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海经》中的半人半兽形“神”
半人半兽之“神”是指外形由人类外形与兽类外形一同构成的“神”,如马身人面、人身羊角、龙身人面等。这些“神”在本书中一并归入半人半兽之“神”的研究范畴。半人半兽形“神”是《山海经》诸神的第二个衍变阶段。这一阶段神祇的数量和描写详细程度都远远大于第一个阶段的兽形“神”。《山海经》里半人半兽形“神”的记载有很多,如《南山经》这些山神都是龙的身体人的脸面。《西山经》十个山神都长着人的脸和马的身体,有七个山神长着人脸牛身,有二十位山神长着马的身体和人的脸,还有的山神的外形和样貌都是人的脸庞而兽的身体
《南山经》记载:“其神皆龙身而人面。”这些大山的山神都长着龙的身体和人的脸。
《西山经》记载:“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这十座山的山神,都长着人的脸庞和马的身体。其中还有七座山的山神都长着人的脸面和牛的身体,还有四只脚和一只手臂,他们扶着拐杖行走,这就是所谓的飞兽之神。
《西山经》记载:“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这座槐江山是天帝悬在半空中的园圃,由天神英招主管,天神英招长着马一样的身体和人的脸面,他的身上长有老虎一样的斑纹和禽鸟一样的翅膀。英招巡行四海,传布天帝的旨命,他发出的声音就像用辘轳抽水一样。
《西山经》记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往西南四百里有一座昆仑山,这座山是天帝在下界的都邑,天神陆吾负责主管。这位天神陆吾长着一个老虎的身体,还有九条尾巴,一副人的脸庞,还长着老虎的爪子。这个天神陆吾,主管着天上的九部和天帝苑圃的时节。
袁珂先生认为,站立昆仑之虚的开明兽即陆吾,从两经的描述看,两者吻合,确系陆吾。又《山海经图赞》记载:“肩吾得一,以处昆仑;开门是对,司帝之门;吐纳灵气,熊熊魂魂。”《庄子·大宗师》记载:“肩吾得之,以处大山。”又《庄子·逍遥游》记载:“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袁珂认为,肩吾也即陆吾。《民间文学词典》记载,陆吾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专门管理昆仑山上黄帝宫殿的神。人面虎身九尾,又兼管天上九城及神苑的宝物储藏。
《西山经》记载:“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蠃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其神状如人而犳尾。”往西四百里,就到了流沙,再往西二百里就到了蠃母山。天神长乘主管这里,他是由天的九德之气所生的。这个天神长乘的外形和样貌像人却长了犳一般的尾巴。据《中国古代名物大典》记载,长乘是神话传说中神名,其形如人而有犳尾,司蠃母之山,其说始见于先秦。郭璞注:“九德之气所生。”郝懿行笺疏:“《水经注》云:‘禹西至洮水之上,见长人受黑玉。’疑即此神。”郭璞《山海经图赞·神长乘》记载:“九德之气,是生长乘。人状犳尾,其神则凝。妙物自潜,世无得称。”
《西山经》记载:“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一座玉山,这里是西王母所居住的地方。西王母的外形和样貌与人一样,却长着豹子一样的尾巴和老虎一样的牙齿。西王母爱好长啸大叫,他蓬松的头发上戴有玉胜。她主管上天灾厉和五刑残杀之气。
西王母之名始见于《山海经·西山经》《山海经·大荒西经》,又称“王母”“金母”“西姥”。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西王母最早大概是西方一个原始部族的名称。这位半人半兽形“神”,反映的可能是上古先民的图腾崇拜形式。这一古族崇拜“人形、虎齿、豹尾、披发、戴胜”的图腾标志,因此人们习惯将这个部族及其成员都叫作“西王母”。后世学人认为“西王母之邦”为尚处母系氏族社会的一大氏族,“西王母”即此氏族之女性首领。这一记载见于《尔雅》《穆天子传》等。《尔雅·释地》称这一古族为“四荒之一”。那里的人们在大地的西方建立了西王母昏荒之国,但文献对此氏族所在的地理位置则不能确指。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是一个雍容平和的妇人形象。《穆天子传》详细记载了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场景:“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周穆王时曾“西巡狩”,到达西王母国,“乐而忘返”。西王母自称“帝女”,她雍容大雅,仙姬随侍,能唱能歌,她和周穆王赋诗唱答。
《中国丝绸之路辞典》也认为西王母是古代传说中的“西王母之邦”的首领。《竹书纪年》《大戴礼记·少简篇》《风俗通义·声音篇》《尚书大传》《焦氏易林》《晋书·律历志》《宋书·符瑞志》《太平广记》《穆天子传》《贾子新书》均对其有所记载。其中《贾子新书》卷九称,尧曾“西见王母”。而《焦氏易林》又称尧的使者稷曾“西见王母”。《大戴礼·少简篇》又称尧禅位于舜时,“西王母来,献其白琯”。汉代《风俗通》对此也有相似的记载:“舜之时,西王母来献白玉琯”。舜时,西王母来向舜帝献白玉琯。琯,即古代用玉制成的类似笛子的管乐器。《竹书纪年》则载“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来朝”。此种传说为中西交通之早期资料,也有学者认为这并非信史,应该是后世演绎出的神话。到了战国时代,西王母被逐渐神化。《庄子·大宗师》说她修得大道,“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西王母得道,不知其终始,为她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汉代民间对西王母的信奉已盛,在汉代丧葬礼制性建筑中的画像石上,常见有西王母形象。人们认为西王母掌管长生不死之药,是长生不死的象征。例如,《淮南子》中羿向西王母请求不死之药与嫦娥窃奔月的故事。《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淮南子》写道,羿从她那儿要到不死之药,她从此由掌管灾厉刑罚的凶神变成救人死难的吉神。《汉武内传》里描写她是一位容貌绝世的女神,把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赐给汉武帝:“王母上殿东向坐,着黄金褡襡,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璚凤文之履,视之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秀颜绝世,真灵人也。”于是,人们重新编构她的身世,说她是年龄三十岁的女子,容貌绝世,汉武帝拜受教命的威严女神,并曾把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赐给汉武帝。后世文学、戏曲作品中的王母设蟠桃宴,宴请诸神仙的情节盖源于此。后代小说、戏曲里,又称她为“瑶池金母”,每逢蟠桃成熟时,大开寿宴,诸仙都来为她祝寿。《搜神记·嫦娥》中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故西王母在民间又被视为长生不死的象征。明清小说如《西游记》《镜花缘》都有西王母设蟠桃寿宴的内容。这样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西王母被看作长生不死的象征。
道教创立后,将西王母纳入其神系,列入仙班。西王母逐渐演变为道教的至高女性尊神,亦称“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等,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女性神仙中,她的地位最高。据道教所说,二仪划分后,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通气结精而生九光玄女,号西王母。西王母治昆仑玄圃之墉城,众仙朝礼。在此之后,道经又宣称她是“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为太阴之精,洞阴之极尊,与太阳之精东王公相对,元始天王命授“公元九灵上真仙母”之号,封西龟之岳,理于西方,以主金灵之气,“共理二气,调成天地,陶钧万品”,主宰天界人间。其为先天仙圣,女仙之宗,母养群品,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者,咸所隶属。例如,葛洪《枕中书》称她为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之女,号“太真西王母”,“所治群仙无量也”。三界十方,登仙得道的女子,都隶属于她。世上升天的仙人,进入天庭,都得“先觐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才能进入三清境,拜见元始天尊。《拾遗记》中,西王母的形象已大为改观。《拾遗记》云:“玉东巡大骑之谷,诣春霄宫,集诸方仙术之要……西王母乘翠凤之辇而来,前导以文虎文豹,后列雕麟紫麂。”她原为丑恶之女神,职掌瘟疫、刑罚,在后世传说中,西王母逐渐演变成一位年轻貌美,能歌善舞的女神,掌管女仙名籍。《西王母传》记载:“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者、得道者,咸所隶也。”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一《金母元君传》集合种种西王母传说,使之登上道教女仙领袖群尊的地位。《墉城集仙录·西王母传》记载:“西王母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在昔道气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君迪元功,化生万物……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在这本书中,西王母掌管女仙名籍,是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仙的首领。该书还认为,西王母在《山海经》里“蓬发戴华胜,虎齿善啸”的原型,“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
西王母信仰在中国古代具有久远的历史。旧时民间建有西王母庙,西王母被俗称为“王母娘娘”。文学作品以西王母为题材者不少。例如,扬雄《甘泉赋》记载:“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寿兮,屏玉女而却宓妃。”想到西王母而欣然祝寿啊,乃悟好色之败德,就回避了玉女,又使宓妃离开。又如,曹操《陌上桑》记载:“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再如,北魏《化胡歌》记载:“但见西王母,严驾欲东旋。”再如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十三首之二“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之五“朝为王母使,幕归三危山”。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七:“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葛长庚《贺新郎》记载:“归举似,西王母。”民间流传的有关西王母的故事更多,其形象传说不一。起初传说,她住在昆仑山附近的玉山,形状像人,她拥有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齿,善于啸叫。她头发乱蓬蓬,戴着一只玉胜,掌管着灾厉和刑罚。后来传说中的形象有了很大变化,西王母既非豹尾虎齿的怪神,也非雍容华贵的女子,而是演化为女仙,成为玉皇大帝的元配夫人。明清之时,玉皇大帝成为天界最高尊神,西王母又成为玉帝的王后,经常赐福赐寿给人间的善男信女。例如《西游记》中的西王母开蟠桃大会等。
《西山经》记载:“是多神,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这里有很多神,形状是人的脸庞以及野兽的身体,他拥有一只脚和一只手,发出的声音像是人在呻吟。“其神状皆羊身人面”。这些山神的外形和样貌都是羊的身体以及人的脸庞。
《北山经》记载:“其神皆人面蛇身。”这些山神都长的是人的脸庞以及蛇的身体。“其神皆蛇身人面”。这些山神都长的是蛇的身体以及人的脸庞。“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中有二十座山山神的形状都长得是马一样的身体以及人一样的脸庞。
《东山经》记载:“其神状皆人身龙首。”这些山神的外形和样貌都是人的身体以及龙的头。“其神状皆兽身人面载觡。”这些山神的外形和样貌都是野兽的身体以及人的脸庞,同时他们头上还戴着觡角。“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这些山神的外形和样貌都是人的身体以及羊的犄角。
《中山经》记载:“其神皆人面而鸟身。”这些山神的形状都是人的脸庞鸟的身体。
《中山经》记载:“□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鐻,其鸣如鸣玉。是山也,宜女子。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武罗,郭璞注:“□即神字。”《说文》曰:“□,神也。”段玉裁云:“当作神鬼也,神鬼者,鬼之神者也。”《玉篇》亦云:“□,山神也。”郭璞注:“吉犹善也。”又“言其有灵爽能兴云雨也。夏后孔甲田于萯山之下,天大风晦冥,孔甲迷惑,人于民室。见《吕氏春秋》也”。按:见《吕氏春秋·音初》。郭璞《山海经图赞·神泰逢》记载:“神号泰逢,好游山阳。濯足九州,出入流光。天气是动,孔甲迷惶。”又《历代神仙通鉴》说:“泰逢神居于和山,是山曲回五重,乃九河汇合之处。泰逢好游,驾文马,出入有光,能动天地之气,兴云致雨,民间谓之河神,又曰吉神。”山神武罗掌管着这里,这位山神武罗的外形和样貌是人的脸庞,却浑身长着豹子一样的斑纹,他有着细小的腰身、洁白的牙齿,而且他在耳朵上穿挂着金银环,发出的声音如同玉石碰击作响。这座青要山,很适宜女子居住。再往东二十里,就到了和山。吉神泰逢主管着这座山,他的外形和样貌像人却长着虎一样的尾巴,他喜欢住在萯山向阳的南面,出入时会出现闪光。泰逢这位吉神能兴起风云。
《中山经》记载:“其神状皆人面兽身。”这些山神的外形和样貌都是人的脸庞以及兽的身体。“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惟蜂、蜜之庐”。山中有一位山神,他的外形和样貌像人却长着两个头部,他的名字叫作骄虫,是所有螫虫的首领,这里是各种蜜蜂聚集做巢的地方。
《中山经》记载:“其十六神者,皆豕身而人面……其神状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人面也。”其中有十六座山的山神,他的外形和样貌都是猪的身体以及人的脸庞。这三个山的山神外形和样貌都是人的脸庞以及三个头部。另外那十六座山的山神都长的是猪的身体以及人的脸庞。
《中山经》记载:“神围处之,其状如人面,羊角虎爪,恒游于雎漳之渊,出入有光。”神仙围居住在这座山中,他们长的外形和样貌像人,还长着羊一样的角,虎一样的爪子。他们常常在雎水和漳水的深渊里畅游,出入时会出现闪光。
《中山经》记载:“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神仙计蒙居住在这座山里,他的外形和样貌是人的身体以及龙的头,他常常在漳水的深渊里畅游,出入时会出现旋风急雨相伴随。
《中山经》记载:“神涉处之,其状人身而方面三足。”神仙涉就居住在这座山里,他的外形和样貌是人的身体、方形脸庞和三只脚。“其神状皆鸟身而人面。”这些山神的外形和样貌都是鸟的身体、人的脸庞。“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这些山神的外形和样貌都是龙的身体、人的脸庞。“其神状皆彘身人首”。这些山神的外形和样貌都是猪的身体、人的头。
《中山经》记载:“神于儿居之,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神仙于儿居住在这座山里,他的外形和样貌是人的身体,手里握着两条蛇。他常常游玩于长江水的深渊中,出没时一定会出现闪光。
《海外南经》记载:“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尽十六人。”有一位叫作二八的神人,他的手臂连在一起,在旷野中为天帝守夜执勤。这位神人在羽民国的东面,那里的人民都长着狭小的脸颊以及赤红颜色的肩膀,他们一共有十六个人。“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南方的神是祝融,他拥有野兽的身体、人的脸庞,还乘着两条龙。
据《中国官制大辞典·上卷》记载,祝融是官名,即火正。因祝融是第一个被尊奉为火正的人,故火正亦称为祝融。后来祝融还被尊奉为火神。
据《事物异名分类词典》记载,祝融是帝喾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名为祝融,他也是火或火灾的代称。
据《中国经济史辞典》记载,祝融是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一个著名部落领袖,出生于颛顼族,其始祖重黎曾任“火正”,负责观察“大火”星出没情况,以掌握农时,是为祝融。或说祝融出于炎帝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称为祝融。祝融部曾活动于河南中部,以后分化出已、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其中一部分南下,到了苗蛮集团活动地区,故后世楚人奉祝融为始祖。《吕氏春秋·孟夏》记载:“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后汉高诱注:“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后汉高诱注:“祝融,颛顼之孙,老童之子吴回也。一名黎,为高辛氏火正,号为祝融,死为火神也。”后以此典指火神或南方之神;也借指炎夏等。陆云《征西大将军京陵王公见命作》记载:“祝融御节,火正缉熙。凯风徘徊,万物欣时。”江逌《咏秋诗》记载:“祝融解炎辔。”
据《楚国历史文化辞典》记载,祝融是传说中的古帝、部落、人名、神名,是颛顼、老童的后裔,重黎、吴回、陆终皆有“祝融”之号。“祝融”是古传说中关于掌管火种的部落,后世多以火正祝融为楚族远祖之名。吴回、陆终以来的祝融集团,则属部落称号。此外,《庄子·胠箧篇》在伏戏氏、神农氏之前记有祝融氏,《白虎通义》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五帝”之前的“三皇”,祝融由远古氏族名转为古帝;《管子·五行篇》说黄帝以祝融为“六相”之一的司徒,此祝融亦属人名;《山海经·海内经》则谓炎帝有曾孙祝融;《路史·后纪八》谓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礼记·月令》所谓“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皆属此类。
《海外西经》记载:“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西方的蓐收神,左耳上有一条蛇,乘驾两条龙飞行。郭璞注:“金神也,人面、虎爪、白毛,执钺。”或曰天之刑戮神。《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泑山,神蓐收居之……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郝懿行疏:“红光盖即蓐收也。”《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泑山,神蓐收居之……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即园)神红光之所司也。”郝懿行认为,红光即蓐收。西方属金,金者刑也,故蓐收又为刑神。《礼记·月令》记载:“孟秋之月:其帝少皞,其神蓐收。”郑玄注:“此白精之君,金官之臣,自古以来着德立功者也。少,金天氏,蓐收,少皡氏之子曰该,为金官。”《淮南子·时则训》记载:“西方之极,自昆仑绝流沙沉羽,西至三危之国,石城金室,饮气之民,不死之野,少皡、蓐收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后以此典借指秋天。《淮南子·天文训》记载:“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绳而治秋。”西方为日入之处,故蓐收又为司日入之神。郭璞《游仙诗》记载:“蓐收清西陆,朱羲将由白。”江逌《咏秋诗》记载:“蓐收起凉驾。”丘迟《九日侍宴乐游苑》记载:“朱明已谢,蓐收司礼。爰理秋袯,备扬旌荣。”《唐代诗词语词典故词典》记载,蓐收是传说中主西方和秋天的神,借指秋天或西方。《国语·晋语二》记载:“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公惧而走……公拜稽首,觉,召史嚣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韦昭注:“蓐收,西方白虎金正之官也。”李贺《相劝酒》记载:“蓐收既断翠柳,青帝又造红兰。”杜甫《又上后园山脚》记载:“蓐收困用事,玄冥蔚强梁。”《民间文学词典》记载,蓐收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金神。辅佐少吴治理西方,负责刑罚之事。传说其形象是人面虎爪,生白毛,执钺,左耳以蛇为饰,乘两龙行走。
据《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记载,蓐或作辱、鄏。相传为少昊氏之子。少昊氏有四子,名重、该、修、熙,该即蓐收,死后被尊为主西方之神。
据《楚国历史文化辞典》记载,蓐收是传说中的西方金神。又称刑神、西皇、帝少皓、金正。《远游》记载:“凤凰翼其承旗兮,遇蓐收乎西皇。”王逸注:“西方庚辛,其帝少皓,其神蓐收。西皇,即少昊也。”洪兴祖补注:“太公《金匮》曰:‘西海之神曰蓐收。'”蓐收为司西方、司秋之神,秋主肃杀,故又称“刑神”,古书描绘其神状多具肃杀之气。《楚辞·大招》说西方有神:“魂乎无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豕首纵目,被发鬤只;长爪踞牙,诶笑狂只。”王逸注:“言西方有神,其状猪头纵目,被鬤鬤,手足长爪,出齿踞牙,得人强笑,熹而狂獝也。”此蓐收神之形状,正刑神之特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杜预注:“秋物摧蓐而可收也,其祀该焉。”《吕氏春秋·十二纪》:孟秋、仲秋、季秋,“其神蓐收”。高诱注:“少皞氏曰该,皆有金德,死托祀为金神。”
据《辞赋大辞典》记载,蓐收是辞赋神话人物。祢衡《鹦鹉赋》记载:“若乃少昊司辰,蓐收整辔。”张衡《思玄赋》记载:“思九土之殊风兮,从蓐收而遂徂。”李善注:“蓐收,金正,该也。”《国语·晋语二》记载:“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公惧而走。神曰:‘勿走,帝命曰:使晋袭于尔门。’公拜稽首。觉,召史嚣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刑神也。”或曰司日入之神。韦昭注:“蓐收,西方白虎金正之官也。”
据《楚辞词典》记载,蓐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主金之官。又以为金神名。
据《吕氏春秋词典》记载,蓐收是少皞氏之子,名该,被尊为金德之神,司秋。
据《汉赋辞典》记载,蓐收是主管秋季之神。
据《中国神话人物辞典》记载,蓐收是西方天帝少昊之佐神。《尚书大传》记载:“西方之极,自流沙至三危之野,帝少昊、神蓐收居之。”《三礼辞典》记载,蓐收是五行主金之官。《传》曰:“少皞氏有子该为蓐收。”《郑玄辞典》记载,蓐收是少皞氏之子。陆德明《经典释文》记载:“蓐,音辱。”《楚辞语言词典》记载,蓐收是西方之神。
《海外北经》记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钟山的山神,名字叫作烛阴,他睁开眼睛便是白天,闭上眼睛便是黑夜,他一吹气便是寒冬,一呼气便是炎夏。他不喝水,不吃食物,不呼吸,一旦呼吸就能生成风。他的身体有一千里长。这位烛阴神在无启国的东面。他的外形和样貌是人一样的脸庞,蛇一样的身体,全身赤红颜色,住在钟山脚下。郭璞注:“烛龙也,是烛九阴,因名云。”
据《中国神话人物辞典》记载,烛阴即烛龙,钟山之神。《太平御览》卷三十八引《玄中记》云:“北方有钟山焉,山上有石首如人首,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开左目为昼,开右目为夜;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冬。”钟山当是上古时代北方极远之地山岭的总称。钟山之神本名烛龙,因其能“烛九阴”,故后人称之曰烛阴。《楚辞·天问》王逸注曰:“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古人幻想着极北之处,不见天日,故有烛龙衔烛以照。烛龙从不饮食,但生命力旺盛。他睁眼为昼,闭眼为夜,因而主司昼夜。他“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冬”,因而又主四时。烛龙的神奇,表现出古人对光明的向往。他主昼夜和四时,作用有如太阳,故古人尊之为太阳。
《海外北经》记载:“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相柳氏拥有九个头部和一个人的脸庞,蛇的身体而且他全身都是青色。郭璞注:“头各自食一山之物,言贪暴难餍。”郝懿行笺疏:“《楚词·天问》云:‘雄虺九首,鯈忽安在?'……今案雄虺疑即此也。”郭璞注:“(相繇),相柳也,语声转耳。”
据《民间文学词典》记载,相柳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怪,人面蛇身,九头,后被大禹杀死。
据《掌故大辞典》记载,相柳即相繇,古代神话传说中共工之臣。据传,相繇九首人面蛇身而青,食于九山,后被禹所杀,其血腥臭,沾地,地则不生谷。
据《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上》记载,相柳亦称“相繇”。神话中神名,为共工之臣,九首,人面,蛇身,食于九山,其所触所止,即为泽谿。禹治水时杀之,其血腥臭,霑地不能生五谷。其说始见于先秦。戴凯之《竹谱》记载:“相繇既戮,厥上维腥,三堙斯沮,寻竹乃生。”
《海外东经》记载:“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天吴,水神名。在朝阳谷,有一位神人叫作天吴,他就是所谓的水伯。他住在北面的两条水流中间。他外表是野兽的形状,还拥有八个头部和一个人的脸面,拥有八只爪子和八条尾巴,背部是青中带黄的颜色。
据《中华神秘文化辞典》记载,天吴古水神。又《大荒东经》记载:“有夏州之国,有盖余之国。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天吴具有移动海水的神力。李贺《浩歌》诗云:“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左思《吴都赋》云:“讫可休而凯归,揖天吴与阳侯。”
据《历代赋辞典》记载,天吴传说中的水神。《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朝阳之谷,有神名曰天吴,是为水伯……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又《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嵇康《琴赋》记载:“天吴踊跃于重渊,王乔披云而下坠。”水神跃出深渊听琴曲,王乔驾云下凡赏妙音。李贺《浩歌》记载:“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海外东经》记载:“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东方的句芒神,长着鸟的身体以及人的脸庞,他乘着两条龙。
据《中华神秘文化辞典》记载,句芒是东方天神。《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郭璞注:“本神也,方面素服。”较早载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木正曰句芒。”木盛在春,故又称木神为句芒。又《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其帝大皞,其神句芒。”郑玄注:“句芒,少皞氏之子曰重,为木官。”郭璞《山海经图赞》又云:“有神人面,鸟身素服,衔帝之命,锡龄秦穆。皇天无亲,行善有福。”“锡龄秦穆”事见《墨子·明鬼》下:“昔者,秦穆公当昼日中外乎庙,有神入门而左,鸟身,面状正方。秦穆公见之,乃恐惧奔。神曰:‘无惧。帝享女明德,使予赐女寿,十年有九;使若国家蕃昌,子孙茂,无失秦。’穆公再拜稽首曰:‘敢问神名?’曰:‘予为句芒。'”《北齐书·樊逊传》记载:“秦穆有道,句芒锡祥。”就用的这个典故。相类似的事又见于《随巢子》记载:“昔三苗大乱,天命殛之,夏后受命于玄宫。有大神人面鸟身,降而福之。司禄益食而民不饥,司金益富而国家实,司命益年而民不夭,四方归之。禹乃克三苗而神民不违,辟土以王。”而句芒的职司,《淮南子·时则》又加以具体化:“东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句芒,木神司主也。”又略见《尚书大传·鸿范》。在传说中,句芒又有创造发明,《世本·作篇》记载:“句芒作罗。”又:“芒作网。”
据《历代赋辞典》记载,句芒相传为古代管树木的官。傅玄《阳春赋》记载:“嘉句芒之统时,宣太皞之威神。”可喜木神句芒统领这一季节,显示出古帝太皞的神威。《唐代诗词语词典故词典》记载,句芒称主春之神;借指春天或春光。《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吕氏春秋·孟春纪》记载:“孟春之月……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高诱注:“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所谓“木官”,依五行之说,东方属木。阎朝隐《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勾芒人面乘两龙,道是春神卫九重。独孤及《代书寄上裴六冀刘二颍》记载:“句芒布春令,屏翳收雷霆。”韩偓《早起探春》记载:“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
据《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记载,句芒相传为少昊氏之子,名重。死后被尊为木官之神。
据《楚国历史文化辞典》记载,句芒是传说中的东方木神,又称“木正”。《远游》记载:“撰余辔而正策兮,吾将过乎句芒。”王逸注:“就少阳神于东方也。”句芒之神为鸟身,人面,头为方形。郭璞注:“木神也,方面素服。”洪兴祖补注:“太公《金匮》曰:‘东海之神曰句芒。'”《墨子·明鬼》说:“昔者秦穆公当昼日中处乎庙,有神入门而左。鸟身人面,素服三绝,面状正方。穆公见之,乃恐惧奔。神曰:‘无惧,帝享女明德,使予赐女寿十年有九,使若国家蕃昌,子孙茂盛。毋失郑。”穆公再拜稽首曰:“敢问何神?”曰:“予为句芒。”句芒之神于方位司东方,于季节司春季,即帝太皞。
据《中国文学大辞典》记载,句芒是传说中主木之官,又为木神,一说他为司命之神,可预示国之兴亡(见《墨子·明鬼下》)。
据《掌故大辞典》记载,句芒相传为古代主木之官。亦见《吕氏春秋·孟春》。《辞赋大辞典》记载,句芒是辞赋神话人物,或曰青帝之佐。司马相如《大人赋》记载:“使句芒其将行兮。”张守节《正义》曰:“句芒,东方青帝之佐,鸟身人面,乘两龙。”或曰木正(即木官)、木神、春官。张衡《思玄赋》记载:“问三丘于句芒。”李善注:“句芒,木正也。”郭璞注:“木神也。”袁珂:“句芒乃司命之神。”
据《中国神话人物辞典》记载,句芒一作勾芒,天神,鸟面人身,乘两龙。(《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天帝之佐神。《淮南子·天文训》也说:“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太皞、句芒所治理的区域,北起碣石,经过朝鲜,穿越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地,一万二千里。
据《郑玄辞典》记载,句芒是少皞氏子曰重为,木官。陆德明《经典释文》记载:“句芒,古侯反,下音亡,句芒,木正也。少皞之子曰重为。”
据《古代汉语大词典》记载,句芒是古代传说中主木之官,又为木神名。《中国文学大辞典·下册》记载,句芒是传说中主木之官。又为木神。一说他为司命之神,可预示国之兴亡(见《墨子·明鬼下》)。
据《三礼辞典》记载,句芒是木神。上古少昊氏之子,曰重,木官。后为木神。
据《实用中国风俗辞典》记载,句芒亦称“芒神”“木神”“句芒神”。古代汉族传说中管农事的神祇。其形象为“鸟身人面,乘两龙”(见《山海经》)。每年立春日,由人扮此神,其首用木雕成,套在人头上,下穿红颜色或白色长袍,胸部开一洞口,可以往外窥看。在举行迎春活动中,牵牛或驱牛而行,象征木帝督促春牛努力耕种,预示来年丰收。芒神或和牛平行,或走在牛前,或牛后,其前后次序,示民农耕早晚,均按每年天干、地支及五行排算确定有所不同。
《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雷泽中有一位雷神,他拥有龙的身体以及人的头,他一鼓起肚子就响。“有神,人面兽身,名曰梨之尸”。有一位神人,他拥有人的脸庞野兽的身体,叫作梨尸。“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有个神人,他拥有八颗头以及一个人的脸面,老虎身体以及十条尾巴,他的名字叫作天吴。
《海内东经》记载:“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惟海神。”在东海中的小块岛屿上,有一位神人,他拥有人的脸庞以及鸟的身体,他在耳朵上穿挂着两条黄色的蛇,脚底下踩踏着两条黄色的蛇,名字叫作禺虢。黄帝生下了禺虢,禺虢生下了禺京。禺京住在北海,禺虢住在东海,他们都是海神。
《海内东经》记载:“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有一位神人,他拥有人的脸庞以及大大的耳朵还有一副野兽的身体,他在耳朵上穿挂着两条青色的蛇,名字叫作奢比尸。
《大荒南经》记载:“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在南海的岛屿上,有一位神,长的是人的脸庞,他在耳朵上穿挂着两条青色蛇,脚底下踩踏着两条红颜色蛇,这个神叫作不廷胡余。
《大荒西经》记载:“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在西海的小块岛屿上,有一位神人,他拥有人的脸庞以及鸟的身体,他在耳朵上穿挂着两条青色蛇,脚底下踩踏着两条红颜色蛇,名字叫作弇兹。
《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在西海的南面,流沙的河滨,赤水的后面,黑水的前面,屹立着一座大山,叫作昆仑山。有一位神人,他拥有人的脸庞、老虎的身体,他的尾巴上有花纹,而且有着很多白色的斑点,他住在这座昆仑山上。昆仑山下有条由弱水汇聚而成的深渊环绕着他,深渊的外面有一座炎火山,投进东西炎火山就会燃烧起来。有人头上戴着玉制首饰,满口老虎一样的牙齿,身上长着豹子一样的尾巴,在洞穴中居住,名字叫作西王母。这座山拥有世上的各种东西。
《大荒北经》记载:“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在北海的岛屿上,有一位神人,他拥有人的脸庞鸟的身体,他在耳朵上穿挂着两条青色蛇,脚底下踩踏着两条红颜色蛇,名字叫作禺强。
《大荒北经》记载:“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有一位神人,他拥有九个头部和一个人的脸庞,还有着鸟的身体,他的名字叫作九凤。又有一位神人,嘴里衔着蛇手中握着蛇,他的外形和样貌是老虎的头部以及人的身体,有四只蹄子和长长的臂肘,这名字叫作强良。郝懿行疏:“郭氏(璞)《江赋》云:‘奇鸧九头。’疑即此。”古代神话中有神名九凤,人面鸟身,共有九首,生活于北极天柜。
据《中国神话人物辞典》记载,“人面鸟身”,半人半兽,这正是原始社会人兽不分时的特征之一。后世流传的“九头鸟”“鬼车”“鬼鸟”等,即据此演化而来。如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八:“鬼车,俗称九头鸟。陆长源《辨疑志》又名渠逸鸟。世传此鸟昔有十首,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为灾咎。故闻之者,必叱犬灭灯,以速其过。”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按《云中记》云:此鸟名姑获,一名天帝女,一名隐飞鸟,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钩星。衣毛为鸟,脱毛为女,好取人女子养之。有小儿之家即以血点其衣以为志。故世人名为‘鬼鸟’。”
《大荒北经》记载:“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共工有一位臣子名字叫作相繇,长了九个头而是蛇的身体,盘旋自绕成一团,贪婪地霸占九座神山而索取食物。
《大荒北经》记载:“有国名曰赖丘。有犬戎国。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犬戎。”有一个国家,名字叫作赖丘。还有一个犬戎国,有一位神人,他拥有人的脸庞和野兽的身体,他的名字叫作犬戎。
《大荒北经》记载:“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有一位神人,他拥有人的脸庞和蛇的身体,他全身都是红颜色的,身体长达一千里。他的脸上竖立着生长了一个眼睛,正中合成一条缝。他闭上眼睛就是夜晚、睁开眼睛就是白天。他不用吃饭,也不用睡觉,不用呼吸,只以风雨为食物。他能照耀阴暗的地方,所以叫作烛龙。
据《中国神话人物辞典》记载,犬戎是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又:“有犬戎国。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犬戎。”白犬生犬戎乃犬图腾神话。上古时代,我国西部、北部各族,长期以游牧、渔猎为生。而狗作为人类最早驯服的动物,是捕猎以及防御野兽的有力助手,对渔猎和游牧之族至关重要。因而狗曾受到人们的广泛崇敬,其中有的氏族就敬奉他为图腾。我国西部的戎和北部的狄即为其苗裔。犬图腾神话后来衍变为人与犬结合而生人的神话,成为人类诞生神话的一种类型。《伊尹四方令》云:“正西昆仑狗国。”《淮南子·地形训》云:“狗国在其西。”《说文》记载:“狄,北狄也,本犬种。”《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二》记载:“狗国,人身狗首,长毛不衣,手搏野兽,语为犬皞。其妻皆人,能汉语。生男为狗,女为人,自相婚嫁,穴居,食生。”这些后来的记录虽然奇异,甚至使人感到荒诞,但从中不难窥见犬图腾神话流传的痕迹。
《海内经》记载:“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韩流长着非常长的头部,小耳朵,拥有人的脸庞和猪的嘴巴,还有麒麟的身体。他罗圈着双腿,还有小猪一样的蹄子。他娶了淖子族人中叫阿女的人为妻,生下了帝颛顼。
《海内经》记载:“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有一种人叫作苗民。这地方有一位神,他拥有人的头部以及蛇的身体,他的身躯长得像车辕一样,在身体的左边右边各长有一个头部。他穿着紫颜色的衣服,戴着红颜色的帽子,名字叫作延维,人主得到他后加以奉飨祭祀,便可以称霸天下。
据《中国神话人物辞典》记载,延维是神话人物。《庄子·达生》记载:“桓公田于泽。管仲御,见鬼焉。公抚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见?’对曰:‘臣无所见。’公反,诶谄为病。数日不出。齐士有皇子告敖者曰:‘公则自伤,鬼恶能伤公?’桓公曰:‘然则有鬼乎?’曰:‘有。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公曰:‘请问委蛇之状何如?’皇子曰:‘委蛇其大如觳,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见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桓公冁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见也。’于是正衣冠与之坐。不终日不知病之去也。”按,委蛇即延维。郭璞注说:“齐桓公见之于大泽,遂霸诸侯。”按延维即委蛇。延维亦称“委维”“委蛇”“蜲蛇”,传说中神怪名,人主得之可为霸主。其说多见于先秦。《文选·张衡〈东京赋〉》记载:“然后凌天池,绝飞梁,捎魑魅,斮獝狂,斩蜲蛇,脑方良。”吕向注:“捎、斮、斩、脑,皆杀害也。余并恶鬼名。”闻一多《伏羲考》以延维、委蛇为一物,即汉武梁祠画像中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像,是南方苗族的始祖神。
《山海经》半人半兽形“神”数量明显多于兽形“神”,而且出现范围也不局限于《山经》之中,几乎遍及全书。《山经》之中的半人半兽形“神”身份仍以这些山神为主。《海经》之中的半人半兽形“神”各司其职,而且外貌比起山神而言更为多样。半人半兽形“神”的衍变阶段,神祇外形上加入了人的外形,人类外形的加入是半人半兽形“神”最重要的特征。人类外形不仅为半人半兽形“神”增添了人的特征,如“操杖以行”,而且还为半人半兽形“神”拉近了与人形“神”的距离。半人半兽形“神”是《山海经》神祇衍变的第二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