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国家统计调查市、县优秀报告集萃(2006—2015)(上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宝鸡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集群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国家统计局宝鸡调查队

《宝鸡“十二五”规划刚要》明确提出,产业转型升级要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完善产业链为关键,推进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军地军民融合发展,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宝鸡作为制造业基地,加速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对于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突破发展十分重要。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研究。

一、两业融合发展关系的论证

从全市历年GDP统计核算资料分析对比看,各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集群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中的地位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集群发展的相互关系高度紧密,两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广阔。

(一)两业融合发展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

根据《宝鸡统计年鉴》统计资料,收集整理2000—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增加值数据资料,采用统计相关分析方法对两业发展关系进行相关系数测算及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在95%的把握概率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工业增加值两者间的相关系数为0.9903,若按照统计相关系数判别标准(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5以下为低度相关关系,0.5—0.8为显著相关关系,0.8以上为高度相关关系)衡量,宝鸡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之间存在高度、正向、线性相关关系。

在高度相关的基础之上,利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增加值之间的回归数学拟合模型如下:

方程1: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0.238+31.02

对拟合方程进行误差检验可知,在拟合方程的总误差中,除过2.42%的剩余拟合因素不可解释外,可由回归方程来解释的因素可以达到97.58%,拟合方程可以通过监测。这个回归数学模型表明:假定其他因素及条件不变,当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将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加0.238亿元。

方程2:工业增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 0.412-122.92

对拟合方程进行误差检验可知,在拟合方程的总误差中,除过1.48%的剩余拟合因素不可解释外,可由回归方程来解释的因素可以达到98.52%,拟合方程可以通过监测。这个回归数学模型表明:假定其他因素及条件不变,当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将会带动工业增加值平均增加0.412亿元。

综合以上测算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之间存在高度正向相关关系。在产业达到相当规模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但对经济有直接的贡献,而且影响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存在一个促进乘积系数关系。没有产业的蓬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就没有土壤;产业发展到相当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如不能配套发展,就会制约产业发展的步伐;如能按照产业发展的水平,同时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科技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就会极大地推动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向高精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升区域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增强产业的竞争力。为此,建立相互融合发展格局,必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两业融合发展是经济发展大势所趋

产业融合作为全球产业经济发展中的新兴产业现象,正在以蓬勃发展的态势,对各国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三次产业融合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介入,进而催生新的产业业态或引起产业升级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不是几个产业简单的相加,而是由于技术进步、放松管制与管理创新,三次产业突破原有产业边界而相互介入、相互渗透,改变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形成新型竞争与合作关系,最终达到产业之间产品、业务与市场的全面融合。尤其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关系是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以工业为服务对象,没有强大的工业做支撑,服务业将因需求不足而无法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也依靠服务的附加值和服务业的整合。产业融合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业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既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工业与服务业双轮推动”的迫切需要。

融合后的产业形态是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所形成的融合型产业新体系。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关系最为经常和紧密,融合发展中形成的新型产业形态主要有:(1)农产品加工保鲜业;(2)工业产品代理仓储业;(3)工业产品设计;(4)工业产品电子商务;(5)工业营销会展;(6)工业技术研发;(7)工业工程策划咨询;(8)工业物流业务外包;(9)工业信息化服务业;(10)企业债券发行融通;(11)企业间拆借资金托管;(12)企业产权交易服务;(13)第三方金融担保抵押业;(14)工业技术人才猎头服务;(15)工业设备调试维护;(16)工业产品质保维修,等等。

(三)两业融合发展基础优势较大

宝鸡作为西部工业城市,其区位、交通、科技等优势,给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工业提升竞档奠定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一是区位优势。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会,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国道、省道及县际公路四通八达,是中国西部唯一的大十字,是新欧亚大陆桥上仅次于郑州、徐州的交通枢纽,在全国经济布局上具有承东启西、南连北进的枢纽作用。宝鸡作为中原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处在西部大开发第一阶梯的位置,这些区位特点使宝鸡有了成为毗邻地区经济中心的有利条件,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强大地信息流、物流基础。

二是工业优势。经过多年发展,宝鸡现已形成载重汽车、专用车辆及汽车零部件、机床工具、石油装备、电子仪器仪表、有色金属、烟酒食品、新型建材、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和陕汽、石油钢管、宝鸡机床、秦川机床、宝钛、石油机械、宝二电、东岭集团、中铁宝桥、宝烟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装备制造业正在向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汽车制造、机床工具、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已具雏形,九大产业集群已经开始逐步聚集,链条不断延长,产业服务体系正在孕育,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旺盛。

三是科技优势。宝鸡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和民营科技企业众多,是国家区域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城市。我市部省属企业集中,科技实力雄厚,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技术研发与创新中心20多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万多人,这些都为提高企业的综合开发能力、规模竞争能力、产业集聚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宝鸡高新区在西北地区8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经济总量仅次于西安,使宝鸡具有自我创新和接受辐射的双重优势。宝鸡和西安正成为犄角之势,带动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技术密集带迅速崛起,这为以科技为主导,带动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有力的成长条件。

四是政策环境优势。《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要把宝鸡建成关天经济区唯一的副中心,这使宝鸡的发展首次进入了国家战略层面。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宝鸡加快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意见》又赋予了宝鸡许多先行先试的灵活机制,给予宝鸡众多产业政策支持。中省发展定位高、政策扶持优、各项投入大的重大战略机遇,为宝鸡由“工业主导”向“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型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总之,宝鸡以“五大基地”(西部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化工基地、高技术钛材加工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为载体,以九大产业集群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生产性服务业的“黏合剂”作用,加速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成为提升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两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一)工业发展集群化步伐加快

(1)总体规模迅速上升。据统计测算,“十五”期末全市工业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达到56.38亿元,年均增长34.4%;“十一五”期末增加到216.14亿元,年均增长30.8%;2011年为292.65亿元,比2010年增长35.4%。

(2)所占比重渐趋提升。2000年工业九大产业集群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6%,到2005年上升为13.6%,“十五”时期平均每年提升1.4个百分点;到2010年上升为22.1%,“十一五”时期平均每年提升1.7个百分点;2011年为24.9%,比2010年提升2.8个百分点。

(3)经济贡献逐步提高。2000年到2011年,全市工业九大产业集群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28.54%。其中,“十五”时期平均贡献率为19.86%,“十一五”时期平均贡献率为28.45%,2011年贡献率为38.32%。

(4)产业结构加速调整。2011年九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927亿元,其中钛及钛合金、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为220亿元、210亿元和180亿元,分别占比23.7%、22.7%和19.4%;机床工具、煤化工、航空安全装备、轨道交通四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依次为90亿元、70亿元、60亿元和55亿元,分别占比9.7%、7.6%、6.5%和5.9%;酒类、太阳能光伏两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40亿元、2亿元,占比4.3%和0.2%。与2010年相比,九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增长41.3%,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8.4%,提高1.9个百分点。

(二)生产性服务业平稳发展

(1)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据统计测算,“十五”期末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7.52亿元,年均增长9.2%;“十一五”期末扩大至138.78亿元,年均增长12.4%;2011年为158.18亿元,比2010年增长14.0%。

(2)所占比重趋于下降。200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5.6%,到2005年下降为18.7%,“十五”时期平均每年下降1.38个百分点;到2010年下降为14.2%,“十一五”时期平均每年下降0.9个百分点;2011年为13.5%,比2010年下降0.9个百分点。

(3)经济贡献有所降低。2000年到2011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1.04%。其中,“十五”时期平均贡献率为12.57%,“十一五”时期平均贡献率为10.91%,2011年贡献率为9.72%。

(4)行业结构出现变化。从2000年到2011年,各生产服务行业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中的比重变化呈“三升三降两平”趋势,商品批发业比重由19.0%上升到27.7%,信息传输业比重由5.4%上升到6.7%,商务服务业比重由1.0%上升到1.8%,分别提升8.7、1.3和0.8个百分点;科技服务业比重由1.8%下降到1.4%,金融保险业比重由17.9%下降到14%,房地产业比重由18%下降到11.5%,分别降低0.4、3.9和6.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比重分别为35.2%和1.6%,维持不变。

(三)两业发展的差距填补空间较大

从整体发展规模看,两业规模扩张差距突出。2000年到2011年工业九大产业集群增加值年均增量为25.44亿元,同期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量为8.84亿元,两者差距高达2.9倍,分时期看两者差距加速扩大,到2011年两者总量差距扩大至近2倍。

从平均发展速度看,两业年均增速差距较大。2000年到2011年,工业九大产业集群年均增速比生产性服务业快了21.7个百分点。分时期看“十五”时期相差25.2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相差18.4个百分点,2011年相差21.4个百分点。

从所占比重对比看,两业占比升降差距悬殊。在2000—2011年全市GDP中,工业九大产业集群增加值所占比重累计上升18.3个百分点,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经过“一升一降”的演变,到2011年两者比重差距增至1.84倍。分时期看,两者所占比重由“前低后高”逐步演化为“前高后低”状态,升降波动差距悬殊。

从经济贡献率对比看,两业升降反差明显。在2000—2011年全市GDP增长中,工业九大产业集群平均贡献率为28.54%,其中“十一五”时期贡献率较“十五”时期上升8.6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平均贡献率为11.04%,其中“十一五”时期贡献率较“十五”时期下降1.7个百分点;到2011年,工业九大产业集群贡献率升至38.32%,生产性服务业贡献率降至9.72%,两者贡献率相差近3倍。

总体而言,宝鸡的产业集群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特征,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较大,同时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和发展。但是,产业集群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协调发展的龙头企业社会化、体系性发展比较滞后,二者对经济的贡献差距拉大成为结构性问题。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这种较大差距填补空间,也正是未来两业融合发展的潜在市场,市场经济发展中凡是需求较大的产业,其平均利润率也就会较大,往往也就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只要政策扶持适当、公共服务到位、发展环境优良,再加上工业集群快速发展形成的带动与倒逼作用,未来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空间明显。

三、两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发展思路

以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孕育为依托,从转方式、调结构入手,坚持“强产业、重服务”的理念,着重从科技服务、培训服务、物流服务、会展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构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政府政策引导,抓住资本和技术的纽带作用,以产业协会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一要确立“产业与服务均重”政策;二要确立“市场内生、政府外推”的双主体思路;三要确立“自律组织”管理模式;四要确立“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五要确立“制造服务业”为重要突破口;六要确立以“优势产业集群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新材料、石油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煤化工等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的生产性服务业,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争取建成以技术研发为核心,全面配置资源、信息共享、市场服务便利、竞争有序的生产服务体系。

(二)目标定位

按照产业集群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思路,围绕关天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立足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的实际,采取递进推高的方针,全面建立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服务体系,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两业融合发展。具体目标可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建立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在“十二五”期间,围绕打造关天经济区重要的现代产业集聚中心,建立宝鸡制造业、新新材料、新能源、军民电子通信设备、西部农产品加工四个产业技术研发联盟中心;力争新材料、石油钻采、轨道交通、航空安全集成等产业成为全国技术研发中心,已有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全部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协会、同业会等自律组织,初步建立产业行政服务、融资、科研、物流、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二步,健全提升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产业技术研发体系,实现网络化、专业化、规模化,科技创新上台阶,实现在西北领先;进一步建全产业协会、同业会等自律服务组织,率先在西北形成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实现社会化服务格局;进一步拓展产业服务领域,形成产业综合服务集群化格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

(三)模式选择

针对宝鸡产业集群发展正在处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其规模水平有大有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发展模式的选择拟区别情况,多种方式并行,加快提升速度。

(1)嵌入模式。由于宝鸡制造业突出,利润偏低,造成服务业分离、重组、成长慢。同时大型军工企业集中居多,封闭思想仍存在,开放程度仍不高,也是造成服务业发育较慢的原因之一。为此,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取捷径以嵌入式加大跃进步伐。一是对经济新区,采取产业与生产型服务业并重的办法,促进同步发展;二是设立社团,积极引领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引进人才,创办技术研发、管理服务、金融支持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四是设立专项资金,用优惠政策吸引服务业发展。

(2)升级模式。在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同时,通过促进商业模式、服务内容、服务界面、服务技术等服务业创新,优先发展知识型、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企业,并专业化、模块化发展,更多地鼓励企业申报服务标准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服务企业从个性化定制向大规模定制转型,在产业升级的同时,促进服务业升级。

(3)转型模式。通过对制造业和服务业采取差异化优惠政策,引导大中型制造企业实施非核心业务剥离,将辅助服务活动分离出来,让渡给专业的第三方服务企业,加快企业转型。同时,鼓励大中型制造企业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把制造业剥离后转移到中小制造企业,使自身从实物产品提供者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成为本行业品牌、设计、营销网络等关键性服务的供应商龙头企业,推进大型制造企业的重点服务化项目建设。

(4)外包模式。鼓励各类生产性服务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培育战略联盟,承接国际高知识含量、高复杂性的服务业务。从人才培养、国际市场开拓、研发支持等各个环节入手,鼓励生产性服务外包,培育一批大型接包商生产性服务企业本地化。

(四)发展重点

宝鸡是一个制造业突出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依据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自身特点,在融合发展上应把握好三个主要方向。

(1)围绕九大制造产业集群,完善专业化服务。一是整合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加快服务业跟进。按照“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路径,加快蔡家坡汽车城的建设并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延长汽车产业服务链力度,扶持大企业集团大向全球性零部件供应商迈进;二是创新研发平台,拉伸高端机床制造产业链。完成以秦川为龙头的机床工具产业区域大整合,以“精密、大型、高速、复合、智能、环保”为方向形成规模化技术引领态势,成立机床工具产业协会,提供信息支持、分工协作管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协调零部件配套,打响宝鸡机床工具品牌;三是加强技术攻关,延伸石油装备产业链条。必须细化分工,加强产业服务,力争宝石机械和宝石钢管两大龙头企业走向联合,实施供应一体化、产品制造标准制定、零部件外包生产管理,力争宝鸡成为权威性石油装备技术中心,培育设备安装维修、使用信息管理等服务队伍,走专业化、一体化、国际化发展路子;四是研发铁路装备新技术,占领高端市场。力争有关部门支持设立宝鸡铁路技术研究院,设立铁路装备产业协会,探索铁路传统设备分离外包制造塑造产业集群,力争铁路设备制造成套化,服务化、基地化;五是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加快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塑造。充分利用麟北煤田资源优势,积极跟进资源转化服务,加快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全力进行国有资本勘探投入变开发股权资本运作,用政策措施撬动煤电、煤化工企业实施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煤化工由初级化工向精细化工发展;六是实施同业管理,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在设立建材产业协会的基础上,设立水泥、陶瓷、装饰同业会,设立建材制造企业环保技术中心,实行市场准入管理,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加大资源有序开发和环境保护力度;七是发挥种植基地优势,做好食品制造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区域优质农产品丰富的优势,走“一村一品、镇镇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强力推进县域食品工业大发展格局,恢复宝鸡市食品工业协会,设立卷烟、酿酒、方便食品和肉类、乳制品、果蔬加工等特色食品制造同业会,以冷藏冷运基地为牵手,加快食品加工企业聚集配套服务,做好西凤酒产业链的规划对接,力促“西凤酒城”形成集群规模,发挥品牌效应;八是延伸有色金属产业链,增大产业附加值。依托秦岭黄金、铅锌等有色金属富集优势,加大有色金属采、选、冶、加形成产业链,设立有色金属同业会,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强产业关联形成“资源—产品—终端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生产流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交叉相连。

(2)围绕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专业化服务的跟进。新材料、航天安全、电子仪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在宝鸡崭露头角,有培育产业集群的基础资源优势。必须加大培育力度,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跟进与前期介入,转方式、调结构、增后劲。一是实施技术军转民开发,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凭借军工电子企业布局集中的基础和专业技术高端优势,以建设航空安全装备高新产业园为依托,设立电子产业协会和电子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支持秦明电子与医疗研究机构合作形成亚洲植入医疗电子器械开发生产基地,建立世界扩散硅压力传感器开发生产基地。依托施耐德中国技术研发中心、施耐德法国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力量,组建开关工艺材料研究所和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研发生产基地。促进长岭、宝成、恒鑫纺织电子研发技术力量走向联合,使纺织电子产品系列化、高端化;二是加强技术支撑建设力度,不断扩大新材料产业。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政府资金为引导,鼓励校企合作建立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实验室、钛锆产业孵化器等,形成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做大做强以钛、锆及合金为主导的十大生产系统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三是聚合技术力量,强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以宝鸡市优势资源和雄厚的装备制造业为依托,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产业,推进全市能源结构调整,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向新能源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设立宝鸡太阳能利用技术中心,建成太阳能光伏应用制造基地。设立宝鸡风电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技术中心,建设西部风电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基地。四是培育环保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依托宝鸡装备制造业基础,发挥人才优势和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发展环境治理的设备制造产业,为工业集约转型创造条件。五是发挥资源优势,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强化太白山药谷理念,加大种植向提取加工和制造延伸的服务体系,促进种植加工一体化,设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开发服务中心,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重点建设数个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全力培育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链。

(3)围绕服务业完善化,促进集群化发展。根据宝鸡产业集群集中制造业领域的突出的特点,加快产业共性服务业的集聚性发展,率先在关天经济区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一是行政服务体系。在农、工、商、文等产业管理部门设立产业集群办公室,具体负责产业的行政服务衔接与管理,构成网络服务体系;二是科研技术服务体系。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平台,创造条件集聚人才,加大产学研组织,全力突破制约产业的技术瓶颈,走技术高端化发展之路;三是金融保险体系。积极引进金融保险企业进驻,创新融资形式,拓展投资领域,完善服务链条,为企业融资创造便利的平台;四是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欧亚大陆桥和宝鸡交通大十字条件,加快陈仓物流中心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会展业务,高规格建设物流信息平台,积极探索网上物流运管,创新第三方物流信用制度,率先形成周边物流中心;五是交通仓储服务体系。按照“宝鸡陆港”新区规划,在阳平镇地区高规格建设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货运口岸区,提高宝鸡集陆海空物流为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水平,提升宝鸡在西北物流发展的地位。

(五)政策建议

(1)加强规划管理,促进融合发展。一是继续坚定不移的实施产业集中战略。从规划管理上,实现汽车及零部件等九大产业集群的同时实现地域集中,加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方便食品等产业集群的集中地规划,加大产业链条和同类企业向同一地区集中,力争产业高度集中,为产业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二是切实加强县域工业园区集群化发展规划管理。按照“镇镇有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思路,加强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管理,做到产业地域集中,服务集中跟进,为专业服务业孕育创造条件;三是综合制订宝鸡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在发展产业集群的同时,对产业集群服务社团、企业进行规划,特别是科技创新机构要做到优先规划、适时调整、留足发展空间;四是加大公共设施建设,主动参与产业融合,寻找发展空间。

(2)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政策的引导、支持,对产业集群生产服务体系构建至关重要,依赖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推动,就会失去发展的机遇。一是政府合力推进。各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产业组织的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从财政、价格、投资、信贷和资金扶持等方面予以支持和适度倾斜;二是制订推动方案。各级政府应拿出具体的推动方案,确定服务业的结构调整目标,确定发展重点,推动研发资源整合,发展研发产业。

(3)建立引导资金,加快发展步伐。一是各方面要站在加快发展的高度,建立引导资金,并不断扩大规模,重点扶持为产业集群服务的生产型服务业,并明确把科技型服务业,特别是关联性高,对外辐射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扶持发展的重点;二是调整城市的用地结构,对生产性服务业实行与工业用地同等的供地方式,特别是为产业集群直接服务的服务业,提供更加优惠的土地政策,促进发展;三是增加对高科技服务业的信贷和财政支持,鼓励高科技人才创业开办技术等服务业。引导产业投资机构优先支持生产服务企业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加快发展步伐。

(4)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创造外部环境。产业集群要实现有序运行,必须加强产业标准体系的建设。一是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门槛。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市场准入;二是要制定服务质量标准。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就必须制定服务质量标准,引导企业强化质量标准意识,大力推进质量认证平台建设,严格按照市场准入标准和行业经营标准进行监管,提高其服务质量;三是加强统计分析。基于现代制造业新兴服务业态涌现,特别是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之间融合与互动情况,在国家没有建立基本统计体系的情况下,要本着统计服务于应用的原则,制定、完善、规范产业集群统计分类,从产业链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丰富各产业内涵,为政府制定政策、社会各界的理论研究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5)强力推进研发联盟形成,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业。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成果的喷涌在于研发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定要发挥制造业人才优势,通过联合研发,突破技术瓶颈,走科技型持续发展之路。一是依照北京、上海做法,总结数户企业联合开发航空安全集成技术的成功经验,在对技术人才和研发机构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强力推进研发联盟的成立,搭建合作平台;二是通过联盟章程,明确规定研发联盟条款内容,防止纠纷,真正发挥联盟作用;三是通过科技部门的激励政策,财政投入的保证,在研发联盟的组织下,提升市场分析研究、技术预测、知识产权检索、风险评估等研发规划服务,搞好专门技术研发、创新创业培育服务、实验检测等研发技术服务,提高研发成果投资评估、知识产权组合、营销、评价、移转、保护、侵权鉴定等研发成果运用服务的规模和水平,加大研发服务业走向集群化发展。

撰稿:段积仓 尹永平 郭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