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化风控:信用评分建模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信用评分卡简介

信用评分的应用最早源自20世纪30年代,主要的概念是仿照有经验的风险分析专家设计信用判断条件,使授信质量一致。这种革命性的构想将风险量化技术应用在银行授信作业中,使信贷审批有了客观的依据,不再完全依赖于经验判断。在此阶段之前,判断条件是以资深授信人员及主管的经验制定,虽是集合所有专家的意见精华,但基本上还是经验给分,在选择风险因子及设定权重时即使反复摸索修改,也无法确定因子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50年代,回归分析等统计技术开始运用于信用评分,才将人类经验与数学实证进行了结合。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改良,再加上信息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现在可存储大量历史数据并可以轻易进行各种复杂运算,目前,信用评分已成为银行极为倚重的风险评估工具。

信用评分主要的功能可归纳为以下3项。

一、以科学方法将风险模式数据化

风险因子若未经量化处理,就是一种意象及概念,授信的判断若取决于“个人感觉”,固然弹性大,但风险判断的灰色地带必然无法缩小。信用评分以科学方法将风险量化,使得风险评估有所依据,从而弥补了上述缺憾。

信用评分建立于完整的历史数据之上,借由数据汇整、清理、分组及探勘等技术,将大量数据转化成为有用的风险信息。信用评分模型建立后,可将风险数据化。此时,可清楚地呈现客户违约概率及风险排序,使风险管理单位得以确切掌握客户风险,并且制定更为精准的授信政策。

二、提供客观风险量尺,减少主观判断

授信作业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客观完整地将客户各种质化特性加以综合评断,并做出最合适的决定。例如,经验告诉授信人员男性客户的风险较女性客户的高,但若再加上年龄、职业、地区、收入和负债等分析维度,又会出现什么状况呢?面对不同的因子组合,授信人员要如何决定案件的准驳、额度及利率?

传统授信为人所诟病之处就在于过度依赖于个人经验。不可否认,过去的经验的确有一定的价值,不过影响客户行为的风险因子本来就极为复杂且难以掌控。人为的经验可能是从多次错误之中学习而来,可能是由资深人员传承而来,也有可能是由主观的直觉认定而来,但是经验的培养及传承皆非易事,此外,不同人员养成过程及环境未必相同,对各种案件的经验及认知也会不同,从而产生看法上的分歧。事实上,即使是同一授信人员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案件可能也会有不同的审批决定。

信用评分提供了一个客观的风险量尺,消除了人为判断所造成的差异,使得风险评量有一致性的标准。

三、提高风险管理效率,节省人力成本

强大的处理效率也是信用评分的重要功能,以消费金融产品而言,其客户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产品,为了迅速消化申请案件并有效管理往来客户,势必需要高度的自动化流程及系统协助,信用评分模型搭配评分计算引擎(Scoring Engine)可针对个别案件进行实时风险运算,也可以用批次方式处理大量数据,与传统人工审核方式相比,大大节省了处理时间。由于信用评分卡能事先将风险计算完成,所以中间灰色地带可大幅缩小。授信人员仅须将重心放在对这些灰色案件的处理上,不用为了配合不同的营销活动而增加人力。

另外,若银行拥有信用评分卡,就可针对现有客户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大规模期中复审,尤其是信用卡,因其客户数量庞大、产品生命周期长且风险为动态性质,风险因子多样且复杂,若无信用评分的协助,很难切实掌握客户的风险变化。以信用卡循环利率为例,目前各家银行都采用定价模式,信用评分可协助银行划分客户风险等级,以设计适合各等级的合理定价。

尽管信用评分有许多优点,为风险管理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但事实上,它并非完美,在使用时仍需注意一些限制。举例来说,数据库是信用评分的基础建设,建立评分模型之前须有完整且质量良好的历史数据,否则模型预测效力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先行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信用评分才能顺利开展。

再则,信用评分模型是以历史数据为基础,其准确性建立在未来的信用表现与过去相同的假设前提之上。一旦遭遇重大经济变动,假设不再成立,模型预测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期望所有状况永远固定不变,因此必须每月定期检测模型的准确性与偏离程度。

另外,信用评分的发展是以风险评量为出发点,为求主题明确,聚焦于风险因子的探讨,收益面并非考虑重点。因此,风险极低者未必是获利贡献度最高的客户。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信用评分模型以“户数”为单位计算好坏比(Good/Bad Odds),我们可借此得知各分数下可能倒账的户数比率,而一般评估风险所惯用的逾期比率则是以“金额”为计算单位,两者计算基础不同,户数倒账率与金额倒账率无法互相比较。

信用评分的应用领域广泛,为适应多样化的需求,也发展出不同种类的评分卡,以下就两种常用的分类方式进行介绍。

(一)依发展母体区分

1.通用型评分(Generic Score)

这类评分多为顾问公司依据手中收集的资料所开发的评分卡。由于建立模型所需数据收集不易,且其定位为多用途信用评分,因此,未针对特殊主题或条件做个别考虑。

此种评分卡的优点是不需要从头开始发展模型,可节省开发成本,并可快速部署于风险管理流程中,但其精准度比其他类型信用评分卡略逊一筹。

2.征信机构评分(Bureau Score)

各国征信机构皆拥有庞大的客户信用数据,而由这些数据所建立起来的评分卡被称为Bureau Score。征信机构除拥有完整的数据之外,还有极高的公信力。对于未开发专属信用评分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而言,Bureau Score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它并非以特定金融机构的数据建立模型,因此也可视为通用型评分卡的一种。

3.客制化评分(Customized Score)

客制化评分也是完全依照各家金融机构的客户资料及特殊需求量身打造的评分卡。由于目标明确且针对性高,若历史数据完整且质量良好,其预测效果就会高于通用型及征信机构两种评分。其缺点为整体建立时间较长,初期开发成本较高,后续也需要自行负责模型监控与调校的工作。

(二)依使用时机区分

1.申请评分(Application Score)

申请评分用于客户进件审核,信用评分模型所使用的变量除了申请资料数据之外,还包括联合征信中心的信用资料。在进件评分的协助下,授信人员可将重心放在界于准驳边缘的案件上。

2.行为评分(Behavior Score)

行为评分多用于预测信用卡客户的动态风险,评分模型的变量以客户的交易及缴款形态数据为主。由于动态行为的风险预测较为复杂,因此,行为评分模型所采用的变量通常比进件评分模型多。

3.催收评分(Collection Score)

催收评分多被使用于案件量较多的前段催收,许多人将其与上述两种信用评分卡合称为“ABC Cards(Application Scorecard,Behavior Scorecard& Collection Scorecard)”。其主要功能是预测客户还款概率,属于行为评分的延伸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