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政法英模风采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倾情于民的调解专家

“案结、事了、人和,这是党和人民对政法工作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只要矛盾纠纷有百分之一的化解希望,我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宁愿自己做蚂蚁腿、婆婆嘴,也绝不让老百姓伤心落泪!”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王建安同志1982年至2012年在基层法院度过了30个春秋,调解结案率连年在80%以上,且他办理的3000多件案件中,无一错案,是陕西省法院系统公认的调解专家。

未央区是国际化大都市西安的中心区,这片热土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时期,各种矛盾纠纷凸显,他在办理具体案件中能准确把握法、情、礼、度四者的辩证关系,努力使案件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他审理过这样一起赡养案件,85岁的老人杨某某,凡事喜欢论一个理,五年前曾因村务问题多次赴京上访。这次因父子纠纷,他将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儿子接他回新建楼房居住,这是一起典型的父子斗气官司。

经多次调解,儿子才勉强答应让老人回新建楼房居住,但老人不同意,他说:“我告的是接回居住,他不来接,我就不回!”儿子比父亲更加倔强:“不回来拉倒,我坚决不接。”

通过多次走访,王建安发现老人与儿媳矛盾并不大,便动员其儿媳来法庭接老人回家居住,没想到又遭到老人拒绝,他说:“我告的是儿子,儿媳妇来接,不符合我的诉讼请求。”倔强的父子互不相让,使调解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为妥善处理此事,王建安同志请教了心理专家并进行了细心观察,终于找到了他们解决纠纷的心理平衡点,促使双方达成了儿子迎接父亲回家的协议。

按照协议,王建安同志将老人亲自送回家,其儿子在家门口迎接,并主动承担案件的诉讼费,原、被告当时皆大欢喜。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一上班,老人又怒气冲冲地来到法庭对他说:“王庭长,俗话说官断一张纸,我老汉这场官司到底是胜了,还是败了?”面对倔强的老人,他想,老人要求儿子将他接回居住这一请求,因依法不能判决支持和执行,先后11次上门劝导、16次法庭调解,但现在,案件仿佛又由终点回到了起点。

为了不让老人伤心,满足老人讨个书面说法的愿望,他向当事人送达了一份没有执行内容的民事调解书,主要内容是:本案经法院主持调解,原、被告自愿达成的迎接协议,本院予以确认,特别注明已履行。

老人这次被彻底感化了,特意向法庭送来了一块饱含真情的牌匾。牌匾内容是:我老汉,八十五,养儿男,真辛苦;〇八年,逢拆迁,暂时栖身住外边;父在外,应回还,要回家,难上难;找村组,无法管,才到法院冤喊;众法官,协同办,数名公仆下乡间,左手扶,右手搀,送老汉,回家园;法为民,解倒悬,人民拥护千万年。

王建安同志把工作当事业干,在维稳信访工作中,坚持把群众合理的诉求解决到位,一时无法解决的解释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对无理缠诉、违法的行为依法处理到位,坚持依法办理。

2013年,长安区丁白村60多岁的农民薛某某因一桩诉讼的案子无证据而败诉后,心里总觉得不服,便采取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大门外拉横幅、架设高音喇叭等过激方式进行缠诉,有关方面一时无化解良策。

时任未央区政法委副书记、维稳办主任的王建安同志接到西安市委政法委通知后,立即带上区政法委两名干部前往西安市中级法院。

到达现场后,首先对当事人这种错误做法进行了严厉批评,责令收起横幅、喇叭,将其劝离。

第三天,王建安同志邀请李建利等几位化解矛盾纠纷志愿者耐心听取了信访者的倾诉,这些志愿者是王建安同志在工作中由信访人转化而来的,他们懂得信访者心理,相互容易沟通。

交流开始并不顺畅,信访人败诉,对立情绪很大,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先后在政法委和薛某某家中与他进行了十余次倾心交流,慢慢拉近了彼此心灵与心灵的距离。有一次王建安同志坐在老薛家里拉家常,薛某某长叹一口气说:“我是个农民,这么多年上访把日子过烂了,我再婚的妻子带来了一个男娃,考上了大学,你能不能借给我3000块钱,让我给娃交学费。”

王建安便让司机去银行从他的工资卡里取出了3000元递给薛某某,对他说:“老兄,这些钱你拿上,先让娃娃上学用,以后有什么困难就给兄弟说。我家也在农村,了解咱农民的困难,但你不能再用这些歪办法上访,你现在的做法对大家都不好。”

他的妻子深受感动地说:“王书记,娃他爸这几年上访没往家里拿一分钱,再继续闹下去,这日子就没法过了。”薛某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薛某某当时泪水在眼中打转转,拉着他的手说:“好兄弟,我遇到了好人,今后再也不会到中院门前胡闹了,我对儿子讲,要向你学,多做善事。”

薛某某当场写下了保证书,表示今后不再胡折腾。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建安同志的言行,感动了这位60多岁的信访群众,终于将这一起棘手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引入了依法处置的渠道。

王建安同志认为,只要把老百姓的事用心办,群众就信任你,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事,正是这种带着责任去排忧,怀着感情去调解的精神,化解了许多一般人认为不能调和的矛盾纠纷。王建安连续八年被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优秀调解法官。

三桥街道罗某某、李某某等12户村民,因土地承包与村组发生矛盾,他们连续八年到省进京集体上访,有关部门在多次处理没有结果的情况下,让王建安同志调处。他接受任务后,认真倾听信访人陈述,将信访问题进行分析,在第一时间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解决了上访人的一些实际困难,接着与信访人进行了数十次推心置腹的沟通交流,上访人看着他们办的一桩桩实事,慢慢打开了心结,从心里把王建安当朋友,主动放弃了无法实现的要求,并写出息诉罢访承诺书,使这起延续了八年的集体上访案件,得到了妥善化解。

春节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年近七旬的罗大娘按照农村走亲戚的风俗,冒着严寒送来她亲手制作的十个包子和鲜花。

罗大娘送包子可没少费心思,她将刚出笼的热包子,放在馍篮子里,用一件棉大衣紧紧地捂着,一路小跑赶到单位,将一个个热腾腾的包子递到干警手中,高兴地说:“我今天,是来走亲戚的,你们尝尝,看我做的包子香不香?”

吃着香喷喷的包子,王建安和他的干警们仿佛置身于当年井冈山人民十送红军的场景之中。

信访人李某某、罗某某、赵某某不仅不再上访,还自2013年春节以后,每个星期二到单位,现身说法,义务协助化解矛盾纠纷,成为不拿工资的特邀调解员。这奖那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多年来,王建安在政法工作中,采取法、情、理交融的工作方法,交了不少百姓朋友,化解了许多矛盾纠纷,群众将一面“真情化解千千结,春风化雨润民心”的锦旗送到单位,他非常感动,认为自己只是尽了一位政法工作者应尽的政治责任,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可老百姓给了他这么大的褒奖。他暗暗下定决心,要更加努力工作,回报人民群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