片也保持着一贯颇高的艺术质量。

成名之初,沙哈姆便另辟蹊径,在同一张唱片中录下巴伯与科恩戈尔德的两部协奏曲,这些佳作在当时并称不上热门。对于巴伯协奏曲的演释,沙哈姆体现出极高的艺术鉴赏力,演奏既充满温情又绝不拖泥带水,结构紧凑,细致敏锐地表现出音乐中那狂放而富有想象力的内在情感。在演奏科恩戈尔德的协奏曲时,沙哈姆不但攻下其中高难度的技巧,且对音乐中戏剧张力的拿捏也很到位,让我们听到了一部充满美感又毫不矫揉造作的作品。唱片发行后屡获佳绩,英国《企鹅唱片评鉴》更是给了它“三星”的荣誉。

吉尔·沙哈姆

帕格尼尼《为小提琴与吉他而作的二重奏》以其出色的音效,成为沙哈姆另一张叫好又叫座的唱片。收录其中的那些作品,本就是为了轻松的场合而作,几乎每一首曲子都很美,即使那些平时不欣赏古典音乐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被那动听的旋律所打动。沙哈姆的琴音又刚好与这些甜美宜人的作品格外相配,哪怕如《摩西主题变奏曲》那样的炫技作品,经他演释,也成为一曲结合抒情旋律和华丽色彩的杰作,加之他与吉他演奏家戈兰·瑟尔舍(Göran Söllscher)的默契配合,这一合作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无可挑剔。

《歌剧中的提琴手》同样是一份很有创意的录音。从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到萨拉萨蒂,歌剧改编曲对于古往今来的小提琴家们从来都是个充满诱惑的主题,他们也纷纷为此留下了不少佳作,沙哈姆有心将其中的菁华浓缩于这张唱片。面对每首作品中繁复艰深的技巧,沙哈姆全然是举重若轻,在小提琴上随心所欲地“玩转”这些歌剧。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此他并不给人以“炫技”之感,而是将它们隐藏于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之中。

与许多同行一样,演释巴赫全部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也始终是沙哈姆执着追求的目标。巴赫的这部杰作以其充实的内容、高超的技巧、深刻的思想和宏伟的气概,成为弦乐艺术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无论在哪个时代,它都是全面考验小提琴家演奏技巧和音乐修养的“试金石”。在步入而立之年后,沙哈姆开始向这一“庞然大物”发起挑战,潜心钻研,在过去十年内不断赋予这部经典之作以新的生命。2014年夏天,手持那把制于1699年的“波丽奈女爵”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他将自己对这部作品的感悟留在了唱片中。

在沙哈姆看来,巴赫的音乐早已超越时代的限制,因此他在演奏中不断展现出这些作品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一面。特别是其中的三部组曲,他以对速度和节奏的敏锐把握,着力刻画出每首乐曲中不同的舞蹈性格,在让灵动的音符自弓弦下流淌而出的同时,亦揭示了作品深刻的内在精神。如此兼顾理智与情感的演释,是同时代小提琴家中并不多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沙哈姆不但将在一场音乐会中接连演奏全部六首作品,且伴随他的琴声,舞台上还将同时以多媒体方式呈现由大卫·麦卡雷克执导的影像,让听者完全沉浸于巴赫的音乐及其延伸出的想象世界中。或许正如这位导演所期许的那般:“无论在听觉还是视觉方面,这都将是一次全新且震撼的感受。”

中国之行,结缘《梁祝》

在巴赫专场之外,此番前来,沙哈姆还将与艾伦·吉尔伯特执棒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也正是十八年前他首度访沪时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曲目之一。或许他是想以这一特别的安排,与上海的乐迷再续“琴”缘。

当时,沙哈姆的琴声已透过他录制的唱片传至国内,加之那是上海大剧院落成后的首场小提琴音乐会,因此备受关注。演出前一天,沙哈姆来到上海音乐学院举行大师课,眼前的这位小提琴家毫无明星架子,更像是大家身边的一位兄长。课上,有个细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沙哈姆得知一位学生将演奏格里格的《第一小提琴奏鸣曲》时,即坦诚地说:“我还从没有听过这部作品。”言下之意,他得与学生一起学习、研究。当时的他已是台下许多观摩者的偶像,而这部作品也并不算太冷门,但他却敢于当众揭自己的“短”,这份严谨、诚恳的态度,着实可贵。

音乐会中,沙哈姆果然不负众望,其演释之精湛,与他在唱片中的表现如出一辙。他演奏的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音色甜美,情感细腻,显出很高的品位。他演奏的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更是让人刮目相看,不但技巧一流,且有着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加演时,他出人意料地拉起黄贻钧先生改编的《良宵》,风格颇为地道。后来才得知,这并非他第一次染指中国作品,早在六年前,他就在香港的一场独奏会中加演了《新春乐》,也就是在那时,他开始迷上另一部中国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那次香港之行,有朋友邀沙哈姆共赏《梁祝》。“我当时觉得旋律确实挺优美,但多少有点老土,可我那位朋友却听得热泪盈眶。于是,我揣摩这音乐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了不起的故事。”他回忆道。那便是他与《梁祝》的初次结缘。其实沙哈姆可以说是半个“中国女婿”,因为他的妻子艾德蕾·安东妮有着二分之一的中国血统——她的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中国人。而沙哈姆的父亲也曾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这种种缘分,更让他有心透过了解与演奏《梁祝》,打开学习东方传统文化的入口。

这之后,沙哈姆全面研究了与这部作品相关的很多资料,既有戏曲、电影,也有此前多位小提琴家的录音,当然还少不了中国民族乐器的版本。“我确实很喜欢小提琴部分的旋律,还有其中丰富的故事性,尤其是两位主人公之间的对话。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梁祝》对中国民族乐器演奏风格在小提琴上的运用,在我的演奏中,就努力模仿出越剧的传统韵律和节奏。”沙哈姆如是说。他以一贯严谨的艺术态度来对待这部作品,日后常与他合作演出的指挥家水蓝也说他熟知每一段音乐背后的故事,对《梁祝》的了解甚至比很多中国人还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沙哈姆终于将《梁祝》带到音乐会和唱片中时,我们听到了一个在高度忠实于原作风格的基础上又融入颇多个人见解的版本。他以自己标志性的甜美音色,将这个早已为大众熟知的凄美爱情故事娓娓道来,那较之通常更慢些的速度,则增强了音乐中缠绵悱恻的抒情性。在我听来,这是对这部作品最成功的演释之一,其艺术表现力之佳、品位之高,即使是他的许多中国同行都很难企及。

据知,当年沙哈姆离开合作密切的DG唱片公司,其中有个原因就是他曾多次向公司提出录制《梁祝》却未被采纳。如今,他终于在自己创建的唱片品牌如愿以偿。他与水蓝指挥的新加坡交响乐团合作的录音,已让世界各地的乐迷争相收藏。想到如今国内一些年轻小提琴家对待中国作品漫不经心的态度,偶尔在独奏会结束前才如蜻蜓点水般匆匆加演一曲,已似对听者“开恩”,更让我对沙哈姆为向全世界推广《梁祝》所抱以的热忱和付出的努力心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