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也是在这一年,1961年。
从省城西安出发的一行人风尘仆仆地到了离西安一千多里之遥的陕北一个小村庄:榆林地区米脂县高西沟。带队的是一个瘦瘦高高、长着国字脸的老干部,他就是国务院前副秘书长、时任陕西省省委常委、省政协副主席的常黎夫。这支由常黎夫和时任陕西省委办公厅主任杜鲁公带队的工作组到高西沟来的使命,是要在这个当时还叫作“高庙山公社高西沟大队”的村子调研和试行《农村人民公社条例》,简称“六十条”。我们不去说“六十条”所形成的后来统治了中国几十年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的功过是非,单说常黎夫等一行人到了高西沟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刚刚离开大城市西安满街菜色、颜面浮肿的人群,常副秘书长在高西沟见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村口欢迎他的村民不说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但至少身板结实,健健康康,精精神神;大姑娘小媳妇、老汉老婆,包括满地跑的孩子没有一个看上去面黄肌瘦和一副饥饿所造成的羸弱样子。乡亲们显得欢天喜地。那是只有“丰衣足食”才能带给人们的不需伪装和伪造的幸福与欢乐的模样,只有肚子里有着足够的食物才能有的喜庆模样。虽然没有十足陕北风情的唢呐和秧歌,工作组一行十几人还是被欢乐的村民热情洋溢地迎进了他们村,住进了高西沟大队队部几孔不错的窑洞里。
20世纪60年代高西沟梯田(贺国建 摄)
次日清晨,山谷间岚气氤氲,在和煦的春风里,工作组成员像撩开新娘娇羞的面纱一样,在缥缥缈缈的淡色青晕里第一次瞥见了这个小山村的真容。谷子高粱、大豆小豆,农作物苗儿青青,茁茁壮壮层层叠翠地铺展在他们目力所及的沟沟壑壑。近看,株株行距纹丝不乱,不像是人撒种种在地里,倒像是巧媳妇一针一线描画在绣匾上。好庄稼!没有谁会怀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高西沟人又会是一个好年景、丰收年。
而且,和他们看到的赤目遍野、顶着光秃秃黄盖帽儿的黄土高原其他村庄不一样,高西沟山上有树,坡上有草,还稀罕地有着绿汪汪的葡萄藤、开着粉嘟嘟小花儿的苹果树。羊群像白云飘落山间一般,在唱着信天游的拦羊汉高亢的歌声里满坡撒欢儿,间或有驴子“咴咴”的叫声,有老牛“哞哞”的低沉的吼声……
晚年的常黎夫
高西沟给人的感觉不像是真实的。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工作组成员会以为是谁编出来的童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