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总报告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使农业现代化奋起直追,使之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本报告将在详细梳理2017年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推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和环节,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是农村信息化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物质支撑。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对支撑农村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升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强调要推进信息化与农业全面、深度融合,信息化成为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导力量,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抓手和基础。

(一)广播电视网接近全覆盖

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的广播、电视网已经基本实现村级全覆盖,形成了一个遍布城乡、覆盖全国、有规模、有实力的广播电视网络。截至2016年年末,全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37%,比2015年年末(98.17%)提高了0.20%,其中,农村地区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79%,比2015年年末(97.53%)提高了0.26%;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88%,比2015年年末(98.77%)提高了0.11%,其中,农村地区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49%,比2015年年末(98.32%)提高了0.17%——无论是广播节目的覆盖率还是电视节目的覆盖率,农村地区的增速均高于城市地区。

(二)移动电话逐渐替代固定电话并日益普及

在移动互联普及的时代,通信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农民进行信息化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保障。农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普及情况,是农村经济接入新时代互联网经济的表现特征之一。截至2016年年末,我国拥有固定电话用户20662.4万户,比2015年(23099.6万户)下降了10.55%;其中,农村电话用户5043.3万户,比2015年年末(5778.9万户)下降了12.73%,农村住宅电话用户3982.7万户,比2015年(4659.0万户)下降了14.522%。移动电话的广泛普及导致固定电话使用数量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我国共有132193.4万移动电话用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17080.5万人,4G电话用户76994.9万人;截至2016年年末,我国共有移动电话基站559.4万个,比2015年年末增长了20.15%;截至2016年年末,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5.60部/百人,比2015年年末增长了3.11部/百人。这一数据表明,移动电话正逐渐取代固定电话得到广泛普及。

(三)互联网普及率稳中有升

为防止互联网应用开发带来的城乡数字鸿沟,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农业农村的互联网接入建设力度。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部署未来8年宽带发展的目标及路径;在“十三五”期间,这一战略将在农村深入实施,旨在扩大宽带网络覆盖率,让尽可能多的农村群众与信息化时代接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在过去一年中,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加速融合,“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工业互联网全力推进,“互联网+”持续助推传统产业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从初步融合迈向深度融合的新阶段,转型升级的澎湃动力加速汇集;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互联网和数字化推动传统经济向互联网经济升级和转型;信息化服务的普及、网络扶贫的大力开展、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拥有了更多获得感。[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比2016年年底提高了1.1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网民占比为27.0%,规模为2.09亿,比2016年年底增加793万人,增幅为4.0%。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线上消费手机支付加速向农村地区网民渗透,农村地区网民使用线上手机支付的比例已由2016年年底的31.7%提升至47.1%。总体而言,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稳中有升,但相较于城镇地区71.0%的互联网普及率,仍存在35.6个百分点的差距。

与此同时,不同地区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也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应用类型和区域特点决定的:一方面,由于使用门槛相对较高,农村地区网民在商务金融类应用方面与城镇地区差异较大,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网上支付及互联网理财等应用的差距在20%~25%之间;另一方面,外卖、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具有明显区域化特点的应用,城镇地区使用率更高,各种应用使用率均超过农村地区20个百分点以上。而对于即时通信、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发展较早的基础类应用,城乡网民使用差异并不明显,差异率均在10%左右。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表示:“‘互联网+’的大潮已经到来,给农业实现跨越、赶超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农村信息资源建设日臻完善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农村信息化进入了发展机遇期。在政策驱动下,众多企业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建设了大批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并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农业服务,覆盖生产经营、商务贸易等各个环节,改变了我国缺乏服务农业生产类网站的局面,农业农村信息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一)农业网站数量稳定,质量不断提升

网站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堡垒,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门户,是政府服务、联系农业农村的桥梁。在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过程中,网站的建设经历了起步、缓慢发展、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的过程。目前,农业网站的数量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进入了发展新常态。目前,我国涉农网站总数大约4万多个,其中,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网站约4000多个。除传统的门户网站外,现在大数据服务平台、农业物联网平台、农村商务网站等成了农业网站的新形式,移动互联成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主渠道。

农业网站的分布符合行业价值链的“U形曲线”:网站数量与地区经济总量正相关,网站与农业部门的经济效益正相关。国家行政部门的级别越高,网站的规模与质量越高;农业企业的效益越好,网站的规模与质量越高。

在农业网站数量、质量稳定提升的同时,面向农业生产服务的网站数量和服务形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农村政务网建设不断推进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55号)要求“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依托政府门户网站,整合本地区、本部门政务服务资源与数据,加快构建权威、便捷的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针对现有农村政务服务信息共享程度低、可办理率不高、群众办事不便等难题,由“互联网+农村政务”衍生的农村电子政务管理模式成为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也是“互联网+”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创新之举。一是“互联网+”的介入让基层行政管理更加民主化,政府通过在官网发布政务信息,网络搜集社会公众意见,最大限度汲取民众意见,并将其作为行政决策依据。二是互联网使行政管理更加透明,通过推行公开透明服务,既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又加深了社会公众对政府行政管理行为的了解程度。三是电子政务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实体政务向网上延伸,整合业务系统,统筹服务资源,促成线上线下融合,提供渠道多样、简便易用的政务服务体系。同时,通过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多方共享,特别是农业行政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市场监管、农村三资管理和农村电子政务的全面信息化共享,能够有效提升农业行政管理的效率及其服务“三农”的能力。

以重庆市为例,自2015年以来,通过大力推进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信息下乡”工程等举措,重庆市农村信息化水平已明显提升。目前,12582农信通服务平台,已为重庆市1500万农户提供服务,基层政务信息化平台已覆盖全市所有乡镇。2015年,三大运营商投入巨资建设农村4G网络和光纤网络,大大提升了重庆农村通信基础设施水平。重庆电信、重庆移动和重庆联通共计投入超过4亿元的资金,新增完成660个行政村通光纤。目前,全市行政村光纤通达率已达到75.5%。依托12582农信通服务平台,重庆移动与市内各区县政府签署了战略协议,共同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农村基础通信网络的建设,为农村政务网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电商网站一枝独秀

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农村的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农村电子商务成为遍布县、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实体终端,农业电商网站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真正使“三农”服务落地,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受益者。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扩大电子商务在农业农村的应用,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等三方面的重点任务。《意见》提出7个方面政策措施:①加强政策扶持力度;②鼓励和支持开拓创新;③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④加快完善农村物流体系;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⑦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到2020年,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绿色环保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

据商务部网站公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8945.4亿元,约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17.4%,其中实物型网络零售额5792.4亿元,服务型网络零售额3153.0亿元。农村网店超过800万家,占全网25.8%,带动就业超过2000万人。农村网络零售单品(SKU)数达到2.93亿个,占全网20.3%[3]。在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我国首次给出了电子商务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双重目标:一是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0万亿元,网络零售总额达到10万亿元;二是相关从业者达到5000万人。对于农村电商,虽然没有具体的数字指标,但也明确了电子商务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中的抓手地位。2017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首次将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单独列出。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出现了农村淘宝和村村乐等超大型农业农村电商平台,推进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农业电商网站的高速发展一枝独秀。

(四)农业数据库持续扩容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数据库建设,在经过了起步、普及和提高阶段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不断发展,经历了题录数据库到全文数据库,从光盘数据库到网络数据库,从集中式数据库到分布式数据库的发展阶段。

1.数据库资源总量持续增高

目前,我国数据年增长量达到50%,预计2020年我国将拥有全球信息数量的21%,成为真正的数据资源大国。随着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

2.企业成为农业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促进下,一批企业进入农业信息化领域,成为农业数据库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

佳格卫星遥感耘镜大数据平台,为企业提供农田信息,以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获得的空间信息为基础,以气象数据和气象预测为驱动,对农业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获得了可观的数据,建设了农业数据资源。大北农集团则将大数据融入生猪养殖的过程,打造“猪联网”。中国南方报业与芭田股份“联姻”,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以南方为主要服务地区,打造柑橘通、香蕉通、种业宝等。旗硕科技、易农云大数据平台、布瑞克、艾格农业、京东万象等均是企业建设的农业数据库类信息化平台。

3.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快速发展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变化是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形态的转变,即从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向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的转变。大数据平台与传统数据库及农业信息化平台的主要区别是,农业大数据平台不仅拥有数据,而且拥有多维数据,在对农业大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的基础上,可将数据和信息转换为可以指导农民具体实践的方案,完成从农业信息提供到农业知识服务的重要转变。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民建中央在今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关于运用大数据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案》,指出目前我国在运用大数据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建议从战略高度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

打开系统,贫困户基本信息一目了然,各级扶贫部门的信息更新和实时共享,让扶贫工作从“漫灌”转变为“滴灌”;轻点鼠标,一组由温度、湿度、光照组成的气候参数就传到计算机终端,棚里的果蔬要“吃”多少营养,全由数据说了算;连上网络,以往烂在田间枝头的农村“土货”,嫁接电商,进了城,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好帮手……[4]

三、农村信息化实践初见成效

(一)农业生产信息化

随着“互联网+”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智能农业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我国努力建立多条农业高速公路——农业物联网平台——通过通信控制网络将各种传感设备、控制设备和执行机构连接起来,运用地面观测、传感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等,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设施和动植物本体感知数据的采集、汇聚和关联分析,完善农业生产进度智能监测体系,加强农情、植保、耕肥、农药、饲料、疫苗、农机作业等相关数据的实时监测与分析,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指挥调度等数据支撑能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种植、畜牧和渔业生产中的应用,形成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真正实现生产智能化。[5]

1.种植业信息化

随着3S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开始应用于种植业的各个环节,实现了产前农田资源管理、产中农情监测和精细农业作业及产后农机指挥调度等具体应用。产前农田资源管理是通过各种传感器的应用,利用土壤含水量测试仪、土壤理化性能在线测试、土壤电导率测量仪、农田小气候观测仪等,实现农田资源环境信息、农田小气候、土壤肥力、含水量、温度、病虫草害等的全面感知;产中通过信息处理,可实现自动化灌溉和精准施肥等作业;收割阶段,对收割机等农机设施进行车辆定位和设备监控,实时掌握各项设施的运行状况和位置信息,实现了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针对农机作业质量缺乏监管手段的问题,研究开发了农机深松作业监管系统,采用卫星定位、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对农机深松作业过程、面积等参数实时准确监测,支持深松作业数据统计分析、图形化显示、作业视频监控等。截至2017年年底,该套深松监管系统在安徽、山东、新疆、河南、黑龙江、宁夏、天津、陕西、河北、广东、辽宁、江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布设近12000套,取得了良好的应用示范效果。通过生产考核试验及应用示范,充分验证了深松农机作业监管软硬件系统运行精度高、稳定性好、可靠性强,能有效满足农机和农田作业环境要求,是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成功应用。

目前,我国设施栽培总体布局趋于合理,多数地区在发展中体现了以节能为中心,低投入、高产出的特色,设施类型向大型化发展。基于农业温室大棚的集智能监控与分析于一体的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逐步投入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摄像头实现对设施环境全方位、多角度的视频监控,再结合各类环境传感器,实现多媒体信息融合。计算机智能化调控装置可准确采集室温、叶温、地温、室内湿度、土壤含水量、溶液浓度、二氧化碳浓度、风向、风速、作物生育状况等参数,并将室内温、光、水、肥、气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同时,利用温室作物生长知识模型、阈值数据和知识库系统,在农作物的生长及产量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不断优化作物的最佳生产控制方案,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信息技术已经覆盖从育苗育秧、种植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设施栽培的专业品种培育受到重视,栽培作物的品种不断扩大和丰富,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同时,果业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围绕果业生产过程,如播种、灌溉、除草、防病、治虫、修剪、采摘等生产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信息化流程。除传统的基于3S的技术手段外,新的信息技术在果业种植中得到了应用,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植保成为推动果业信息化的新技术元素。

2.畜牧业信息化

通过智能化设备装备,全面“感知”生产要素与生产环境;通过精准化生产控制,实现生产过程可跟踪与产品质量可溯源,以及畜产品的扁平化流通;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施畜牧业产前、产中及产后的个性化服务,以期达到畜牧业生产的全透明管理,最小化各种资源的投入,最大化畜产品的产出,包括数量与质量及环境的综合效益的改善,实现节本增效及提质增效的多赢效果。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逐步渗透畜牧生产的各个领域,通过集成与自主开发,不断实现畜禽养殖环境监测物联网、精细饲养物联网及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及智能设备的装备已经成为畜牧业生产力的主要要素,逐步成为现代畜牧业的制高点,也越来越得到行业的认可,为助推畜牧业产业升级、合理利用畜牧业生产的全要素资源、提高畜牧业数字化管理水平、提高畜禽经营者的收入发挥重要作用。畜类养殖从环境到饲喂均从管理信息化向物联网控制迈进;禽类养殖以过程信息化为主,基于个体标识的计算机育种平台开发完成。

畜牧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与智能装备化的趋势越发明显,养殖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自动化、数字化技术为平台,通过模拟生态和自动控制技术,每个畜禽舍或养殖场都成为一个生态单元,能够利用迅猛发展的物联网技术,在感知环境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如手机)远程调控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而且能够自动送料、送水,甚至自动进行产品分检和运输等。作为我国最大的畜禽养殖企业,温氏集团用敏锐的眼光,发现了物联网的巨大应用前景,率先开展企业畜牧业物联网的应用研究,建成了“广州温氏集团计算机数据中心”,其中包括畜牧养殖生产的监控中心、畜禽养殖环境监测物联网系统、畜禽体征与行为监测传感网系统等。

家禽养殖与家畜养殖的生产过程具有明显的差异,即便是肉禽与蛋禽的养殖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群养、笼养、散养(网上、地上)等。基于个体的信息采集显然难度较大,因此不同于家畜,尚不存在基于个体的信息采集及精细饲喂,使信息技术在本领域的应用不如种畜(猪、奶牛)深入。就饲喂本身而言,尚无类似母猪电子饲喂站的智能化养殖设备。信息技术主要应用在行业各种信息的搜集、分析与发布等方面,促进家禽业的健康发展。其中,全新改版的家禽行情资讯门户网站——禽联网,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家禽行业的引路者和风向标。

3.渔业信息化

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渔业科技系统面向产业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累计承担涉渔科技与推广经费50多亿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20亿元,在渔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遗传育种、健康养殖、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节能环保、渔业装备升级、渔业信息化等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均有进展,一批高效、健康、节能、安全的技术模式得到广泛应用。自“十二五”以来,渔业科技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培育新品种68个;制定渔业国家和行业标准230项;遴选发布60多个渔业主导品种和36项渔业主推技术;建设渔业综合性重点实验室2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23个,综合试验站17个。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0年的55%提高到至2015年的58%。

2017年9月26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了首届渔业信息化高峰论坛,在论坛上举办了“信息化全面支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启动仪式,宣告农业部将全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渔业生产、管理、经营深度融合,加快推动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出席论坛并做了题为《信息化全面支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补齐渔业发展短板的有效手段和共享富渔的有利抓手。信息化既是现代渔业的核心标志,也是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对于实现现阶段我国渔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相关部门需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和渔业发展深度融合,用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渔业资源配置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渔业绿色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丹东市首次推广池塘养殖信息化及物联网示范技术。为确保项目资金和技术的有效整合,丹东项目区池塘养殖信息化及物联网技术示范基地,选择在东港市一家水产企业实施,涉及池塘面积100亩(1亩=666.7平方米)。通过相关技术内容的融合,示范集成养殖信息化及物联网技术应用技术,实现智能管理、自动监测控制与视频管理。自动定时,定点,定量投饵,24小时实时检测水质,红外线摄像头24小时记录水下养殖状况——物联网系统能够实现人机互动,让养殖户可以“足不出户搞养殖”。当监测到各项理化指标达到危险值时,系统就会自动启动声光警报系统,并给管理者发送手机短信。与此同时,中心控制软件会启动报警提示,养殖户可通过手机、电脑网络查询水质参数和各种设备的工作状况,远程控制增氧机、投料机、水泵等设备启动或停止。不仅如此,以监测水体中的溶解氧为例,物联网集成器可自动记录、储存现场监测到的溶解氧数据,并永久保存,以方便用户查询和分析季节、时间、天气、温度等因素对溶解氧含量的影响,用户可根据水中溶解氧测量值,精准控制饵料投放量,提高饵料的转化率。现代渔业是养殖技术、装备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从而实现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2017年6月12日,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团队率先提出水产养殖物联网2.0技术体系框架,并通过水产养殖物联网与大数据联盟推动产业化。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在人均水资源量、养殖水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三个方面均落后于发达国家。水产物联网2.0工作组在成立的同时也面临两大机遇:在技术上,芯片、纳米、生物传感器、窄带物联网、5G、人工智能2.0、云计算、大数据、空间技术为水产物联网2.0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同时,在社会机遇上,共享经济和开放经济给水产物联网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机遇。在过去的水产物联网1.0时代,虽然取得很大进展,但是面子工程居多,实用性较差。主要表现在:①传感器成本高、可靠性低、准确性差;②GSM主流、成本高, ZigBee稳定性差;③平台与传感器等终端不兼容;④只监不控,摆设多,实用少;⑤没有按云计算加工,软件成本高昂;⑥大数据的数据加工和价值没有显现;⑦没有空间服务功能;⑧产业链条短。因此,成立水产物联网2.0工作组势在必行。汇集全国在水产养殖领域或者愿意致力于水产养殖领域的一些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成立水产养殖物联网2.0工作组,下设传感器、通信、模型、平台、装备、集成、标准、应用、总体与战略9个分组,力图通过水产物联网2.0再次引领全国。

(二)农业经营信息化

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者和带动者,通过互联网、视频监控、物联网等手段,有效整合生产全链条的信息资源,辅助农民进行科学的生产决策,并积极引导小农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同时,建设现代化生产基地,实现信息的高度集成化,实现生产流程的协同作业,实现产品生产的全程监控,推动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对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拉动和支撑作用,有效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

随着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强化合作社的信息化生产管理,注重合作社自身生产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把控质量安全,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增强消费者信心,提高合作社的市场力量,同时,信息化手段优化了合作社与上级监管部门的监管,提高了服务效率,也创新和转变了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式。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179.4万家,比2015年年底增长17.2%,增速放缓,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4.4%,比2015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正在形成跨区域电商平台与本地电商平台共同发展、东中西部竞相迸发、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互动的发展格局,成农业农村的市场信息化的巨大的动力。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继续高速增长。全国供销系统经济运行持续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实现销售总额36899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商务和在线商品交易额快速增长,达到6118.2亿元,同比增长25.7%,电子商务销售额增长达到84.4%,继续保持高位态势。全系统县及县以下业务稳步发展,销售增速明显快于上半年。县及县以下销售同比增长15.6%,其中,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分别增长12.8%、15.7%和17.6%,销售增速明显加快。

农产品批发市场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结合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管、控、营一体化平台,实现信息管理、信息采集发布、电子结算、质量可追溯、电子监控、电子商务、数据交换、物流配送等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三)农业管理信息化

1.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

农业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在短时间内形成了整合、改革、提升的合力,各项工作正有力、有序、有节、扎实地向前推进。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手段提升农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多级联动发力推动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信息引导市场、指导生产、创新管理、优化服务的作用日益增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应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农业产业管理信息化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畜产加工、渔业等相关农业产业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助力转型升级;现代信息技术与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加速融合,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互联网+”对产业扶贫的作用快速显现。

3.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

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信息化手段助力农村创业创新打开了新局面,农村创业创新已成为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创建示范基地的积极性持续高涨,2017年度认定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更加凸显了在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管理效能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的新动能作用,探索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在示范带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加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积极探索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极大提升了农村社会治理水平。从长期来看,“互联网+”可以成为农村社会治理最直接的抓手,成为缩小城乡理念差距最有效的手段,通过政府把握方向、农村社会自治、城乡统筹发展,在吸取传统农村社会治理经验基础上,由简到难、逐步推进,通过互联网促成农村社会治理良性发展,并成为国家治理有机组成部分。

(四)农业信息服务

1.信息进村入户进展顺利

在一系列政策和规划的指引下,信息进村入户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肯定,信息进村入户正在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桥梁、促进农村双创的重要平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继续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有力举措,能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进村入户。自2014年以来,连续三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都对信息进村入户做出战略部署,并提出明确要求。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成为历年中央1号文件的重点任务,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2017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开展整省推进示范”。在中央1号文件的推动下,各试点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多元持续推进的良好态势。

截至2016年年底,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试点范围从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2个县扩大至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6个县,已建成益农信息社2.4万个,累计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服务630万人次,开展便民服务1.1亿人次、涉及金额39亿元,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1亿元。

重要阶段性成果还表现在:试点地区多数都成立了由党委或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及由农业部门牵头、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作机构,信息进村入户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基本建立;组建了运营商和各类服务商共同参与的运营公司或联盟,信息进村入户市场化运营机制初步形成;一些地方农业部门、其他涉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服务资源得到初步整合共享,服务内容和手段不断丰富,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和模式,信息进村入户各项服务基本落地。

更为重要的是,信息进村入户已经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理念,成为一项民生工程,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赞许。

2.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性服务专用号码12316不断在实践中创新与成长,发展方式从电话、电脑、电视“三电合一”的单一服务模式升级成为集电话、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站、手机短彩信、“三微一端”等于一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体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服务领域由原来仅限于农业生产技术、政策、市场拓展到生产、生活、医疗卫生、教育文化、金融法律、就业等方方面面;承载内容由原来农业系统的单项工作发展为优化配置资源,全面服务“三农”的大型平台载体。2016年,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各业务系统的改造升级与深度应用,12316短彩信平台服务对象达40多万人,向广大农户和“三农”工作管理人员发送短彩信共计近3000万条,同时强化了有关工作的宣传推介,推进了全国资源共建共享和统筹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持续发力

农业部办公厅在《2017年农业部人才工作要点》中指出:“2017年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以强化农业现代化的人才支撑为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组织落实《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和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推动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为农民培育互联网思维,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09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35.4%。农民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从传统的单一生产者向生产经营主体的转变,懂生产、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正在壮大。搭乘信息化的快车,“互联网+”已经成为强农惠农的一条现实途径,特别是农业电子商务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已经显现。[6]

第二节 农村信息化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机遇

现如今,世界各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我国信息技术创新和研发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使农业信息化从单项技术应用转向综合技术集成、组装和配套应用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条件,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农业4.0是指脱胎于以体力和畜力劳动为主的农业1.0、以农业机械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农业2.0、以农业生产全程自动化装备为支撑的农业3.0的新型智慧农业形态。农业4.0就是人们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空间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以机器人为代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各种农业要素进行重新配置与优化,实现对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物流等农业行业的数字化设计、在线化处理、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和无人化作业,使农业实现在大区域范围内的整体优化配置,使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跃升到一种新的业态。[7]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业4.0时代即将到来。农业4.0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因而具有传统农业形态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若能牢牢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我国农业定能取得长足而卓越的进步,实现乡村振兴。

二、主要挑战

农村信息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注定无法回避现实带来的巨大挑战。

(一)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国家加大贫困地区、边远山区脱贫攻坚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短板明显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农村信息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完善,信息技术的研发费用短缺,信息服务业落后,许多农村地区直到现在都没有计算机,互联网使用率低下。

(二)信息标准化程度低

由于农业数据库数据类型广泛、数据量大、数据主题多,在农业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参与的主体多,数据库建设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建设的标准各不相同。经过多年的建设,也未能建成具有绝对权威和影响力的数据库,因此农业数据库建设至今尚未形成权威性的、可以指导农业数据库建设的可行的规范或标准。

实际上,缺乏完整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也是目前农村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程度不理想的重要技术原因,标准规范体系应涵盖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处理、集成整合、共享、利用等数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目前,我国还迫切需要发展可以覆盖农村数据资源的各种类型,以及数据资源采集、处理、共享、利用全过程的相对完善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

缺乏农业信息分析标准,就难以形成统一描述;缺少农业信息衡量的标准,信息就缺乏普遍的价值评价标准,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缺乏农业信息化模型,农业信息就难以转换为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知识,无法激发农民对农业信息的主动应用的积极性。

由于标准化不足,在网站间难以进行数据的共享,人为地形成了信息孤岛,在数据的集成与共享过程中,工作难以开展,或者工作量巨大,造成了工期长、信息化成本高、信息质量低等现象。

(三)信息化资源利用率低

由于信息资源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较少,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处于初级层次,不重视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农业信息的利用效率低,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没有形成相应的市场系统,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民的信息来源单一,获取的农业信息不足。

(四)信息化平台公共服务意识薄弱

农业网站对用户的需求分析不足,具体表现为农业网站的信息资源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难如人意。信息化平台展示的内容类型单一,个性化不足,服务效果差。

信息化平台在用户细分程度上仍然存在较大不足,具体体现在用户类型识别不明确、用户需求不明确、信息与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差等方面。大部分用户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过滤与筛选信息,因而信息获取效率较低,客户需求整体满意程度较低。距我国农业网站服务在线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经营网络化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五)物联网建设碎片化程度高

物联网建设是国家的基础建设,但关键的基础通信网络建设滞后,接入费用高;国家没有指定物联网接入的标准,缺乏行业智能化服务的模型;物联网节点的智能化程度低,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缺乏积极性等。以上原因导致目前物联网建设呈现碎片化,不能互联互通,数据得不到共享,发挥的作用不大。

(六)大数据平台建设滞后

由于缺乏机械化的支撑,农业作业数据获取困难,难以形成大数据,无法形成大数据决策的威力,依旧用到的是局域数据或者传统的专家系统,更没有社交媒体数据的集成。在建设初期,不重视生产过程数字化建设,导致建设规划用途少,物联网费用高,服务能力欠缺,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低,反过来又限制了大数据平台的建设。

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国农业数据资源规模不断增长,资源总量和类型均有很大的发展,但整体上还不能有效满足我国农村社会经济与科研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农业、农民的特殊情况,包括区域广大且各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巨大、农民数量众多且受教育程度整体较低、农业产业内容庞杂且受自然社会等因素影响巨大等,决定了“三农”相关活动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特别是在科学发展战略下,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构建更需要充分、准确的数据资源作为基础和依据。针对农村数据资源的上述需要,目前我国的数据资源建设在规模与种类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无论是科技数据、农业系统运行(包括生产、经营与市场)监测数据、农村社会发展数据、其他涉农数据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从数据总量和服务水平分析,科技类数据是目前综合发展最好的一类,其数据总量和数据服务水平相对较高;农业系统运行监测数据是目前发展相对迅速的类型,也是群体和需求范围最大的一类数据;农村社会发展数据相对薄弱,需要投入更大的力量。从目前需求的迫切程度分析,农业系统运行监测类数据与农村社会发展类数据应该成为未来农村数据资源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七)专业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

农业信息化消费和需求不强。2017年,我国包括家庭农场在内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达到280万个,其中,农民合作社达到179.4万家,农业产业化组织超过38万个,有强烈的信息化需求,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消费能力。但是,全国还存在上亿个分散经营户,这些分散经营户信息需求不旺盛,消息消费能力不强,信息处理和有效利用程度低,不利于农业信息化建设。

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8]

以农村电商为例,调研中受访农村电商企业经营者中高中(中专)文化程度以下的占43.1%,高学历经营者较少,整体学历层次不高。[9]

这些问题既是突出的政策实践问题,又是重要的理论研究问题,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农村信息化才有健康发展的可能。

第三节 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对农业信息化的思想认识

客观来讲,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各级农业部门对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仍须进一步深化,关心支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氛围有待形成。[10]

二、强化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因此各级政府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切实加大农村基础网络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和完善“金农工程”及各种网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11]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培育新的投资主体,鼓励社会力量介入,扩大宽带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重点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宽带接入网络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学校的宽带网络接入条件,加快完善农村的互联网基础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加快消除农村广电和电信网络死角,提高农村宽带覆盖率,逐步实现无线宽带全覆盖,并努力实现无线宽带的免费使用,实现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均等化。

三、大力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

信息化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保障,要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是根本。只有农民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对信息化建设有深刻认识,才能有更完备的理论工具指导实践。针对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民接受信息的能力低的情况,首先要让农民明白农业信息化对自身乃至社会发展大有裨益,激发农民群众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兴趣,让他们拥有获取农业信息知识的主动性;其次,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亟待提高。现在是农业信息化时代,面朝黄土背朝天、朝耕夕作、只会抡锹抡锄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就对农民群众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计算机操作、信息查询、网页浏览等。[12]

在对农民进行培训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的农业信息专业队伍。同时,抽调技术骨干成立专门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技术服务团队,从农村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入手,集中力量培养一批有先进理念、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的农民作为农民信息员,重点培训他们信息采集、信息网络传播、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基本技能,并通过他们上传民情民意、下播致富信息,带动周围农民的上网热情,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顺利开展。

四、信息化重点应向需求侧转移

我国目前农村信息化生的重点多集中在供给侧,在信息质量、服务质量及更高层面的信息化应用目标上常常遭遇困难。若想从农业信息化中获得良好收益,必须真正洞悉农民实际需求,为农民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综合信息服务,培养信息化平台公共服务意识,这样才能够保障信息化资源的有效传播,提高农村群众对信息化资源的使用率和利用效率,为信息化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各类信息服务组织要根据农民的信息需求提供信息,要加大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力度,实现提供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无缝对接,改变信息服务和信息需求脱节的现象。由传统的以面为主提供信息的方式,转变到以点为主提供信息,坚持点面有机结合,构建信息利用新模式。[13]

五、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在我国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背景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并将最终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积极因素。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农业领域的管理者、生产经营者及其他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综合运用各种管理、经济与技术手段鼓励农业网站的有效整合、构建支持网站长效运营的规范框架、建立普遍的价值评价标准、促进网站信息资源及其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提升,在进一步扩展规模的同时努力提升网站交互能力并增加服务内容与渠道,推动我国农业网站服务在线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经营网络化水平。

在村务工作中,应打造成集村务管理、党建工作、农村电商和精准扶贫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平台。借助信息化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从而整合农村各类生产要素,连接城乡资源,促进城乡融合,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14]

农业部和各省农业厅信息中心围绕建设一个中央级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各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成了“一门户、五系统”的开发建设,包括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门户、12316语音平台、12316短彩信平台、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监管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系统、双向视频诊断系统等应用系统。建立起了集12316热线电话、网站、电视节目、手机短彩信、移动客户端等于一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体相结合的12316中央平台和地方平台。按照边建设、边应用、边完善的原则,在北京、吉林、辽宁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系统示范和平台对接。目前,作为农业部机关和部属单位开展业务工作的重要手段,在12316短彩信平台在已有65家用户注册,“中国农民手机报(政务版)”通过该平台每周一、三、五向全国5万余名农业行政管理者发送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系统已注册备案合作社8700余家,受到了合作社及农户的广泛欢迎;12316语音平台融合了农业部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热线。项目的建成,开辟了服务“三农”的现代化信息渠道,提升了信息服务质量,实现了信息服务的便捷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进一步改善了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二是有效拓宽了“三农”信息服务的领域;三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四是为农技推广和创新提供了有效支撑;五是促进了全国农业系统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六是为加快推进国家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内部来看,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高,打造了契合农业行业需求的特色应用服务,为农业部门自身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农业部科学决策提供了鲜活、真实、及时的数据支撑,为构建全国“三农”服务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外部来看,初步形成了以部级中央平台为支撑监管、省级平台为应用保障、县乡村级平台为服务延伸的全国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体系,为及时了解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热点问题和各种诉求提供了快捷、畅通的渠道,为各涉农主体及时获取信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先进实用的信息化平台工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目前,12316服务已经基本覆盖全国农户,12316已成为农业信息服务的品牌和标志,被喻为农民和专家的直通线、农民和市场的中继线、农民和政府的连心线。

六、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农业电子商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以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电子商务,对于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促进农民收入及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部印发了《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部署北京等10省市分别开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推动12家电商企业与10省市签订共同推进农业电子商务试点工作协议,积极探索农业电子商务新模式。农业部组织农垦企业与大型电商平台进行对接,开设“中国农垦旗舰店”。农业部成立农业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分品种研究制定适应电商销售的农产品分等分级、质量安全、采后处理、包装运输、冷链物流等标准规范,加快推进农业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建设。2016年4月,农业部组织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大型电商企业开展苹果电商销售月行动,有效缓解了苹果库存压力,开辟了农产品流通新途径,社会反响强烈。在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上,农业部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5家电商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产销对接、产业链和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培训、标准体系、监测统计体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12月,针对贵州剑河土鸡滞销,农业部组织苏宁、京东等电商企业进行对接,及时解决土鸡滞销问题,帮助当地政府建立特色产业长效扶贫机制。

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是当前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突破口,必将为农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提供新动力和新动能。

七、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2017年11月11日,在首届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上,农业部举办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成果发布活动,有104家单位被认定为2017年度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38家单位被确定为农业农村大数据实践案例,并分享了“互联网+”特色产业扶贫调研的初步成果。[15]

2017年度认定的示范基地,更加凸显了在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管理效能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的新动能作用,探索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在示范带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加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强调,示范基地的创建要坚持引领导向、示范带动、创新实用的原则,加强人才培育,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吸引企业参与,深入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度融合,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连接机制,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形成新的浪潮,促进农村新经济加快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16]


[1]周小芳.关于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OL].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zgov.gov.cn/ztzl/jyta/blfw/srddbjy/2016j_3483/201609/t20160928_558449.html.

[2]第41次 CNNIC 报告第二章: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OL].腾讯科技.http://tech.qq.com/a/20180131/020947.htm, 2018-01-31.

[3]陈鸿燕.2016年农村网络零售额8945.4亿元约占全国17.4%[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j/2017/03-02/8163845.shtml,2017-03-02.

[4]栾絮洁.大数据为乡村振兴加速[N].团结报, 2018-03-27(6).

[5]农村大数据发展意见发布 三步走迈向农业智能化[J].福建农业科技, 2016(1):55.

[6]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互联网+”推动现代农业实现新跨越——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成就综述[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6(11):28-31.

[7]李道亮.农业4.0引领我国乡村振兴[OL].央视网.http://sannong.cctv.com/2018/01/15/ARTIJHhqLKOrCo2rIEv XnMLF180115.shtml,2018-01-15.

[8]张博, 李思经.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 12(3):62-66.

[9]栾絮洁.大数据, 为乡村振兴加速[N].团结报, 2018-03-27(6).

[10]张杰.多措并举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OL].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6-10-02.

[11]张博, 李思经.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 12(3):62-66.

[12]代云韬, 郐媛媛.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J].乡村科技, 2017(4):85-87.

[13]张博, 李思经.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 12(3):62-66.

[14]张洽棠, 姚劲波.以信息化服务乡村振兴[N].中国经济导报, 2018-03-08(3).

[15]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2017年度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公示公告[R].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http://jiuban.moa.gov.cn/fwllm/hxgg/201710/t20171020_5847262.htm, 2017-10-20.

[16]104家单位被认定为2017年度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OL].中金在线.http://news.cnfol.com/chanyejingji/20171113/25610660.shtm, 20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