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工业文化特征
工业文化是人类工业活动的产物,其特征由工业活动及工业社会的基本特性所决定。工业文化的特征是其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通过种种特征,可以加深对文化本质的认识。
1.具有完整体系
工业文化系统是许多具有特定功能的要素按一定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包含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要素。这些要素是构成工业文化的基本单位,或者称为工业文化特质,亦称工业文化元素,如一件工艺美术品。
工业文化的系统性是其规律性的反映。系统性不仅包含其内部要素的多样性与整体性,也包含其内部要素的某种独立性及其之间的关联性,这是由工业文化自身的规律所决定的。系统性影响工业文化各类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依据这一规律,就可以分析工业文化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趋势,可以认识到任何工业文化现象的存在都是以其系统为前提的,就能够大致发现特定现象的基本内涵。
系统性也引发工业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排斥、冲突等现象。依据这一规律,就可以较为理智地看待工业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尊重不同工业文化系统的核心价值,促使各个系统在交汇中融合、借鉴、协调,获得发展的新动力,并为创造更具生命力的新型工业文化提供可能性。例如,在当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基督文化、儒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文化系统熏陶下的人们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影响或冲击,原有的定式思维在改变,有些甚至已经呈现出突破系统规范的新现象、新问题,如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已经建构起一个足以抗衡传统客观物理世界的虚拟空间。这种全新的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的每个角落,这是突破既有工业文化系统的新生力量。
2.呈现典型地域特征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工业文化同样具有民族性,任何工业文化最先都是由某一具体的国家或地域创造的,因而带有鲜明的地域性。地域性决定了工业文化所具有的个性或特色,它体现在工业的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如器物的形态、内容的相对差异;制度文化层面——工业管理体制、监管方法、政策、规划的差异;精神文化层面——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企业文化上的迥异,如工厂奠基和企业成立的风俗习惯。
地域性的工业文化与世界共有的工业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贯通与相互渗透:一方面表现为地域性工业文化的世界化,另一方面表现为世界工业文化的地域性。它们相互贯通与相互渗透,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基础与前提的,通常情况下,是工业强国向工业弱国输出工业文化及其价值观,工业弱国更多的是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
世界性的工业文化应该是各国工业文化中那些被世界各国所广泛认同与普遍接受的文化。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地域性的工业文化都能称为世界的,更不是工业文化越具有地域性就越具有世界性。当一个国家没有对世界其他国家工业文化产生辐射力与影响力时,它只能是一种地域性的工业文化,而不能被视作一种世界性的工业文化。
3.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传播
正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样,工业文化的走势总体上是从工业发达地区流向落后地区,这一方面体现了工业文化的影响力有强有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工业文化带有阶级性,这种阶级性表现为工业文化更多的是单向的流动。例如,工业强国欺凌工业弱国,在此过程中,工业强国先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然后通过产品的销售、技术的转让、标准的制定、文化的传播、价值观的输出、管理制度的复制等,获得高额的利润,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世界霸权。
存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文化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一个国家居统治地位的阶层,没有不将有利于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向其他社会阶层,甚至其他国家渗透的。被压迫阶级的抗争,也必然会从工业文化中反映出来。
4.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工业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传承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19世纪的进化论人类学者认为,人类文化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从早期的茹毛饮血,到今天的时尚生活;从早期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和工业文明的结果。
总体来说,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工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一般呈现出两种形式:一种是量的增减,即累积性;另一种是质的飞跃,即变异性。这两种形式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累积性指工业文化缓慢地自然发展,传承旧的或引进新的特质,或者淘汰一些旧的特质;变异性指工业文化特质的增减促使其体系的结构模式发生了全局性的变化,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西欧,“五四运动”在中国所发生的文化突变。实际上,工业文化质变不单单指这种浩大的文化运动,工业文化变异往往也悄然发生。
从工业物质文化来说,工具、器物的进步既是一种渐进的过程,也有渐进过程中的中断。这种累积的速度,在农业社会的手工业时代非常缓慢,而且由于文化传播和传承工具的落后,常常使一些发现和发明不能迅速传播并应用。从陶器到青铜器、铁器,从蒸汽机到电动机、电子计算机再到人工智能,人类物质文化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质变,在质变的基础上重新累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今天,工业文化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传承、储存手段和累积方式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甚至达到所谓“爆炸”的地步。
5.体现时代特色
工业文化的创造和存在具有时代性,它的传承和淘汰也取决于时代,时代性的工业文化具有可比性。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民族区域产生、演变的,因此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时代性。例如,以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为标志的石器时代的文化、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铁器时代的文化、蒸汽机时代的文化、电力时代的文化和信息时代的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虽然各有特色,但是随着文明的推演、时代的更迭必然导致文化类型的变异,新的类型取代旧的类型。这并不否定工业文化的继承性,也并不意味着作为完整体系的工业文化发展的断裂。相反,人类演进的每个新时代,都必须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化成果,将其纳入自己的社会体系,同时又创造出新的文化类型,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征。
工业化的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关的发明和创造,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色工业文化,其时代性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时代或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就会产生与该时代相适应的工业文化。工业文化的时代性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群体的文化存在具有时代特征,代表着时代特色,有深刻的时代背景,这种时代性反映了工业活动对工业文化的需求程度。
(1)工业文化的创造是时代性的。所有的工业文化都是在具体的时代被创造出来的,每个时代都在不断地创造各种工业文化形态和内容,使得人类工业文化不断累积、保存而日趋丰富。
(2)工业文化的存在是时代性的。工业化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工业文化要求和特色,即所谓时尚,这从服饰文化中可深切感知到。
(3)工业文化的传承和淘汰也取决于时代。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工业文化的传承和淘汰不断在重复,由此形成了各类文明的竞争,推动工业文化向前发展。传承和淘汰并不是对其形态或内容一味地全盘接受或否定,而是对其核心部分进行传承、改进、改造。传承与淘汰是同时进行的,但从本质上看取决于时代的需要,如马车、自行车到汽车的车文化演变过程。
(4)时代性的工业文化具有可比性。一种工业文化形态或内容,尤其是物化的,因其特定的时代而具有与其他工业文化形态或内容的可比性,如唐三彩、宣德炉、景泰蓝。
6.逐步成为普适文化
文化的普适性是指任何一个特殊的民族的文化中所富有的普遍性的品格,能够为世界各民族所采借或理解。同时,人类有超越民族界限的、共同的需求、利益、理想和文化价值。普适性的工业文化是世界各国人民广泛交流、接触、沟通的结果。在农业社会,由于通信、交通的闭塞,导致农业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在工业社会,由于通信、交通、贸易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经过几次工业革命,工业技术、工业生产和工业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和应用,它把现代的大部分人联系起来了,导致工业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效应逐步减弱,并由此产生“普适文化(或者称为大同文化)”,这种普适文化拥有一整套共有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使个人行为能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
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现代工业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工业产品、技术、制度、标准、规范等不断地向世界各个地区与角落渗透,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繁荣。成果在扩散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全球共有的工业文化,使得大家能够遵循相同的价值准则,并且在全球化的工业生产活动中能够相互协作、互相依存,依照共同约定的标准完成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检验、销售等过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能够完成这一过程,是因为他们建立起一种共有的工业文化。
[1]尤政,黄四民.新时代工业文化研究的机遇与挑战[N].新华社客户端,20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