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如影随形 市场物价结构跌宕灾害频仍增速回落 消费价格低开高走——“十一五”时期西安居民消费价格运行与经济生活的关系
“十一五”期间,西安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面对价格结构性上涨、冰雪灾害、汶川地震以及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等不利因素的多重影响,西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坚持改革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价格改革和监管,建立和完善价格调控体系,保持了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一、“十一五”时期西安居民消费价格运行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西安居民消费价格“低开高走”,波动明显,2006年CPI温和上涨,涨幅为1.6%,2007年、2008年涨幅分别达到4.7%和6.0%,超过通货膨胀标准,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CPI跌至谷底,下降了0.3%,2010年CPI涨幅再超通胀标准,以上涨3.5%收官。五年间CPI累计上涨16.4%,年均递增3.1%,涨幅比“十五”时期年均上涨0.3%高2.8个百分点。
图1 “十一五”期间西安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走势图
二、“十一五”时期西安居民消费价格运行特点
(一)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变动特征明显
“十一五”期间,居民消费价格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呈现“六涨二降”态势。其中食品类价格累计涨幅最大,上涨47.1%,其次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分别累计上涨13.8%、10.5%,衣着、烟酒及用品类、居住分别累计上涨9.0%、7.9%和6.7%。价格下降的二类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分别累计下降3.1%、14.8%。
(二)食品价格呈现全面上涨态势
“十一五”期间,西安食品类价格累计上涨47.1%,涨幅高于“十五”时期36.7个百分点。
从各年的情况看,食品类价格在2007年、2008年、2010年三年上涨幅度较大,分别上涨12.6%、16.8%、7.0%,而在2006年、2009年分别上涨2.2%、2.3%。
从食品类的构成看,“十一五”期间,食品中的16个种类价格全面上涨,其中菜类、干鲜瓜果类、干豆类及豆制品价格涨幅较大,分别累计上涨85.7%、77.6%、68.4%;肉禽及其制品类、蛋类价格分别累计上涨61.3%、40.5%;粮食类、油脂类价格分别累计上涨41.9%、33.0%。
(三)工业消费品价格涨跌互现
“十一五”时期,西安工业消费品价格各年分别上涨1.6%、1.0%、0.5%、-0.7%、0.2%,五年累计上涨2.6%。工业消费品价格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不同类别价格有涨有跌,其中家具、家庭日用杂品、衣着分别累计上涨23.2%、22.1%、9.0%;而通信工具、家庭设备、交通工具分别累计下降79.8%、10.7%、8.0%。
(四)服务项目价格稳中见涨
“十一五”时期,受供求关系、劳动力成本上涨拉动影响,西安市服务项目价格累计上涨2.1%,其中家庭服务、衣着加工服务费分别累计上涨82.2%、19.4%,个人服务累计上涨10.2%。
三、“十一五”时期西安CPI走势与全省及全国CPI走势的比较
“十一五”期间,西安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与全国、全省的运行轨迹基本一致,五年间,全国CPI累计上涨15.6%、全省CPI累计上涨18.6%,西安CPI累计涨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图2 “十一五”期间西安与全省、全国CPI对比图
四、“十一五”时期西安居民消费价格阶段性波动及成因
纵观“十一五”时期西安居民消费价格运行情况,可将其划分为价格水平平稳阶段、价格水平快速攀升阶段、价格水平加速下降及价格水平震荡回升四个阶段。
图3 “十一五”期间西安各月CPI涨跌幅变动趋势图
(一)价格水平平稳阶段(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
在此期间,西安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最高涨幅为2006年1月份,同比上涨2.7%,其他各月价格涨幅在0.4%—2.6%区间波动。
引发市场物价温和上涨的主要原因:
(1)粮油价格回升,推动食品类价格上涨。从2006年食品类价格指数走势看,除1月份受双节影响同比涨幅较高外,2—10月份,食品类价格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11—12月份粮油价格的反弹以及鲜菜、鲜果价格的大幅回升,促使食品类价格走高。
(2)居住、服务类价格上涨。西安成品油、装饰材料价格、房屋贷款利率、出租车费、居民用电价、天然气价格、信件邮递费、家政保姆费在此期间上涨。
(3)工业消费品价格有所回升。受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的影响,西安工业消费品涨多降少,推动了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温和上涨。
(二)价格水平快速攀升阶段(2007年4月至2008年2月)
2007年4月,西安CPI同比上涨3%,创下31个月来新高,这也是CPI涨幅自2004年10月份以来首次达到3%的警戒线,而后CPI一路飙升,12月份涨幅飙升到7%。进入2008年,西安CPI继续保持上扬走势,1月份上涨9%,2月份上涨10.5%,为“十一五”时期CPI涨幅最高值,同时也创下了近11年来CPI涨幅新高。
引发市场物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1)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猪肉、食用油受供应趋紧影响,价格大幅上涨。由于2006年生猪存栏数减少,引发2007年猪肉货源紧张,加之部分地区生猪疫情的影响,导致自2007年4月份以来猪肉价格大幅飙升,带动了食品价格以两位数速度上涨,从而推动价格总水平大幅飙升。
(2)流动性过剩,投资增长偏快。2007年年末,西安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730.58亿元,比年初新增324.85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683.77亿元,比年初新增贷款317.85亿元,人民币中长期贷款1593.37亿元,比年初增加256.75亿元。2007年西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2006年增长37.1%,投资大幅增长带动总需求的上升。
(3)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推动物价水平上涨。2007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662元,比上年增长16.1%,收入快速增长,带动消费升级加快,刺激了消费需求,推动物价水平显著上涨。
(4)国际市场价格对国内的传导作用增强。2007—2008年2月,受美元贬值影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国内市场价格的传导作用明显增强。
(5)我国部分地区遭遇自然灾害。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物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价格水平快速下滑阶段(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
2008年2月西安CPI创下11年来新高后,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CPI涨幅逐月加速回落。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西安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一路下滑。进入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深化,1月西安CPI为99.5,跌入负增长,这是39个月以来CPI的首次负增长,2月份CPI跌入“十一五”时期的谷底,下降1.4%。
引发市场物价快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1)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由于上一阶段物价上涨过快,经济出现偏热,通胀压力增大,2008年6月份前,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一系列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措施,从源头上控制了流动性过剩,缓解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2)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下行,对国内市场价格起到输入型的下拉作用。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影响,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外需大幅萎缩,特别是美、欧、日消费市场疲软,导致我国出口额大幅下降。
(3)受食品价格对CPI的上拉作用逐渐减弱的影响。在国家一系列发展生产、增加供应的措施作用下,猪肉、食用油等食品市场供应趋紧的状况有效缓解,食品价格大幅走低,对CPI的上拉作用明显减弱,导致CPI快速回落。
(4)受经济增速下滑带动物价走低的影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西安经济影响的进一步加大,2008年第四季度西安经济增速开始回落。2009年一季度GDP仅增长10.5%,比2008年增速降低了5.8个百分点。受经济减速、市场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物价随之持续下跌,通货紧缩的局面不期而至。
(5)受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快速下行的影响。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使企业生产成本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明显回落,全国、全省及西安工业品出厂价格由2008年的上涨转入2009年的下降。PPI的下降进一步传导到CPI,影响CPI下滑。
(四)价格水平震荡回升阶段(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
这一时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防止经济衰退,保持经济增长。随着政府采取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一揽子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西安价格总水平止降趋稳,震荡回升。2009年3—10月,西安CPI虽仍保持负增长,但降幅逐渐收窄,呈现出缓慢回升态势。随着西安经济率先回升向好,CPI也随之由降转升,开始进入新一轮的上行通道。自2009年11月开始,西安CPI由负转正,同比上涨1.2%,12月份上涨2.7%,进入2010年,CPI回升势头更加明显,涨幅不断攀高,其中有7个月涨幅超过3.0%的通胀预警线,全年累计上涨3.5%,通胀预期再度增强。
引发市场物价震荡回升的主要原因:
(1)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影响。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从2008年第四季度就果断地实施了以“保增长、扩内需”为主要内容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相应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国内需求。同时,提高了出口退税率,以鼓励出口。西安在扩张政策措施的有力刺激下,经济率先企稳回升,投资不断增加,出口和内需稳步增长,经济不断向好,推动CPI稳步回升。
(2)受自然灾害频发的影响。2010年,由于我国连续发生低温、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对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造成一定影响,导致农产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特别是粮食、蔬菜、食糖、绿豆、大蒜等农产品价格涨幅较大,带动食品价格再度出现快速上涨,拉动CPI不断走高。2010年,西安食品价格上涨7.0%,拉动CPI上升了2.3个百分点,对CPI上涨的贡献率达65.7%。
(3)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回升的影响。国际经济的逐步复苏,美元走低,带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止跌反弹,不断上涨,传导到国内市场,带动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农产品等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加大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形成了新的涨价因素,导致通胀预期压力增大。
(4)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为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引导粮食价格平稳上升,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带动粮食价格不断上涨。针对猪肉价格不断下跌,国家加大对冻猪肉的收储力度,有效地缓解了猪肉价格持续下跌的局面,使猪肉价格止跌回升。为抑制房价上涨过快,国家不断上调房屋贷款利率,推动自有住房价格上涨。随着经济形势回升向好,不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这些政策性因素对物价的上涨起到推动作用。
(5)受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影响。近几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特别是201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回升,通胀预期的增大,劳动力成本再度呈现明显上涨势头。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也是影响价格总水平走高的因素之一。
五、“十一五”时期西安居民消费价格运行与经济生活的关系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也是经济生活的“晴雨表”,与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一五”期间,西安居民消费价格运行既受经济发展中各种因素变化的制约,又对经济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居民消费价格变动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
“十一五”时期,西安生产总值(GDP)累计增长100.9%,年均增长15.0%,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16.4%,年均涨幅为3.1%,GDP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居民消费价格的涨幅。从两者的相关程度看,GDP增长速度与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相关系数为0.82,属于高度相关,GDP增长率与价格涨幅方向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引发市场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市场价格水平的变动又是经济发展的反映。一方面,当经济增长提速时,价格涨幅紧随而上,当经济增长放慢时,价格水平随之回落;另一方面,当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时,刺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当居民消费价格低位徘徊或下降时,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图4 “十一五”期间西安GDP指数与CPI变动趋势图(以上年同期为100)
(二)居民消费价格变动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关系
从2006—2010年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数与CPI变动趋势图可看出,居民消费价格增幅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的快慢。每次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都伴随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的冲高,2007年、2008年西安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4.7%、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3%、25.7%;相反,当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增幅下降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7.4%,增幅比2008年降低了8.3个百分点。
对“十一五”期间西安居民消费价格变动率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得出:
相关系数为0.81,可决定系数为0.6509
回归方程式:y=3.2688+1.1291x
其中:x表示以上年为100的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y表示以上年为基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可决定系数表示有百分之多少的因变量能被自变量解释。
从相关系数看,居民消费价格的变动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1,两者高度相关,在引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动的因素中,有65.1%的因素是由价格变动决定的。
从回归方程式看,两者的回归系数为1.1291,表明居民消费价格平均每上涨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平均增长1.1291个百分点,价格变动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变动的影响程度较大。
图5 “十一五”期间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数与CPI变动趋势图(以上年同期为100)
(三)居民消费价格变动与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关系
工业品出厂价格是工业产品由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的基础价格,价格变动在工业企业中的反映就是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及对消费领域的传导。
从供给角度看,工业品出厂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
从需求角度看,居民消费价格波动引起的市场供需变化反过来也影响着工业品价格的变动。
“十一五”时期,西安工业消费品领域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不畅,上游产品涨价对下游工业消费品价格影响有限。从上游产品价格运行情况看,2006—2010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30.9%。从下游产品价格运行看,工业消费品价格累计仅上涨2.6%。从企业内部价格运行情况看,“十一五”期间西安工业品出厂价格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两大指数平均差距呈现“高进低出”格局,2006年、2007年、2008年两大指数“剪刀差”分别为2.9、4.3、4.8个百分点,呈逐年加大之势,2009年“剪刀差”缩至0.84个百分点,2010年“剪刀差”又扩大到4个百分点。表明整个价格链在生产环节已经出现了阻滞现象,工业企业成本上升压力难以消化,只能通过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等措施,实现最大限度的内部消化。消化能力较差的企业在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下,“高进低出”的格局使得利润空间被挤压,企业效益下降明显。
图6 “十一五”期间西安PPI、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与CPI变动趋势图(以上年同期为100)
(四)价格变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居民支付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获得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物价总水平的变化不仅揭示着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潮起潮落,同时也反映着居民生活的起伏跌宕,反映居民生活消费品及服务价格的变动对其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价格变动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存在相互推动的关系,价格上涨刺激经济发展,从而促使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反过来,居民收入增长,支出增加,推动消费价格上涨。
为进一步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与居民消费价格波动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令y为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x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用2006—2010年两者具体数据分析,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相关系数R为0.8492,可决定系数为0.7211
y=-5.1701+0.5967x;
表明五年来西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与居民消费价格的涨跌幅度存在高度相关关系,在引发居民消费价格变动的因素中,72.1%的因素是由城镇居民收入变动决定的,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对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跌率的影响,只有在增长率超过8.7%以上部分,才会形成实际的向上拉动作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0.5967个百分点。
图7 “十一五”期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指数与CPI变动趋势图(以上年同期为100)
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高的2007年、2008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2662元、1503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名义增幅分别为16.1%、18.7%,但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幅度分别为10.9%、12.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减少568元、851元。物价上涨抵减了居民的收入。
在价格低走的2009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幅为10.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为10.4%,超过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幅,物价的下降在短时间内相应增加了居民的实际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直接受到CPI涨跌的影响。
2.价格变动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价格上涨而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降低消费水平。反之,因价格下降,居民增加的消费支出全部用来改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水平。
在价格涨幅较高的2007年、2008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10098元和11593元,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111.13元和1495元,由于同期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4.7%和6.0%,城镇居民当年的消费支出中有453元和656元是由于价格上涨而多支出的,占消费支出增加额的40.8%和43.9%,因此在价格上涨的2007年、2008年,城镇居民增加的消费支出有四成以上被价格上涨所抵消。
在价格低走的2009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名义增速也趋缓,但由于2009年的价格水平处于负增长状态,居民增加的消费支出全部用于改善生活质量,CPI下降,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上升,货币增值。
六、“十二五”稳定西安居民消费价格的建议
预计在“十二五”初期,西安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阶段性上涨行情仍将延续。因此,未来五年,各级政府应继续把稳定物价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改进价格监管,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审慎稳妥推进价格改革,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一)进一步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的功能
一是要切实保证以食品为主的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关注“三农”,帮扶“三农”,确保粮食安全。二是要保证棉花、中药材等非食品类群众必需品的供需平衡,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价格的监管力度。三是加强流通环节的管理,减少流通成本,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层层加价现象,避免流通成本的转嫁,使生产者增产也能增收,消费者得到合理消费。四是选择适时的政策性调控措施出台时机,把握好价格调整力度,审慎出台各种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与工业生产者和流通领域成本紧密相连的公共产品价格调整措施。
(二)加强对市场物价的监控,进一步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加强对市场物价的监控,建立重点产品价格变化的预测预警机制,及时发布有关重要商品的价格信息,正确引导生产、流通和消费,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要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做好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分析研究,科学、准确地判断未来价格变化趋势,形成反应灵敏、协调有序、情况准确、预警及时的价格预警体系。要依法严厉查处乱涨价、乱收费和囤积居奇的不法行为,建立良好规范的市场价格秩序,确保市场价格水平基本稳定。
(三)关注低收入群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机制
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生活影响较大,应关注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不断健全和完善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加大补贴力度,尽可能地减少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的冲击,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保证社会稳定。
(四)关注世界经济态势,采取积极灵活的措施应对复杂的经济局势
要高度关注世界经济态势,关注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充分运用相关政策、手段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减轻国际市场物价波动对国内市场物价的冲击。
撰稿:桂颂新 李欣 高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