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羊”产业 做强“羊”品牌——关于榆林市羊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榆林市自从2002年全面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政策以来,羊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榆林市羊饲养规模占全省的51.68%,羊产值占全市畜牧业产值的50.17%,重点乡村养羊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羊产业已经成为榆林市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做大做强羊产业,对于榆林市打造陕甘宁蒙交界农牧交错区域的现代特色畜牧业示范基地,陕西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跳出畜牧看畜牧,立足榆林市羊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重大机遇,从三次产业的角度,提出升级“羊”产业、做强“羊”品牌的思路与对策。
一、榆林市羊产业发展现状
1.饲养数量快速增长
2002年以来,榆林市推行“人工种草、舍饲养羊”,羊饲养量总体呈现较快的增长势头。
图1 2002年以来榆林市羊饲养量变化情况
与2002年相比,2012年榆林市羊饲养量和羊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其中尤以羊绒产量增长最快。2012年,榆林市羊饲养量为944.95万只,是2002年的2.16倍。其中羊存栏598.69万只,是2002年的2.24倍;羊出栏346.26万只,是2002年的2.04倍。羊肉产量55973吨,是2002年的2.37倍;羊毛产量8460吨,是2002年的2.89倍;羊绒产量1738吨,是2002年的4.28倍。
图2 2002年与2012年榆林市羊饲养量及产量对比
注:为了便于比较,此处以2002年为基数(100),对数据进行了处理。
2.饲养方式根本转变
2002年以来,榆林市养羊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饲养方式实现了由放牧向舍饲、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的转变,形成了“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养殖模式。2012年,全市羊饲养规模30只以上的农户近10万户,百只规模养羊户近万户。建成万只养羊行政村100余个,10万只养羊大乡镇40个,百万只养羊大县区5个。目前,全市共有养羊专业合作社275个,“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促进了羊产业的发展。从2010年开始,榆林市大力推进养羊标准化规模建设,截至2013年10月,全市建成榆阳聚富牧业公司、神木育羊养殖有限公司等标准化规模养羊场近千个,其中千只以上标准化规模羊场近百个。
3.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榆林市羊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长城沿线的北部风沙草滩区域和向南部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地带。目前,榆林市有10个县区被列为全国重点绒山羊生产优势区,6个县区被列为全国肉羊生产重点县区。同时,全市12个县区均被列为全省绒山羊和肉羊生产重点基地县区。榆林市羊产业已形成“百万养羊示范县区”“十万养羊示范乡镇”“万只养羊示范村”三位一体的区域布局,总体呈现以北部县区为主,重点乡镇、村联动发展的产业特点。2012年,榆林市北部榆阳、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6个县区羊饲养规模达813.06万只,占全市羊饲养规模的86.03%;南部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6个县羊饲养规模为131.94万只,占全市羊饲养规模的13.97%。
图3 榆林市羊产业南北分布
4.农民增收成效明显
近年来,榆林市鼓励和扶持羊产业发展壮大,养羊场和养羊户迅速发展,羊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据调查,养羊重点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来源于养羊收入。如横山县马家梁自然村养羊收入占农民收入的90%以上,杜羊圈村养羊收入占农民收入的80%左右。养羊致富已成为榆林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如靖边县贺阳畔村贺真堂,2012年种植玉米40亩,苜蓿20亩,高粱草4亩,饲养优质白绒山羊150只,养羊人均收入2万元。羊产业还吸引了一些外出务工的人回家养殖。如靖边县芦东村苗子俊,从2011年开始从事育肥肉羊养殖,2012年出售育肥肉羊400余只,实现纯收入8万多元,人均收入2.7万元。横山县杜羊圈村杨子旺过去常年在外务工,今年扩建羊舍,饲养50多只羊,目前已经收入3万多元。
5.产品加工初具规模
陕北白绒山羊是根据市场需要和陕北自然经济条件,榆林市自主培育的绒肉兼用型山羊品种,也是榆林市绒山羊生产的主推品种。由于陕北白绒山羊的品种优势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榆林市羊肉和毛绒加工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了解,今年陕西省技术监督局出台了《地理标志产品横山羊肉标准》,规定了横山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等内容,为横山羊肉进一步打入国内外市场奠定了基础。目前,横山县已有8个肉类加工企业,总资产达2800万元,年屠宰加工家畜100多万头只,年产肉2.7万吨,其中“横山羊肉”8000—9000吨。与此同时,榆林市涌现出羊老大、七只羊等一批骨干企业,并已启动建设“榆林羊毛、羊绒产业集群基地”,努力打造纺织新城。2012年,全市共有150多家羊毛防寒服企业,年产羊毛防寒服系列产品1300多万件,实现工业总产值17.8亿元,利润总额达1.8亿元,市场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区,销售额占全国的75%,成为全国最大的羊毛防寒服生产基地,荣获“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称号。
6.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榆林市羊产业的地位明显提升。2002年,榆林市羊产值为2.71亿元,占畜牧业的比重为23.21%,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45%。到2012年,榆林市羊产值达42.94亿元,是2002年的16倍;羊产值占畜牧业的比重为50.17%,比2002年提高了26.96个百分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0.48%,比2002年提高了12.02个百分点。
图4 2002年以来榆林市羊的饲养产值占比变化情况
二、榆林市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养羊业科技含量较低
目前,榆林市养羊业处于传统养羊向现代养羊转变的过渡阶段,养殖企业(场)和农户经营方式相对粗放,品种选育、饲养管理、繁殖技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科技含量较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提质增效、集约经营的转变进程相对滞后,影响羊产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
2.产业发展仍存在不稳定因素
从近年来榆林市的养殖市场分析,猪、鸡养殖经常波动,而羊产品则销路看好,价格不断上涨,羊肉由2006年的15.84元/公斤上涨至今年前三季度的67.15元/公斤。羊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其潜在市场风险应引起必要的重视。同时,由于经济形势趋紧,去年以来,榆林市兴起了养羊热潮,但是相当一部分新涉足羊产业发展的业外人士,对产业发展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增加了羊产业的投机风险。此外,随着羊及其产品的流通日益频繁,动物疫情日趋复杂,新发疫病发生风险增加,疫病防治难度不断加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减少,也成为羊产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3.羊产品加工比较滞后
虽然近几年榆林市羊肉加工企业有所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羊肉加工企业,但是,目前基本处于初级加工和卖原料型产品的层次上,缺乏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严重制约着全市羊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目前,榆林市共有100余家羊专门屠宰加工、分割包装、羊肉熟制加工企业,经营范围主要为礼盒羊肉、羊肉卷、羊肉馅、羊肉臊子等,生产效率低,加工品质差,而且品类单一,难以适应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同时,羊骨、血、内脏等副产品是制作保健食品、药品的重要原材料,榆林市还没有羊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养羊的经济效益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此外,从羊产业的角度看,尽管近几年榆林市轻纺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规模较大的服装企业对本地羊毛、羊绒和羊皮的利用率比较低,轻纺工业对羊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4.缺乏产业主导品牌
目前,榆林羊肉市场品牌众多,但是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著名品牌。作为“横山羊肉”地理标志产品的原产地,其产品在本地大型超市基本上没有上架,更不用说西安、北京等大城市。据调查,横山县羊肉加工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双城乡牌”“香草牌”和“山地牌”等品牌。同时,市场上还有难以计数的小作坊,技术水平低,卫生条件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对于榆林羊肉主导品牌的形成也是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从羊毛、羊绒、羊皮加工来看,也已形成“塞北牧羊人”“羊老大”“羊中王”等诸多品牌,但是客观来讲,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
三、榆林市羊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1.各级政府对羊产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继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陕西省都把大力发展肉牛肉羊产业放在重要位置,省政府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扶持肉羊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榆林市委、市政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把养羊业确定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1999年又做出《关于大力发展羊产业的决定》,羊产业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3年以来,榆林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榆林建设成为全国绒山羊优势生产基地、全国非牧区第一养羊大市、陕西养羊强市。市财政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羊产业发展。这些政策措施为羊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撑。
2.陕北白绒山羊绒肉兼用的品种优势
陕北白绒山羊是以辽宁绒山羊为父本,陕北黑山羊为母本,经过30年的培育而形成的以产绒为主、绒肉兼用型山羊品种。2003年农业部批准为新品种,并收录全国新编羊品种志。在一般舍饲条件下,陕北白绒山羊表现出较高的产绒、产肉和生产性能。成年公羊平均产绒723.81克,成年母羊平均产绒430.37克。自然长度5厘米以上且细度15微米以内的个体占81.2%,净绒率61.87%。1.5岁羯羊宰前重达到33千克。母羊有效利用达到一年两胎或两年三胎。陕北白绒山羊的品种优势,有效提高了养羊的经济效益,广大农户和大量工商企业、社会资本积极投资羊产业发展,形成了新一轮羊产业发展的热潮。
3.羊肉消费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
羊肉肉质细嫩,较猪肉和牛肉的脂肪、胆固醇含量少,而且具有绿色、安全、营养保健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榆林市“横山羊肉”以陕北白绒山羊为羊源,在羊肉中独具特色,被誉为“肉中之人参”,于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系列产品驰名省内外,远销东北、京、津、沪和东南沿海地区。每千克销售价格高达96—132元,而且呈现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从榆林本地城乡居民羊肉消费状况来看,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羊肉需求也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2012年,榆林市城乡居民人均羊肉消费支出为370.9元,是2002年的3.5倍。
4.“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的产业集聚效应
榆林羊毛防寒服产业是西北地区具有很强产品特色的纺织集群,羊毛防寒服良好的风格和特点,获得了消费者的喜爱。为了鼓励纺织产业发展壮大,榆林市出台了《榆林市轻纺行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以及县区纺织园区建设扶持、征地优惠、技改补助、贷款贴息、品牌建设奖励、高端人才引进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并成功申报“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强有力地推动了羊毛防寒服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最大的羊毛防寒服生产基地,榆林市羊毛防寒服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5.“农牧交错”的独特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榆林处在内蒙古牧业区向渭河流域纯农业区的过渡地带,为毛乌素沙漠南缘,属我国北部独具特色的农牧交错地区,黄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汇,中原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形成了独有的农耕文化和美食文化,造就出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历史人文烙印和自然地理景观。2013年,榆林市成立榆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旅游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历史风情名镇、自然观光小镇、休闲度假小镇、美食文化小镇等的开发与建设,成为羊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发展契机。
四、升级“羊产业”、做强“羊”品牌的思路与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榆林市应跳出畜牧看畜牧,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羊,发展壮大羊肉、羊副产品和毛绒、羊皮加工产业,积极开发具有“农牧交错”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强“羊”品牌,实现“羊产业”的全面升级,形成以“羊产业”增加收入、带动经济、扩大就业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1.“大产业”战略促进“羊产业”升级
立足榆林市羊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转变传统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整合养殖、加工、销售、畜牧旅游等各个环节的资源,实施“大产业”战略,强化“羊产业”在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羊产业”的传统地位提升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旅游的新兴产业,作为一项大产业来抓,明晰发展定位,落实政策措施,集聚发展合力,统筹产、加、销协调发展,促进羊产业全面升级。认真研究养殖、加工、销售、畜牧旅游等行业的发展重点,制订“羊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细化扶持政策,从土地使用、科技推广、企业融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产品研发等多方面解决“羊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大宣传”格局提升“榆林羊”知名度
紧紧围绕“大产业”战略,整合宣传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企业联动的“大宣传”工作格局,加大“榆林羊”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榆林羊”的影响力。强化“大宣传”的工作思维,通过政企合作,精心策划,合力攻关,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榆林羊”,不断提高宣传覆盖面。增加“榆林羊”宣传的资金投入,借助农博会、洽谈会、展销会等平台,展示榆林特色羊产品,提升宣传效果。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争取中、省媒体的支持,采取受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和手段,积极拓展“榆林羊”的宣传阵地,有效地扩大“榆林羊”的社会参与度和认知度。
3.“大企业”建设发挥“领头羊”作用
从传统养羊向现代养羊转变,必须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专业化的路子。榆林市养羊业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推广规模养羊。根据现代养羊业的发展要求,结合榆林养羊业实际,今后的发展应以大型养殖企业(场)为龙头,以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为基础,以农户分散饲养为补充,形成“龙头企业+中小养殖场+散养户”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模式。构建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和投资保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标准化规模养殖中的示范作用,提高中小规模养殖场、散养户的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水平。加强对新从业主体引导和指导,培育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新型从业主体。强化“大企业”建设,鼓励龙头企业由养殖基地向生产、精深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向转变,深度挖掘放大产业优势,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领头羊”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羊产业”向纵深发展。
4.“大品牌”培育增强“榆林羊”核心竞争力
实现养羊大市向养羊强市跨越,关键在于加强品牌培育。以羊肉和毛绒加工为重点,依托“横山羊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轻纺工业资源优势,整合现有品牌资源,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驰名品牌。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肉类加工厂,提高肉类加工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使肉类产品从单一品种向多品种、由初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由大包装向小包装方向发展,培育羊肉加工主导品牌。开发羊骨、血、内脏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发展生化制药,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优质名牌产品。重振榆林传统轻纺工业,充分发挥“纺织新城”的产业集聚效应,打造羊毛防寒服、羊绒制品、工艺地毯、皮革制品等系列产品,瞄准国内、国际市场进行品牌经营,进一步增强“榆林羊”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建立溯源体系,强化责任追究,为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
5.“大旅游”东风助推“羊产业”繁荣发展
借助榆林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和成立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东风,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日趋迫切的转型升级需求,通过对“羊产业”观光休闲、感知体验、健身养生、传承文化等功能的拓展,将“羊产业”和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发展畜牧旅游业,培育“羊产业”和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挖掘养羊示范乡村“农牧交错”的特色文化、人文地理、民情风俗和奋斗历程,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丰富榆林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开发以铁锅炖羊肉为主的系列农家菜,带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餐饮住宿和配套产业的发展,努力提高“榆林羊”的经济社会效益。举办“榆林羊”文化旅游节,展示羊肉美食和丰富多彩的羊产品,进一步带动“羊产业”的繁荣发展。
撰稿:姜世忠 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