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兽形到人形的自我意识觉醒:《山海经》“神”符号探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山海经》中的“神”及其产生过程

本书研究的“神”包括兽形“神”、半人半兽形“神”和人形“神”。“神”符号是以上三种“神”的抽象形式,这种形式中包含着我国上古神话的精神内涵与文化背景。兽形“神”是指外形由兽类外形构成的“神”,如鸟身龙首、龙身鸟首、猪身蛇尾等。半人半兽之“神”是指外形由人类外形与兽类外形一同构成的“神”,如马身人面、人身羊角、龙身人面等。狭义的人形“神”是指外形与人类外形一样的“神”,这些“神”在《山海经》中没有明确指出由兽形部分组成,本书默认为人形。广义上的人形“神”是指我们民族的文化祖先,如黄帝轩辕、青帝伏羲、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等,在《山海经》中有兽形成分存在,但在历代神话传说中逐渐衍变为人形并被大家熟知。以上两者本书一并归入人形“神”的研究范畴。

从兽形“神”与原始山岳崇拜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到半人半兽形“神”与趋吉避凶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再到人形“神”与政教合一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体现出《山海经》三类“神”的产生过程的文化背景。祭政合一的政权构建方式,影响了上古神话中“神”的产生及其特征。因此,从照搬自然界的神话原型,到逐渐符号化的神话原型,再到五行符号形成后的神话原型,这个变化过程也就是三类“神”产生发展的过程。

《山海经》里有着很多有关“神”符号的记载。据统计,明确标明是“神”的形象在《山海经》的篇章中分别出现次数是《南山经》3次,《西山经》24次,《北山经》7次,《东山经》4次,《中山经》25次,《海外南经》3次,《海外西经》2次,《海外北经》1次,《海外东经》1次,《海内南经》1次,《海内西经》1次,《海内北经》1次,《海内东经》1次,《大荒东经》6次,《大荒南经》2次,《大荒西经》5次,《大荒北经》6次,《海内经》2次。从本章第一节兽形“神”到第二节半人半兽形“神”再到第三节人形“神”的观照是依据古代神话的发展历程而分节的。“一般认为,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古代神话最原始的形象就是动物形“神”,在《山海经》中即兽形“神”;古代神话随后产生的形象是半人半兽形“神”,即《山海经》中的半人半兽形“神”;古代神话最后一个阶段产生下了人形“神”,对应《山海经》文本,即人形“神”。以上三个阶段是古代神话“神”形象发展变化的过程,依照此过程对于《山海经》诸神进行梳理有利于区别古代神话在不同时代发展变化的异同,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山海经》“神”符号的文化内涵。这三类“神”不仅隐含上古时期先民的民族思维,也与上古巫术祭祀密切相关,同时,三类“神”还是构成中国古代神话学原型谱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