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贴扎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系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功能性贴扎技术的循证证据

第一节 治疗贴布贴扎的循证简述

一、治疗贴布贴扎的起源与发展

治疗贴布贴扎技术是使用非弹性的黏性贴布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一种技术。1986年,澳洲的Jenny McConnell在其发表的论文The management of chondromalacia patellae:a long term solution中首次将贴布贴扎引入临床治疗之中,尝试使用贴扎技术去矫正髌骨位置,减轻髌股关节疼痛(McConnell,1986)。随后,新西兰物理治疗师Brian R Mulligan在发展动态关节松动技术(mobilization with movement,MWM)的过程中发现贴扎可以辅助维持MWM的疗效。此后,治疗贴布贴扎经大量的研究与拓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在许多不同类型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治疗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治疗贴布贴扎的循证举例

(一)肱骨外上髁疼痛贴扎

Vicenzino 等选取了16 例肱骨外上髁(lateral epicondyle)慢性疼痛的患者,在平均13个月的时间里分别参与安慰组和贴扎处理组的治疗,30min后测量他们的抓握能力和痛阈。结果显示,通过钻石形的减负荷(deloading)贴扎,肱骨外上髁疼痛的患者在无痛范围内的抓握能力提高了24%,按压痛阈提高了19%(Vicenzino等,2003)。

(二)肩胛贴扎

早在2005年就有研究表明,治疗贴布贴扎可以有效改变肩痛患者的姿势并增加其无痛活动范围。2007年Sellkowitz等通过试验发现,肩胛骨的治疗贴布贴扎可以在前屈过头和水平外展中减少斜方肌上部的活动,也能在各类过头活动中增加斜方肌下部的活动(Sellkowitz等,2007)。此后,治疗贴布贴扎在治疗肩胛部疾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Russo等选取了26例臂丛神经麻痹的儿童进行自身对照试验,在其斜方肌中部和下部记录7个不同体位的动态数据。结果显示,在肩胛骨稳定性方面,治疗贴布贴扎总体上对关节活动无明显改变,但对降低肩胛骨的活动具有微小且存在统计学意义的作用(Russo,2016)。Leong选取26例患有肩袖肌腱病的男性排球(volley ball)运动员,分别在使用治疗贴布贴扎、无治疗贴布贴扎、安慰性贴扎的条件下,记录斜方肌上部、中部、下部以及前锯肌(serratus anterior)的肌电活动,并量化了肩胛的三维动力学数据。研究表明,肩胛贴扎可以加强肩胛部肌肉的运动控制能力(Leong,2016)。但肩胛贴扎是否对肩袖肌腱病患者的肩袖提供了足够的支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膝骨关节炎贴扎

Edmonds和Mcconnell等选取了15例经影像学诊断为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的患者(男性10例,女性5例),分别在无治疗贴布贴扎、安慰性贴扎、使用治疗贴布贴扎3种条件下以自身速度步行。通过膝关节疼痛、下肢生物力学和肌肉激活分析得出结论,治疗贴布贴扎可以有效减轻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步态(Edmonds等,2016)。

(四)髌股关节疼痛贴扎

从1993年Bockrath等将治疗贴布贴扎用于髌股关节至今,大量的研究表明,内侧方向的髌股贴扎可以显著降低髌股关节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Bockrath等,1993)。

(五)半月板损伤贴扎

Lewis首次研究了膝关节半月板的治疗贴布贴扎,发现膝关节贴扎可以增加膝关节内部张力,减少水平面上膝关节内外旋的角度,对于膝关节的三维运动学改变极为重要(Lewis等,2005)。

三、循证医学在治疗贴布贴扎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的核心是在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验,尊重患者的价值,做出最佳的医疗决策。现有的一些研究已经证明了功能性贴扎技术在诸多神经肌肉骨骼疾病中恢复运动功能的疗效,但是这些试验设计是否严谨,获得的结果是否可靠,治疗方法是否能作为临床应用指南加以实施,这些问题均需要对相关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估之后,才能够得出明确的结论,找到最佳的临床证据。

对于治疗贴布贴扎来说,现有的临床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可以利用的高质量信息并不多,我们需要应用循证医学的相关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操作。首先,我们必须应用解剖、生理和病理的理论来取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其次,我们可以积累实践经验,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当各种贴扎理论和方法相互矛盾的时候,我们尝试将问题简化,如该种贴扎方法是否缓解了疼痛?减轻了症状?以此来评估不同贴扎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如怎样在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的瘫痪中应用贴扎技术?我们同样可以采用循证医学的原则来评估获取的信息,检测可信度,然后决定是否推荐使用。

实行循证医学有以下5个步骤:①询问临床问题,包括患者的问题,贴扎治疗方法是否合理和可达到的预期效果;②用一系列标准寻找最佳贴扎的证据;③分析得到的证据是否合理,是否正确,是否重要等;④使用最佳贴扎证据;⑤评估整个过程。

四、治疗贴布贴扎的应用前景

在进行治疗贴布贴扎实践的时候,患者的需求是最为关键的。我们需要结合最佳临床证据和自己的经验,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为患者做贴扎,一些既无证据又无肯定效果但花哨的贴扎方法必须摒弃。在尚无确切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基础医学理论来指导和解释贴扎理论,选择与康复治疗目标一致的贴扎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将贴扎的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切实掌握贴扎技术的精髓,使治疗贴布贴扎在临床上得到全面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朱毅)

第二节 运动功能贴布贴扎的循证简述

一、运动功能贴布贴扎的起源与发展

1973年,日本的Kenso Kase博士发明了一种能随皮肤运动的贴布,英文名字为“Kinesiology Tape”,简称KT,即运动功能贴布。这种贴布弥补了传统硬贴布不能伸缩的特点,可以通过弹性回缩来牵动皮肤的走向,增加皮肤与肌肉之间的间隙,增强筋膜系统的通透性与液体的流动性,使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快,从而达到减轻局部疼痛、加速炎性物质吸收、恢复机体正常活动的目的。另外,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含有丰富的触觉小体和环层小体,贴于其表面的运动功能贴布能提供丰富的感觉输入信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产生疼痛缓解、姿势纠正和活动改善等效应。

运动功能贴布最初被应用在日本的康复医院内,1988年在汉城奥运会上得到了国际认可,1995年在美国开始被应用,1996年进入欧洲。自2003年起,美国40所学院和大学均开设了运动功能贴布贴扎课程。截至2008年,全世界已有15万人获得了运动功能贴布贴扎学会的认证。运动功能贴布贴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使用者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

二、运动功能贴布贴扎的证据回顾

为了明确运动功能贴布贴扎对人体的影响,我们将引入循证医学对诸多研究结果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和科研工作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不断促进运动功能贴布贴扎的发展与应用。

(一)文献检索与评估

Williams和Whatman等以“kinesio taping/tape”为关键词,从SPORTDiscus,Scopus,M E D L I N E和ScienceDirect and sports medicine websites四个电子数据库检索了97篇相关文章,从中筛选出了满足入选/排除标准的文章10篇(Williams等,2012)。

入选和排除标准:①文章报道了运动功能贴布贴扎对肌肉骨骼系统(如疼痛、关节活动度、本体感觉)的影响;②试验设计有对照组(如无张力性贴扎组、安慰性贴扎组、无贴扎组);③可以获取英文全文。

研究人员对10篇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文章以方法学的关键要素为基础进行评估:①随机分组;②对照组盲法;③评审员致盲。并对研究的质量进行1~4级的排序,分数越高则研究质量越高(表3-2-1)。

表3-2-1 WiIIiams和Whatman综述入选文献标准

续表

(二)运动功能贴布的属性和优点

运动功能贴布是有弹性的细长贴布,可以拉伸至自身长度的120%~140%,使用后能回弹至原始长度,因此对皮肤有一定的牵拉力。与传统治疗贴布相比,运动功能贴布允许关节在较大范围内活动,并可一次性贴附并维持较长时间。运动功能贴布的优点包括:强化较弱的肌肉以重新调整关节和肌肉的关系,通过增大皮肤和皮下组织的间隙来增强血液和淋巴循环,降低伤害感受器的压力以缓解疼痛,缓解异常的肌张力以恢复关节位置,通过对皮肤机械感受器的刺激来恢复肌肉和筋膜的功能,增加本体感受器的兴奋等(表3-2-2)。

表3-2-2 运动功能贴布对各种指标统计学意义的结果

(三)缓解疼痛

运动功能贴布可以通过改变神经系统感觉传导通路的兴奋性,增加感觉反馈来缓解疼痛。理论依据一是神经闸门控制理论减少了神经纤维伤害性刺激的传导;二是运动功能贴布增加了局部皮肤的高度,直接降低了对皮下痛觉感受器的压力。Gonzalez-Iglesias的一篇方法学(质量4级,最佳有效证据)的文章报道了有统计学意义的疼痛测量结果,在运动功能贴布治疗后,急性挥鞭样损害患者的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NPRS)下降了2分,治疗后即刻(0.9+0.2)和治疗后24h(1.1+0.3)的数据都有临床意义(Gonzalez-Iglesias等,2009)。

(四)有关关节活动度的循证举例

一种理论是运动功能贴布通过促进贴扎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肌肉的能量代谢和收缩能力,可以影响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另一理论是活动的恐惧感与疼痛的剧烈程度相关,运动功能贴布提供的感觉反馈缓解了疼痛,减少了患者的恐惧,从而增加了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有4篇研究报道了运动功能贴布对关节活动度的积极影响,其中有2篇文章的方法学质量评估为4级。

Thelen等评估了肩袖撞击患者在无痛范围内各个方向的活动,其中肩外展时贴扎组较对照组活动范围增大15°,数据有显著的临床意义(Thelen等,2008)。贴扎第2天的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差异为19.1°+10.8°,有74%的可能有临床意义;第3天差异为16.6°+13.3°,有58%的可能有临床意义;第6天差异为10.3°+11.1°,有30%的可能有临床意义。由此可见,贴扎对肩袖撞击患者的肩外展角度有短期的影响,但是可能不存在长期的效应。

Gonzalez-Iglesias等分别在贴扎后即刻,试验后24h测量了颈部6个方向的活动范围,运动功能贴布组的活动范围比试验组的都大,不同时间段所测得的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Gonzalez-Iglesias等,2009)。Hsu等选取了患有肩峰撞击疾病的棒球运动员,通过测量肩关节抬高30°、60°、90°时肩胛骨的前倾程度,研究了运动功能贴布对肩关节动力学的影响(Hsu等,2009)。尽管原文作者得出了统计学无效的结论,但他们仍然认为在肩关节特定的外展位置,运动功能贴布对肩胛骨的运动力学有着有利的影响。总的来说,在肩部撞击综合征的人群中,运动功能贴布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会是有害的,因此不推荐用运动功能贴布治疗肩部撞击综合征。

Yoshida等设计了一项随机交叉试验,用以评估运动功能贴布对健康人群躯干活动的影响。运动功能贴布组人员的躯干前屈活动度平均有17.8cm的增长;若将6.4cm作为一个基线进行统计学分析,则统计结果有90%的可能性有临床意义。运动功能贴布对腰部伸展和侧屈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Yoshida等,2007)。

由于各个关节的研究数量有限,研究结果不一致,运动功能贴布对人体关节活动度的影响尚不明确,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丰富和充实现有的成果。

(五)有关对肌力作用的循证举例

一种理论认为运动功能贴布对筋膜有一个同轴牵拉力,可以刺激肌肉收缩,增加肌肉爆发力。另一理论认为增强肌肉活动性和肌纤维对线可以提高肌力的临界值。有4篇文章报道了运动功能贴布对肌肉力量的积极影响。Hsu等在贴扎前后使用手持测力计测量斜方肌下部的力量,运动功能贴布组相对安慰剂组,肌力有1.2+1.0kg的差异,该结果有81%的可能性在临床上有益(Hsu等,2009)。Lee测试了4 0名健康受试者在贴扎作用下握力的改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缺乏对照组,该结果的可靠性还有待考察(Lee,2010)。Vithoulka等研究了运动功能贴布对股四头肌峰力矩的影响,在等速离心运动中,运动功能贴布组较对照组有9.87+7.1Nm的差异,该结果有64%的可能性在临床上有益(Vithoulka,2010)。Fu等研究了运动功能贴布对大学生运动员的肌力的影响,在贴扎12h后,以180°/s的速度进行股四头肌的向心收缩,最小的有意义的差别是2.12kg/m,有79%的可能性有临床意义。股四头肌离心性收缩,最大握力等其他的7项测量均没有统计学意义(Fu等,2008)。

运动功能贴布对于肌力的增加是有益的,但是对同一块肌肉的具体作用,对增强力量的长期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六)有关本体感觉的循证举例

运动功能贴布对皮肤表面的压力和牵拉会激活皮肤的机械感受器,从而增强机体的本体感觉。Chang等研究了21个健康运动员在握力测试中的力感误差,运动功能贴布有9 3%的可能性能够降低抓握时的力感失误(Chang等,2003)。Halseth等测试了运动功能贴布对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发现踝背屈和踝跖屈位置觉的绝对误差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获取的数据也不足以让我们做出相关的临床推理(Halseth,2004)。目前,运动功能贴布与本体感觉之间的研究尚存在欠缺,还需要广泛开展相关的研究,尤其是运动功能贴布与运动损伤者本体感觉之间的研究。

(七)有关对肌肉活动性影响的循证举例

目前我们还不确定肌肉活动方向的改变是否是一个有利的影响:一方面运动功能贴布对肌肉有着支撑作用,可以减少肌肉运动时不必要的过度活动,提高肌肉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运动功能贴布对肌肉有易化作用,可以增加肌肉的活动性,加强肌肉的功能。运动功能贴布对肌肉的影响与具体受测肌肉、所选研究对象、贴扎技术等都息息相关。

将肌肉活动度相对最初1 0%的改变视为是有最小统计学意义的,有两篇研究使用肌电图测量都证实了运动功能贴布对肌肉活动性的积极影响。Hsu等在上肢下降60°~30°的过程中,用表面肌电图测量了斜方肌下部的活动,发现斜方肌下部的活动性出现了14%+12%的增加,该结果有92%的可能性是有意义的(Hsu,2009)。在肩上抬90°~120°的过程中,斜方肌上部的活动性减弱,该结果有80%的可能性是有意义的。Sł upik等报道了股内侧肌在使用运动功能贴布24h以后,其活动性有了54%的增加,这一结果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有效的。72h后,22%的平均增加量仍然是有意义的。贴扎后10min和贴扎后96h,肌肉活动性的改变都是极其细微的。由于缺乏对照组,并且有无贴扎的对照也没有按照交叉方式进行,所以获得的这些结果可信度不高。

运动功能贴布确实能够影响肌肉的活动性,但这一影响是否有利于损伤的治疗,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对肌肉活动性的影响应该是通过神经反馈所取得,而不是贴布本身对肌肉的直接作用。

三、运动功能贴布贴扎的总体评价

总体来看,运动功能贴布贴扎对于疼痛的缓解、关节活动度的增加、受损肌肉力量的增强、本体感觉的促进、通过神经反馈使肌肉活动性的改变都有积极的影响。但是目前的研究存在着数量少、领域窄、样本量小、时间长度不一致、试验对象单一、试验设计不完善等问题,我们需要继续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试验设计更完善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运动功能贴布贴扎对不同人群各个方面的影响。

四、运动功能贴布贴扎的发展前景

从1973年至今,运动功能贴布贴扎的品种类型、使用人群、运用技术等都呈现出了蓬勃而迅速的发展。未来,随着康复理念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运动功能贴布贴扎必将拓宽自己的前进道路,广泛地融入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之中,充分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朱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