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国家统计调查市、县优秀报告集萃(2006—2015)(上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西安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实证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特别是环境保护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地位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大报告不再单独提及环境保护,而是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发展可再生能源、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等等一系列事项统一为“生态文明”的概念,各级政府也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如何让“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落到实处,如何让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本文通过对近30年来西安经济发展情况、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成效的实证分析,并就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西安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的关系,详细阐述新常态下,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期为各级领导和部门制定环境经济规划和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一、西安经济发展现状

(一)GDP逐年稳步增长,全国排位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安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从1998年到2011年,西安市GDP的增长速度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西安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0%,高于“十五”时期1.5个百分点,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比全国同期高出3.8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比“十一五”的目标任务(14.0%)高出1.0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西安市调整了经济发展模式,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但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GDP增速仍居前列,排位从2000年的第7位提高到了2014年的第1位(见图1)。

图1 1990—2014年西安GDP变动情况

(二)城市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安已经初步展露出了国际化大都市的风范。截至2014年年底,西安市年末常住人口862.75万人,城镇人口626.44万人,年末常住人口增速平稳,城镇人口较之增长略快(见图2)。

图2 1990—2014年末西安市常住人口及城镇人口数

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西安城镇化率为50.0%,远高于全国26.4%的平均水平,到2014年西安城镇化率达到了72.6%,比全国高17.8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1990—2014年西安城镇化水平发展情况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格局基本稳固

西安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产业配套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升级,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改变了传统加工业景气度较低的状况,充分发挥了科技优势、人才优势,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实现了资源配置上极大优化,更加突显了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的推动作用。第一产业占比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9.1%快速调整到1990年的12%,随后从“十五”时起基本稳定到5%左右。第二产业占比由改革开放初期的龙头地位,逐步回落到1990年的43.0%,其后基本保持稳定。第三产业发展异常迅猛,其占比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3.4%攀升至20世纪90年代的45%,之后逐步提高到50%以上,近十年来基本稳定在53%左右(见图3)。

图3 1949—2014年西安产业结构分布情况

(四)节能评估力度加大,GDP能耗下降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加快,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西安能源消费结构有两大特征:一是能源消费品种以煤炭为主,与石油、天然气相比,煤炭使用效率不高,但由于其较低的价格优势,加之陕西省煤炭产量较高、煤质较好,使得煤炭成为西安的主要能源消费品种。二是煤炭消费基本为原煤消费。2014年,全市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5.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962.84万吨。其中,原煤消费占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的99.96%。因此,西安市政府采取分解落实煤炭消减任务、严格落实燃煤锅炉拆改时间表及通过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上项目,淘汰落后产能行业等,企业也积极落实煤炭消减政策,据西安市统计局对全市150家煤炭企业调查,有62.1%的受访企业2014年煤炭消费量减少。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执行率达100%,使得西安单位GDP能耗得到了较好控制。统计数据显示,“十五”初期,西安单位GDP能耗为1.030吨标准煤,到2014年单位GDP能耗降至0.486吨标准煤,降幅达50%以上,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降幅居全省第一(见图4)。

图4 2010—2014年西安GDP单位能耗及能源消费占比

图5 2014年全市各能源品种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二、西安环境污染治理成效

(一)打响蓝天保卫战,“西安蓝”成为新标签

2013年年初,西安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治污减霾”工作,并将其列为西安环境治理和民生改善的头号工程。两年多来,通过多项政策措施,多部门齐抓共管,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8.9亿元,实施了5大类17项治理措施。2014年,全市共拆除燃煤锅炉480台,总计2608蒸吨,减少燃煤67万吨,消减二氧化硫1.7万吨、氮氧化物3900吨、烟尘1600吨。燃煤锅炉的拆改,为我市去年收获211个蓝天、主要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全省环境质量状况统计显示,2014年,西安市优良天数为211天,较上年增加73天,达标率57.8%,同比提高了20个百分点;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下降22.6%,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27.6%,二氧化硫(SO2)浓度下降30.4%,二氧化氮(NO2)浓度下降17.5%,降尘强度下降14.2%。从2014年3月起,西安市已退出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10位,从2015年2月起,已连续5个月退出了后20位,逐步迈入第二梯队(见表2)。据西安市统计局雾霾治理工作市民反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市民对西安市治霾工作的满意度超六成;对燃煤锅炉烟尘的控制效果满意率为79.8%;对治理雾霾前景的信心度在八成以上。西安人现在可以时常看到美得醉人的蓝天和随意舒卷的云朵,“西安蓝”已成为西安人朋友圈里的新标签。

表2 2013—2015年西安优良天数在全国74城市排位

(二)护绿水青山,秦岭成西安新名片

2011年6月,西安成立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确定了“保秦岭碧绿、护八水长流”的行动目标。2012年,再次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列入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2013年10月开始实施《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体现了西安市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近年来,西安多部门联合实施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铁锤治理”行动,重拳打击破坏秦岭生态的违法建设行为,先后开展4次大规模的“铁锤治理”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加大生态保护建设投资力度,以浅山区生态环境改造提升为重点,先后投入25亿元,实施沿山路绿化提升工程、拓宽改造新沿山路、直观坡面绿化、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建设博物馆、污水处理厂、生态停车场等环保基础设施。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不断推进矿产资源、水资源、人文资源和物种保护工作。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已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期评估。西安市民终于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情致,大美秦岭也成为令西安人骄傲的亮丽名片。

(三)建绿地花园,共筑美丽西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西安打造成为生态宜居、宜业城市和绿色生态城市,在城市管理和建设中,出台并实施了一列改善城市环境的政策措施,并于2012年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通过实施城市增绿、扩绿工程,因地制宜搞好生态绿化、园林绿化和景观绿化。统计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14年这11年间,西安园林绿地面积增加1441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6.19平方米(见表3)。据西安市“创森”工作推进会统计,自2013年启动“创森”工作至2015年7月底,全市累计完成投资104.09亿元。人工造林面积达22.39万亩,建设“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307个村,对全市1万多公里郊区道路进行了补植补栽;城区新增绿地1780.09万平方米,新建及改造提升的绿地小广场222个,立体绿化358处,绿化城区道路270条;建成并开放航天城中湖公园、文景山公园一期、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和沙河湿地公园等24座;完成河流水系绿化2.4万亩,新增湿地面积近1.6万亩。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西安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高。

表3 2004—2014年西安市绿地建设情况

三、西安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与之相应的环境矛盾,如西安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同时就会产生城市规模扩大与用地关系、大气污染、水资源匮乏、绿地不足、交通拥挤、城市基础设施较差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一)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1)城市生活用水量、生活污水排放量双增加。西安地处内陆城市,水资源分布相对匮乏,城市人口增长与工业快速发展均极大地增加用水需求,供需形成强烈反差。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4年7年间,西安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增长78.5%,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长43.9%(见表4)。

表4 2006—2014年西安市生活污水排放情况

(2)饮水安全存在隐患。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更多人口向城市聚集,饮用水安全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一旦发生水污染事件,会引发严重的社会不安定。西安市以前主要以渭河为主要水源,由于渭河干流污染严重,一度水质降到劣五类,地下水水质受到一定影响。同时,被誉为西安供水“生命线”的黑河水源地,虽然早在2010年,西安市政府就禁止在库区和黑河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开办农家乐,但在周至县马召镇至陈河镇黑河库区和水源地保护区调查发现,不少市民仍在河道里戏水,国道公路道班旁建有农家乐,108国道线从黑河水源地穿过,为饮水安全带来隐患。

(3)工业废水排放量大,重复利用率偏低。提高工业用水重复率,是节约用水、减少污染、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几年,西安在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方面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工业废水排放量从2010年达到峰值后开始逐年下降,但绝对数量仍较大,工业重复用水率不高,与2013年国家公布的节水型城市中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0%的考核标准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见表5)。

表5 2006—2014年工业废水排放及重复用水率情况表

(二)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1)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环境保护压力增加。由于城市工业中钢铁、电力、煤炭、石化等行业的煤炭燃烧和废气排放总量较大,且主要是煤烟型和混合型的污染,尤其是总悬浮颗粒物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严重,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大。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西安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7%,综合能耗却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的73.2%,其行业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量为1.801吨标准煤,能耗量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能耗水平的4.9倍。2006—2014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呈下行趋势,工业烟尘排放量控制较为平稳,但2014年排放量增加且增幅较大,西安市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有下降趋势。

(2)汽车数量骤增,尾气污染问题凸显。机动车的迅猛增加,加剧了城市大气污染。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共有机动车213.9万辆,是1999年末的7.7倍。目前,西安市每平方公里3400辆车带来的大面积拥堵现象时有发生,致使车辆经常处于低速运行或怠速状态,一氧化碳排放增大,且不易扩散,汽车日排污染物730余吨,导致城市上空经常形成污染层。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不容小觑

(1)城市生活垃圾增量巨大。在人们生活消费中几乎都会产生垃圾,大到家用电器,小到一针一线。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随着城市规模、人口、经济水平、消费方式等方面的不断变化,生活垃圾总量迅速增长。2009年,全市垃圾清运量为179万吨,至2014年,垃圾清运量已达到359万吨,累计增长了100.8%。

(2)工业固体废物逐年增加。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渣、粉尘及其他废物。2000年,全市产生工业固体废物量为107万吨,其后以年均18.2%的速度递增,2011年,其产生量达到历史峰值279万吨,之后缓慢下降,到2014年,全市产生工业固体废物量为252.7万吨。

(四)生态环境改善速度较缓,提升空间大

在城市建设方面,近五年来,西安虽加大了生态环境改善工作力度,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略显不足,尤其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等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见表6)。

表6 2009—2014年西安市绿地建设情况

四、利用库兹涅茨曲线分析西安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库兹涅茨曲线是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是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又称“倒U曲线”(Kuznetscurve)。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会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即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该曲线是通过人均GDP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一般是由先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

就目前环境污染源来看,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和建筑扬尘等。我们主要选取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亿立方米)、人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吨)和人均GDP(元)作为环境污染衡量指标,试用库兹涅茨曲线分析西安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一)工业主要污染物与经济增长关联度高

(1)工业废水排放量呈波浪递减趋势。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在全力进行经济建设时,工业污水没有进行大量有效的净化处理就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从图6中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西安工业废水排放量极高,达28837万吨。随着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加大对企业环保的要求,废水排放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控制。截至2014年,西安废水排放量控制在6339.85万吨,相当于1990年的22%。人均GDP与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初显“倒U形”形状,与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相符,2007年人均GDP为22463元左右,达到1995年后的最高峰,随后不断下降,即从2007年虽然人均GDP仍在增长,但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出现下降。

图6 1996—2014年西安工业废水排放情况

图7 人均GDP与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关系图

(2)工业废气排放量呈先低后高趋势。统计数据显示,1990—1994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保持在相对低位、平稳状态;1995—2005年,工业废气排放量由343.77亿立方米略有调整后开始走高,到2008年达最高值1519.18亿立方米,2007年、2008年期间也是西安GDP高速发展期,人均GDP增速达到一个高峰,之后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工业废气排放量也开始下降,但近两年又出现小幅上升的势头(见图8)。

图8 1990—2014年西安工业废气排放情况

图9 人均GDP与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关系图

(3)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以波浪形态逐年上升。1990—2014年,西安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在1995年达到一个峰值,随后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1995年的185.68万吨降至2001年的新低点105万吨;2001—2011年,随着工业产能的不断扩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逐步攀升至2011年的279万吨,达历史最高点;从2012年开始,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工业技术的不断提升,工业废物产生量开始下降,至2014年排放量为252.66万吨(见图10)。人均GDP与人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之间呈现正相关性。从图11中看出,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也不断增加。

图10 1990—2014年西安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情况

图11 人均GDP与人均固体废物产生量关系图

(二)综合环境污染指数的建立

为了更全面、客观地描述西安的环境污染状况,在所选三个指标的基础上,建立综合指标,即综合环境污染水平,包括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和人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首先,通过极差变换法对各人均变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式中,i为年份,{L-End} 为用极差变换法处理后的无量纲值,Vi为排放量的实际值,Vmax为排放量的最大值,Vmin为排放量的最小值。

在对各污染物排放量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对这些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表示其对污染环境影响程度。对于污染排放量的权重值的计算,采用变异系数法(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即直接利用各项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通过计算得到指标的权重,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不宜直接比较其差别程度。为了消除各项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的影响,需要用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来衡量各项指标取值的差异程度,变异系数公式如下:

式中,Vi是第i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也称为标准差系数;σi是第i项指标的标准差;{L-End} 是第i项指标的平均数。

各项指标的权重为:{L-End}

通过运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各排放量的权重值(见表7)。

表7 综合环境污染水平各权重值

通过演算,得出环境污染水平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固体废弃物0.313,废水0.348,废气0.339。从而得出,1991—2014年,西安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量化值(见表8)。

表8 1990—2014年西安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量化值

(三)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形式表现:y=β0+β1x+β2x2+β3x3+ε

式中,X代表用人均GDP表示的经济增长,Y代表环境污染水平。以经济增长为横轴,以综合环境污染水平为纵轴,绘制出西安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见图12)。

图12 1990—2014年西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由图所示,西安综合环境污染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初步形成“倒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其特征揭示了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环境污染的程度呈现上升的趋势;而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程度达到一个峰值后形成拐点,之后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人均污染量会出现反复,即在实践中,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不会自然地实现,而是需要靠积极的人为干预。在曲线的左半段增长趋势比较迅速,即在2008年曲线出现第一个峰值,这期间也是西安经济快速发展、人均GDP增速最快的时期,污染排放量也较大,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环境污染水平达到高峰。从2009年开始,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和优化,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污染水平总体有所下降,环境状况有所好转,但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环境状况会出现曲折反复,截至2014年,经济发展进入低速发展的新常态后,环境污染的速度开始呈明显下降趋势。

(四)结论

通过库兹涅茨曲线论证看出,目前,西安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比较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趋势,关系曲线已走到了“倒U形”的顶部,开始步入下降态势。这也是西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已经吸取了“先污染后发展”教训,在解决经济增长与保障环境质量的两难冲突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开始取得一定的成效。从图中可以看出,2008年的拐点,也是西安人均GDP刚刚迈入西方国家提出的人均GDP3000—8000美元的拐点区域,即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持续发展,环境污染得到扼制,与经济发展呈负增长关系。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后,也就是“十二五”期间,西安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全社会对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加重视,政府对环境治理投资力度日趋加大,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被更广泛地接受和采纳,体现在环境水平上,各项污染指标得到有效控制,“三废”排放量均呈下降走势。在各级政府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推动下,西安的环境污染综合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将逐步趋向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协调发展。

五、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湖南调研时提出:要看GDP,但不能唯GDP,既要GDP,又要绿色GDP。转方式、调结构是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必须迈过的坎,我们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国内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一)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扼制污染

虽说西安市通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但与一线城市北京的76.9%、广州的64.6%、上海的62.2%、深圳的60%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西安作为西部重镇,其开发程度较高、经济密度较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应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城市功能,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商贸服务、物流、金融、信息服务、通信、中介、咨询、保险等无污染或污染较低的现代服务业。通过政策鼓励,发挥地域优势,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同时,严格执行环评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将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强制升级,严格把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关口,对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严控准入,以实现绿色、优化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垃圾分类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垃圾清运及处理能力日显不足,垃圾回收、处理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了。垃圾分类是一个推进垃圾回收利用和改善环境行之有效的措施,这早已被许多发达国家所证实。虽然西安也在全市范围内放置了大量的可分类垃圾箱,大的超市、商场设有电池回收箱,但这些设施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且居民大都还未养成很好的垃圾分类投入、回收利用的习惯。需要政府加大对垃圾投放环节的引导和宣传,建立完善的垃圾回收终端和处理系统。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政府主导,全社会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形成三维共振,从点滴做起,从每个人做起,真正让“美丽西安”成为新常态。

(三)大力发展公交事业,积极倡导绿色出行

绿色出行成为城市交通发展趋势。一是加大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建设力度。2013年9月起,西安在经开区试点公共自行车系统后,到2014年年底已进入快速发展期,相继开通了未央区、大明宫新区、大兴新区、曲江新区、雁塔区、长安区、航天基地、高新区等9个区域的服务点位,已建设运营1166个服务站点,投入使用公共自行车30899辆,其以灵活、方便、环保、节能、零污染,较好地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有效地解决了市民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加快地铁建设速度。西安第一条地铁于2011年9月正式开通,目前地铁已开通运营两条线,在建有两条,储备三条,地铁的开通对缓解交通压力和提高“节能减排 保卫蓝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加大引导家用清洁燃料车和小排量汽车的使用。可适当加大购买、更换补贴力度;针对目前的“停车难”,可借鉴北京等地的做法,即拥有或长期租有停车位方可购车,以缓解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四是加大清洁能源车辆使用的扶持力度。在加快城市立体交通建设的同时,加大公交车老旧车辆更新力度,开设新的公交线路,加大清洁燃料空调车的投放,让绿色出行成为西安的新常态。

(四)重视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目前,农村生态保护已迫在眉睫。政府要尽快启动农业污染普查工作,逐步摸清农业污染的现状和污染规律,把农村土地、河道、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工作提到议事日程。针对乡镇企业污染源点多面广、规模小、环保意识差等问题,加大政策引导、监督手段和准入机制,合理控制能源资源消耗。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优势,提高天然气使用比重,积极推广应用沼气、生物型燃料、电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五)加大环保法宣传力度,坚决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早在1989年12月,国家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对该法进行了重新修订,并开始实施新《环境保护法》,新《环境保护法》增加了按日计罚、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等条款,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据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对企业开展的新《环境保护法》知晓情况抽样调查显示,对新《环境保护法》的修订,有48%的企业“不了解”,有40.8%的“听说过”,而“了解”的仅有11.2%;对新《环境保护法》增加的内容,有82.8%的企业受访者“不知道”,有9.1%的“不关心”,仅有8.1%“比较清楚”。新《环境保护法》中,对环境污染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将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这条法规对污染企业有较强督促改进作用,但调查显示,知晓率并不高,“知道”与“不知道”的各占50%。可见,新《环境保护法》在西安市的宣传效果不到位,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新《环境保护法》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设立监督举报电话、邮箱。针对一些地区极少数企业违法排污屡禁不止、多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强重点监管。加大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力度,纠正行政执法部门以收取排污费等名义不移交刑事案件、以行政罚款代替刑事责任追究等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环保责任问责制度,把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纳入地区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对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必须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通过法制行动,打击非法排污制污行为,抓源头,堵漏洞,预防治理两手抓,确保环境保护得实效。

撰稿:焦卫冬 柳红卫 齐文洁 马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