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应用进展篇

第七章 农业生产信息化

第一节 种植业信息化

一、大田种植信息化

(一)发展现状

1.信息化研发和应用体系完善

随着3S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开始应用于种植业的各个环节,实现了产前农田资源管理、产中农情监测、精细农业作业及产后农机指挥调度等具体应用。产前农田资源管理,是通过各种传感器的应用,利用土壤含水量测试仪、土壤电导率测量仪、农田小气候观测仪等,实现农田资源环境信息、农田小气候、土壤肥力、含水量、温度、病虫草害等的全面感知;产中农田资源管理通过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可实现自动化灌溉和精准施肥等;在收割阶段,对收割机等农机设施进行车辆定位和设备监控,实时掌握各项设施的运行状况和位置信息,可实现了生产环节的智能化、信息化和机械化。

顺义都市型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该示范区实现了信息化技术的集成应用(如农田环境监测、农机精准作业、节水灌溉智能控制和农机调度)和大田种植全程信息化。在该示范区,物联网技术、北斗导航、无线通信技术全面融入生产领域,在示范区9个行政村中,选择典型地块分别安装了9个气象监测站、18个墒情监测站、18个苗情监测站,实现了示范区内核心示范村典型地块的气象、墒情、苗情远程监测;并以此数据为基础,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进行灌溉控制,实现大田节水灌溉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农机调度系统,实现了农机的合理调度和使用。

2.信息化服务平台逐步完善

大田种植业属于附加值低的行业,因此,其信息化建设主体推进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通过国家行政力量的推动,建设全国性的大田种植信息化相关服务平台,以及建立健全国家、省、县等多级信息采集、汇总和应用的综合网络体系,有利于实现全国农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而且还可以为指导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目前,农业部围绕大田种植信息化关键环节推出一系列面向全国的公共服务和管理平台,如土壤墒情及作物长势监测系统(http://www.arms.org.cn)、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平台(http://www.njxxw.com.cn:9762/portal/portal!toIndex.action)、国家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平台(http://www.soildbc.com/soildbc/webstation/main/mainlogin.aspx)、中国测土配方施肥网(http://chinapff.com/)及农情信息调度系统,这些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基情、灾情、行情、苗情、产情等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和发布,实现部—省—地市三级农情信息调度网络化报送、自动化处理;同时,还建立了500个部属农情基点县信息调度网络,实现全国农情信息的集中采集、处理和分析。

3.空天地一体化

大田种植业生产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的种植区域多为野外区域,不仅种植区域面积广阔,而且种植区域内的地势、气候等多变,尤其是山地地区,这对于只通过在地面进行人工实地勘测或者通过信息化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实时分析及实际作业来说,效率较低,工作量非常大,费用也较高,因此通过信息化多种技术实现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监测和作业就成为一种趋势。无人机携带农业专用传感器在种植区域飞一遍,便可快速获得农业旱情、苗情、病虫情、灾情等信息,并根据对无人机获得数据的处理结果,利用航空植保进行作业,在几十分钟内可为数十亩农田喷洒农药;同时,可根据获得的信息对地面灌溉进行指导。

如北京延庆地区植保作业应用了由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航空植保作业实时监管与面积计量系统。该系统为国内领先的航空植保作业实时监控系统,能实现作业数据采集—通信网络传输—后端作业数据处理的智能化全流程解决方案,可对航空植保作业航时、里程、面积进行精确计量。系统通过无线蓝牙方式接收指令,确定每亩喷洒量;进行喷洒作业时根据无人机飞行速度及初始化设置的喷洒量,实时计算当前最合适的喷洒流量参数,并进行流量闭环控制。经测试,在幅宽3米,每亩1升的常规作业条件下,作业控制误差小于5%,可节约50%的农药使用量、90%的用水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田信息化发展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于大田种植发展

由于我国大田信息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还没有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传播等体系,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发布等手段落后,农业规模化生产落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大田种植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农户和农业企业运用信息化种植手段不够、方法不多,导致大田信息技术不能深入乡村,不能面向广大农民开展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人工智能系统、农田管理信息系统、作物长势模拟技术、3S 技术、精细农业等方面的研究,与我国现在的大田种植发展实际情况不相称,取得的成果数量少、种类单一。我国大田信息化程度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农民信息化意识不强、利用信息能力不足

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实施的时间不是很长,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还处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大田农业种植大多还是依靠农民进行人工经验管理,现代农业人才的培训也是刚刚起步,农业部门从事大田信息管理的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层面不能满足大田信息化的管理需求,缺乏对大田信息的整理、归纳和预测的能力。我国农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较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能力有限,接受专业培训人员少,导致其利用信息的能力低、获取先进技术的能力弱,尚未形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3.大田种植信息化资源利用率低,农田墒情监测、测土配方系统等应用技术落后

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部门和农业相关部门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资源系统,但是由于信息资源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较少,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处于初级阶段,没有重视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农业信息的利用效率低,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没有形成相应的市场系统,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民的信息来源单一,获取的农业信息不足。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的农田墒情监测技术还存在较大差距,监测方法与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大面积成本合理、稳定性高的应用成果。测土配方软件都是针对某一特定地区、特定作物的系统,由于我国地域状况差异非常大,数据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定义,因此测土配方软件可移植性差、通用性不强,无法有效地大范围推广。

(三)典型案例

案例1: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窦店村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

1.总体概况

窦店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东南部,地处永定河及大石河之间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示范区地块分布在窦店村二农场、六农场、十二农场、五七农场共4个农场,覆盖农田总面积为1619亩,包括11眼农用机井,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

2.主要做法

窦店村农业生产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拟由农业生产资源管理系统、作物病虫害管理及远程诊断系统、农田墒情监测与灌溉管理决策系统、农田苗情监测系统、高效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构成(见图7-1)。

图7-1 窦店村农业生产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工艺流程

(1)农业生产资源管理系统:以地理信息为基础对项目区内各类功能区、设施、资源信息、农田信息等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资源数据库,使农场管理机构可以方便地掌握各类设施、资源的状况,提高工作效率。

(2)作物病虫害管理及远程诊断系统:通过分析、处理太阳能自动虫情测报灯、手持病虫害信息采集终端等硬件设备获取的实时病虫害信息及人工录入的信息,为农业生产应用提供实时、动态和准确的作物病虫害诊断与处理信息。

(3)农田墒情监测与灌溉管理决策系统:通过分析、处理气象墒情监测站获取的实时墒情信息,结合系统获取的权威气象预测数据,为农业节水、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灌溉提供科学指导。

(4)农田苗情监测系统:通过分析、处理作物生理信息监测站、作物长势视频监测站获取的实时苗情信息,结合遥感影像获取的作物大尺度生长信息,能够更好、更准确地对作物生长状态进行综合监测和诊断分析,为作物长势、灾害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合理的辅助决策支持。

(5)高效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通过灌溉阀门控制器,实现田间固定高架式微喷启停的自动控制;通过对控制器内设备工作状态的实时测控,大幅降低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6)农场分控中心建设:为各农场提供一个快捷、便利的应用查询平台,及时通过上述各系统了解所在农场作物“四情”状况,以便迅速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各种病害对作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7)农业物联网信息管理及综合展示中心建设:为农场管理机构及农技服务部门提供一套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管理软、硬件平台,达到随时随地获取全方位的农田“四情”信息,并对水肥环境进行精确调控,达到促进作物生长、抑制病虫害发生、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最终构建适合窦店特色的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

窦店村农业生产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贯穿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关键环节。在产前阶段,利用农业生产资源管理系统对耕地、气候、水利、农用物资等农业资源进行监测和实时评估,为农业资源的科学利用与监管提供依据;在产中阶段,通过作物病虫害管理及远程诊断系统、农田墒情监测与灌溉管理决策系统、农田苗情监测系统等系统实时监测农田苗情、墒情、病虫害情、灾情(“四情”),通过对“四情”信息的分析、处理、挖掘和决策,指导高效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对农作物进行精细化水肥调控,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在产后阶段,通过农业生产资源管理系统不断积累作物产量、农资、农药消耗等信息,计算投入、产出比,同时记录大宗货物流向和抽检结果,解决农业生产标准不易掌控、品质不易评估和质量安全溯源等难题,最终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数字化管理的目标。

案例2:农机深松耕

1.总体概况

农机深松作业的目的就是在不反转土壤的情况下,破除土壤板结,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促进作物的根系生长,实现农作物稳产增产的有效耕作技术。在监管深松作业效果、发放补贴的过程中,存在作业质量不达标和虚报面积的现象,严重影响深松作业的大范围推广和应用。针对农机深松作业在面积统计和作业质量监控上的薄弱环节,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根据深松作业监管方面的实际需要,结合原有的车辆卫星定位和监管系统,研究开发了深松智能监管系统。

2.主要做法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针对农机作业质量缺乏监管手段的问题,研发了农机深松作业监管系统,采用卫星定位、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对农机深松作业过程、面积等实时准确监测,具有深松作业数据统计分析、图形化显示、作业视频监控等功能。

深松监管系统由深松作业实时监测终端与深松作业管理服务客户端软件两部分组成。深松实时监测终端采用高性能微处理器,集成卫星定位、无线通信等技术,包括车载终端、耕深测量传感器及显示屏等安装在拖拉机及深松犁上的一系列设备模块,实现面积测量和数据实时回传,并由监测终端完成深度解算和位置定位,并通过移动网络与管理平台交换,将数据上传至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理。深松作业管理服务客户端软件是一个农机具作业统计管理系统,包括农机作业实时定位跟踪、作业面积统计、视频监控、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农机管理、农机作业历史轨迹回放、权限管理、用户管理、地图操作等功能模块,能够统计和记录所有安装深松实时监测系统的农机具的作业数据,包含深松深度、行驶轨迹、作业面积、作业时间等信息,从而对整个深松作业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并且可以为深松补贴的合理发放提供依据。

在农机深松数据实时监测方面,系统终端通过监测主机、GPS、机具监测传感器、机具识别传感器、防水摄像机等设备收集实时的深松作业的数据和信息,其中,车辆数据包括车牌号码、农机类型、车主姓名、车主电话等;现场作业GPS数据包括时间、位置、速度、GPS 状态;记录作业参数数据包括作业面积、作业状态、机具幅宽、机具状态;作业现场可视化信息包括图片、视频。这些信息和数据具有数量大、维度多、增长快、变化大及价值高等典型特点(见图7-2)。

图7-2 农机深松作业广泛推广应用现场

在实时数据分析评价方面,通过对上述大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还原深松作业现场,对作业质量进行较为精确的综合评价,不仅为深松作业质量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实现各类农机作业远程监控提供了平台。

截至2015年年底,该套深松监管系统在安徽、山东、新疆、河南、黑龙江、宁夏、天津、陕西、河北、广东、辽宁、江苏等地共布设近6000套,取得了良好的应用示范效果。通过生产考核试验及应用示范,充分证明深松农机作业监管软、硬件系统运行精度高、稳定性好、可靠性强,能有效满足农机和农田作业环境要求,是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成功应用。

案例3:有机枸杞智能化信息技术管理系统

1.基本情况

宁夏万齐农业发展集团成立于2013年4月,是中卫市最大的一家集设施生态农业开发,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引进,农资产品的批发、零售,蔬菜种苗、园林绿化苗木的培育、销售,优质水稻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现代冷链物流,生态观光农业的开发应用于一体的大型农(林)集团。目前,宁夏万齐农业发展集团拥有23880亩特色种植基地。

2.实施情况

“基于物联网的名品生产质量追溯体系”是宁夏万齐农业发展集团于2013年投资1770万元建设的现代农业智能信息化管理项目。该目旨在通过基于公司自主生产的无公害水稻、枸杞、蔬菜等作物的种植、收购、加工、仓储、物流和销售过程,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整套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的追溯方案,以形成符合国家标准的企业名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编码标准。利用物联网技术中的传感、RFID、二维码和三维码等关键技术,开发适合企业的大米、枸杞、果蔬等名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溯源系统,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构造适合示范企业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解决方案,在企业内实现大米、枸杞等公司主要优特农产品的全产业链质量追溯,达到示范应用的目的。宁夏万齐农业发展集团节本增效,物联网应用模式建立在企业4000亩有机枸杞基地的智能化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基础上,进行包括种植、加工、仓储、物流等方面的体系建设。具体信息化技术和产品的使用情况如下。

1)枸杞种植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利用物联网技术和无线传感技术,对有机枸杞的生长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对温度、湿度、光、二氧化碳、土壤养分等指标进行精确测量,实现精确的施肥、浇水、施药及光照和二氧化碳含量控制,从而达到精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安全性,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溯源提供数据依据。

2)枸杞加工管理系统建设

针对公司自主生产的有机枸杞加工生产设备,由智能信息平台进行数据接口的开发,实现对枸杞加工(烘干窖、冻干库)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智能化管理,提高枸杞的加工质量。

3)农产品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项目建设融合RFID技术、智能传感技术、GPS技术,结合公司的具体业务,利用WAN、移动通信网络,通过对农产品从种植环节、仓储物流环节到配送销售等环节的全程数据监控,减少运输损耗,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

该项目以农产品质量溯源为目的,贯穿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生产过程的数据采集和生产管理、物料统计、产品管理等功能;提供流通过程中的仓储环境数据采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产品批次管理、销售渠道管理功能;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可供消费者查询产品来源等详细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信息;建设了政府监管接口,方便政府相关部门对农业生产流通过程的监管。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增加企业名品农产品价值10%以上,建设达到效益年后,按新增年产枸杞2000吨,市场价格58元/千克计算,产值11600万元,利润总额为4060万元,税金1015万元,投资利润率28.2%,投资回收期3年。

二、设施园艺信息化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设施栽培总体布局趋于合理,多数地区在发展中体现了以节能为中心,低投入、高产出的特色,设施类型向大型化发展。设施栽培的专业品种培育受到重视,栽培作物的品种不断扩大和丰富,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1.设施建造模式不断创新

现阶段,我国设施农业以塑料大棚和中小棚为主,日光温室占33%,塑料大棚占65%,高大宽敞的连栋温室仅占2%。针对简易日光温室和玻璃温室冬季保温、保暖效果较差的问题,我国在设施结构建造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建设了冬暖式日光温室大棚。按主墙体结构划分,冬暖式日光温室大棚主要分为土墙温室大棚和砖墙温室大棚。土墙温室大棚墙体使用土质结构,土壤可以就地取材,降低了温室大棚的整体造价,又充分利用了土壤的天然保温作用,具有造价低、自保温效果好、性价比高的优点;砖墙温室大棚与传统土墙温室大棚的区别在于墙体用砖砌,该结构具有土地利用率高、适应地形广、造型大方美观的特点。

从土地利用方式上来说,冬暖式日光温室大棚普遍采用半地下下挖式双坡面结构,半地下是指大棚的耕作区下挖到地下一部分,下挖的深度在0.7米左右;双坡式是指在大棚后墙和棚面之间增加了一个坡面,这种设计减少了温室大棚的受风面积,增加了保温面积,提高了大棚的蓄热能力和保温性能。同时,配套安装自动放风、加热、降温、加湿、灌溉、遮阳、补光、施肥、育苗等智能控制系统和设备,进一步提高了大棚种植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2.信息技术已经覆盖设施农业从育苗育秧、种植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

信息技术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应用已经覆盖从育苗育秧、生产过程管控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从机械整地精量播种到电动卷帘、自动温控放风、水肥一体浇灌、全自动雾化喷药、病虫害远程诊断,设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物联网信息化发展突飞猛进。随着设施园艺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国内进行工厂化育苗生产的作物不仅有蔬菜、花卉、水稻、林木,烟草、药材等育苗工作也在尝试工厂化生产。

国内花卉组培育苗的研究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规模已经接近国际水平。光自养组织育苗技术、开放组织育苗技术、基于计算机控制的非试管育苗技术等新型组培育苗技术也趋于成熟,花卉组培育苗的工厂化生产正在逐步向国际商业化的生产模式趋近。成规模的水稻工厂化育苗生产主要是在东北地区,东北三省的水稻播种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5%。为配合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的实施,药用植物的工厂化育苗生产日益受到重视。铁皮石斛、三七、白及、半夏、金线莲等既具有药用价值也具有经济价值,这些药用植物的工厂化育苗生产技术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工厂化生产模式也正在摸索中。

3.设施农业信息采集及终端控制系统应用步伐加快

基于农业温室大棚的集智能监控与分析于一体的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逐步投入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摄像头实现对设施环境全方位、多角度的视频监控,再结合各类环境传感器,实现多媒体信息融合。计算机智能化调控装置可准确采集室温、叶温、地温、室内湿度、土壤含水量、溶液浓度、二氧化碳浓度、风向、风速、作物生育状况等参数,并将室内温、光、水、肥、气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同时,利用温室作物生长知识模型、阈值数据和知识库系统,对农作物的生长及产量提供理论支持,不断优化作物的最佳生产控制方案,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2016年,张掖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在甘州区乌江镇天乐村建立设施农业信息采集及终端控制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点,安装1个中心控制器、29座日光温室终端控制器,通过采集设施内的温度、湿度、土壤温度等信息,控制卷帘机电机和通风电机,完成中心控制器和终端控制器的调试,形成了翔实的试验报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发展模式和服务体系落后,农机装备、自动化、信息化等水平还很低,不能完全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农业发展的要求。

1.设施类型以中小型大棚为主,机械化作业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设施类型以水平较低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其占设施温室的98%。大棚蔬菜品类繁多,研究通用设备较难,每个品种的领域又很小,如果企业针对每个单点研发,投入大但产品销量不大,导致企业研发动力不足,直接导致了目前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同时,我国设施农业经营方式以家庭经营为主,支付能力有限,对机械的购置意愿不足等,客观地导致了我国目前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据统计,2016年全国设施农业机械化(机耕、机种、机收)水平达到31.49%,较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的65%,低30多个百分点,还处在初级阶段,且各作业环节也不均衡,耕整环节机械化率为70.6%,而种植和采运环节分别只有15.2%和7.7%。

2.设施农业信息化水平低,劳动强度大,用工成本增加

当前,在我国设施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标准化程度普遍偏低,应用的卷帘机、开窗通风设备、遮阳降温设备、加温设备、物流运输、灌溉设备等设施装备多以手工操作为主,智能化水平较低,物联网技术应用没有完全推广,尚未达到设施农业的信息化传输和智能化管理。温室管理主要还是靠人力,而目前我国设施农业管理人群为中老年,信息化应用能力有限,造成我国设施农业从业人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荷兰人均温室管理面积已达到5000平方米,而我国人均仅为600~1000平方米,同时,设施农业高密度、高强度的劳动特点,造成劳动用工成本的增加。据统计,企业化生产模式的劳动用工成本占总成本的60%左右。

3.传感器核心技术有待突破,智能装备标准不一,智能化水平偏低

传感器是设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应用核心原件。但是,我国的农用传感器功能单一、特色性差、准确性低,占有的市场份额不足10%,主要依赖进口。由于产业和技术发展时间短,设施农业物联网相关企业的产品研发制造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缺乏分工合作,存在恶性竞争,龙头企业尚未出现,产品研发很难有大的突破;标准化体系的构建是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占领制高点的关键,尽管已形成了一些标准,但由于对其认识的不一致,标准制定进程缓慢,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目前尚未形成公认的、合理的、权威的技术标准体系;当前国内的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在数据监测方面较多,对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湿度等已经形成成熟的监测体系,而用于智能控制的应用较少,设施种植作物生长模型研究、智能化控制系统研究等不足,软、硬件产品不足,造成设施农业管理智能化水平偏低。

(三)发展趋势

1.植物工厂技术不断成熟并将加速推广应用

植物工厂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高技术发展的水平,同时也是未来国际农业高技术竞争的重要方向。2013年政府正式把植物工厂列入国家863科技发展计划,目前植物工厂技术不断成熟并进入示范应用阶段,创新了“环境设施化、形式立体化、资源节能化、流程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技术集成化”的生产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消费需求及对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设施农业将向高级阶段——植物工厂方向加速发展。植物工厂栽培技术由基质培、营养液水培逐渐向雾培转变,平面多层立体栽培向圆柱体、多面体立体栽培转变,化学液肥向矿物质肥和光碳核肥转变,温室控制向远程控制转变,单向的技术和装备引进向引进和输出双向转变、试验示范阶段向商业化产业化阶段转变。未来,高产、高抗、高质的蔬菜、花卉、香草、药材、苗木、粮食作物、珍稀植物、濒危植物等将在植物工厂中生产,植物工厂将更加集约化、产业化、智能化、网络化、多功能化。

2.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能力和网络化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技术集成化趋势明显

设施农业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进一步结合,实现光、温、水、肥、气等因素的自动监控和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等。智能化控制技术包括测土配方技术、无人驾驶技术、GPS定位技术等,其运用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高效性、精准性。多种小型、轻便、多功能、高性能的设施耕作机械、播种育苗机械、灌溉施肥机械、自动嫁接机械等装备将广泛使用,实现耕耘、播种、育苗、定植、管理、防治病虫害、灌溉、收获、包装、运输等作业环节机械化。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空间技术等被引入设施农业,使设施环境监控系统朝着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3.与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向绿色高效农业发展

设施农业将与生物技术结合,开发出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耐储藏和高产的温室作物新品种,全面提高温室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利用生物制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专用生产资料,向作物提供营养元素、生长物质,改善作物养分供应,利用生物农药中的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等)杀死或抑制有害生物,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病虫害发生、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物理农业将电、磁、声、光、热、核等物理学知识和高新技术通过一定的装备应用在设施农业生产中,如空间电场防病技术、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多功能静电灭虫灯等,可以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节约生产成本,生产出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高效的生态光伏农业大棚,将生态农业、绿色发电结合,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在获取高效农业、绿色发电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

三、果园种植信息化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近年来,在果园面积逐步减少的同时,水果产量却在增加,果园面积在2014年为1312.724万公顷、在2015年为1281.667万公顷,水果产量在2014年为26142.24万吨、在2015年为27375万吨。然而,2016—2017年,果业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寒冬,各类水果大量滞销,价格探底,挫伤了果农的积极性,90%投资果业的企业都不赚钱,严重影响了果业的健康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果业发展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中国作为水果生产大国而非生产强国的地位没有变。

缺乏优良品种,果品品质差,经营措施落后,果品种植病虫害难控,农药化肥大量使用。耕地质量下降,环境破坏,导致病虫害更加难以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果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而品质却在下降。

因此,水果行业最大的痛点在于生产力落后、附加值低。落后的产业观念、落后的组织模式、落后的种植技术,是制约我国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我国果业全产业链面临挑战,必须进行深层次的结构革新,以供给侧调整为抓手,全面提升果业转型升级。生产质优、价廉、可信的产品成为唯一出路,而希望之一就在于果业信息化。

(一)总体状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果业也是农业信息化的受益者。果园信息化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得到了应用,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互联网+”果业的发展模式得到肯定。中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0%,发达国家则为80%,果业的科技贡献率更低。科技贡献率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果业信息化水平不足的事实。企业参与果业积极性增高,信息化由政府主导,信息化程度不足,重硬件、轻软件,物联网建设碎片化现象严重。信息化程度不匹配,物流和电商信息化程度高,而生产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低。

果业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围绕果业生产过程,如播种、灌溉、除草、防病、治虫、修剪、采摘等生产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信息化流程。除了传统的基于3S的技术手段,新的信息技术在果业种植中得到了应用,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成为推动果业信息化的新的技术元素。

1.果业物联网

物联网主要有感知、传输和控制三大作用,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对农田环境的影响,获取精确的作物生长环境和作物信息,足不出户就可以监测农田信息,实现科学监测、科学种植、精准施肥。通过高清摄像头可以实时查看田间作物的长势,使农户可根据作物生长情况随时进行管理方式的调整;墒情自动检测仪实现对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风向、降雨量等参数的实时测定,并实时传回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根据情况将监测信息通过已安装的LED屏进行发布,为周围农户服务;病虫测报装置实现对主要病虫害的实时监控,达到及时防治、减药增效的目的;园区施肥实施区域化管理,每个灌区安装一个滴灌施肥控制装置(ASE控制器及无线网络控制节点),在控制中心就可通过对电磁阀门的控制进行精确的滴灌施肥和灌溉。

物联网建设实现了果园“环境可测,生产可控”的目标,可以大大促进果业的转型升级。

物联网的先进性使其受到重视,得到了广泛的建设与应用示范。在山东文登和招远、陕西洛川、四川成都、重庆万县、宁夏青铜峡等地都进行了推广应用。大型企业百果园以销售带动生产,构建慧云农业物联网数据采集与服务平台(慧云智慧农业云平台),已经服务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过500个种植基地。

目前智果科技已逐步开始为广西、新疆、云南等地的多个优质水果生产基地提供智能化生产服务,预计在未来2~3年内实现服务水果品类数十种,覆盖面积上百万亩,在中国果业庞大的产业链体系中,导入最先进的生产理念、最先进的生产要素,打造水果智能化生产服务优质品牌。

2.果业大数据

这几年果业大数据火了。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是指利用常用软件工具来获取、管理和处理数据所耗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的数据集。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流贯穿水果生产、加工、经营、储藏、流通、销售及消费等各个环节,充分应用好大数据,发挥其在生产与消费环节中的作用,有利于生产效率提升,有利于水果生产消费匹配优化。目前,大数据技术在水果营销环节的应用相对多一些,在生产环节的应用相对滞后。

大数据可以渗透到水果的生产管理环节,通过关联分析水果生长状况和要素投入结构,打破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模式,确保农民合理、精准、适时地进行农事操作,促使水果生产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转变,提高农产品投入使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神州控股为攀杧打造了全国首个农业单品大数据平台——杧果大数据平台之后,神州控股旗下神州信息农业板块公司又分别与洛川县人民政府和眉县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中国(陕西)苹果大数据中心和中国(陕西)猕猴桃大数据中心。

陕西省果业集团打造了陕西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以数字果园建设为中心,紧密围绕果业生产、销售、服务环节,进行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服务。

3.农用无人机

自主机器人是本体自带各种必要的传感器、控制器,在运行过程中,在无外界人为信息输入和控制的条件下,可以独立完成一定的任务的机器人。

无人机是自主机器人的一种,其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扶持,2016年5月6日,农业部在其网站上发出《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用植保无人机专项统计工作的通知》。2017年被列入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农业机器人是机器人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是一种可由不同程序软件控制,以适应各种作业,能感应并适应作物种类或环境变化,具备检测(如视觉等)和演算等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无人自动操作机械。

在农业中应用的机器人主要有自动车载机器人、飞行机器人等,可用于果园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施肥、除草、喷药、采摘、果实分解等,还可以用于生产环境监测、果树生长监测等。可以大大节约人力,在较为恶劣的环境或重体力活的环境中,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植保无人机在各大果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明显节约人工,提高工作效率,应用效果优势明显。

据新思界发布的《2017—2021年植保无人机行业市场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14年中国农用无人机市场保有量约为695架。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已达2324架,总作业面积达1152.8万亩次。到2016年6月,农用无人机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4890架。在过去短短一年时间内,中国已经成为目前全球农业植保机保有量第一的国家,远远超过了日本(日本仅为3000架)。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药与药械处副处长郭永旺说:“植保无人机服务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中国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我国农业有害生物年发生面积70多亿亩次,防治面积达86亿亩次,其中90%以上的防治依靠农药来完成。在这一方面,无人机将发挥巨大作用。”

(二)发展瓶颈

在最近几年,果业种植信息化逐步落地,大大地促进了果业的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还有方方面面的问题。主要的困难包括机械化程度低、物联网建设碎片化程度高、缺乏大型的果园大数据平台、专业的智能化终端开发乏力。

1.机械化程度低

根据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赵映等的研究,平地果园和丘陵山地果园的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为:土壤耕整机械25%和5.5%,树体管理20%和8%,病虫防治15%和7.5%,果品收获4%和2%,综合机械化16%和5.75%。由此可见,果园作业的机械化程度极低。信息化是建立在机械化基础上的,数字化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智能化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

果业种植信息化的发展由于缺乏机械化的支撑,因而缺乏了落地支撑和执行机构,制约了果园信息化的发展。

2.物联网建设碎片化程度高

我国政府极其重视农业物联网工作。2013年,农业部启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选择天津的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试验区、上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验区、安徽的大田生产物联网试验区开展农业物联网试点试验工作,用以探索农业物联网理论研究、系统集成、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提高农业物联网理论及应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物联网建设是国家的基础建设,关键的基础通信网络建设滞后,接入费用高;国家没有制定物联网接入的标准,缺乏行业智能化服务的模型,物联网节点的智能化程度低,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缺乏积极性。以上原因导致目前物联网建设呈现碎片化,不能互联互通,数据得不到共享,起到的作用不大。

3.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滞后

目前的果业种植由于缺乏机械化的支撑,农业作业数据获取困难,难以形成大数据,不能具备大数据决策的威力,使用的依旧是局域数据或者传统的专家系统,更没有社交媒体数据的集成,对果业种植信息化的推动作用小。在建设初期,由于重食品追溯轻生产过程数字化建设,导致建设规划用途少,物联网费用高,服务能力缺乏,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低,本末倒置,反过来又限制了大数据平台的建设。

4.智能终端开发乏力

果业种植信息化的发展,其最终的目标是形成一套自动化、智能化的果园作业体系,把果农从繁重的果园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果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智能化的果业作业机具,是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

通用果园智能化作业机具的开发不足,导致难以实现果园信息化目标。

(三)政策建议

1.机械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

目前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呈现跨越式的态势,如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等。缺乏工业化到信息化的自然发展过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缺小的东西必须要补足。跨越了机械化的信息化,一是缺乏信息化落地的支撑;二是缺乏信息化的实施执行能力;三是由于信息化脱离了机械化,导致应用成本居高不下,直接阻碍了果业信息化的发展。反观世界智能汽车的发展,由于信息化就建立在已有的汽车上,发展智能汽车,信息化、智能化并没有增加汽车的成本,通过整体发展,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果业种植信息化要借鉴智能汽车的发展,从发展果园机械化开始,积极发展智能果业机械,提高信息化的整体价值,推果业种植信息化的发展。

通用的果园智能设备的研制和智能拖拉机的研制,可以大大减少果园机械类型,降低果园机械化的成本。机械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是果业种植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必然之路。

2.构建国家果业大数据平台

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智能终端,分则为三,合则为一。没有智能终端,就不可能建成物联网,通信压力增加,生产决策的效率低,应用成本居高不下;没有大数据平台,就不能形成数据的规模效益,不能形成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力,智能终端就缺乏了智能的来源;没有物联网,不能形成有效的通信,不能完成设备的互操作,同样不能实现信息化的目标。

国家应构建果业大数据平台,攻克关键技术,为果业种植信息化提供数据支撑、智能支撑和接入规范,为果业种植信息化提供全价值链保障。

第二节 畜牧业信息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向传统产业的不断渗透,现代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标志之一必然是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智能化设备装备,全面“感知”生产要素与生产环境,通过精准化生产控制,实现生产过程可跟踪与产品质量可溯源,畜产品的扁平化流通,以及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畜牧业产前、产中及产后的个性化服务,以期达到畜牧业生产的全透明管理,最小化各种资源的投入,最大化畜产品的产出,包括数量与质量及环境的综合效益的改善,实现节本增效及提质增效的多赢效果。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逐步渗透到畜牧生产的各个领域,通过集成与自主开发,不断有畜禽养殖环境监测物联网、精细饲养物联网、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物联网等的研发成果。信息技术及智能设备已经成为畜牧业生产力的主要要素,逐步成为现代畜牧业的制高点,在助推畜牧业产业升级、合理利用畜牧业生产的全要素资源、提高畜牧业数字化管理水平、提高畜禽经营者的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实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集成“信息感知—畜牧业生产理论(农艺)—智能装备”为一体的现代畜牧业,是新形势下促进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践行新“四化”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动力。

一、畜类养殖从环境到饲喂均从管理信息化向物联网控制迈进

畜牧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与智能装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养殖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自动化、数字化技术为平台,通过模拟生态和自动控制技术,每一个畜禽舍或养殖场都成为一个生态单元,能够通过迅猛发展的物联网技术,在感知环境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移动智能终端手机远程调控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而且能够自动送料、送水,甚至自动进行产品分检和运输等。

案例1:温氏集团案例

温氏集团用敏锐的眼光,发现了物联网的巨大应用前景,率先开展企业畜牧业物联网的应用研究,建成了“广州温氏集团计算机数据中心”,其中包括畜牧养殖生产监控中心、畜禽养殖环境监测物联网系统、畜禽体征与行为监测传感网系统等。其主要采用物联网技术及视频编码压缩技术,对企业所属各地养殖户及加工厂的重要实时监控视频、主要位点的传感器检测数据(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水质、冷库温度等)进行自动感知与收集,并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集中显示,管理者即可获得相应养殖户或工厂的各项实时或历史数据、统计报表及视频等,方便地提取与当前关注问题相关的、重要的信息,由此进行可视化的日常管理、巡查及应急指挥。重点是可依据不同畜禽的环境生态的最适宜参数或阈值,对畜禽舍(猪舍或鸡舍)的环境控制设备(通风设备、降温设备及光照设备等)进行自动控制或远程手动控制,形成畜禽环境控制物联网的闭环系统。表7-1总结了不同类别的猪只种类实施环境智能控制及自动饮水的控制参数或阈值范围,是开发基于物联网系统中嵌入式模块开发的理论基础(见图7-3)。

表7-1 不同猪只种类环境控制及饮水的控制阈值

图7-3 温氏集团应用的环境状态数据移动端在线显示与控制端

案例2:具有闭环控制的畜禽养殖环境物联网系统构建

东北农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化学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研究开发了畜禽养殖环境监控物联网,主要利用环境感知传感器,如温湿度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甲烷(CH4)传感器、硫化氢(H2S)传感器、氨气(NH3)传感器、CO2传感器等,对连续变化的环境参数进行远程监测,监测数据首先传输到数据服务器中并进行储存,通过手机客户端可在线查看连续变化的环境参数及历史数据,依据监测的数据及预设的环境参数的阈值,系统会提醒用户开启相应的控制设备,如水帘、电暖、风机等,图7-4显示了手机客户端的处理结果。作为升级版的畜禽舍的环境控制物联网系统,其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集成了各种环境监测的传感器。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对现场设备实现远程控制,需要事先对现场设备的控制开关进行集成,需要追加可接收远程信息的控制端口。

图7-4 手机客户端的畜禽舍环境监测与控制设备界面

(东北农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化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2017)

案例3:最新一代妊娠母猪电子饲喂站及哺乳母猪饲喂器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也是繁殖母猪的饲养大国。截至2016年12月,全国生猪存栏数量达到36623万头,其中,繁殖母猪数为3657万头(国家统计局发布),表明生猪存栏量继续下降,繁殖母猪的数量也相应减少,导致2016全年及2017年上半年,生猪出栏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到2017年下半年才开始回落。而母猪的生产力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就最能反映繁殖母猪生产力水平的2个指标分析,目前一头繁殖母猪每年可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和商品猪分别18头和15头,与2年前的平均16头及13.8头比较,还是有进步的。荷兰和丹麦的平均水平为26头和24头,差距依然显著,这意味着提高水平的潜力也很大。事实上,我国母猪的遗传潜力与国际相比不存在差异,关键在对于母猪的精细饲养管理。智能化、无应激、开放式的管理系统正是提高母猪生产力的关键。

母猪的生产力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养猪业的科技含量,不仅影响商品猪饲养的成效,最终还影响一个地区甚至国家的价格指数。因此,近年来,在国际上一直在智能电子饲喂母猪的设备装备(母猪电子饲喂站,简称ESF)及控制软件上推陈出新。ESF的优点如下:①可以按个体做到精细饲喂;②一个小群体可共用一套设备,减少设备投资;③母猪可灵活分组;④使用数字化管理,从生理营养上满足个体需要;⑤母猪的繁殖生产力表现好。

就ESF系统本身而言,其具有典型的物联网核心技术特征,包含了感知、数据采集与传输及饲喂控制3个层面,可以称之为母猪精准饲喂物联网系统。

国内从事母猪ESF研究的相关设备制造企业不多,主要有郑州九川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河南河顺自动化设备公司及河南国商农牧科技责任公司等。上述公司在设备的研究与推广方面,走过先期的模仿到目前的自主创新的过程,至目前取得巨大的突破,为我国母猪饲养物联网的设备自主创新做出了贡献。典型的物联网系统主要包括由河南国商农牧科技责任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研制的第5代妊娠母猪及哺乳母猪智能饲喂系统,均已经获得及申请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近20项,获得计算机软件登记3项。

图7-5为最新研制的妊娠母猪电子饲喂站,进入门采用传感器+电动门+中央控制器协同工作的方式,提高猪只有序进入饲喂器的效率;根据感知的猪只标识信息,通过计算机提取其历史档案,决定饲喂的数量及次数,实现在阈值设定下的自动饲喂,形成了基于感知、数据分析及饲喂控制的完整闭环控制生产,基本达到了在无人控制下基于个体体况的精细化饲喂,这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提高畜牧业生产力的典型案例。

如图7-6所示的哺乳母猪自动饲喂器,同样通过采集母猪个体的体况数据(如体重、哺乳胎次及抚养的仔猪头数),根据营养需要量模型,以不同哺乳天数的采食量为阈值,通过中央控制器或移动智能手机控制饲喂次数及每次的饲喂量,实现基于物联网技术与阈值的精细饲喂。特别地,如果在中央控制器中嵌入SIM卡,将手机端App与SIM卡关联,再通过App 可以实时查看每头母猪的采食数据,并对每头母猪的饲喂程序进行远程控制,即可以通过手机远程养猪(见图7-7)。

图7-5 妊娠母猪电子饲喂站

图7-6 哺乳母猪饲喂器

图7-7 手机远程控制

案例4:奶牛精准饲喂系统的研究取得新的突破

奶牛作为大体型的家养动物,在不同的泌乳阶段、妊娠阶段,其生理变化较大,导致具有不同特征的体重变化曲线、泌乳曲线及采食量变化曲线。如何准确了解奶牛采食量的变化规律一直都是奶牛营养需要量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往主要依靠人力记录全混合日粮(TMR)的投喂量及剩余料,当牛的头数较多时,工作量大且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连续获得个体或小群体的采食量记录较为困难。因此,采用物联网技术研究奶牛饲喂的精准自动计量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现有的电子标识识读技术、传感器技术及电子控制技术为该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研制提供了可能。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河南南商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究的第一代“智能化个体奶牛饲喂系统”基本成型,已获得3项专利,并在2016年年底投入使用。

如图7-8所示,智能化个体奶牛饲喂系统提供了一种奶牛精准饲喂自动计量系统,包括料斗、支撑座、栏杆和阻挡单元;其料斗为上部开放的斗状容器,且可拆卸后设置于支撑座上;支撑座有2个,对称设置于料斗两侧的地面上,用于支撑料斗,还用于称量料斗及其盛放的饲料的质量;此外配套的栏杆设置于料斗的一侧,栏杆中部设置有用于供奶牛头部通过的取食空间;阻挡单元设置于料斗和栏杆之间,用于阻挡不符合条件的奶牛进食,只允许符合条件的奶牛进食。借助于电子耳标自动识别技术、近红外感知技术及质量传感器技术的协同,加上饲喂装置与现场控制器的联动,可以记录符合进食条件的奶牛每次进入采食的时间点、离开料槽的时间点及每次的采食量,进而可以计算得到每天的采食时长及采食量。该系统既可以实现自由采食,也可以定量采食。因为每个采食的料槽上均带有一个控制器,每天奶牛的数据可单独记录,也可以在一个料槽上记录不同奶牛的采食量,但前提是每个料头盛的饲料相同。

图7-8 第二代奶牛精准饲喂自动计量系统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河南南商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案例5:种畜生产的全过程数字化监管与云分析计算平台投入应用

在畜牧业生产中,最为复杂的生物系统莫过于种畜的生产系统。例如,在种猪及奶牛的生产周期中,从发情、配种、孕检、妊娠到分娩,到空怀或干奶,直到下一个繁殖周期或淘汰,不断地产生个体及群体的状态数据及周期性数据,周而复始,需要不断地记录和进行数据的模型分析,产生诸如繁殖性能参数、泌乳性能参数等,以及时对繁殖或育种方案进行优化,保持种畜的高效与稳定的生产。在国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利用信息技术开启了种畜禽场的全程计算机管理,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云计算及大数据分析奠定了数据基础。典型代表有新西兰开发的种猪场用Pigwin系统、西班牙农业技术软件公司开发的Porcitec系列系统,以及与奶牛发情监测计步器及牛奶品质在线检测系统物理连接的阿菲牧管理软件系统。阿菲牧管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牧业物联网软、硬件系统,在大型奶牛养殖企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国内,长期关注并研制开发的种畜场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有北京飞天软件开发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南京丰顿科技有限公司等。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等一直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充分融合畜牧业的专业领域模型与种畜禽场的生产实际,研制了种猪场及奶牛场的全程生产过程记录与数据分析网络平台并出版多部专著,取得了一系列的计算机软件版权登记。2013版的网络软件系统,特别增强从已知数据派生与分析未知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功能,即从最少的已知数据中,通过数据的关联与模型的嵌入,挖掘出最大量的繁殖与生产性能参数,为管理者提升数据的升值服务。图7-9为种猪生产管理与数字化平台。

图7-9 种猪生产管理与数字化平台

在区域或者国家层面开展种猪生产性能比较的云计算平台,管理与分析的不是一个种猪场,而是通过网络数据库群将数以百计或千计的种猪场的基础数据,采用元数据规范进行物理的或虚拟的集中式管理与分析,实时进行云存储与云计算。该项基础性工作已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与养猪动力网联合完成。图7-10为种猪场场际间的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及云计算平台。

图7-10 种猪场场际间的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及云计算平台

二、禽类养殖以过程信息化为主,基于个体标识的计算机育种平台开发完成

家禽养殖与家畜养殖的生产过程具有明显的差异,肉禽与蛋禽的养殖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群养、笼养、散养(网上、地上)等。基于个体的信息采集显然难度较大,家禽不同于家畜,尚不存在基于个体的信息采集及精细饲喂,信息技术在本领域的应用不及种畜(猪、奶牛)的研究细致深入。就饲喂本身而言,尚无类似母猪电子饲喂站的智能化养殖设备。信息技术主要应用在行业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发布方面,促进家禽业的健康发展。全新改版的家禽行情资讯门户网站——禽联网,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案例1:禽联网(http://www.qinlianwang.com)成为禽业发展的风向标

禽联网创办于2012年5月,是目前国内最全面、最专业的以肉鸡、蛋鸡、肉鸭为主的家禽价格行情资讯类门户网站。网站致力于成为家禽价格行情分析师。以家禽价格行情精确分析、实时行业资讯发布为核心,综合各种网络服务以满足家禽养殖行业及周边相关产业的网络需求。网站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与人力资源,整合了海量的家禽行业资讯和价格行情信息采集源,形成了以精确市场价格行情分析、实时家禽行业资讯整合发布为主,以综合提供各类家禽养殖技术、市场供求信息、产品在线销售和论坛交流互动等为辅的格局。

对于生活在当今信息时代的我们来说,早已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掌握信息就等于把握到了先机与商机。我国的家禽养殖行业涉及的种类繁多,养殖地区跨度较大,如此海量的价格信息,若想自己了解,不但难度大,信息的准确性也无法保证。“随时随地了解家鸡蛋价格行情”“第一时间掌握肉鸡行情走势”等成为所有家禽养殖从业人员的期盼。

禽联网的手机短信报价服务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网站为广大客户提供专业手机短信定制服务,涵盖肉鸡、蛋鸡、肉鸭、玉米、豆粕及饲料的最新、最及时的价格行情信息。对于广大家禽养殖从业人员来说,这无疑是最贴心的服务。不仅大大节约了自己的时间与成本,还可以获得最专业的行情分析和趋势预测。该网站还推出了一款特价手机报价短信,每年只收取18元的短信费用,就可以订阅鸡蛋报价短信,为千万养殖从业人员带来的收益将远远超出短信本身的价值。

除此之外,禽联网的商家供应和求购板块还为广大商家提供养殖设备、饲料添加剂、消毒剂,以及各类禽苗、种蛋等商品。

案例2:蛋鸡育种计算机管理系统

与商品蛋鸡的信息化管理不同,蛋鸡育种的信息化除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外,需要记录种鸡个体的翅号、系谱等。因此设计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种禽场管理、禽舍管理、鸡笼管理、耳标管理、品系编号管理、种蛋入孵管理、生产性能测定记录管理、种禽转群管理等。该系统的开发涉及的元数据项目复杂,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例如,蛋的孵化过程需要考虑的数据项目包括序号、父号、母号、留种期起始日期、留种期截止日期、留种期产蛋数、入孵种蛋数、入孵蛋重、一照检出数、二照检出数、落盘数、健雏数、弱雏数、活雏数、毛蛋数、种蛋入孵率、一照检出率、二照检出率、种蛋受精率、入孵蛋健雏率、受精蛋健雏率、入孵蛋孵化率、受精蛋孵化率、一照人员、二照人员、出雏人员等。

该系统正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信息中心与家禽育种室专家协同开发,全部模块已经完成(见图7-11),经测试后已经投入使用。

图7-11 蛋种鸡计算机管理系统部分模块

三、基于二维码技术的畜产品溯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有新突破

案例:山东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的牛肉溯源系统

山东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的牛肉溯源系统是在山东省2013年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资助下,该公司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共同开发的。系统在遵循农业部67号令的前提下,充分将近年来迅速发展的 RFID 技术、二维码技术与移动互联技术进行结合,形成牛只养殖数据的批量采集与移动数据采集、质量溯源移动查询相结合的新一代的无公害畜禽及其产品的溯源解决方案。

(一)不同环节溯源数据采集的项目设计

为实现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必须以牛只个体信息数据采集的基本规范为基础。为此,设计了多种数据表结构(数据标准),下面简要介绍其核心基础数据表关键字段的设计。

在养殖环节中,肉牛基本信息表主要包括牛号、场名、品种、出生日期、入群日期、入栏体重、出栏日期、出栏体重、责任兽医等字段;牧场主基本信息表主要包括牧场主、牧场编号、牧场规模、牧场概况、牧场地址、饲养方式等字段;此外,还包括饲料信息、免疫信息、疫病信息等数据表。

在屠宰环节中,肉牛屠宰信息表主要包括牛号、胴体号、屠宰日期、检疫员、检疫信息等字段;屠宰厂基本信息表主要包括屠宰厂名称、屠宰厂编号、屠宰厂地址、负责人、联系方式、官方兽医等字段;此外,还包括待宰信息、胴体信息、销售信息等数据表。

(二)肉牛个体标识的编码规则设计

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立在牛只个体身份识别基础之上,因此,建立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牛肉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跟踪及可追溯,需要按照一定编码规则,通过标识技术在牛肉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与信息流之间建立严格准确的关联。我国肉牛生产跨省份流动性较大,建立我国牛肉的质量可追溯体系有巨大的挑战。在国际上,动物识别代码总共由64位组成,对不同的代码位有具体的规定。我国农业部早前发布的67号令,对牛的编码规则定义为15位数字,第1位为动物种类,2为牛;第2~7位为养殖场所在地的县市行政区划代码,服从GB/T 2260,最后8位为指定的县市内相同类别动物个体的顺序号。

在该系统中,应用的肉牛个体编码既考虑了与农业部67号令的兼容性,又对后8位的编码赋予了新的定义(见图7-12),其中前2位为养殖场代码,后6位为年份及序号。该方法的优点在于纳入了养殖场编码,耳标在佩戴前由耳标生产者一次性编码印制成型,不需要养殖场写入耳标的编码信息,不会出现耳标重复问题。

图7-12 肉牛个体编码规则设计

其他编码规则建议:目前国内外有些养殖场也有这样处理的,即按国际动物编码规则(ICAR)或者某一编码规则,事先产生统一的15位的唯一编码,但没有定义其含义,仅是编码而已;再由专业的制标公司事先打入耳标或写入电子芯片(如RFID的内存);养殖场购入后按照一定的顺序给牛只佩戴,并将牛只信息、耳标号及养殖场的信息录入计算机,养殖场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均没有编码的主动权,牛只进入屠宰厂后,只有借助计算机的数据管理才能查阅其来源。该处理方法的优点是耳标在佩戴前的制作由生产者一次性编码、印制成型,不需要养殖场再写入耳标的编码信息,即使同一耳标场也不会出现耳标重复的问题。

(三)肉牛屠宰分割产品的编码设计

与生猪屠宰与产品分割不同的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生猪屠宰厂在肉联厂屠宰生猪后,主要中间产品为一分为二的二分胴体,头、腿及内脏直接在屠宰厂进行分割处理,能做到一头猪的屠宰厂副产品单独出厂,而且分类型混合包装出厂,对这类型的产品溯源是相当困难的,能做到溯源的是分割后的胴体产品。每片胴体的编码与生猪的个体号做到了严格对应,而胴体进入终端销售站点后,对胴体分割后的每个产品的溯源码就是胴体的编码,这样就实现了终端产品与生猪个体的关联。但是,在目前绝大多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肉牛屠宰厂中,进行肉牛屠宰后,直接在屠宰厂进行精细的分割及产品包装,而且分割得越细致,产品越多样化,加工升值的空间就越大,屠宰后产品的标识就更需要一步到位。根据牛肉产品的最终走向,即产品是否进入国际市场,应采取不同的编码规则。

1.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溯源编码规则设计

按国际上牛肉产品的通行编码规则即EAN·UCC128,对进入国际物流体系的产品进行编码。如图7-13所示,该编码规则由32位数字组成,不同部位上的数字及其组合分别有不同的含义,形成32位编码的要求还相当严格。例如,6位厂商识别代码(“693922”)是生产产品的企业必须取得EAN国际组织的资格而获得的厂商编码,不是大型的国际性业务公司很难获得该编码。其他编码的长度及含义如图7-13所示,不再阐述。

图7-13 亿利源牛业溯源系统采用的牛肉物流产品的EAN·UCC128编码及规则定义

(资料来源:杨亮等,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5)

2.国内销售的牛肉分割产品的溯源码即标识码设计

该编码的主要目的是便于产品溯源,编码既要体现出屠宰厂责任主体、不同生产日期的不同生产批次,也需要反映分割产品的部位等。因此,建议包括以下几点:屠宰厂所属县市的行政代码(6位)、屠宰厂编码(2位);生产批次即指定日期的不同屠宰批次(年月日用6位表示,不同批次用2位表示),例如,“14050603”代表2014年5月6日的第3批次;分割的产品类型(不同分割部位的产品),用2位表示,牛肉的分割产品可以多达60种以上,对分割产品的二位定义由各个屠宰厂自行定义,不做统一要求;最后4位代表的同一屠宰厂、同一批次的相同分割产品的顺序号。因此,分割产品的编码即终端产品的溯源码由22位数字组成(见图7-14)。

图7-14 内销牛肉物流产品的22位编码规则定义

在图7-14所示的溯源编码方案中,有两个编码需要在形成编码前定义好。一是同一县市不同的屠宰厂需要有上级主管部门主要质检局等进行统一编号,即屠宰厂编码。本规则设定为两位,意味着最大的屠宰企业数量为99,一般能满足数量范围要求。二是分割产品的“分类码”。不同的屠宰厂生产不同类型的分割产品,一般应由屠宰厂自行定义。在本研究研制的溯源系统中,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的牛肉分割产品种类及代码见表7-2。

表7-2 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的牛肉分割产品种类及代码

“分割产品顺序号”是基于当天具有相同“分类码”的产品,即前18位完全相同的产品,在系统内如果有新的包装产品需要标识,系统会自动在已有的最大顺序号的基础上加1,形成新的产品的包装溯源码。如果所有的产品都拥有溯源码,那么通过不同分类产品的最大顺序号,就能获得该类产品当天的生产数量。

(四)溯源系统的主要功能设计

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主要包括养殖、屠宰、销售3个环节。在养殖环节中,主要包括牛只入栏记录、牛只出栏记录、牧场主信息、检疫员信息、查询供货商信息、饲料管理、疫苗管理、兽药管理、饲料添加剂休药期预警、兽药休药期预警、在群牛信息、出栏牛信息、在群牛统计、出栏牛统计等功能模块。在屠宰环节中,主要包括待宰信息、屠宰信息、屠宰厂信息、检疫员信息、检疫信息、销售信息、屠宰统计等功能模块。在销售环节中,主要包括购入信息、检疫信息、胴体分割信息、标签打印信息等功能模块(见图7-15)。

图7-15 系统功能框架

(五)系统开发软、硬件环境及相关技术选用

本研究选用的服务器操作平台为 Windows Server 2008,数据库操作系统为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系统开发采用Microsoft的.Net技术,对统计分析数据的图形化处理采用Fusion Charts技术。销售查询环节采用基于Android系统的Java语言SQL Lite小型数据库。

(六)系统实施效果

1.实现对养殖环节肉牛个体信息采集与管理

养殖环节主要记录牛只进入养殖场后,耳标佩戴记录、饲料使用记录、疫苗使用记录、兽药使用记录及牛只的入栏、出栏记录等。信息涵盖肉牛的整个生命周期,实现对肉牛个体进行标识、管理与可追溯。确保如实地采集养殖信息并上传到服务器中,是养殖环节系统设计的重要目标。

饲料记录主要记录牛只养殖过程中使用饲料信息。其中,每种饲料分别对应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及饲料来源等信息。当牛只准备出栏时,通过饲料中添加剂的休药期规定,进行相应的饲料使用,实现牛只安全出栏;若使用的饲料有问题,也可以根据记录的信息,追溯到饲料的生产厂家,保证饲料源头安全可靠。

免疫记录主要记录在牛只饲养过程中,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疫苗免疫的信息。其中,根据疫苗名称,可以追溯得知疫苗的批次、来源等详细信息。

兽药记录主要记录牛只在养殖过程中使用兽药的信息。其中,根据使用兽药名称及使用日期,通过系统提供的兽药休药期表,预判牛只的安全出栏日期,形成有效的预警机制。

在牛只出栏方面,有单只出栏和批量出栏两种方式,用户可以根据场内实际出栏情况进行选择。

图7-16为养殖场在群牛统计,详细记录各养殖分场的在群牛统计数据,方便管理。

图7-16 养殖场在群牛统计

2.实现屠宰胴体的在线生产与标签打印

肉牛胴体号是肉牛屠宰环节的核心和基础,每个胴体号都对应唯一的肉牛屠宰事件记录,同时也对应唯一的牛只耳标号,实现牛只耳标号与胴体号的转换。在本研究中,设计并生产了如图7-17所示的肉牛胴体标签。胴体号由20位数字组成,其中,第1~6位为屠宰厂所在区县行政代码,第7~8位为屠宰厂代码,第9~14位为屠宰当天日期,例如,“140827”的屠宰日期为2014年8月27日;第15到第16位为当前屠宰牛只的产品部位编码,17~20位为当前部位的分割顺序号。

在胴体标签上,选用了一维条形码和二维码两种方式,标签选用的材质具有耐用、易识别等优点,能很好地适应屠宰厂的恶劣环境,为数据的顺利读取提供了保障。

肉牛分割标签根据各个厂家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在本研究中,主要设计了如图7-18所示的上脑、眼肉等50种分割部位,选用专业级的ZEBRA打印机进行标签打印。用户只需单击其中的某一部位按钮,系统将自动生成相应的胴体编码,由打印机自动打印胴体标签。

图7-17 肉牛胴体标签设计

图7-18 标签打印按钮

3.实现销售环节的数据可查询

保证消费者购买牛肉商品的知情权,确保牛肉产品的质量安全,是牛肉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立的根本目的。为此,当消费者购买牛肉商品时,如何将养殖和屠宰环节信息如实地展示给用户,是销售查询环节设计的重点。本系统提供了多种查询方式,包括网络查询、超市查询机查询、手机查询、短信查询等。除上述传统意义的查询方式以外,本系统专门开发了基于Android手机扫描二维码的移动互联查询模式。消费者只需扫描商品标签上的二维码,即可查询到所购买商品的详细信息。

此外,有的企业还在移动手机端上开发了溯源查询的 App,只要在智能手机端的 QQ浏览器内扫描二维码,就能下载 APK文件,释放后就可安装App,用来扫描查询溯源二维码所反映的产品质量信息,在Wi-Fi或3G/4G网络环境下,可观看有关养殖或屠宰的现场视频。

第三节 渔业信息化

一、《“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渔业科技对现代渔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渔业科技系统面向产业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累计承担涉渔科技与推广经费50多亿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20亿元,在渔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遗传育种、健康养殖、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节能环保、渔业装备升级、渔业信息化等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均有进展,一批高效、健康、节能、安全的技术模式得到广泛应用。自“十二五”以来,渔业科技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培育新品种68个,制定渔业国家和行业标准230项;遴选发布60多个渔业主导品种和36项渔业主推技术;建设渔业综合性重点实验室2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23个,综合试验站17个。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0年的55%提高到至2015年的58%。

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建设现代渔业强国,必须贯彻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对渔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渔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趋紧,资源日益衰竭,水域污染严重,濒危物种增多;渔业发展方式粗放,设施装备落后,生产成本上升,效益持续下滑;水生动物疫病增多,质量安全存在隐患。一些长期积累的生产生态矛盾尚未有效化解,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任务日益紧迫;现代渔业建设到了新阶段,必须由注重产量增长转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由注重资源利用转到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由注重物质投入转到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从业者素质提高。

在“十三五”期间,推动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渔民收入稳定增长,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都迫切需要科技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发挥渔业生态功能,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支撑

进入21世纪,渔业可持续发展已为世界所共同关注,渔业资源与环境,尤其是内陆流域及近海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养护不仅成为全球性科技命题,更是成为全球渔业科技发展和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渔业生态功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渔业保持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渔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十三五”渔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通过恢复渔业资源,修复严重退化的渔业生态系统,发挥渔业水域的生态服务功能,有效促进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效双增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迫切需要发挥科技的有效支撑作用,解决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濒危物种保护等紧迫课题。

(二)促进渔业经济发展,完成渔业生产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保障

在“十三五”期间,推动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是我国现代渔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需要着力转变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调整优化渔业产品、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打好长江流域水生动物保护、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设施装备升级改造等“六场硬仗”,提高渔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渔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对现代水产种业、高效配合饲料、疫病防控及安全药物研发、水产品质量安全、水质调控及污水排放、水产品加工流通、渔业装备及信息化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稻渔综合种养、盐碱水养殖、增殖渔业、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很大,是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提供有力支撑。

(三)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后盾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提高渔业的国际竞争力,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产品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渔业合作,推广中国渔业成功经验,引导中国渔业走出去,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渔业发展水平,助力中国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迫切需要在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渔场预报、渔获物高值化利用、捕捞加工一体化装备、海外养殖及可持续渔业发展等领域提供有效的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日益成为渔业信息化发展重要载体

2017年8月29日上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召开广东海洋科技创新联盟筹备会议,拟联合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发起组建“广东海洋科技创新联盟”。会议指出,2016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达1.59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5,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广东海洋经济具备开放引领、兼容并蓄的内生动力,通过组建广东海洋科技创新联盟,进一步创造条件,改善海洋产业发展环境,推动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同时,联盟将深入了解成员单位的内在需求,加强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下一步,将加大对国内外同类型组织的调研,进一步明确定位,完善联盟的章程,探索联盟运行机制和主要抓手,努力发挥好联盟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中的作用。

2017年9月26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了首届渔业信息化高峰论坛,论坛上举办了“信息化全面支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启动仪式,宣告农业部将全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渔业生产、管理、经营深度融合,加快推动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出席论坛并做了题为《信息化全面支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补齐渔业发展短板的有效手段和共享富渔的有利抓手。信息化既是现代渔业的核心标志,也是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对实现现阶段我国渔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相关部门需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和渔业发展深度融合,用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渔业资源配置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渔业绿色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积极作用。天通卫星系统副总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强调了渔业信息化建设在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方面的关键作用,借力智能信息技术推动渔业安全生产和新型水产健康养殖模式的实际应用是新发展趋势。未来行业的市场营销将渔业信息化建设与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相结合,在促进渔业转型升级中强化渔业信息化顶层规划设计,从而使渔业信息化建设有法有标可依,实现信息互通无障碍共享。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高同庆结合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了“互联网+渔业”深度融合的产业优势。在继续强化服务安全生产、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和服务全局的工作理念,瞄准现代渔业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现代渔业深度融合的必然性。他指出:“渔业部门要积极开展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以信息化手段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信息壁垒,全面推动渔业系统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建立健全数据交换共享机制,推动国家与地方现有渔业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资源整合,搭建全国一体化的渔业渔政管理综合平台,从而实现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在这次论坛上,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和中国电信签署了《渔业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宣告双方合作正式启动。双方将充分发挥中国电信在固定网络、卫星通信网络、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领域的综合运营能力和技术、人才优势,推动双方优势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发展。

2017年11月11日,深蓝渔业科技创新联盟2017年度工作会议在海洋国家实验室顺利召开。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张显良局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崔利锋院长、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吴立新院士参加会议并致辞,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沿海省市渔业主管部门、科教单位和相关企业共50多家单位、100多名专家代表出席会议。海洋国家实验室理事长助理汲培文、主任委员会副主任宋金明、庄志猛等出席会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崔利锋院长指出:加快发展深蓝渔业,是新时期贯彻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举措,可为人类提供丰富食物和优质动物蛋白,是落实渔业“养护—升级—拓展”发展思路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明确了深蓝渔业对于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绿色发展,孕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成立“渔业科技国际合作联盟”的倡议。吴立新院士表示,海洋国家实验室作为海洋领域唯一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肩负着引领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重任。目前,海洋国家实验室围绕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等重大战略任务,以深蓝渔业和蓝色药业作为抓手,部署了“蓝色生命”等重大专项与工程,与水科院共同发起成立了深蓝渔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建设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和深蓝渔业工程联合实验室,聚集了支撑深蓝渔业发展的科技资源。深蓝渔业科技创新联盟自2016年成立以来,构建了联盟组织框架,建立了常态化机构,统筹了优势资源,搭建了共享平台,形成了解决重大问题的工作机制,相关成员单位在深远海定置式养殖设施、移动式养殖平台、智能化养殖装备等方向开展技术攻关,取得显著进展。会议还就深蓝渔业2035发展框架、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陆海接力加工技术、深远海养殖发展战略和渔船联网构建规划等议题进行研讨。

2017年12月14日下午,由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筹委会、中国水产学会和广东海洋大学主办,广东水产学会、岭南师范学院、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承办的2017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现代海洋渔业论坛在湛江举办。论坛以“创新驱动,开放共享”为主题,共同探讨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的新动向。论坛作为2017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内、国际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出发,重点探讨当前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渔业发展现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发展机遇,促进各方交流、合作与提升,推动我国现代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际合作加快建设,为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湛江市是海洋与渔业大市,近年来,湛江市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渔业建设稳步推进。2016年,全市渔业总产值446.5亿元,水产品总产量128.3万吨,总产值186亿元,这些指标连续13年居广东省地级市首位。论坛在湛江市举办,对推动湛江市现代渔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扩大湛江的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论坛邀请了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

三、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全面引领我国渔业发展“提速增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创新驱动、生态立区战略,咸辉主席关于“再造宁夏水产发展新优势”重要指示精神,以及7月在宁夏召开的全国渔业推广工作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现场会精神,2017年9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召开全区渔业生态养殖技术集成现场推进会。自治区党委农办、政府研究室、发改委、科技厅、水利厅、农垦集团公司等部门负责人应邀参加会议;全区各市、县(区)农牧局分管领导、水产中心负责人、相关企业、养殖大户代表等120人参加会议。会议现场观摩了石嘴山市新农村鱼种场设施渔业基地、星海湖产业公司、镇朔渔业公司和三水农业微流水生态养殖基地、通威公司贺兰渔光一体生态养殖基地,宁夏马兰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银川虾之丰渔业合作社、宁夏镇朔渔业公司做了交流发言,自治区农牧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新民参加观摩并做了重要讲话。马新民指出,宁夏渔业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宁夏渔业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生态环境、健康需求、养殖技术、经营主体、政策扶持、发展态势等都已成为转型升级、提档跨越的有利条件,我们必须总结不足、查找差距,做好下一步各项渔业工作。一是大力支持设施温棚和工厂化车间建设,实现渔业常年生产;二是积极推广池塘循环微流水等健康养殖技术;三是加快稻渔综合种养新技术提升和推广,延伸产业链,加大产业融合,提高整体效益;四是加大智能化物联网、受控式集装箱等设施设备应用;五是加快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力度,调优、调强、调精养殖品种,同时加快构建现代水产业体系;六是加快绿色环保饲料的覆盖范围;七是进一步加大“以渔改碱”示范力度。马新民强调,要推进生态养殖必须着力打造生态品牌,培育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水产企业自主品牌和产品品牌;着力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大力推动产业融合。要认真落实三项制度,即“红线保护”制度、水域滩涂规划制度、增殖放流制度,推进渔业生态安全。要落实好强化监督管理,保障渔业安全发展。

全球首个深海渔场建造成功,开启全新渔业模式。2017年5月23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院士工作中心主办的“深远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研讨会”在青岛举行,吴有生、朱英富、曾恒一、麦康森、段正澄、熊有伦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百余名专家学者、科技人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我国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发展大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装备司船舶处调研员陈颖涛、湖北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主任张忠凯出席了会议。中船重工701所朱英富院士在《推进海工装备供给侧改革,发展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实现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主题报告中分析,目前全球还没有满足深远海渔业养殖的装备,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建的挪威新型渔场属于首例。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在《开拓深远海养殖装备空间是我国重大的战略需求》的主题报告中指出,科技进步使水产养殖从近海走向远海,开展深远海养殖对维护海洋主权、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会上透露,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国际著名的三文鱼养殖巨头挪威萨马尔集团合作,采用EPC总包模式建造的全自动半潜式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即将出坞交付,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深海养殖渔场。据介绍,该渔场直径110米,总高69米,空船质量7693吨,可抗12级台风,使用年限25年,设计工作配员7人,一次可实现养鱼150万条。

莱州明波耕海牧渔有奇效。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在莱州湾太平湾海域通过投放管状混凝土构件礁、料石、方形钢混整体构件、金字塔聚鱼礁等建成多个人工鱼礁区,海洋牧场建设面积达到1万亩。礁区已开展海参增殖生产,完成半滑舌鳎、斑石鲷、三疣梭子蟹等品种的增殖放流,实施效果显著,礁区海参、海螺生长状况良好,周边集聚梭鱼、大口虾虎鱼、大泷六线鱼、黑鮶、黑鲷等经济鱼类,生物资源量显著增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初显。项目单位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每年开展对建成海洋牧场区的本底资源调查,并开展对投放鱼礁效果、增殖放流效果、移植藻类种类等的评估,确定适宜放流的品种、适合海区环境的人工鱼礁类型及可移植的藻类,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该海洋牧场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通过生态保护、增殖放流等方式,提高生物多样性,实现渔业资源大幅增长,尤其是一些高附加值鱼类的资源量。据统计,该海洋牧场通过增殖放流刺参、斑石鲷、半滑舌鳎等海珍品,自然生长脉红螺、大头虾虎鱼等经济种类,年产刺参250吨、脉红螺等经济种类300吨以上,产值3900万元。通过人工鱼礁投放、海草床的修复实现鱼类的集聚,打造鱼虾蟹贝产卵场、孵幼场、索饵场,可以带动以海上观光、旅游、餐饮、垂钓为特色的休闲渔业,集成观鱼、赏鱼、品鱼多功能的休闲渔业基地,实现多元化经营,优化渔业产业结构。项目实施以来,带动了周边渔民增产增收,年增收额1亿元以上。下一步,莱州明波计划建设海洋牧场1507公顷,全方位展示海洋牧场建设成果,继续带动当地渔民增产增收和社会就业,并可接待青少年、大学生进行海洋科普教育,对周边海洋牧场建设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交流,提高海洋牧场建设的示范和推广水平,助推海洋牧场建设进程。

北斗+渔业。如今,北斗是渔民的海上保护神。自2003年以来,累计挽救渔民超过1万人。目前,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的5万多条渔船装上了北斗终端。北斗系统能够快速报告地理位置,同时具备短报文功能。在通信手段不健全、不发达的地区,北斗系统优势凸显,所以北斗渔业应用是北斗特色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渔民有了北斗终端,可以利用手机进行并网运行,大大解决渔民海上通信需求;同时,北斗为沿海岛礁信息传输提供了非常好的手段,近年来受到了政府部门、渔政部门及渔民的广泛欢迎。北斗成为渔民的“保护神”。2017年,北斗渔业应用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点下手机就知道渔船方位、获得天气信息推送、渔业交易信息等,综合的北斗渔业应用平台在各省逐步搭建。新技术、新应用方式,为北斗渔业应用带来新的生机。2017年,北斗渔业应用还在渔民中不断推广,渔业监管部门也逐步利用这一高科技进行相应的渔业监管工作,如监管渔船作业、防止非法捕捞等。另外,遇到台风等自然灾害,渔政部门通过北斗系统向渔民发送回港预警信息,防范自然灾害,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未来,更加智慧的北斗渔业应用会被创造出来,渔民手握一台北斗终端,便能实现定位、通信、交易、救助等一系列功能。越来越多的功能汇集一处,北斗不断满足渔民的各种生产、生活需求,为渔民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4月,浙江温州北斗渔船服务平台启动,点点手机即知渔船方位。7月,辽宁丹东发放北斗船载终端;江苏南通移动联合北斗打造远洋便民通信服务;山东东营北斗监管渔船作业,保障海蜇捕捞限额试点。8月,辽宁丹东渔船防汛防台靠北斗;山东威海海洋渔业监控平台建成,北斗等多源监管渔业;山东滨州“互联网+北斗+渔业”监管体系推广应用;上海普陀北斗助力“智慧海洋渔业”建设;浙江温岭利用北斗让渔船入港避风。9月,浙江宁波用北斗防汛防台;广东东莞渔船尽早实现AIS北斗系统全覆盖。10月,海南海口北斗发送预警信息,防范台风“卡努”;山东田横渔船装上北斗。

四、渔业信息化技术应用不断加速

物联网加速渔业现代化。2017年,丹东市首次推广池塘养殖信息化及物联网示范技术。为确保项目资金和技术的有效整合,丹东项目区池塘养殖信息化及物联网技术示范基地,选择在东港市一家水产企业实施,涉及池塘面积100亩。通过相关技术内容的融合,示范集成养殖信息化及物联网技术应用技术,实现智能管理、自动监测控制与视频管理。自动定时、定点、定量投饵,24小时实时检测水质,红外线摄像头24小时记录水下养殖状况,物联网系统能够实现人机互动,让养殖户可以“足不出户搞养殖”。当监测到各项理化指标达到危险值时,系统就会自动启动声光警报系统,并给管理者发送手机短信。与此同时,中心控制软件会启动报警提示,养殖户可通过手机、计算机查询水质参数和各种设备工作状况,远程控制增氧机、投料机、水泵等设备启动或停止。不仅如此,以监测水体中的溶解氧为例,物联网集成器可自动记录、储存现场监测到的溶解氧数据,并永久保存,以方便用户查询和分析季节、时间、天气、温度等因素对溶解氧含量的影响,用户可根据水中溶解氧测量值,精准控制饵料投放量,提高饵料的转化率。现代渔业是养殖技术、装备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从而实现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宁夏全力加快渔业转型升级。2017年9月25日上午,石嘴山新农村鱼种场内是一片忙碌景象。“9月份以来,我们销售稻田蟹10余吨,单只达二两以上的销售价格每千克达70元。”在星海湖大水面微流水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一条条槽式池塘内,随着工作人员开动机器,上万条手掌大小的鱼争相向上游冲去。“我们采用的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是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养殖技术之一,它将传统鱼塘的那种开放式散养模式创新为循环池塘流水圈养模式,通过新技术、新装备的集成应用,使池塘养殖产量成倍增加,并有效提高鱼类排泄物的再利用率。”基地负责人马忠平介绍,自2017年以来,宁夏通过大力推进精准化养殖、名特优新品种、全产业链发展“三个转型”,全力加快全区渔业的转型升级。上半年全区新建设施温棚14万平方米,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水流水槽达到96条,养殖工艺明显优化。同时,宁夏结合“以渔改碱”工作推进,新建、改造养殖基地1.5万亩,配套物联网智能养殖、水产品质量监控等“互联网+现代渔业”等先进养殖技术和装备,进一步提升养殖水平。通过引进对虾、泥鳅、叉尾 鱼等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品种,使全区名特优新品种养殖面积达到2.5万亩。

参考文献

[1]许斌星,马标,陈永生,等.我国设施蔬菜有机肥撒施装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7,38(6):40-44.

[2]刘继展.温室采摘机器人技术研究进展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7(12):1-19.

[3]王莉.中国工厂化育苗生产现状与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4):15-19.

[4]许亚俊.蔬菜工厂化播种育苗技术应用及前景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0):127.

[5]柴文臣,阎世江,张微.蔬菜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 2017,45(7):1188-1192.

[6]皇甫武威.蔬菜穴盘工厂化育苗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7(14):85-86.

[7]平文博.黑龙江优质水稻育苗关键技术措施[J].种子科技,2017,35(9):75-77.

[8]巩文睿,金萍,钟启文.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 2017,36(4): 20-23.

[9]乔晓军.设施农业信息化与物联网技术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5(25):29-30.

[10]王勇,段玉聪,姜懿芮,等.设施蔬菜生产大数据挖掘及应用[J].中国瓜菜,2017, 30(1):42-45,49.

[11]http://bbs1.people.com.cn/post/129/0/0/139391836.html.

[1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7935420.html.

[13]http://tech.qq.com/a/20140401/024022.htm.

[14]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4-06/11/c_133398669.htm.

[15]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4-06/13/nw.D110000nmrb_20140613_10-01.htm? div=-1.

[16]http://peterxin.diytrade.com/.

[17]http://www.newland.com.cn/.

[18]严亚军,张运祝,赵冀.动物防疫可追溯体系解析[J].北京农业,2007(9):32-34.

[19]陆昌华,王立方,胡肄农,等.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及可追溯体系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09,25(1):197-202.

[20]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h/redht/201106/20110607602279.html.

[21]罗卫强,陆承平.基于激光技术的生猪二分体检疫标识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动物检疫,2011(11):4-5.

[22]http://www.bio-tag.com.cn/.

[23]http://www.fofia.com/.

[24]http://www.icar.org/.

[25]国家信息中心.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研讨及经验交流会(内部资料).2014.

[26]傅衍.国外母猪的繁殖性能及年生产力水平[J].PIC中国技术期刊,2010,16(3): 32-34.

[27]杨亮.畜禽舍环境控制系统开发与应用[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信息技术分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28]熊本海,杨亮,曹沛.哺乳母猪自动饲喂机电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及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20):28-33.

[29]Agrovision B.V.2012.http://www.pigwin.com/productline/.

[30]http://www.qinlianwang.com/.

[31]熊本海,杨亮,郑姗姗,等.哺乳母猪精准饲喂下料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20):177-182.

[32]杨振刚,熊本海,王志勇.肉牛场生产管理数字化及牛肉质量安全溯源网络平台[M].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5.

[33]杨亮,熊本海,于福清.奶牛场、种猪场生产过程数字化网络管理平台[M].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4.

[34]熊本海,蒋林树,杨亮,等.奶牛饲喂自动控制装置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7, 33(7):157-163.

[35]熊本海,蒋林树,杨亮,等.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系统开发与性能测试[J].农业工程学报, 2017,33(9):174-179.

[36]熊本海,杨亮,郑姗姗,等.哺乳母猪精确饲喂下料控制系统的实际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20):177-182.

[37]李中华,李玉荣,等.设施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重点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3):225-229.

[38]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2015[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9]郭世荣,孙锦,等.我国设施园艺概况及发展趋势[J].中国蔬菜,2012(18):1-14.

[40]姜红德.天安:未来农业“五化”并举[J].中国信息化,2014(1):56-57.

第八章 农业经营信息化

党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现代农业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推广与普及,随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呈现加速融合的发展态势,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在农业经营领域中得到进一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为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农村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16年,农业经营信息化的推进为“十三五”创造了一个良好开局,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信息化发展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为代表的农业经营信息化,在经营主体的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各环节,在农业生产的上下游和农村电商“上行”与“下行”环节,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7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以下简称商务部)介绍, 2016年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突破2200亿元,比2015年约增长46.67%,超过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40%增长速度的目标,若按此速度增长,2020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超过10000亿元,远超规划的8000亿元。龙头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一直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坚定推广者和有效组织载体,这些经营主体有需求、有远见、有技术、有资金,始终站在农业经营信息化发展的前沿,主动对接信息化技术与信息化生产经营模式,融合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信息化发展,形成一批组织优势与技术优势紧密关联的农业现代化动力。

第一节 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化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业龙头企业是助力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主力军,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力量。它们具有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经营的特征和优势,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我国的信息化已经步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整体推进的新阶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条件瞬息万变,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技术竞争,需要企业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在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环节进行创新,提高企业在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流通、销售、服务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跟上高科技信息化的革命步伐。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信息化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日益显著。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必须与信息化有效结合,把信息化作为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全新生产力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过程。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者和带动者,依托互联网、视频监控、物联网等手段,有效整合生产全链条的信息资源,辅助农民进行科学的生产决策,并积极引导小农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同时建设现代化生产基地,实现信息的高度集成化,实现生产流程的协同作业,实现产品生产的全程监控,推动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对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拉动和支撑作用,有效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山六百里猴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集太平猴魁茶生产、加工和科研为一体,涉及茶叶研发、基地建设、茶旅特色游、茶文化传播等相关产业的现代化企业。为牢牢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机遇,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农业附加值和效益,带动全区茶产业的发展,2013年公司投入150余万元,在公司总部和猴村茶园基地建立了符合茶叶企业生产管理要求的物联网示范工程,实现茶叶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实现茶叶种植和加工的精细化管理。在种植基地安装传感系统,传感器可集成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强、光照强度、光合有效辐射、日照时数、蒸发量、降雨量、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传感设备和发送模块,通过传感器与视频对茶树生长环境进行实时监控。统计所有茶园的环境和田间操作的记录,可为提前预告种植工作提供依据,通过系统数据和历史统计对茶园种植如病虫害、采摘、施肥等工作进行提前预告,并以图形导航形式展现;同时,企业对各项种植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企业可对各项种植工作进行回查及管理。例如,茶叶从田间到加工厂的实时数据记录,企业收购茶叶的成本,精细统计的每户茶农的收购支出;企业每次收购鲜叶的时间段、收购总重、收购总价、实际付款和欠款信息记录。消费者购买茶叶后在销售门店的一体机或茶叶追溯平台上输入产品编号或者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就查询产品的产地、品种、田间作业记录、采集时间、进厂时间、新茶等级、加工时间、包装时间、出入库时间等,同时配以图片和视频显示各个环节,使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有直观的了解。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管理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就是要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具体情况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及时进行模拟决策,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通过进入外部的信息网络,广泛获取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选择和学习最适用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以获取最佳的生产效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统筹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资源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信息系统的引入,可有效整合龙头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将传统产业中孤立的生产或管理领域的信息综合成与生产管理相结合的一体化系统,带动整个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实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进而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菜管家电子商务平台于2009年12月正式上线,致力于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开发及农产品B2C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运营。为了解决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和“丰产不丰收”困局,菜管家电子商务平台使用当前热门的物联网技术,利用传感、无线传输、条码、二维码、电子标签实现信息的精准采集及网格化的管理模式;利用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对所有的货品、供应商、企业客户、销售、采购进行管理;利用WMS冷链物流作业平台对具体的物流作业各个环节进行设计,统一提供物流作业管理功能(具体功能包括订单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计费和成本管理、任务管理、分析评估,实现物流全过程的电子化管理,智能化实时事务处理和紧急事件处理,物流服务全过程监控、调度和管理);综合运用GPS工业级调度监控技术、RFID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传感技术,在农产品从出库到交付用户进库的过程中对冷藏环境的温、湿度和车辆信息(具体包括车辆行驶线路、车门开关情况、车辆停靠时间、车辆油耗)等进行全程的监视管理,对农产品全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监控,严格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开创一个中高端的农产品消费模式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信息化

经营信息化是指充分开发和利用 ERP、OA、CRM、SCM 等软件系统,借助企业内部网、外部网及互联网平台、数据管理平台,将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和外部市场供应、销售整合起来,实现企业自身经营信息化网络与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化网络对接,与战略伙伴联成一体,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和外部信息资源的有机集成、实时互动和全面共享,从而提高企业的科学决策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集约化经营,可以实现农产品流通信息的快速传递,提高流通效率,减少物流损耗;摆脱农产品销售的地域和时间束缚,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流通,构建高效低耗的流通产业链。

百花蜂业作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较早认识到了互联网对未来生产和生活的重大影响,通过对电商市场的深入调研和对时尚消费的准确把握,开发了适用于电商销售的系列化蜂产品;并通过丰富的电商营销手段,迅速提升百花蜂业在电商领域的知名度和销量,成为蜂产品电商领域的第一品牌,使传统的蜂产品拓展了市场领域,迅速成为电商领域健康消费品的宠儿。同时,百花蜂业在电商领域的快速发展也为农民搭建了与消费者直接沟通的桥梁,百花峰业利用信息优势,通过养蜂专业合作社向蜂农提供市场信息和养蜂专业技术服务,指导蜂农“科学化养蜂、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蜂产品质量,为蜂农养蜂致富提供了重要帮助。

江苏省农垦米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16年,苏垦米业出资2000万元成立江苏农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辟了天猫“苏垦旗舰店”、微信商城、金融类电商平台、苏宁易购等电子商务新天地,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高效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贸易模式,以全新的运营方式为苏垦米业的绿色、健康、安全农产品开拓一个覆盖全国的销售渠道,整合江苏农垦整体产业链及物流配送资源,合理布局营销网络,运用现代化网络信息销售手段,发展网络营销模式,将农产品生产优势转化为市场销售优势、效益优势,加速苏垦米业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信息化

随着农业信息量的迅速增加,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对信息的需求及依赖程度越来越强烈,仅依靠农民自身或政府很难满足实际需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掌握全产业链中最为全面的信息,有条件构建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利用网络平台可将农户和消费者连接起来,打破农产品流通瓶颈制约,扩宽市场,综合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普适性、高效性,从而为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大北农集团拥有3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它通过实施“智慧大北农”战略,构建农业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打造农业互联网平台运营商,已初步建成“数据+电商+金融”3大核心业务平台,实现对农业全链条的平台服务;业务领域涵盖养殖科技与服务、种植科技与服务和互联网农业,拥有2.8万多名员工、140多家生产基地、240多家分公司,在全国建有1万多个基层科技推广服务网点。该集团推出的猪联网作为猪产业链解决方案,形成了“管理数字化、业务电商化、发展金融化、产业生态化”的商业模式,已集聚超过1.1万个中等规模以上的专业化养猪场,专业养猪人超过50万人,成为服务养猪户数、带动养猪规模均居全国前列的“互联网+”养猪服务平台。由该集团牵头,联合中国农科院饲料所等38家单位成立的“北京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联盟”,已成为集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成果转化、人才培训、投融资服务、产品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北京市农业信息化龙头企业。集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在蔬菜生产基地、加工设备、仓储保鲜、物流运输、电子信息管理、质量检验、安全监控、市场销售等方面形成了完善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系和管理机制,日常供应的蔬菜品种150余个,年生产供应量0.78万吨。其注册商标“小汤山”为北京市著名商标,是北京市商超覆盖率最大的蔬菜品牌。天安农业是北京市第一个实现蔬菜全程安全追溯的公司,也是北京市第一家实现用ERP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蔬菜生产配送企业。为发挥互联网优势,探索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天安农业自主建立了B2C电子商务系统。该系统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社区(集团)电子商务平台,以移动互联网为主体,通过微信、手机App 等公众软件,为消费者提供更广泛、更方便的蔬菜购物体验。社区电子商务服务作为新拓展的销售领域,解决了蔬菜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团体购物等问题,企业2015年电商全年销售额66万元,仅2016年上半年就突破了114万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已成为一种新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是蔬菜及生鲜电商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

2016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延续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迅速增长,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引领和服务农民增收的功能不断提升。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共179.4万家,比2015年年底增长17.2%,增速放缓,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4.4%,较2015年提高2.4个百分点。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重要形式,能够解决小农户生产缺乏规模、标准的问题,也为农业信息化的推广提供了便捷载体。随着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强化合作社的信息化生产管理,注重合作社自身生产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把控质量安全,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增强消费者信心,提高合作社的市场力量;同时,信息化手段优化了合作社与上级监管部门的监管,提高了服务效率,也创新和转变了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式。此外,农机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最有力的合作经济主体,依托其天然的资本与设备优势,形成了一条基于信息化的农机管理与服务的新路径。

一、信息化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尤其是物联网和信息管理软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合作社采取信息化的手段对生产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控制,提高了对产品的标准化、质量化控制。

陕西省丹凤县万湾利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温室智能农业物联网及温室水肥一体化建设项目,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控制卷帘机和卷膜机、智能施肥灌溉、实时监控及智能自动化作业。温室智能农业物联网自控系统由数据采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远程控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组成,为产业基地各个生产环节提供详尽、及时的信息采集和共享服务,记录每个阶段农产品的情况,实现智能管理、远程控制、视频监控,使整个农业生产管理过程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通过农业物联网精细化的种植培育方式和科学的监控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15%以上,降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劳动成本20%以上。通过智能灌溉系统,节水30%以上,节肥40%以上,降低了棚内湿度,有效预防了相关病虫害。

目前,湖南常德河洲龟鳖专业合作社与福建厦门农信渔联合作建成了自动化智能控制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对产品进行全程监控,管理者与消费者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或手机视频实时观察与追溯河洲甲鱼的投入品及养殖加工全过程。河洲产业智能化建设首先将以柳叶湖河洲产业园和十美堂产业园为试点,提升园区现代化管理水平。系统主要功能包含甲鱼水质监测、温湿度环境监测、远程管理监控、自动报警系统等。投入使用后,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水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可追溯。

任县是河北省14个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县之一。近年来,围绕玉米、小麦两大主要农作物,该县聚焦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6个生产环节,积极探索卫星精准定位、自动导航、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引领全程机械化,通过在作业机具上安装精准监测智能终端,打造大数据平台,实现合作社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监测和物联网管理。

二、信息化优化管理部门对合作社的监管与服务

2017年7月1日起,广西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全程电子化系统在试点城市桂林市和梧州市正式上线。该系统简化了申请资料填写流程,减少了中间环节,缩短了办照时间,大大降低了创业的制度性成本,将传统的“面对面”服务转变为“键对键”服务,实现了“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发照”全程电子化。

2017年,由山东省农民合作社发展促进会开发的山东农民合作社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该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省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提供专业信息化服务,旨在打造一个专业化的“供应链”大平台,建设全省合作社产品大数据,为全省农民合作社及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管理”。合作社可以通过平台查看政策宣传、种养殖技术等信息,并且可以发布和查找供求信息,通过财务管理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获取经营管理类服务,并通过合作社智能决策系统对生产经营运行数据进行收集、统计汇总和分析,实现合作社自身规划发展科学决策。电子商务系统为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创建农产品产供销信息一体化服务新机制,打造“环节少、流通畅、质量高、服务好”的山东省农产品及农资流通服务体系支撑平台。另外,通过报审系统、管理监测系统的应用强化,合作社主管部门对合作社发展脉动进行把握,针对实际情况,及时做出科学决策。平台的应用将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的创新经营模式。

河南省扶沟县中农高效种植专业合作社,拥有930亩小麦和150亩大蒜,该社使用能实时查看田间情况的“农眼”系统,通过将智能硬件布设在田间地头,进行信息化远程监管,能够提前预判病虫害、恶劣天气等。更关键的是,数据将传给农业专家和当地农业主管部门,专家依据数据可以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提出种植意见,使种植更加科学有效,从而提高产量。

三、信息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可追溯

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不仅可以实现监管部门对合作社农产品的品质把控,也能够将质量安全的相关信息传递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可以通过追溯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了解产品信息,提高对产品的忠诚度,进而巩固和扩大合作社农产品的销售空间。

山东省临淄区稷下街道尧王村的淄博临淄万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尧王西瓜是著名的西瓜品牌。为了将尧王西瓜的品牌做大做强,根据尧王村的土壤特点,合作社引进了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据了解,尧王西瓜的定植时间是3月5—10日。西瓜苗需要精心培育,才能保证种植出优质西瓜。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追溯从种子开始。等到西瓜上市时,消费者只需要扫描二维码,便可以知道西瓜的整个成长过程。

从2015年开始,烟台市累计投资40余万元,率先建起市级水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目前已有东方海洋、新海水产等16户企业的海参产品和东方海洋、多宝玮旗渔民专业合作社等15户企业的大菱鲆鲜活养殖产品成功上线。消费者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扫描产品附带的质量追溯二维码,便可查询产品信息,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责任可追究。市级水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建设和上线开通,强化了企业质量和品牌意识,优化了监管手段,提升了监管效能,进一步推动了“海上粮仓”建设。

四、信息化转变农业服务方式

多元化、社会化、便利化的新服务模式串联、引导各类经营主体进入现代农业轨道。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提供信息服务,将各类信息资源汇聚、整合、处理和发布,创新了农业服务方式,提升了服务效能。

天津市静海区际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使用高通量农药残留监测仪检测蔬菜,检测结果直接上传到“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的质量安全追溯平台,避免了人工虚假填报的可能。该合作社按照“公司+联合社+合作社+农户”模式,已发展了1万多消费会员,会员全部在网上订购,实现了消费订单引导生产。客户通过登录合作社的网站下订单,订单信息通过合作社OA系统传输到生产、配送、库房等各部门。物流车上带有GPS定位,客户随时可以在网上看到自己购买产品的位置。由于使用了物联网技术,客户还可以在信息服务网上实时看到500亩棚区的画面,随时随地调取所买蔬菜的产地情况,包括种植、施肥、防治、采摘、包装到装车全过程信息。由于在全产业链上广泛应用了互联网技术,合作社销售收入连年上涨。在应用了物联网之后,蔬菜年销售额从100多万元增加到300多万元;在增加了微信和互联网信息服务后,年销售额达到600多万元,现在已达1000多万元。目前发展全国基地共十几种产品,带动合作社200多个,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

五、信息化助力农机合作社发展

农机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配合才能实现。2017年3月,京津冀农机作业联合调度平台应用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宗旨是借助信息化平台落实三地农机作业联合调度,促进区域农机信息化工作协调发展。以此为契机,北京市建成了基于北斗的农机调度管理平台,以农机合作社为主要应用对象,覆盖了北京市12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同时,辐射河北、天津,共安装了调度终端2000台,实现京津冀三地共用统一的平台进行农机作业调度管理。该举措使京津冀三地农机化工作在数据上共享共用、在技术上互补互用,不仅促进农机资源利用率提升,而且有效推动了整个区域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为了方便使用,同时开发了该系统的移动版,用户只需关注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的微信公众号并扫描各合作社的指定二维码即可登录使用。每个机手作业前都要用手机扫描农机和机具的二维码,这个过程就形成了一次农机作业的匹配调度,同时机手能将每次加油和维修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些记录信息和加油、维修信息就形成了这个系统的数据基础。同时,理事长可以通过该系统管理合作社的人员、主机、机具,可以追踪所有主机的实时位置,查看每台农机的作业情况和记录,同时可以进行轨迹回放,查看加油、维修记录,按照机手、时间、农机等进行统计分析。另外,系统自动颁发包含合作社社会信用代码的证书,每个证书上会自动分配一个二维码,新进的合作社社员可以扫描该二维码加入合作社。市级或者区级政府管理部门可以以管理员身份随时查看辖区内所有合作社的情况及相应的作业情况。

近两年,借助“互联网+”,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机管理调度指挥网络系统。该系统实现了调度统计+管理服务,其中包含农机自动定点定位、农机作业轨迹查询、农机图像信息采集、无线视频、农机耕作面积计算、农机深松作业探测、农机应急指挥和天气预报等功能。该系统彻底改变了过去黑龙江省依靠人力对农机作业进行粗略统计的状况,推动黑龙江省农业迈向精准农业。2016年,黑龙江省“互联网+农机”平台建设快速发展,新建了5个市级、33个县级农机管理调度指挥中心,实现了农机管理调度指挥系统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全省现代农机合作社的拖拉机、收获机等农用机械共安装 GPCS 车载智能终端19802台和深松探测终端6733台,现代农机合作社已全部纳入系统并进行联网管理。

第三节 农产品电子商务信息化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配送销售过程中全面导入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信息的发布和收集,依托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在网上完成产品或服务的购买、销售和电子支付等业务。经济与社会结构变革为电子商务拓展新空间。城乡二元结构调整为电子商务在农村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电子商务将持续在平衡城乡消费差距、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助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渠道拓展销售、提升品牌知名度。农产品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农业企业拓展销售渠道的必然趋势。农业电子商务也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直接对接的有效途径,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产品“卖难”“买贵”的周期性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追溯监管效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农业电子商务方兴未艾,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亮点,全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总额2200亿元,农业电商发展进入“快车道”。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其中,农村网民突破2亿人,同比增长2.7%,占全部网民的27.4%,农村电商发展潜力大。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3.1%,农村快递网点近9.5万个,乡镇网点覆盖率超过70%,淘宝村达到1311个,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问题正在逐步破解。

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继续高速增长。全国供销系统经济运行持续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实现销售总额36899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电子商务和在线商品交易额快速增长,达到6118.2亿元,同比增长25.7%;电子商务销售额增长达84.4%,继续保持高位态势。全系统县及县以下业务稳步发展,销售增速明显快于上半年。县及县以下销售同比增长15.6%,其中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分别增长12.8%、15.7%和17.6%,销售增速明显加快。

由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展改革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三部门联合发布的《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打通双向流通渠道,促进农林产品、农林地区加工品进城,方便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形成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加快农林产品商品化、品牌化进程,探索订单农业,加速发展精准农业,形成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依托电子商务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积极开发农林生态、乡土文化资源价值,促进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信息服务,推动农资生产、经销企业与电商平台企业合作,依托国家农业数据中心、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供农技和市场信息服务;推动农资、休闲农业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大型农业、农资电商平台、邮政、供销社等渠道,开展农资网上销售,建立农资电商配送和售后服务体系,加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以接待服务规范、信用评价体系、地理信息系统和移动定位技术为支撑,建立统一的休闲农业线上推介、销售、服务平台和质量监管体系;推进试点示范,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创新机制,优化资金投入,积极支持农村电子商务的探索实践。

一、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2017年,安徽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三个全覆盖”,即公共服务全覆盖、物流配套全覆盖、乡村网点全覆盖,并确保在年底前96%以上行政村通光纤,以满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建设农村电子商务“一中心、五体系”:全面建设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促进各类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加快建设乡村电商网点体系;鼓励建设多站点合一、协同发展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丰富农产品批发、零售、直销等销售方式,构建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支持建设农村特色电商产业基地、创业园,发展特色电商小镇和电商示范村,完善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平台体系;加大品牌培育和人才培训,完善信息、道路等基础设施,健全农村电子商务综合保障体系。预计2017年年底,安徽全省将建成76个县(市、区)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76个县级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1.4万个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力争全省县域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新增5000个,农村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30%以上,建设20个以上省级农村电子商务先进县,力争建设100个以上电商特色小镇、500个以上电商示范村。

北京农业电商近两年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涉及农业电商的企业数量增加较快,农民合作社、农业生产企业“触电”比例不断提高,农业电商社会化服务机构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北京全市3900多个村中,涉及农业电商的比例为8%左右;农民合作社(全市6613家,市级示范社216家)涉及农业电商的占25%左右。相较于前两年,北京涉及农业电商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大型电商平台带动农业电商快速发展。淘宝、天猫、京东等依然是农业电商的大型支撑平台,而中粮我买网、沱沱工社、本来生活网等垂直电商的经营水平不断提高,顺丰优选、EMS等物流型电商作用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北京市场也涌现了爱鲜蜂、许鲜、智农宝、绿色家递、慢生慢品、鲜来鲜品等农产品电商新锐。一批以生产和经营北京本地特色农产品的本土化农业电商企业迅速发展,如利民恒华、密农人家、天安农业、阿卡农庄、北菜园等。以分享收获、哈斯农场、自然乐章、好农场等为主的社区支持农业电商模式日益成熟,而三三老栗树、一原一品等微电商发展也十分迅速。社会化服务机构在农业电商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奥科美公司搭建的“农场云”平台,在指导农场生产管理的同时,提供了农产品生长履历、优品地图等信息,方便渠道商寻找货源,为生产者和渠道商提供了便利。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北京农联)与北京金农合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农合论坛”平台对会员进行电商培训和辅导,指导建设康顺达电商网站和“春分”农产品电商平台。

2017年“6·18”期间,多家家电电商销售实现增长。电商崛起带动农村家电消费。苏宁大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16时,农村电商实现大幅增长,同比销售较2016年上涨421%。在淘宝方面,随着旗下平台农村淘宝在6月1日与天猫、淘宝等平台实现系统通联、商品通联和服务通联,在“6·18”期间,豆浆机、扫地机器人等小家电品类在农村淘宝上的销售均实现大幅增长。

二、电商扶贫促进农民增收

《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开展“电商扶贫”专项行动,支持贫困地区依托电子商务对接大市场。加强贫困地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组织企业与贫困户利用电子商务联动经营,开拓国内外市场,发展特色产业、特色旅游,助力精准扶贫。支持扶贫项目依托电子商务对接扶贫力量。通过电子商务扶贫公益平台、社交网络及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推广贫困地区产品或项目,积极组织消费扶贫活动,充分发挥各类社会扶贫力量的积极作用。支持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就业创业实现就地脱贫。为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小额信贷和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加大各级政府部门对贫困者的帮扶力度,发挥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性,组织开展电子商务培训,提供就业创业条件。

青海省政府开展电商扶贫工程:开展电商扶贫试点,实现县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有电子商务服务站、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搭建电商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培训帮助贫困群众进行电商创业。大力培育本省电商龙头企业,推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积极引进国内第三方大平台如阿里巴巴集团、京东集团和苏宁云商等,提升电商扶贫质量水平。

自2016年以来,广西创新实施“党旗领航·电商扶贫”行动计划,整合各方资源,“网售”好山好水好物产,帮助贫困乡亲鼓起腰包。电商进村寨,关键在人才。广西统筹农村党员大培训、村两委干部轮训等项目资源,组建电商培训讲师团,针对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农村网店业主等群体重点培训。土货出深山,平台不可少。自治区组织部门、两新组织党工委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整合资源、创新平台。举办第二届广西“壮族三月三”国际电商节,20多家海内外电商平台、上千家网店,对贫困地区螺蛳粉、桂味荔枝等特色物产进行集中挖掘、营销。

河南省汝阳县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以“加快产业升级、促进产城融合”为核心要素,旨在大力整合全县农副产品资源和旅游商贸资源,吸引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快递公司入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电子商务产业园包括网上商城和线下体验店两个部分。网上商城又分为社区生活购物商城系统、乡村精准扶贫爱心商城系统、政府采购平台系统、智慧校园优秀教育资源交流系统、电商企业孵化系统等五大功能平台,能够满足城镇居民、乡村农户、机关单位、学校学生、实体企业等多方需求。线下体验店包含多家的大型购物商场,居民可以获得网上购物、实体店取货及当天下单当天送达的方便、快捷网购体验。

甘肃省出台的《甘肃省网络扶贫行动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0年,甘肃省贫困地区基本实现4G网络全覆盖,电子商务应用基本普及。陇南市在450个电商扶贫试点贫困村开办网店735家,带动贫困户2.45万户9.7万人,2014年至今直接带动5.6万人实现稳定就业,64万贫困群众人均增收430多元。2017年年初,甘肃被确定为我国网络扶贫试点省区之一,全省网络扶贫在原先基础上,大力实施网络覆盖工程、农村电商工程、网络扶智工程、信息服务工程、网络公益工程等五大工程,以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此外,甘肃还实施“互联网+乡村旅游”扶贫行动工程,依托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农事景观及人文景观等资源,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三、农村电商发展呈现新形态

农村电商已逐渐从单纯的销售环节向趋于整体产业链建设发展,农村电商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创造了一条新的产业链,其中包括产品生产、加工、仓储、检验、包装、分销、物流等环节,完整的产业链对带动就业有更大帮助。一定规模的集聚效应开始形成,电子商务涉及诸多环节,很多问题靠农民一己之力无法解决,因此农村电商应利用平台实现集聚化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可整合末端运输等资源,实现网商、服务甚至创新想法的集聚。另外,参与主体从零散的个体创业者向趋于政府、企业和普通劳动者等多方协同联动的局面发展。随着电商平台线上流量红利的消退,加之消费升级的加速推进和共享经济的崛起,社交电商逐渐摸索出一条独特的农村电商之路,在助力农村电商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成长。

将移动直播的营销模式应用于农产品,农民与消费者对接,让产销之间建立充分的信赖。在巴彦淖尔五原河套电商产业园,已经成为农产品营销的新模式。为拓宽河套地区优质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五原县在2015年启动了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集电商办公、人才培训、产销对接、仓储物流、金融支持、餐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园区总体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已入驻电商企业220户,直接就业500人,间接就业2000多人。为了直面市场,使农产品更直接地抵达消费者,一些入住农户和企业尝试直播销售,通过新媒体的途径,避开淘宝、京东的激烈竞争,探索电商销售的新模式。

在产品“下行”方面,湖南邵东县出现了“电广全球购”湖南首家跨境电商体验店,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足不出户就能“一站式买遍全球”。据悉,邵东县自2016年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来,着力推进各类电商进农村示范工程,在全县各乡镇建成303个村级电商综合服务站,开展了万人电商人才培训项目,分步推进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初步实现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返城”。目前,该县已拥有各类电商经营户14630户,电商从业总人数达1.6万,全县2016年网购交易额达到49.2亿元,网销交易额突破30亿元。

自2015年以来,农资电商的兴起为“互联网+农业”增添了一道独特风景。农一网作为农资电商的典型,农一网创造性地探索出了独特的“平台+县域工作站+代购”的运营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县域工作站经营者不再是传统销售环节的县级代理人,而是转型为集仓储、技术服务、产品推广、配送为一体的服务商,其收益来自配送服务环节,配送越多收益越大。代购主体则由村镇级零售店、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构成,他们直接通过农一网平台下单;然后,平台通知县域工作站实施配送。在这个模式中,县域工作站与农一网平台之间采取了保证金制度,即根据各地情况,县域工作站向平台缴纳15万~30万元的保证金,换取平台提供的同等价值的货权。目前农一网在全国设了800个县域工作站,在这些区域内,完全能实现在48小时内货送到代购手上,因此,这一模式不但根治了传统农资经营模式中赊账、价格模糊两大顽疾,还突破了农资电商普遍存在的覆盖面小、配送速度跟不上两大瓶颈。

第四节 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农产品批发市场,而后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下,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政府开始认识到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逐步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目的是加强市场业务管理与设备管理,提高市场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信息管理、设备管理、经营决策管理一体化,为管理部门提供完整的信息作为辅助决策的依据,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相比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进展仍然相对缓慢。在“互联网+”的热潮与农业新蓝海的大背景下,一些传统的电子商务企业或农产品商贸企业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打造适合农产品生产、收购、贸易、流通的 B2B、B2C 平台,与“触网”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呼应,形成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的新格局。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中心环节。我国90%以上的鲜活农产品、95%以上蔬菜的流通均由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因此,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国家发改委从2003年开始连续十年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国债项目,每年约支持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园。在“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在全国组织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5520工程”。2009年,商务部开始通过“双百工程”支持建设和改造大型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近几年来,逐步转向支持重点市场和专业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结合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充分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管、控、营一体化平台,实现信息管理、信息采集发布、电子结算、质量可追溯、电子监控、电子商务、数据交换、物流配送等应用系统。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化交易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电子化。加快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应用,鼓励农产品销地市场和产地市场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推动智慧型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推进电子商务技术应用,逐步扩大网上交易品种和范围,促进农产品产销与物联网、互联网协同发展。鼓励农产品及农资批发市场、田头市场与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建立“互联网+”示范市场,探索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完善生鲜农产品电商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着力解决农产品标准化、物流标准化、冷链仓储建设等关键问题。重点支持41家国家定点批发市场和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率先开展电子交易示范。鼓励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开展跨境交易,促进农产品进出口双向流通。

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乡的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是一项保障首都菜篮子供应的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是亚洲地区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其建筑面积是国家体育场的3倍。在启用后,流通中心里的所有交易将实行统一电子结算,实现“交易展销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应急储备中心、理货配送中心”的智慧集成化管理,最大化减少流通环节,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及对土地面积的依赖程度,减少交通流量和环境污染。

沈阳盛发菜果批发市场已实施建设网上交易电子结算中心,推行刷卡制消费模式,推动现代化农产品市场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沈阳盛发菜果批发市场推出食用农产品二维码追溯系统建设,充分借助电子信息手段实施“入、检、销、管”全链条安全信息追踪。建立高标准专业化的快检室,检测农药残留,保证售出蔬菜安全无公害;实现销售业户信息赋码、索证索票等硬指标的改造升级。沈阳盛发菜果批发市场将销售环节的查验、检测、档案等安全信息串联一体化,切实破解市场准入、安全检测、产品溯源、风险管控等监管难题,有效保障食用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真正保障了老百姓餐桌的食品安全。目前,市场快检室共检测蔬菜18000批次,把住了百姓餐桌蔬菜安全关。

二、信息化推动批发市场信息服务功能

农产品流通连接农业生产与消费,关系国计民生。2016年,我国农产品交易规模6.2万亿,经由批发市场交易额为4.7万亿。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着80%左右的农副产品流通,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居于主导地位,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散中心,在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和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搜集并利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信息,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服务功能。一方面可以解决农产品与市场对接过程中的信息流不畅,造成的滞销或紧缺的问题;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的手段监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前预防并调节农产品供应错位造成的产量与价格的剧烈波动。

专注农产品流通服务的“大白菜+”App(以下简称为“大白菜+”),从农产品 B2B 批采环节着手,服务于农批市场,提供农批市场中商户的信息化工具,从而希望全面提升农产品B2B大流通效率。依托深圳农产品(大白菜科技母公司)旗下数十家实体农批市场的流通数据,“大白菜+”实时监测农批市场内的交易品类来货量,商户可以通过“大白菜+”了解集团旗下所有农批市场的交易情况,帮助自己做行情的判断。“大白菜+”建立了一个平台,让入驻“大白菜+”的商户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信息、查询数据、聚合支付、管理客户。“大白菜+”贴近农批市场业务场景,量身定制信息一体化系统、移动管理系统、商品可追溯系统、交易撮合系统及支付系统等,为农产品产业链从业者提供一系列信息化解决方案。

2017年11月,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与地利农产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举行战略合作签约,双方各自出资10亿元,发起设立百亿规模“农产品流通大数据产业母基金”。这两家公司是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行业龙头,有丰厚的市场资源。双方合作就是发挥双方的产业基础和数据资源优势,利用金融工具,以资本力量推动行业整合与改造升级,依靠大数据的应用及标准化运营管理形成互联互通的市场体系。此次设立的“农产品流通大数据产业母基金”,主要采取与各地政府、供销社及地方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子基金的方式,对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并购重组、改造升级。此举将对整个农产品流通行业的未来发展及格局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农产品领域长期存在的卖难买贵、价格过山车、追溯体系建设、政府调控手段等问题有望得到系统解决,也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新的操作载体。

参考文献

[1]余涤非.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研究[D].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2012.

[2]姜长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中的作用[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7(2): 5-10.

[3]百花蜂业被认定为北京市农业信息化龙头企业[EB/OL].http://news.sina.com.cn/o/2016-01-20/doc-ifxnqrkc6726230.shtml.

[4]王磊,张楠,赵海燕.国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究综述[J].农业与技术,2016,36(24):255-256.

[5]吕军,王子铖.“互联网+”背景下福州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 (18): 302-304.

[6]赵明,陈晔,王晓清.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推进对策[J].江苏农业学报,2008,24(6):958-962.

[7]安徽黄山六百里猴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大田茶叶(太平猴魁)生产物联网示范[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3):60-6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上海菜管家——互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开拓者[EB/OL].http://www.moa.gov.cn/ztzl/scdh/sbal/201609/t20160902_5262092.htm.

[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加快电子商务建设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江苏省农垦米业集团有限公司[EB/OL].http://www.moa.gov.cn/ztzl/scdh/sbal/201609/t20160905_5265224.htm.

[10]闫东浩.浅析我国农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J].中国信息界,2012(4):9-11.

[11]田新.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及管理体系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6.

[12]王平涛.江苏省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业信息,2014(3):198.

[13]吴月珍,邓伟平.加快中小企业经营信息化的思路[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3(5):35-36.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面应用信息技术 打造“互联网+”设施蔬菜产销体系——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EB/OL].http://www.moa.gov.cn/ztzl/scdh/sbal/201609/t20160905_5265185.htm.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打造社会化服务平台 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河北裕丰京安养殖有限公司[EB/OL].http://www.moa.gov.cn/ztzl/scdh/sbal/201609/t20160905_5264923.htm.

[16]张燏.我国农业服务信息化分析[J].中国信息界,2012(5):35-39.

[17]王晓宇,刘韬.信息化让机械化实现得更轻松[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7-11-13(004).

[18]车亚焕.广西试点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全程电子化[N].中国工商报,2017-07-15(001).

[19]祝君壁.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N].经济日报,2016-12-30(004).

[20]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2200亿元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J].四川农业科技,2017(3): 51.

[21]山东农民合作社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仪式在济南举行[EB/OL].http://www.dzwww.com/shandong/sdnews/201611/t20161122_15172436.htm.

[22]黑龙江省现代农机合作社全部入“网”管理[EB/OL].http://www.hljagri.gov.cn/nydt/nydtsn/201701/t20170111_702760.htm.

[23]实现合作社农业生产信息化监测和物联网管理——全省“三夏”现场演示会在任县召开[EB/OL].http://www.hebei.gov.cn/hebei/11937442/10756595/10756641/13854409/index.html.

[24]丹凤建成商洛首个物联网智能温室[EB/OL].http://www.shangluo.gov.cn/info/egovinfo/zwgk/zwgk-nry/01606072-9-06_A/2016-1216001.htm.

[25]让现代农业展开信息化双翼——天津市“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纪实[EB/OL].http://www.tjaci.gov.cn/getnews?id=10777&tid=9.

[26]农产品插上大数据“翅膀”信息化成提质增效“利器”[EB/OL].2017-02-20, http://newpaper.dahe.cn/hnrbncb/html/2017-02/20/content_120537.htm.

[27]临淄:从种子追根溯源 打造质量安全农产品[EB/OL].http://zibo.iqilu.com/zbminsheng/2017/0220/3401320.shtml.

[28]“烟台海参”品牌战略规划发布 质量追溯平台开通[EB/OL].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17/02/22/013374278.shtml.

[29]前三季度我国经济亮点纷呈.2017-10-18[EB/OL].http://paper.ce.cn/jjrb/html/2017-10/18/content_346563.htm.

[30]党旗下卖山货 电商扶贫新平台[EB/OL].http://www.moa.gov.cn/fwllm/xxhjs/dtyw/201707/t20170713_5746179.htm.

[31]甘肃力推网络扶贫:贫困山区到2020年实现4G 网络全覆盖[EB/OL].http://www.moa.gov.cn/fwllm/xxhjs/dtyw/201706/t20170623_5725045.htm.

[32]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将实行智慧集成化管理[EB/OL].http://www.moa.gov.cn/fwllm/xxhjs/dtyw/201703/t20170320_5530647.htm.

[33]小麦地里直播卖面粉 河套小麦体验电商销售新模式[EB/OL].http://www.moa.gov.cn/fwllm/xxhjs/dtyw/201708/t20170802_5767245.htm.

[34]安徽全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三个全覆盖”[EB/OL].http://www.moa.gov.cn/fwllm/xxhjs/dtyw/201704/t20170417_5562366.htm.

[35]农资电商领头羊砥砺前行 年销售额超3亿元[EB/OL].http://www.moa.gov.cn/fwllm/xxhjs/dtyw/201704/t20170417_5562314.htm.

[36]沈阳推动农产品市场转型升级 把住餐桌蔬菜安全关[EB/OL].http://www.foodjx.com/news/Detail/127934.html.

[37]对于带动农业互联网化,支付是最重要的一环[EB/OL].http://www.ikanchai.com/article/20171116/174789.shtml.

[38]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的实施意见[EB/OL].http://info.hebei.gov.cn/eportal/ui?pageId=1962757&articleKey=6740750&columnId= 329982.

[39]百亿级农产品流通大数据产业基金航母起航[EB/OL].http://www.peoplenews.com.cn/html/2017/caijing_1102/1623.html.

第九章 农业管理信息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在2016年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之后,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向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各领域各环节深入渗透,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呈现加速融合的发展态势,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换挡升级的新引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农业行业、产业管理信息化和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持续稳步提高,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信息化支撑。

第一节 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

农业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在短时间内形成了整合、改革、提升的合力,各项工作正有力有序有节往前扎实推进。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手段提升农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多级联动发力推动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信息引导市场、指导生产、创新管理、优化服务的作用日益增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应用迈出了坚实一步。

一、农业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工作扎实推进

在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工作后,农业部高度重视,把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作为专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放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中来思考谋划,全力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审议相关事项,成立专项工作组推动实施,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印发10个相关文件,专门召开了由各司局、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部署动员大会,对部系统各单位分管负责同志和业务人员共200余人进行了专题培训。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农业部全力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系统互联互通,以共享促共建,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编制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农业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农业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农业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评估考核暂行办法》等系列规范性文件,推进信息资源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推动农业部办公内网改造升级,基本完成了国办政府内网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平台建设首批试点任务。推进农业部政务办公系统与政务内网门户合并,探索开发移动办公等新功能;完成农业部政务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和农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建设一期设计开发;完成农业部政务综合管理(应急管理)主体功能开发。

2016年以来,农业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总体设计方案得以逐步实施,业务信息系统和各类网站摸底工作已经完成,各类业务信息系统正按照一个行业(领域)一个系统的原则,将农业部机关司局和直属单位现有的323个业务信息系统整合成8个业务板块;其中, 22个“僵尸”系统已经清理取缔;网站整合正有序推进,现有的192个网站将整合成100个。结构化数据资源目录已全部梳理编制完成,非结构化数据资源目录梳理编制工作已经启动;数据对接、资源共享等各项工作正有力、有序、有节往前扎实推进。下一步,农业部将把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作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继续大力推进农业大系统、大平台、大数据建设,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农业部行业信息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农业部着力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手段提升农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开发运行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新型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农兽药基础数据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等一批信息平台,信息引导市场、指导生产、创新管理、优化服务的作用日益增强。通过抓好“四平台”建设,整合部内信息资源,向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全面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力。

2017年6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上线运行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建设国家追溯平台,是落实中央要求、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的重大举措。国家追溯平台上线运行启动,标志着农产品向实现全程可追溯迈出了重要一步。农业部已印发追溯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出台了试运行地区的追溯管理办法,制定技术标准,建成国家追溯平台和配套的指挥调度中心,同时也开发了移动专用 App,并开通监管追溯门户网站和国家追溯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着力推进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追溯体系信息化的建设。一是加强农药登记审批、市场监管和追溯管理全程信息化。完善农药登记审批信息化系统、市场监管系统和农药进出口电子联网核销系统,实现农药登记、续展登记、进出口等全程网上审批,大力推动农药登记数据、市场执法监管数据互通共享。推进高毒农药追溯系统建设,推动企业建设电子追溯码体系,完善农药追溯信息查询、真伪认证和安全预警功能。二是推进种子全程可追溯管理。建立“全国种子可追溯试点查询平台”,实现品种名称、包装式样、审定编号、适宜种植区域、企业资质等信息的查询。建成玉米、水稻、小麦审定品种分子指纹数据库,采用统一的品种真实性DNA指纹检测方法,提高打击套牌侵权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三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印发实施《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修订工作。

2017年7月,农业部下发《关于做好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2017年我国将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不少于100万人,并且首次尝试在线报名。有意愿参加培训的人员可登录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www.zhynm.cn),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申报系统”或手机下载“云上智农”App 在线报名。培训内容为强化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创新创业发展能力、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培训手段多样化,特别是随着“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的落地,更多培训将依托“中国农技推广”App和“云上智农”App(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下载)的线上精品课程实现。同时,对参加培训的职业农民进行信息档案管理,积极开展延伸服务,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能力。

2017年9月,农业部财务管理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是面向部机关、部属单位、地方农口部门等用户,功能覆盖部门预算管理、专移支付项目管理、财会核算、资产管理、审计监督等业务的综合性信息系统。该平台的成功上线,标志着农业部财务信息化从简单的会计核算和局部管理,进入了财务信息全面整合共享的新阶段,为进一步强化项目和资金监管、推进依法科学理财提供有力支撑。

2017年11月,首届全国新技术新农民创业创新博览会在江苏顺利召开,农业部在全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交流会上发布了重要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

三、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有序推进

农业部始终把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摆在大数据建设的突出位置,加快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国家农业数据中心云化升级等工作。截至2017年,已制定《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实施办法》《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团队建设与管理实行办法》《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农产品供需分析月报制度实施方案》等办法和方案。另外,从2016年7月起,每月定时、定点发布中国玉米、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5个品种的农产品供需平衡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梳理总结大数据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和实践经验,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务实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应用,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江苏主要农作物种植大数据平台——引导农户种植选择、助理种植业供给侧改革》《奶牛场ERP管理系统的综合运用》《“农科云”农业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建设》等38个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实践案例,标志着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应用迈出了坚实一步。

第二节 农业产业管理信息化

一、信息化助推农业科技进步

随着农业产业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包括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提高方面有很好的进展;一些设施技术、智能植物工厂在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在条件平台建设方面也有很好的发展,农作物基因资源重大科学工程、农业生物安全重大科学工程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农业部以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大投入,现在已经建成了42个综合实验室,近300个专业或区域实验室,同时还建成近270个实验台站。在此基础上,遴选了400多个农业科学野外观测台站,建成了一大批数据中心。在成果转化加快方面(如推广转化体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全方位应用支撑,在过去五年有很大改善,特别是在促进在队伍建设、业务用房建设、条件装备方面进展明显,推广转化的模式机制也有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畜产加工、渔业等行业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

2017年9月26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了首届渔业信息化高峰论坛,在论坛上举办了“信息化全面支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启动仪式,宣告农业部将全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渔业生产、管理、经营深度融合,加快推动现代渔业转型升级。信息化是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补齐渔业发展短板的有效手段和共享富渔的有利抓手。信息化既是现代渔业的核心标志,也是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对于实现现阶段我国渔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为充分发挥“互联网+渔业”深度融合的产业优势,在继续强化服务安全生产、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和服务全局的工作理念,瞄准在现代渔业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现代渔业深度融合,用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渔业资源配置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渔业绿色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积极作用。

2017年8月29日,全国畜产加工技术对接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对接的方式,主会场的代表与来自PC端和移动端的互联网用户共同体验“互联网+”畜产加工科技成果转化的便利和魅力。在短短两个半小时内,科企双方共实现线上技术对接257次,产生合作意向151次,达成合作意向74次。线下活动包括主题报告、畜产加工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专家现场解答技术难题和专业技术公益性培训等内容,进行全程网络直播,同时融入在线技术对接、在线问答、直播互动交流等互联网元素,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来自全国畜产加工领域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生产企业的120多位代表参加了现场活动,超过1.5万人参加了在线技术对接活动,另有3500多人通过网络直播接受了公益性培训。

三、“互联网+”特色产业扶贫作用凸显

农业部作为产业扶贫的牵头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履行职责,始终把产业扶贫的任务抓在手上,加强政策指导,加快推进扶贫产业基地建设,坚持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手段创新产业扶贫方式。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和贫困县产业精准扶贫规划中,都把信息化与产业扶贫融合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网络扶贫行动计划、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出台了促进精准脱贫、电商扶贫等指导意见。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6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2元,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现代信息技术与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呈现加速融合的态势,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互联网+”对产业扶贫的推动作用快速显现。

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进入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发展特色产业扶贫”“真扶贫、扶真贫”的决策部署,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农业部门在产业扶贫中的牵头作用,《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互联网+”特色产业扶贫专题调研的通知》(农办市〔2017〕23号)正式印发,采取政府与市场主体合作、部省联合的创新调研方式,运用实地走访、问卷填写与互联网数据采集相结合的创新调研方法,于2017年9—10月完成了对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互联网+”特色产业扶贫专题调研工作。调研发现,依托当地资源培育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已经成为贫困地区重要的脱贫路径,“互联网+”在贫困地区刚刚崭露头角就展现出引爆效应。“互联网+”特色产业已经生根发芽。“互联网+”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呈现渗透、扩散、融合态势,为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引擎和无限可能。各贫困县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手段创新产业扶贫方式,形成了一批基于互联网的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典型案例,积累了一系列可学可用、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推动“互联网+”特色产业扶贫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互联网+”特色产业已成为决胜脱贫攻坚战的超常规武器,在决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

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信息化手段助力农村创业创新打开新局面,农村创业、创新已成为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创建示范基地积极性持续高涨,2017年度认定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更加凸显了在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管理效能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的新动能作用,探索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为示范带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加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积极探索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极大提升了农村社会治理水平。从长期来看,“互联网+”可以成为农村社会治理最直接的抓手、成为拉进城乡理念差距最有效的手段,通过政府把握方向、农村社会自治、城乡统筹发展,在吸取传统农村社会治理经验基础上,从简到难,逐步推进,通过互联网促成农村社会治理良性发展,并成为国家治理有机组成部分。

一、农村创业创新打开新局面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批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及城镇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投身农村创业、创新,呈现出人数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成效越来越好的可喜局面。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双创的总思路,以产业融合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以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活力,以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设为广大双创人员提供载体和服务,培育了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开展了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初步建立了推进协调机制。截至2017年,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达700万,这些人员创办的企业中有54%都运用了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方各级农业部门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电子商务,无论是在发达地区还是在贫困地区,都已呈现燎原之势。网络扶贫、电商扶贫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实践表明,信息化已经成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力、推动农村经济换挡升级的新引擎、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新途径;而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已经成为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2017年9月15日,全国农村创业创新成果展示暨经验交流活动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举行,这是农业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办好全国“双创”活动周重要部署的一项具体举措,向社会各界展示、汇报了农村创业创新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成效、新经验。全国农村创业创新成果展示有近百个项目参展,分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农村创业创新载体平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农村创业创新主体、农村创业创新创意大赛、全国农民摄影暨全国农村创业创新成果摄影展、遵义市汇川区创业创新特展8个板块。展示内容丰富,包括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国家级创业创新示范县(区)和各类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涵盖面广,既有政府扶持的创业园区,又有企业培育的创客空间;既有产业链的延伸,又有产业间的融合,诠释了农村创业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增动能添活力的重要作用。

二、典型示范带动工作持续稳步推进

为鼓励、引导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创新,引领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2〕4号)、《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农市发〔2011〕5号)、《农业部关于开展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工作的通知》(农市发〔2007〕8号)及《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工作的意见》(农市发〔2008〕6号),农业部制定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认定办法(试行)》(农市发〔2013〕1号)。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是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经营水平、农业行政管理能力和为农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地(市)、县(市、区),农业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教学和科研机构、有关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示范基地由农业部组织认定和管理,有效期为4年,每2年组织一次集中申报、评审和认定。按照建设内容和所起作用分为整体推进型、生产应用型、经营应用型、政务应用型、服务创新型、技术创新型6类。其中,整体推进型和政务应用型基地在引领农业农村管理信息化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整体推进型基地是以区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为对象,有健全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其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等方面信息化均衡发展且成效显著,形成了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发展模式,在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较大贡献。政务应用型基地以各级涉农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行政职责过程为对象,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在提升农业农村科学决策水平、行政管理效率、农村社会管理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并形成可以推广的典型发展模式。

为加强对全国示范基地的考核和管理工作,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农市发〔2013〕1号)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3年度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评估考核的通知》(农办市〔2016〕20号)有关要求,2016年7—12月,农业部组织专家对2013年度认定的40家全国示范基地具体运行情况进行了考核评估。经考核评估打分和现场抽查考核评估等工作程序,认定2013年度全国示范基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总体运行情况良好,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经验对区域、行业、领域等产生较好影响,考核合格。经研究,决定将2013年度全国示范基地有效期延长4年,至2021年。其中,7家整体推进型基地包括河南省鹤壁市农业局、山东省东营市农业局、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政府、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江苏省常州市农业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农业局;4家政务应用型基地包括北京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办公室、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信息中心、辽宁省大连市农业信息中心、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畜牧兽医局。

按照《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农市发〔2013〕1号)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申报2017年度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公布2013年度示范基地考核评估结果的通知》(农办市〔2017〕19号)要求,农业部组织开展了2017年度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认定工作,经农业部专家评审等程序,认定山东省农业信息中心等104家单位为2017年度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其中,17家整体推进型基地包括山东省农业信息中心、贺兰县人民政府、江西省农业信息中心、玉溪市农业局、枣庄市农业局、北京市平谷区大兴庄镇人民政府、浦江县人民政府、禹城市人民政府、长春市农业委员会、蒲江县人民政府、庆安县农业局、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岳阳县农业局、文山市农业和科学技术局、益阳市赫山区人民政府、乌苏市人民政府、石家庄市农业畜牧局;4家政务应用型基地包括抚州市人民政府、寿光市农业局、重庆市璧山区农业委员会、杭州通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开启新征程

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顺应信息革命发展大势,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向农村地区集聚,让农村共享数字经济红利,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利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思维,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的各方面相融合,以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运动养生等特色产业为发展载体,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等功能融为一体。建设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开发特色农业资源,促进产业集聚、创新和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配置合理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推动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民族特色、传统工艺与农业产业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丰富特色产业内涵,助推脱贫攻坚。各地积极探索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极大提升了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海南省自2015年以来,以“互联网+”为支撑,与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紧密结合,以现代农业建设为依托,因地制宜,率先探索建设了10个互联网农业小镇。为深入贯彻落实2017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农业部在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试点基础上,发布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试点的指导意见》(农办市〔2017〕27号),进一步规范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理清建设的总体思路、融资模式、重点任务和机制路径,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统筹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和特色小城镇建设。

——本章作者:刘桂才 尹国伟

参考文献

[1]刘臣.加强土地信息化管理策略的研究[J].民营科技,2017(10):120.

[2]徐远征.我国农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策略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9):38.

[3]李时诚.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32):56.

[4]马丽,双煜茹.新经济时期下农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简述[J].乡村科技,2017(24):90-92.

[5]周铁涛,曹益平.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4):214.

[6]孙朋.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探索[J].现代商业,2017(21):108-109.

[7]尹国伟,吴赟.“互联网+”推动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J].农业网络信息,2017(7):37-42.

[8]胡克新,岳淑英.一体化作业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系统[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7,40(7):46-47.

[9]任修霞.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3):157-158.

[10]魏志斌.浅析目前农业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12):20-23.

[11]李旻,张广胜,蓝海涛,等.中国新农村建设变化的省级层面跟踪研究——基于辽宁省2006年与2015年“百村千户”调查数据比较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6):36-45.

[12]章一帆,蒋平安,颜安,等.基于JavaEE的新疆农村政务系统设计与实现——以新疆阿瓦提县“访惠聚”工作管理信息系统为例[J].农业工程,2017,7(3):36-40.

[13]杜永红.“互联网+”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8):338-341.

[14]马红丽.信息化要深入三农管理才有效[J].中国信息界,2017(2):22-25.

[15]周诚.用信息化升级我国特色农业产业[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6):169.

[16]尹国伟,吴贇.“互联网+”催生农村社会治理新变革——基于沪浙鄂贵农村一线的实践[J].农村工作通讯,2017(6):48-50.

[17]杨璐璐,危薇.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智慧农业信息化建设[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7, 34(1):48-56.

[18]常颖.浅析新经济时期下农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7(1):186.

[19]邹恒.目前农业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5):220-221.

[20]郭永国.浅析目前农业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3(24):37.

第十章 农业信息服务

第一节 全国信息进村入户总体进展

在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规划的指引下,信息进村入户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肯定,信息进村入户正在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桥梁、促进农村双创的重要平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继续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有力举措,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信息进村入户”的最终目标是将把全国60万个行政村连成一张大网,形成农业大数据,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水平,向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推送信息。自2014年启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进村入户。2014年以来,连续三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都对信息进村入户做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成为历年中央1号文件的重点任务,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2017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开展整省推进示范”。在中央1号文件的推动下,各试点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多元持续推进的良好态势。

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成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监测指标。2016年8月底农业部发布《“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进村入户工程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被列为“十三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指标;《规划》还用多个章节强调要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把信息进村入户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基础性工程来抓,打造成“互联网+”在农村落地的示范工程。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推进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成为融合的重要手段;并且明确提出,到2020年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80%。

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正在迈向攻坚克难阶段。为解决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统筹不够、渠道共建不足、线上线下不匹配等问题,集聚资源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服务普及,以信息化引领驱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培育改造提升“三农”新动能,2016年11月农业部制定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2020年信息进村入户的总体目标,即基本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政府+运营商+服务商”三位一体的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高速公路”基本修通,政类服务、民类服务、商类服务在一个平台协同运行,服务延伸到村,信息精准到户,基层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服务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为了加强意见的落地实施力度,意见还提出了5项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

二、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信息进村入户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信息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为着力点,通过在所有行政村建设益农信息社,统筹农业公益服务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两类资源,着力构建“政府、服务商、运营商”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普通农户不出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出户就可享受便捷、经济、高效的信息服务。

截至2016年年底,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试点范围从10省(自治区、直辖市)22个县扩大至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6个县,已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2.4万个,累计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服务630万人次,开展便民服务1.1亿人次、涉及金额39亿元,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1亿元。

重要阶段性成果还表现在:多数试点地区都成立了由党委或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及由农业部门牵头、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作机构,信息进村入户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基本建立;组建了运营商和各类服务商共同参与的运营公司或联盟,信息进村入户市场化运营机制初步形成;一些地方农业部门、其他涉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服务资源得到初步整合共享,服务内容和手段不断丰富,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和模式,信息进村入户各项服务基本落地。

更为重要的是,信息进村入户已经成为一种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一项民生工程、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许。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甚至省市高级干部在谈到农村的创新时,都把农业农村信息化特别是信息进村入户当作新的重要抓手,信息化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上应先行一步的要求已经见诸实践。各地都注意利用信息进村入户这个试验平台,大胆探索创新,认真总结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宝贵经验。

在充分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农业部成立了信息进村入户工作推进组,印发了《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规范》《信息进村入户服务规范》《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员培训规范》,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农业部办公厅会同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联合推进气象信息进村入户的通知》,将气象信息整合进益农信息社,大力加强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等环节及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进入2017年之后,信息进村入户由试点转入工程实施阶段,并呈现加速推进的态势,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功能不断拓展,成为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突破口。为了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年初,农业部先期选择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鼓励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开展示范,不断创新信息进村入户推进机制,完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和监管体系。2017年年中,农业部组织5个组,分赴信息进村入户10个整省推进示范省市进行集中调研督导,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组织和队伍建设,强化资金投入,明确目标责任,完善制度规范和风险防控措施。2017年年底,农业部在苏州市召开全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交流会,会上发布了益农信息社百佳案例,交流了各自的先进做法和典型模式。截至2017年10月底,已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超过8万个,累计培训村级信息员43.5万人次,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服务1660万人次,开展便民服务2.1亿人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45.7亿元,进村入户工程的规模效应正在逐步呈现。

第二节 全国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情况

近年来,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性服务专用号码12316不断在实践中创新与成长,发展方式从电话、计算机、电视“三电合一”的单一服务模式升级成为集电话、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站、手机短彩信、“三微一端”等于一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体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服务领域由原来仅限于农业生产技术、政策、市场拓展到生产、生活、医疗卫生、教育文化、金融法律、就业等方方面面;承载内容由原来农业系统的单项工作发展为优化配置资源,全面服务“三农”的大型平台载体。2016年,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了各业务系统的改造升级与深度应用,12316短、彩信平台服务对象达40多万人,向广大农户与“三农”工作管理人员发送短、彩信共计近3000万条,强化了有关工作的宣传,推进了全国资源共建共享和统筹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过十年的发展建设,12316建立了上下联动的服务体系,为“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全面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提供了覆盖全面的服务内容,在对接生产、对接流通、搞活农村金融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形成了有效多元的服务模式,有效满足了广大农民的信息需求。探索了统筹协调的服务机制,较好发挥了资源集聚的作用。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服务数据,为农业部门科学决策和应急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借助互联网思维和现代信息技术,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发展,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各地广泛开展12316十周年纪念和宣传推介活动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12316十周年系列宣传推介活动的通知》(农办市〔2016〕6号)要求,2016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最受农民欢迎的12316十佳信息员和十佳专家推选、“我与12316”征文比赛等活动。各地推选的信息员、专家均业务过硬、敬业务实、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信息惠农的示范者、事业进步的带头人。参赛征文充分体现了专家、信息员、有关工作人员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12316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各地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高规格、高品质、影响大、效果好的宣传推介活动。辽宁省在沈阳召开了12316发展大会,以“农业云 数据池 资源汇”为主题,总结过去十年12316建设与发展经验,谋划未来十年12316发展方向;福建省“12316农业信息化服务创新与推广”获得了2014—2016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吉林、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举办了多场12316现场宣传、科技下乡等宣传活动。12316十周年系列宣传推介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凝聚了社会共识,坚定了发展信心,为开创“三农”信息服务工作新局面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基于12316的“互联网+”“三农”公共服务专题研究成果丰硕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总体部署的逐步实施,互联网正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的崭新工具。为适应“互联网+”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推进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在“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中的全面应用,进行了基于12316的“互联网+”“三农”公共服务专题研究。课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当前“三农”公共服务现状与需求,归纳、总结并提炼12316十年的成效与服务方式,找准未来一段时期12316的发展脉络与模式,并提出基于12316的“互联网+”“三农”公共服务政策建议。从发展趋势来看,通过互联网思维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深度应用,基于12316的“互联网+”“三农”公共服务将覆盖农业、商业、就业、创业、文化、教育、医疗、法律、便民、公益、网络、数据等领域,实现纵向升级进步与横向创新跨越,一批具有开创性、颠覆性的业务模式将陆续诞生,包括构建12316全媒体云服务平台、12316交互式电子商务系统、12316智慧农业服务入口、12316“三农”分享服务引擎等。

三、全国12316平台体系管理规范编制工作顺利完成

为进一步加强资源共享,强化12316服务能力建设,统筹指导各级12316平台发展,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格局,在前期12316规范与制度总体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国12316平台体系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编制工作。《规范》围绕职责划分、标识管理、系统建设、业务管理、资源管理、专家管理、网络安全、运行推广等内容进行梳理和研究,结合各省实地调研和多方研讨的情况,明确了其范围和内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为下一步促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各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实现全国“三农”信息服务整体联动、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全国12316信息服务监管中心得以有序拓展

全国12316信息服务监管中心主要具有信息资源集中共享、服务监督和数据分析等功能,目前已实现了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咨询案例、农业知识库、农业专家库、语音服务工单、手机报等数据资源交换、共享与集中管理,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共享数据量达到2961500条。初步开展了数据资源的分析利用和展示优化,持续进行了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服务情况监测,每月形成监测报告,通过全国信息服务开展情况、历史同期情况等的对比,发现当前农民关注的信息与服务类型、热点问题、热点诉求,为争取信息服务工作主动权、实现有关部门对工作的宏观指导提供了较好的数据参考。

五、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门户不断优化升级

在当前新形势下,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已进入全面转型升级阶段,为进一步打造12316“三农”信息服务品牌,与中国农业信息网实现深度融合,加强资源整合与开发,做好服务支撑,2016年启动了12316门户系统优化升级工作,以监管与服务为两大主要功能,使门户成为全国12316服务资源与内容集中展示的窗口,并将与中国农业信息网等网站实现有效对接和整合,具体内容包括信息资源、展现形式、栏目结构等优化设计。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门户的优化升级,将进一步打造12316服务品牌,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提高社会影响力,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整省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六、“互联网+‘三农’保险”行动计划有效开展

2016年,农业部信息中心与中航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持续实施了“互联网+‘三农’保险”行动计划。依托中国农业信息网和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信息中心专门开发了“互联网+”“三农”保险栏目,设置了电话语音服务热线和短、彩信服务账号,提升双方合作在“三农”保险领域内的知名度,促进12316服务领域拓展与延伸,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三农”服务体系,为开展“互联网+”“三农”保险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繁荣农村经济提供支持与服务。

第三节 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示范情况

为了带动形成全国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良好局面,2017年,农业部在各省自愿申报、竞争性遴选的基础上,决定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江西、河南、重庆、四川和贵州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示范,农业部与之签订《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示范工作目标责任书》,在组织领导、运营机制、资金保障、益农信息社建设、制度规范构建等方面进一步强化了省级农业部门的责任。根据责任书,各地加大创新力度,高标准建设益农信息社,严格选聘培训村级信息员,集聚接入农业公益性和农村社会化服务资源,推进服务资源的数据化和在线化,完善商业化的可持续运营机制,紧扣信息资源开展经营服务,有效防控技术风险、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力争将益农信息社打造成为农服务的一站式窗口。

一、辽宁省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情况

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稳步推进。在省政府、省农委(省农村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农业部的指导下,辽宁省按照“政府主导、联盟推进、顶层设计、企业运营”的总体思路,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信息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汇聚各类服务资源,创新市场运行机制,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自2015年上半年启动以来,依托农村商超益农信息社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公益、便民、电商、培训体验等服务,广大农民切实体验到了“互联网+农村”带来的便利和快捷。益农信息社已逐渐成为农村信息集散地、便民服务点、电商新领域,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信息进村入户已经成为一种理念深入人心,被各地农民群众普遍接受。辽宁省农委制定了整省推进实施方案,以及益农信息社建设、服务和村级信息员培训规范,益农信息社的建设和运营有规可依,同时边建设边培训,资源整合、运营机制的完善均在稳步推进。截至2017年5月,全省总计建设益农信息社8385个,组织开展益农信息社社长培训,涉及全省30县(市、区),总计培训4609人次。在沈阳召开了全省信息进村入户工作会议,赵化明副省长参加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得到农业部的充分认可,余欣荣副部长、屈冬玉副部长先后到辽宁进行考察指导。在苏州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上,赵化明副省长代表辽宁做了《抢抓机遇 创新机制 努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全覆盖》的发言,得到汪洋副总理的充分肯定。

二、吉林省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情况

吉林省大力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提高信息进村入户覆盖率。从201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省以来,吉林省把信息进村入户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基础性工程来抓,努力将其打造成“互联网+”现代农业在农村落地的示范工程。2016年,在8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省里投入补助资金266万元、计算机105台(套)。同时,其积极争取省发改委项目支持,投资70万元在乾安县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2016年,为8个试点县开发建设了县级“三农”平台,建设益农信息社1310个,培训村级信息员15450人次,益农信息社12316语音咨询人数达35万人次,短彩信服务5万条次,便民服务4万人次,便民服务金额达2500万元,益农信息社电子商务交易额达5925万元。在抓好试点县建设的同时,支持和指导其他县市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目前,吉林省已建成“六有”村级信息服务站4900多家,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52.4%;建设农村电商网店8900多家,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5.3%。

三、黑龙江省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情况

黑龙江省益农信息社建设采用“村级申请、乡级上报、县级农业部门和运营主体共同审核、省市级备案”的模式,确保选出的试点自愿性强、质量较高、能够可持续运营。省农委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制定了《益农信息社建设规范》《信息进村入户服务标准》《信息进村入户益农信息社考评标准》《益农信息社工作职责》等规范。黑龙江以村级益农信息社建设为重点,统筹整合农业公益服务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两大类资源,提升村级益农信息社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先后在哈尔滨、大庆和绥化市的13个县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共建成益农信息社1400个,探索出“运营督导+县域运营专员+信息员”的运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

四、江苏省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情况

强化益农信息社建设。一是在17个县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其中8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农业部试点县,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全覆盖。2016年全省新增益农信息社677个,累计建设1961个,其中标准站1538个。二是提升建设水平。按照农业部“六有”标准,优先选择村综合服务中心和声誉好的农资商超、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益农信息社建设载体,推进益农信息社与电信服务网点、农村金融服务站、农资经销点、邮政服务站合作共建,不断提高村级站点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三是开展多元合作。积极组织和引导运营商、服务商、平台电商等社会资源参与,分别与中国电信江苏分公司、中国银行江苏分行、江苏供销网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同时,与其他银行和邮政、广电,以及京东、淘宝、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商合作,探索共建共享机制,将益农信息社打造成“一站式”为农服务站点。苏州吴中区东山镇依托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益农信息社,汇聚农业、气象、科技、有线电视、金融、邮政等部门资源,有效提升了为农服务与农村社会化管理水平。

深化为农信息服务内涵。坚持面向农村、方便农民,深化农业信息服务内涵,不断提升为农服务形象和水平。一是加强“四类”服务能力。依托益农信息社,针对性地开展农技指导、科普宣传及农事咨询等农业公益服务,拓展缴费充值、医保社保、票务订购、小额取现等便民服务,推动特色农产品及生活用品代销代购电商服务,举办远程技术咨询、真假农资辨别、农机操作等培训体验服务。全省益农信息社累计培训信息员4200多人次,开展便民服务76多万次,代缴各类费用近3900万元,利用网络累计实现销售额超过1.9亿元。二是有效提升“12316”服务水平。提高惠农短信发送质量,注重信息真实性、言语准确性、技术适应性、服务及时性,农民短信咨询做到“条条有回复、事事有回应”。与新华社江苏分社联合开展两期信息员培训。举办12316主题日宣传和十周年庆祝活动,全省共发放宣传资料2.8万份。“12316”短信用户保持在300万户,全年发送短信3.1亿条次,开展“12136”电话咨询等农业公益服务5.4万多次。三是创新信息服务方式。积极利用微信微博、手机App 等最新服务手段开展为农信息服务,安排资金支持“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微信公众号平台运营、乡村频道App开发运营,努力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的便捷化、高效化。泰州市建成泰州智慧农业服务平台,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为一体,建立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信息服务渠道。

强化组织推动。坚持把信息进村入户作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任务,抓好组织保障,努力形成强有力的推动局面。一是争取领导重视。2016年6月,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吴沛良主任在农业部农业信息化座谈会上,向韩长赋部长、余欣荣副部长、屈冬玉副部长汇报了江苏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有关情况和下一步打算。2016年12月,余欣荣副部长到苏州调研信息进村入户情况,吴沛良主任汇报了江苏省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徐惠中副主任汇报了组织方式和益农信息社建设运行情况。江苏省相关成效和经验均得到部领导的肯定。二是及时传达部署。2016年11月农业部召开全国信息进村入户工作推进视频会,江苏省积极做好江苏分会场的会议组织工作,及时联系省海洋渔业局、农机局、农垦参会,省农委委内13个处室参会,盐城亭湖区在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2016年12月初,江苏省在泰州召开全省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座谈会,传达和贯彻落实农业部会议精神,部署信息进村入户推进工作。三是编制整省推进方案。制定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计划,明确工作职责和时间节点,除8个已实施整县试点的县(市、区)外,其他各县(市、区)在3年内完成全覆盖,预计到2018年全省益农信息社建设总数达1.3万个。

五、浙江省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情况

持续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示范工作。自试点工作启动实施以来,浙江省先后有平湖市、遂昌县、宁波市北仑区、桐乡市、浦江县、常山县、开化县、台州市黄岩区、缙云县、龙泉市等10个县(市、区)入选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2016年,浙江省已建成1292个村级信息服务站(益农信息社),其中遂昌县、平湖市、桐乡市、常山县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选聘上岗村级信息员1300余人,开展信息员培训5073人次,依托村级站提供语音咨询服务27万人次,发送农民信箱服务短信8438万条,受理便民服务727万人次、涉及金额1.38亿元,促成网上商品代购、农产品网上营销等电商服务成交金额达1.49亿元。

建立健全县域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试点中,整合提升村便民服务中心、农民信箱村级联络站和村级电商服务站等现有基础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完善县、乡、村三级协同的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员队伍,构建以县(市、区)级为核心,乡镇(街道)级为纽带,村级为节点,纵向覆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横向连接涉农部门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其中平湖市、遂昌县、北仑区、常山县已实现村级站覆盖所有行政村,较好地促进了信息服务与基层农业服务体系融合。

聚合资源丰富四大类服务内容。各地紧扣农民服务需求,集成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四大类服务,将村级站打造成为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多功能站。积极引入电信、邮政、供销、金融、保险、水电、医疗等公用事业单位和相关企业的服务资源,丰富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内容,既创新了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方式,又为相关公司企业拓展农村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办想办的事。

拓展渠道创新信息服务手段。为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信息需求,积极拓展信息精准入户到人的渠道。①实施12316标准化改造。构建“省级虚拟呼叫中心+县级呼叫中心和服务窗口座席+各类专家、乡镇农技员移动终端座席+村级站”的12316服务热线模式和全省性统一平台,实现服务热线以县域为单元精准定位、提供服务。开发推广移动终端。②组织浙江电信、浙江移动等公司开发推广“农技通”“掌上农民信箱”等移动智能终端软件,通过移动互联网开展信息服务,形成了以农技人员为中心的农技推广服务圈。③开设有线电视专题栏目。在华数有线电视上开设信息进村入户(农民信箱)专栏,用户可直接点播农业政务、农技服务、农产品商务等内容。

积极探索信息服务长效运营机制。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信息服务运营长效机制的不同实现途径。平湖市、桐乡市地处浙江经济较发达区域,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人员充足,各项服务内容由专人落实,提供窗口式服务。遂昌县、开化县、常山县、缙云县等地处山区,属于浙江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不足以承担村级站运营经费,通过与第三方运营企业合作,以“政企共建”模式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有效整合“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资源,确保站点服务可持续。另外,宁波市北仑区通过本土电商企业“我是农民”构建综合网络服务平台,以农村电子商务团购为核心,并延伸农村信息化生活、农村创业、公益服务等多项业务,实现农村产销结合,助力信息进村入户。

六、江西省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情况

江西省加快推进全省信息进村入户体系构建。着力实施农业部“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项目,打造江西农产品电商平台——赣农宝,实现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上线,市县特色馆达到100%。市、县两级农产品运营中心基本建成,村级益农信息社达到1.4万家,覆盖全省行政村80%以上,同时开展益农示范社的评选活动。

七、河南省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情况

河南省农业厅完成了整省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工程示范工作操作指南、益农信息社认定和建设规范、信息员选聘和培训规范、信息员培训计划和培训教材初稿,着手编制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省辖市和直管县进行全面摸底,深入了解各地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的基础条件和需求;创建运营商库,拟遴选5家符合条件的运营商进入运营商库,有效期为3年,既实现运营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又能形成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信息进村入户成效明显,建立健全了村级信息服务站日常运营和管理制度,开展农业信息公益服务、便民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信息发布、代收代销、农资经营等其他公益服务与农业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使普通农户不出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便捷、经济、高效的生产生活信息服务,已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截至2016年11月,共建设运营益农信息社1176个,12316热线直拨电话等公益服务达113多万人次,依托益农信息社或平台便民服务的金额达2871万元,农业电子商务成交额总计达5693万元,农业电子商务、农业信息化培训人才达3522人次。

八、重庆市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情况

重庆市实施进村入户工程试点取得阶段成果。截至2016年,先后在荣昌区、梁平区、江津区、石柱县、酉阳县开展了信息进村入户整县示范,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基本落地,“云、网、端”进村入户模式、“市、县、乡”三级运营体系初步形成,“政府+运营商+服务商”三位一体的推进机制基本建立。目前,全市已建502个益农信息社,其中标准型349个、专业型102个、简易型51个,发展信息员1000余人,开展培训5491人次。试点以来,全市依托益农信息社的12316语音咨询人数达18.2万人次、推送12316短彩信1800多万条。便民服务人数达13万多人次,电子商务成交额达1.2亿元,其中农产品上行3500万元、农资及工业品下行8500万元。2016年,先后与重庆市委组织部、市商委、市供销合作社、重庆邮政集团、重庆交运集团、重庆电信集团、重庆移动公司、重庆农业担保公司、兴农担保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达成合作共识。目前,正着力实施农业部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通过广泛调用社会资源,积极引入实力龙头企业作为运营商,聚集多功能服务商,补齐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农商对接、物流配套、通信畅通、资源整合、融资改革等方面存在的短板,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主人”的协同机制。

九、四川省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情况

四川省作为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省,提出2017年年底建成2万个以上村级益农社,2018年上半年全部建成并运营3.7万个(覆盖全省80%行政村)村级益发社,2020年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最终实现普通农户不出村、新型经营主体不出户就可享受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四川省农业厅采取竞争性磋商的方式遴选运营主体,近期将启动招标程序;在成立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作联盟之后,又组建了专家团队,集聚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形成推进合力。四川省农业厅还探索依托信息进村入户,整县推进农产品上行模式,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益农社是整个项目的网端和根基,负责将农业信息资源服务延伸到乡村和农户。省级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则是软件。四川省将接入和集成国家公益信息平台、社会服务商、农技专家资源等构建四川信息进村入户省级平台,并提供公益、便民、电商、培训四大服务,加大农村光纤宽带、4G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成立信息进村入户工作推进联盟。农业部门不仅配合编制实施总体方案,还将整合现有各类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打造村级信息员队伍,并探索建立“政府+服务商+运营商”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实现政府“修路”、企业“跑车”、农民“取货”,保证信息进村入户平台长期稳定运转。

十、贵州省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情况

贵州省为加快推进全省信息进村入户全覆盖,实现持续有效运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贵州省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实施方案》,提出2017年年底完成益农信息社覆盖全省30%以上行政村,建站数达到5000个;2018年年底,建成益农信息社1.5万个以上,信息进村入户基本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可持续运营机制基本建立,政类服务、民类服务、商类服务在统一平台高效运行。通过信息进村入户引领,驱动全省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农村资源更加节约、农民生活更加便捷、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提出构建统一平台、整合服务资源、建设服务站点、选聘村级信息员、建立可持续运营机制5项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具体任务和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