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优秀传统家训注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九条 重师友

游定夫[1]、杨中立[2]从伊川先生程颐[3]。一日,先生坐而瞑目,二子侍立不敢去。久之,乃顾谓曰:“二子尚在此乎?”退则门雪已深三尺矣。唐杜审言[4]与李峤[5]、崔融[6]、苏味道[7]友善,世号“心腹四友”。汉周举[8]言:数日不见黄叔度[9]则鄙吝之心复萌矣。一见黄叔度,令人不绵自煖。吕荥公名希哲[10],字原明,申国正献公[11]之长子也。正献公见焦先生千之[12]伯强,严毅方正,招延之,使教诸子诸生,小有过差。先生端坐,召与相对终日,竟夕不与之语。诸生恐惧畏伏先生,方略降辞色。时荥公年方十余岁,内则正献公教训之严,外则焦先生化导之笃,故公德器成就大异众人。公尝言:“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鲜矣!”

【注释】

[1]游定夫:(1053—1123),名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人。北宋著名理学家,创立廌山学派,学者称廌山先生。所著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文集》各一卷。

[2]杨中立:(1053—1135),名时,字中立。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将乐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

[3]程颐:(1033—1107),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与其兄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

[4]杜审言:(约645—约708),字必简,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初唐著名诗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

[5]李峤:(644—713),初唐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

[6]崔融:(653—706),唐初文学家。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人。谥号“文”。

[7]苏味道:(648—705),唐初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苏邱村)人。少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先后三度为相,深得武则天赏识。对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其诗作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

[8]周举:(105—149),字宣光,东汉汝南汝阳人。姿貌短陋,而博学洽闻,为儒者所宗,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从横周宣光。”

[9]黄叔度:(75—122),名宪字叔度,号征君。东汉著名贤士。慎阳(今河南正阳)人。出身贫贱,以学行见重于时。天下号曰徵君。生平事迹见《后汉书·黄宪传》。

[10]吕希哲:(1036—1114),字原明,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北宋著名教育家,学者称荥阳先生。少从焦千之、孙复、石介、胡瑗学;复从张载、程颢、程颐、王安石游。为学主张“不主一门,不私一说”。后人编有《吕氏杂志》《荥阳公说》。

[11]申国正献公:即吕公著(1018—1089),字晦叔,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学者,太尉吕夷简第三子。出任颍州通判时,与欧阳修结为讲学之友。历任龙图阁直学士、端明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等职,与司马光同心辅政,变熙宁新法。逝世后哲宗亲临致祭,赠太师、申国公,谥正献。在宋代学术史上,开启了吕学端绪。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五州录》《吕申公掌记》《吕正献集》《吕氏孝经要语》《葵亭集》等。

[12]焦千之:(? —1080),字伯强,北宋学者。原籍汝阴椒陂(今安徽阜南县焦陂镇),移居丹徒(今属江苏)。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就成为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知名人物。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知颍州,焦千之投其门下,专意于经术。吕公著为颍州通判,聘焦千之为家庭塾师,教其诸子。

【译文】

游酢、杨时师从伊川先生程颐。有一天,先生坐着打瞌睡,二人恭顺地站在旁边不敢离去。过了很久,先生才回头问道:“你们两个还在吗?”二人退出时,门外的积雪已深达三尺。唐初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关系亲密,互相敬慕,世称“心腹四友”。东汉周举说过:假如有一段时间不见黄叔度,那我粗鄙吝啬的心思就又萌生了。一见黄叔度,使人即使不穿衣服都觉着暖和。吕荥公名希哲,字原明,申国正献公的长子。正献公任颍州通判时,见焦千之先生严厉刚毅,品性正直,就延请他做家庭塾师,使其教诸子诸生。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一旦犯下小的过失或差错,先生就端坐讲席,召来犯错的学生并与之终日相对而视,整晚也不对他说一句话。直到诸生真的恐惧畏伏于先生的威严,先生脸上的表情、说话的语气才会略微舒缓一些。荥公当时年方十余岁,家庭之内有父亲正献公的严格训诫,家庭之外有焦先生的认真化导,所以荥公在道德修养与才识度量方面的成就远高于常人。荥公曾说:“一个人活在世上,若家庭之内无贤明的父兄,家庭之外无严明的师友,(这样的人)而能有所成就,真是太罕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