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现工作于新华社
众多媒体的实习历练,新闻采写的娴熟出众,使梁建强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调查报道、人物通讯、突发新闻,他是最勤奋的实习生,也是最幸福的实习生;60余项荣誉、70万字作品,梁建强实现了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贯通;做最好的观察者、记录者、思考者,是他一直坚守的信念。
新闻,燃亮心中的那一盏灯
筑梦新闻
对于记者这个职业,始终心向往之,亦心怀敬畏。
敬畏这个职业,敬畏其所被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时常想,新闻采写之于这个时代的意义,或许是一种缓慢而持续的推动力。或许个体的力量微小,但正是每一个笃定的“小我”的坚持、坚守,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带动了社会这个“大我”的革新与进步。
正是基于这样的期许,本科到硕士的6年时光,我一直行进在筑梦新闻的征程上。
从最初实习的《河南商报》到《长江日报》、湖北广播电视总台,再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新华通讯社等,6年里,到新闻单位实习锻炼,成为我每个寒暑假恒定不变的选择。
实践锻炼,砥砺了我的新闻素养,使得我的新闻采写能力不断提高。
在范老曾任总编辑的《人民日报》实习期间,我在人民日报、人民网发表调查、通讯及消息稿件100余篇;采访报道的人物孙东林、董明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王天喜、黄桂英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内参稿件被中央军委领导批示。其中《“天下第一街”搬迁 如何避免“搬迁死”》《小学生赶场“奥赛” 名校的敲门砖太沉重了》《董明 轮椅上的爱心使者》《信义兄弟 践信守诺感动中国》《王天喜、王盼 荆楚父子见义勇为》《黄桂英 十七年的爱心坚守》等稿件均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
在《南方周末》实习期间,参加了北京暴雨、“周克华案”、伦敦奥运会、吴法天约架、中国举重“养狼计划”、薄谷开来庭审、华山拥堵、陈水扁保外就医、“表哥”杨达才案、前行的力量专题、云南镇雄滑坡、禹州截访等重大选题的采写。《“悍匪”周克华前传》《奥运夺金后 再做中国人:赵常玲为何成为祖尔菲亚》《悼念:你的名字 你的故事》《艰难的风景:华山拥堵事件调查》《禹州式截访》《吴法天是怎样炼成的?》等稿件均引发较大反响。《参与伦敦奥运的N种方式——工人邹天奎的“奥运”:多挣了3毛5》《袁隆平、吴良镛、龙永图、江平、黄永玉——他们与中国共度一甲子》《“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对话国学大师饶宗颐》等多篇稿件独立署名,或署名第一作者。时任新闻部总监在实习鉴定表中评价,“正是建强这样低调、务实和一直扎实追求进步的人构成了我们行业的脊梁”。
此外,在新华社通讯社实习期间,参与撰写的稿件获评社级好稿;多篇稿件署名第一作者,并作为通稿刊发;在《光明日报》实习期间,多篇署名稿件刊发在头版,另有众多稿件刊发于不同版面的头条,实习中参与了上海世博会、三峡防洪、玉树救灾等重大活动相关的采访报道,以及中宣部安排的部分采访活动;在《中国青年报》实习期间,长篇通讯作为第一作者刊发,另因表现优异获得中国青年报社表彰。
实习之余,我还担任了《中国青年报》、共青团湖北省委指导下的湖北高校青年传媒协会执行主席、中国(湖北)高校传媒协会执行主席,并通过选拔成了《长江商报》《楚天金报》等媒体的大学生记者;担任团中央下设的中国青年网特约通讯员、湖北省重点新闻网站荆楚网特约大学生通讯员;此外,我还作为《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筹建负责人,见证了大学生记者团的从无到有,参与策划、推出了《湖北日报》面向青年的炫酷青春、朝阳冉冉专版。
管窥世界
“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正如范老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沉到社会最底层,了解真实的国情、民情,才会心里有底气。
在参与的各类新闻采写中,我也十分注重寻找大时代背景下见微知著的故事。努力用小切口、小意象,折射大关照,实现思想性与新闻性的统一,亦管窥世界的多元与复杂。
因而,无论是北京大雨后参与还原“你的名字你的故事”,还是在周克华案后起底“悍匪前传”;无论是在赵常玲奥运夺金后探究“养狼计划”真相,还是调查“吴法天是怎样炼成的”;无论是关注“表哥”事件后的年轻建言者,还是聚焦推动中国“前行的力量”……我都希望能够做一名更加真诚的观察者、记录者,多写些有温度、有锐度、有深度的稿件。
探寻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故事、聚焦“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所呈现的世界,往往更加鲜活而真实。这也是为什么2012年的7月末,选取关于伦敦奥运会的报道视角时,我会远赴“世界工厂”东莞,聆听一群代工厂工人的故事——他们是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奥运的一群中国人——他们在聚光灯永远打不到的地方,但同样在自己生活的赛道向人类的盛会奉献了自己微小但体面的才智。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呈现的是奥运这个盛会背后的辛勤和大时代中底层人物卑微的生存。
当然,“管窥世界”,并非仅有调查新闻这单一维度。我还十分热衷于撰写新闻评论,以此针砭时事。比如,被《人民日报》刊登的《便民路不仅要建设好 更要管理好养护好》,被新华每日电讯刊登的《乡村里的年货市场亟待加强监管》,被《晶报》《南国都市报》、中青网等刊登《“王石婚变”切莫成为僭越隐私的民众狂欢》,被求是理论网、时评界、长江网等刊登的《消除基层自酿白酒的无奈需制度“给力”》,被《东方今报》、中国经济网、红网等刊登的《校园回归“原生态”乃是教育回归常识》,被人民网、齐鲁网、大江网等刊登的《对造假零容忍方能杜绝“PS送锦旗”》等,莫非如此。
“人文特色、纵深题材,已可熟练操作;从个体命运到家国情怀,均有关注,能感受到有一种‘前行的力量’,无可阻挡。”在获得南方都市报新闻奖学金一等奖时,颁奖词中曾如是写道。我将此视为一种勉励。
笃定坚持
“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海子的那首《祖国,或者以梦为马》,一直熟读成诵。我想,之于我,新闻便是那火种——在心中燃亮一盏灯,指引前行的方向。
因为长期从事新闻采写,我也曾获得了一些新闻奖项。例如,全国高校好新闻奖一等奖、南方都市报新闻奖学金一等奖、国家奖学金、第27届“湖北新闻奖”“湖北环保新闻奖”、全民健身日好新闻奖、三次蝉联湖北高校新闻奖一等奖,并曾获南方都市报新闻奖学金二等奖、全国高校新闻奖三等奖、两次获湖北高校新闻奖二等奖;另获湖北省“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二等奖、武汉市校园诗歌艺术节一等奖、湖北省科研创新成果奖及校记者团发稿状元等荣誉共计60余项。
但我深知,荣誉只是对曾经的付出给予的肯定,只有不断向前,始终不渝前行,才能不背离自己的新闻梦想。
犹记得普利策曾说过:“假如国家是一条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上的瞭望者。他要注意往来的船只,注意地平线上发生的任何动向。”
民国元年,章太炎先生也曾对记者讲:“诸君,当不务谄媚,不造夸词,正色端容,行人间之直道也。”新闻记者,往往被赋予了守望社会、记录时代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准新闻人”,我想,我们同样应主动承担起“无冕之王”的这份责任与使命,用手中的纸笔和镜头记录历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做一名有良知、有担当、有风骨的记者。
“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之趣味,愿终身以之。”著名新闻人邵飘萍的这句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而范敬宜先生俯身基层倾听民众呼声的采编作风、为新闻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无疑为我树立了榜样。
我想,自己会笃定地行走在那条路遥向远方、关于梦想新闻之路上。纵然曾有曲折、曾有坎坷,未曾动摇、不曾彷徨。
写于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