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5.0:自金融+区块链票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4 核心企业推进产融服务的动力机制

供应链金融的逻辑起点是核心企业主导客户价值的实现,核心企业的信用(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与守信)是链内多数中小企业的信用之锚。而上游企业的动产为复杂场景下的非标准化、缺少流动性的资产,只有依托核心企业的参与(参与方式和参与深度),这类资产的质量才能得到大幅的提升,从而被融资机构认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已发展到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的智慧供应链新阶段。核心企业在这个系统化的组织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通过实现客户价值最终创造全链企业的利润,这一目标或模式对于所有节点企业具有共同性、向心力和凝聚力。

核心企业参与主导供应链金融实现对资产的增信,从而为供应链创造丰富的金融工具和融资服务。反过来,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丰富化可以优化核心企业主导下的产业生态,为推进创新和实现长远战略目标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核心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的深度依次为不参与、认可、保证、担保、自金融。

核心企业参与甚至主导供应链金融最直接的目标在于降低节点企业的融资成本,最终提升供应链竞争力,而长期目标则是为供应链创造丰富的融资场景,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为实现核心企业的战略目标、维持创新活力具有极大的战略价值。

核心企业丰富供应链金融生态的动力机制,主要基于以下目标或动机。

1.改进交易关系、提高供应质量

在链式交易中,上游企业的经营成本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与下游企业的交易关系、供货质量。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成本与上游任何一家参与供应的节点企业都密切相关,且这一相关性并不会直接、即时地体现出来。核心企业主导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以战略采购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供应不但要满足传统的购买低价、优质的产品或服务等基本要求,同时还要保证核心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满足核心企业的制造模式、市场营销模式等需求。在持续创新的压力下,供应链管理与运营水平直接决定商业模式创新的成败。核心企业从全链角度来规划供应关系,是目前众多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

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从传统以“价值竞争”的采购管理职能演变为战略职能。通过实施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战略采购成为提升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而非传统的采购价格最优策略。在技术创新日益频繁和产业跨界竞争的环境下,多数行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核心企业在产品、技术和市场领域要维持竞争优势与行业地位,需要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进行更多基于价值的合作,通过战略采购降低总体拥有成本、整合分销网络能力并形成良好的生态关系,成为领先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而核心企业为形成这一良好生态关系所进行丰富供应链金融生态的努力,意在降低全链资金成本、补强重要节点企业的战略关系、为创新战略提供创新的金融支持等。

核心企业通常采用的战略包括同步采购、全球采购、平台战略等。例如发达国家早在本世纪初,就基本完成供应关系的战略化。国外各大汽车集团采取减少平台,提高零部件通用化程度,进行总量合并,从而实现规模经济的战略。通过将开发和制造工艺转移给供应商,可以缩短整车的开发周期,核心企业减少汽车投入市场所需的成本。

可见,核心企业要实现上游企业的高质量供应,必须协同上游企业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改进,其中资金流要求核心企业为上游创造更为丰富的金融服务,甚至可认为是核心企业的责任之所在。

2.构建创新导向的供应链愿景

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下,创新型资源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求在以价值为基础的采购中实现创新战略的目标,如整合全球先进技术、新产品、新材料、资源等,从而创新产品价值与客户体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的关系进一步体现为开放、共赢、共生。共同创造价值的关系要求以公平公正为基础来构建新型的战略关系,互利互惠、共享价值等理念将是供应链管理新的视角。

超强竞争理论认为,今天的企业处在超强竞争的环境下,一家企业不能建立起永恒的竞争优势(因为每次的企业互动都会改变竞争的本质),只能是一种优势迅速崛起并迅速消失,而所谓的优势只能通过一连串短暂的行动来建立一系列暂时的竞争优势,而每一个行动又必须结合竞争对手的特点来策划和评判,从而使公司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竞争优势。超强竞争使得核心企业的经营模式必须多样化并频繁创新,如敏捷制造、按单定制、大规模定制等模式,而目前我国产业领域正在发生的基于“互联网+”的B2B电子商务、新零售、产业路由器,以及由区块链技术所带动的金融创新和非金融领域的创新,极大地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

传统型核心企业在市场频繁创新的环境下,感受到极大的创新压力,而传统型核企业常常缺乏足够的创新基因,必须向供应商、分销商、供应链服务外包商及物流外包商等寻求更多的合作,整合供应商的资源,以创新的商业模式来获得竞争优势。创新的整合除信息化、跨企业重组流程、消除流程上的浪费等以外,其他更高层次的合作包括参与市场调查、产品设计、渠道整合、金融创新等,这正是供应链竞争朝着更高级的形态进行演化。全链的整合包括供应商和核心企业的战略目标整合、市场部门与供应链管理的整合、财务部门与采购部门的整合等。

总之,核心企业要实现基于创新的供应链愿景,必须协同全链进行技术、质量、配送和成本方面的改进,进而为全链创造丰富的金融工具与服务,成为核心企业理所当然要做的事情。

3.改进产业链协同效应

通过以金融服务来实现产业链的数字化水平,使得交易上链,逐步改进协同效应。区块链对于产业链上的信用生态改进具有巨大的作用,例如记账与智能合约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违约和欺诈。特别是交易行为基于智能合约的,有力保障了分账金额的准确性,减少争议和信用成本,有助于增强成员诚信意识,营造信用环境。提高产业链的协同能力,加强对供应商的管控力度,对于核心企业非常重要。区块链建立的分布式记账,可明显减少对账成本,实现信息公开、透明,使多方的检查和审计更为简便,有利于各参与方的利益。

2.4.1 核心企业是链内企业之间借贷风险管理的关键

制造业中的小微企业在实践中,为缓解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基于熟人关系下的“抱团取暖”也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对策,属于民间融资的范围。近年来,地理位置上相近、有资金富余的企业之间,通过民间中介组织、商会、行业协会、供应关系等,以一定的利率进行非银机构的借贷行为,逐步显示出较好的金融效果。

近年来,受制于整体经济形势的变化等多种因素,民间融资频繁出现债务不能清偿、债务人失踪、小微企业倒闭、非法讨债等事件,形成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影响。目前,出借人呈多元化的趋势,涉及投资公司、咨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担保公司等,以民间借贷形式获得高息回报。在这类融资关系中,借贷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弱,经营风险高,常因资金链断裂而暴发风险,是企业间借贷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

企业间借款的关键在于如何评价主体信用、识别风险与控制风险。在供应链场景中,依据核心企业来获得交易真实性和主体信用的全面信息,是在供应链内开展企业融资较为理想的方案。在供应链中,民间融资的常见形式为商业信用(如赊销),依托供应链的交易关系而展开。对于供应链内资金富足的企业,企业间融资对于提高闲置资金的运营效率十分重要。另外,企业间融资的灵活,可以有效弥补正规金融机构灵活性不足的问题,起到有效分散正规金融风险的作用。

在供应链内的企业对于该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具有较强的专业判断力,对于交易对手已经有多年打交道的经验,企业家之间存在私人关系,企业间融资相比于商业银行信贷有着明显的信息优势和行业经验。以赊销(商业信用)为例,在供应链中企业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借贷方的运营信息,一旦出现预警事件或违约风险,链内企业的反应速度也会快于商业银行,从而有利于对风险的控制。

供应链金融强调单一主体的融资关系和正规金融服务,包括核心企业与银行的借贷、银行与节点企业、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等。而链内企业的借贷创新,则更能适应现代企业的战略与运营需要,真正实现金融创新对产业转型的支撑作用。

核心企业对于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在于引导企业间融资进入合理化、正规化、合法化的模式,并实施高水平的风险管理。

2.4.2 核心企业因金融创新而获得经济回报

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由规模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大型企业的经营压力日益加大,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利润呈现下降趋势。所以,在这一较为被动的经营压力下,企业通过参与金融服务来获得相对较高的回报或以此种方式来增加收益,对于企业减轻生存压力较有为利。

非金融企业开展金融服务包括支付交易、投资增值、信贷融资和增值服务四种模式。其中增值服务包括信息服务、数据服务、系统服务等,主要通过利用经营或金融活动所掌握的数据、信息、基础技术为金融或经营活动提供支持。非金融企业开展金融服务市场潜力巨大,未来数年都将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目前金融企业对于服务于小微企业仍然存在诸多“瓶颈”问题。理论研究证明,不能寄希望于政策的改变和银行业务的改变来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针对强烈的产业转型的势头,金融模式的变革带来丰富的金融服务体系,与核心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谋而合,促使核心企业认真思考如何将金融创新与创新战略紧密地结合,形成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核心企业的决策者应当从经济回报与战略实施两个视角来考虑金融创新问题。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是互相依赖的共生关系,创新战略需要依赖节点企业来实现,也需要建立联盟式的良好关系。而核心企业参与金融创新服务,将成本更低廉的资金流穿透到各级节点,通过对供应链“四流”(物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的掌控来对节点企业的信用行为进行预警。核心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资金的定价权,可以获取高于主营业务的金融收益,进而优化核心企业的财务报表,最终在资本市场获得更高回报,是说服核心企业参与金融创新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