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Linkerd
2016年年初,原Twitter基础设施工程师William Morgan和Oliver Gould在GitHub上发布了Linkerd项目,并组建了Buoyant公司。同年,起源于Buoyant的新名词Service Mesh面世并迅速获得认可。紧接着,Buoyant官网发表博客连载A Service Mesh for Kubernetes,在渐入佳境的Kubernetes世界中打出了“The services must mesh”的口号,成为Service Mesh的第一批布道者。
Linkerd很好地结合了Kubernetes所提供的功能,以此为基础,在每个Kubernetes Node上都部署运行一个Linkerd实例,用代理的方式将加入Mesh的Pod通信转接给Linkerd,这样Linkerd就能在通信链路中完成对通信的控制和监控。
我们可以将原有的Pod通信理解为如图1-1所示的形式。
图1-1
在笔者看来,Linkerd除了完成对Service Mesh的命名,以及Service Mesh各主要功能的落地,还有以下重要创举:
◎ 无须侵入工作负载的代码,直接进行通信监视和管理;
◎ 提供了统一的配置方式,用于管理服务之间的通信和边缘通信;
◎ 除了支持Kubernetes,还支持多种底层平台。
这些创举在日后也成为Service Mesh的部分基础特性并被沿袭下来。
Linkerd在面世之后,迅速获得用户的关注,并在多个用户的生产环境上成功部署、运行。2017年,Linkerd加入CNCF,随后宣布完成对千亿次生产环境请求的处理,紧接着发布了1.0版本,并且具备一定数量的商业用户,一时间风光无限,一直持续到Istio横空出世。
于2017年5月诞生的Istio给Linkerd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年12月,Buoyant发布了新的Service Mesh产品Conduit,产品架构从单一的Linkerd部署,变为采用Rust Data Plan结合Go Control Plan的方案,图1-2来自Linkerd官网。
图1-2
相对于Linkerd来说,Conduit是一个更轻、更快的解决方案。然而社区的冷淡反应并未改变,Conduit最终在2018年9月更名为Linkerd 2.0,结束其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