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贡献人类共同价值
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中国一贯主张的不论国家大小、国力强弱、发展先后,都要尊重彼此发展道路、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理念,反映了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发展阶段性的基础上,能够为全世界所接受、超越差异和冲突的人类共同利益,是国际社会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在当今世界,“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是这不过是凸显了构建人类共同价值的必要性。归根到底,“‘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274]
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理念基础,是中国与当今时代的共鸣点,是中国向世界贡献出的智慧结晶。人类共同价值也反映了世界文明的最新成果,它们是涵养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后者需要不断吸收前者的精华,在交流、碰撞、融合中持续自我完善、创新和发展,让中国的发展更加契合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正所谓“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人类共同价值与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其提出始终着眼于“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275]
第一节 中国外交的价值追求
2015年9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76]习近平主席关于“人类共同价值”的全新论述有力地呼应了联合国关于全人类七点共同基本价值的倡议,旗帜鲜明地宣示了中国承认并致力于维护和推广为全人类所广泛接受、尊重和追求的一系列基本信念、原则与规范,高屋建瓴地总结了中国外交的价值追求。
人类共同价值的提法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反映了对全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承接,彰显了中国经验与世界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人类价值的辩证统一,获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支持。应当认识到,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球化时代构建价值话语体系、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突破,有力地应对了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人类价值研究领域“失语”“失踪”和“失声”的问题。借助人类共同价值这一概念,中国将站在全人类的道义制高点上,更好地向全世界说明中国外交的价值追求,更为顺畅地实现这些尚待完成的宏伟目标。
一 人类共同价值是当代中国价值的全球传播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至今,深厚的道义感与责任感一直贯穿于中国外交实践当中。中国历来坚决反对,也从未奉行过以极端民族主义利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准则的所谓“现实主义”外交,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内涵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是对中国长期以来在国际政治活动中所坚持的价值原则的精确提炼。人类共同价值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体现了对“和为贵”“天下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新中国外交原则的传承和弘扬。[277]
提出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将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价值理念提炼和升华到全人类高度的伟大尝试,是建立在观照和顺应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精神需求的基础上的、拥有鲜明中国风格的全球传播。这一中国表述与抽象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之间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体现了价值追求的民族性、历史性,以及价值排列的差异性。中国提出的人类共同价值与联合国及其他国家提出的同类主张在形式上各有侧重,但是在实质上紧密联系、并行不悖,两者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提出人类共同价值实际上是当代中国向全球传播自身价值的尝试。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是对中国发展经验的发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炼,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另一方面,“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278]中国提出的人类共同价值既有中华底蕴,又具时代活力;既在中国深入人心,广为接受,又呼应了世界与时代的要求,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
在传统文化上,中国提出的人类共同价值吸收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古代中华文明的优秀理念。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人类共同价值对中国而言绝非舶来物,相反“对和平、正义、自由的追求深深根植于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279]当前中国提出人类共同价值,积极塑造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民主为价值导向的新型国际秩序,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的进一步发展,遵循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的要求。倡导和宣传人类共同价值,也是在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理念,增强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80]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营造公道正义的安全环境,坚持“结伴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这些经验同样为人类共同价值的形成做出了宝贵贡献。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让中国抓住了国际环境中所蕴含的机遇,实现了自身的繁荣和发展,还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各国的共同繁荣。中国的发展经验雄辩地证明,只要坚持符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和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创造出繁荣开放、包容互惠的发展局面,让世界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整体。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概括,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与世界文明的辩证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与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进行交流、碰撞,并在融合中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才能得以充实、提升和完善”。“不了解、吸纳和提升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与人类文明发展产生断裂,就不能融入世界潮流。”[281]人类共同价值是诞生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具有更人道、更进步、更全面的理念特征,发展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也是要突破资本主义国家观念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束缚,通向满足人类共同价值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共同价值吸收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中最易于被全世界所接受的内容,蕴含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制度在价值理念上的优越性和感召力。
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是中国“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杰出典范。[282]它既阐释了紧扣时代主题的中国关注,又宣传了中华文化所积淀的深沉精神追求和突出文化优势,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深厚人文关怀和深刻现实基础。这一提法全面地提炼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取向,有力地实现了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不仅有助于让世界理解中国,还向全世界贡献了中国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刻思考。
人类共同价值凸显了中国在人类普遍价值追求上的独特思考和卓越贡献。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所主张的人类共同价值与国内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为表里,共同致力于为世界人民提供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发展经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长期以来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但是在如何理解、如何实现这些价值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答案。在这些不同答案中,中国对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解具有相当程度的包容性和现实性,兼顾了价值原则及其社会条件,实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价值追求的统一,有益地指明了当今指导国际交往和全球治理的理念发展方向。
二 人类共同价值是全球价值理念的中国表述
提出人类共同价值表明中国是国际社会寻求人类共同价值的积极参与者,是发展和完善联合国价值原则的有力贡献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传统价值,中国坚持和践行的外交原则和发展理念,都借助人类共同价值这一媒介与全球价值理念产生了有机联系。这一提法除了旨在向世界贡献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契合时代的发展经验和积极进步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输出”之外,也展现出了中国在顺应世界潮流、遵循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原则、积极吸收全人类文明发展成果上的决心,同样有“输入”的一面。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绝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对于世界文明成果,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83]中国之所以能够提出人类共同价值,也正是建立在吸收世界文明精华的基础之上。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正是中国理解和接受世界人民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并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后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绝不是要与世界文明对立起来,而是要容纳、吸收、协调、发展这些普遍追求。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绝不可能偏离人类的普遍价值,人类共同价值也正是全球价值理念的中国表述。
在国家交往层面,作为崛起中的政治和经济大国,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国际多边和全球治理机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不论是自身的发展,还是全球秩序和治理体系的革新与进步,都需要世界各国的互相配合、共同参与,不可能以一国之力单独应对。要想获得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就需要积极发掘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代治理理念与世界和时代的共鸣点,照顾到绝大多数国家的价值追求,争取它们的接受与认可。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向导,是中国外交必不可少的指南。
在社会交往层面,中国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全球交往在广度、深度和频率上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远远无法涵盖中国与世界的全部交往。在这一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交往中,人类共同价值能够为中国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一套能与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民交往与合作的共同规范,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与信任,减少误解和猜疑。与国家间交往相比,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间的交往要更全面、更立体,也更加持久。民相亲是国相交的深厚基础和坚实纽带,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社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是中国外交必不可少的保障。
作为中国外交的内在基础,中国的政治发展也同样得到了全球价值理念的启发和引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等概念提法虽然并非全部源于中国,但是均已成为中国社会普遍接受的重要社会与政治价值。一旦偏离这些价值,就不能满足国家和公民的需要和追求,中国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就会遭到破坏,就会面临失去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危险。人类共同价值是全球价值理念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前者源于后者,并在吸收人类优秀价值的同时,侧重于容纳和调和不同需求和价值间的冲突,以包容促进发展与进步。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社会的共识,是中国外交必不可少的基石。
人类共同价值是全球价值理念的中国表述,习近平主席在外交活动中高度重视在尊重普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他在多个国际场合身体力行,致力于以中国的特有表述来推广人类共同价值所支持的诸多理念。2014年9月,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他提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鼓励各国交流互鉴;[284]2014年9月,他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呼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出各国应当走共同繁荣之路;[285]2015年4月,他在巴基斯坦议会发表演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阐述了中国一诺千金的外交原则;[286]2015年11月,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表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点明了中国不惧误解、虚心交流的对外交往立场;[287]2016年9月,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他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小智治事、大智治制”的口号,向世界强调了制度化、规则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88]习近平主席将富有中国特色的表述与具有普遍吸引力的全球价值观结合起来,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外交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第二节 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关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是所有人权和价值追求的基础。正所谓“没有和平,何谈人权?没有安全,何谈尊严?没有稳定,何谈自由?”止戈化武、讲信修睦是促进和保护一切人类价值的必要环境基础。发展和繁荣也同样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为实现各项人权提供了基本物质条件。[289]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只有和平与发展得到保障,才谈得上实现公平、正义、自由和民主等一系列价值目标。维护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也就成了中国外交的首要价值取向,而合作共赢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当今世界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但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也更加强劲。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承诺:“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290]中国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的方针,为促进全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一 和平与发展是中国的基本价值
当今世界是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当今人类也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全球发展不平衡等不确定因素持续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干涉主义、非传统安全和全球性挑战也不时浮现,战争和动荡依然在全世界散布着灾难和不幸。但是,这些动荡的存在恰恰说明了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在挑战面前,中国认为当前世界的基本现实是“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291]。不畏浮云遮望眼,这些积极现象说明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追求依然是推动世界格局演变的基本动力,和平与发展正在汇集越来越多的价值共识,维护和平发展的力量也在不断增长。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和价值追求,两者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292]只有保障和平,才能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只有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保障国家内和国家间的和平。正所谓“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293]损害和平的发展与缺少发展的和平,都是不可持续的,都不符合世界人民的愿望,也都不是真正的和平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在人类已经拥有远较以往丰富的社会财富、远较以往先进的科学技术、远较以往密切的国际联系的当今时代,维持和平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认清时代的潮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294]。
与单纯呼吁和平不同,中国更重视通过合理的发展模式为和平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中国倡导的发展是包容发展、共同发展,主张“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完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295]这一发展模式强调富国和穷国、富人与穷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种发展不能是孤立的发展,更不能是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发展,后者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最终会威胁到自身、地区和世界的和平,损害所有相关国家的发展。中国提倡,各国应当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其他国家的发展,“不能把世界长期发展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世界各国应当顺应时代潮流,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构建持久和平,实现持续发展。[296]
和平、发展是最为强劲的时代潮流,合作、共赢是日益明显的全球趋势。各国应当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类复杂问题与严峻挑战,扩大彼此间的利益交汇。在理解各国发展水平差异,尊重各国对发展模式、发展方式的选择的基础上,共同承担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责任。在世界性挑战面前,中国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世界发展的推动者,正在并始终积极贡献自身力量,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推向新的高峰。
二 和平与发展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在当今世界,伴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外部世界日益关注中国是否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在这一历史的转折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宣示“中国繁荣昌盛是趋势所在,但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强调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297]这有力地回击了“中国威胁论”,坚定了世界各国对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信心。“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本质要求中国必须坚持和平与发展道路,才能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一直致力于与周边国家的和平交往,奉行的是与侵略扩张、对外殖民完全相左的和平理念,倡导和而不同、和谐共处。历史上的中国不仅反对侵略主义的开疆拓土,也不赞成对他国内政的无端干预,提倡“礼不往教”,向来尊重其他国家的民族理念和发展道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遭受列强的长期侵略和欺凌,但是中国人民从中学到的不是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而是更加坚定了阻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决心,甚至以德报怨,慷慨大度地化解历史矛盾。中国历来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战火频频、兵燹不断、内外战乱和外敌入侵循环发生”的近代历史“给中国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这反过来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29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实践证明,和平发展是中国基于自身国情、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做出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首先,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面貌,显著增强了综合国力,大幅改善了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的关系,成了全球化时代的主要受益者,这证明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其次,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还带动了周边和世界各国的发展,维护了地区和世界和平,符合周边国家利益,符合世界各国利益,最终也保障了中国自身的持续稳定与繁荣。最后,中国当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高13亿人的生活水平还需要中国付出艰苦奋斗和长期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聚精会神搞建设,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个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299]要想创造和维护这两个基本条件,就必须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提供更多的机遇,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条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中国将更紧密地与周边和世界各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更加需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塑造繁荣的国际经济。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也需要世界向中国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遇,更需要维持和平、稳定、合作的国际环境。因此,“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300]中国将更加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向世界更多地分享自身的发展成果,推动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
第三节 公平与正义
公平、正义是所有人类共同追求的基本社会价值观,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对于什么是公平和正义却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在21世纪的国际政治当中,追求公平与正义就是要打造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坚持道义为先、先义后利的国家交往原则。在各国之间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以公平与正义推动国际政治的真正社会化,在各国之间结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牢固纽带,这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广泛共识。
一 创造公正平等的国际环境
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和规则历来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了维护世界的普遍和平与广泛繁荣,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推动整体国际环境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积极倡导的公平主要有公正和平等两个层面的含义。公正是指要突破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反对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反对一部分国家富裕、一部分国家贫穷的旧秩序。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要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兼顾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合理需求。平等则是指所有国家无论大小强弱,一律享有平等的主权与国际地位,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调不同国家应当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协商合作。
公正的国际秩序要求在安全上打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反对穷兵黩武的霸道做法;要求在经济上塑造包容发展、“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规范格局”,反对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不可持续的世界发展格局,综合利用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习近平主席敦促各国应充分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301]打造公正的国际新秩序要求各国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应当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各国“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不论是在安全、经济还是其他事务上,各国都应当把世界塑造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302]
平等的国际关系要求在国际事务中严格遵循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主权平等原则。这一平等有两层含义:第一,各国的主权平等意味着“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体现在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内政不容干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上,这也是自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来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一贯立场。第二,平等不仅意味着国际法律地位上的对等,“还应该体现在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当得到维护,体现在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应当受到尊重”[303]。这种道义上的互相尊重是更深层次的平等。
这种尊重应当体现在国际事务的方方面面:各国不仅应当拥有平等的法律权利,还应当在价值和文化上被平等看待、平等尊重。在处理国际事务,尤其是彼此间的分歧时,各国应当是互相协商、平等对待的伙伴关系,而不是“先进与落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304]中国主张以最全面的方式来理解国家间一律平等,以最严格的标准来指导国家间的平等合作。
此外,中国还特别强调各国应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安全和发展问题,在互助合作中参与全球治理、实现普遍的发展与进步,以在实质上保障各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平等权利地位。为此,中国一方面主张“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另一方面则呼吁“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305]无论是在周边经济走廊建设中,还是“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其他诸多合作机制内,中国都高度重视周边各国的平等参与,在适当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切实利益的基础上共同承担发展的责任,共同谋划发展蓝图,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这是中国践行自身价值理念的高度体现。
二 坚持道义为先的交往原则
在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同时,中国还对自身外交提出了更高的价值要求,即在国与国交往中坚持道义为先的原则,践行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相兼、义利并举,义重于利、先义后利,甚至是舍利取义。这一原则尤其适用于中国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要始终“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上相互支持”,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诉求和共同利益。[306]
中国倡导的“义”有四个层次的内涵。首先要“讲信义”,即在对外交往中恪守承诺,绝不说一套做一套,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只要是中方做出的承诺,就一定会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绝不会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其次要“重情义”,即要充分考虑和维护中国和广大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历史感情与联系,“绝不会因为中国自身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而发生变化”,[307]绝不会嫌贫爱富、损人利己,永远做它们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再次是“扬正义”,中国决心打破国强必霸的传统逻辑,不走侵略扩张的老路,而是着力维护世界各国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积极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始终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坚持原则,仗义执言。最后是要“树道义”,中方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对于分歧和争议,中国都将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308]
在丰富“义”的概念内涵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利”同样有新论述。他指出中国所说的“利”是互利共赢,不是狭隘、片面的中国国家利益。“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而是要“立足全局、放眼长远,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309]中国绝不走殖民扩张的老路,绝不会效仿唯利是图的做法,也不会在对外交往中只考虑实现自己的一己之私。中国愿意与所有国家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在追求中国自身的合法权益时,也会更多地考虑到其他国家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要,确保双赢、共赢、多赢。中国主张用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国家利益,从全面、长期、公正的视角出发处理利益关系。“只有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任何国家的片面繁荣都是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甚至会引发危机。秉持道义为先的交往原则,就要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310]。中国认为,一国的国家利益与全世界的共同利益息息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国家能够在全球化时代独自发展。这一抓住时代特征的世界观正是践行正确义利观的认识基础。
坚持道义为先体现了中国外交对正义价值的不懈追求。这一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内的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进步理念,是与世界各国交往的重要指南,是中国外交在新时期中的一面旗帜。相对于强调主权平等、领土完整与不干涉内政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道义为先的原则强调更积极地承担国际责任、贡献中国力量,向合作伙伴更多地分享发展成果。这一变化鲜明反映了中国自身经济力量和综合国力在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增长,也突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显著特征。
第四节 民主与自由
民主与自由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重要政治价值,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和发展程度的差异,不同国家人民不仅对于民主和自由内涵的认识有所区别,其实践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中国认为,民主的本质就是找到全社会意愿和需求的最大公约数,保证政治生活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不在于某种特定的制度形式。在国际政治领域同样也应当应用民主原则,让世界各国平等、普遍地参与到世界事务中来。同样,自由是社会全体的自由,而非仅仅是个人的、孤立的自由,只有整个社会的权利都得到保障,才能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只有维护世界和平和主权独立,才能真正保障各国公民的社会权利,实现普遍自由。
一 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这一制度的民主性体现在以民主制度、民主形式、民主手段来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名非天造,必从其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判断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311]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312]。比较而言,中国的民主实践不仅包含了西方民主中人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成分,还更有力地保障了民主参政的实质权利。中国民主政治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说明,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民主政治模式,走什么样的民主发展道路,必须与一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正所谓“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313]尊重各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式,是尊重和促进民主价值的最直接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说明,中国实行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与一些套用西式民主结果却动荡不安、发展缓慢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无疑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更具实质上的民主性。中国民主制度的关键就在于将政治民主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致力于建设协商民主而非竞争性民主,更好地汇聚了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更大程度地汇集了最广泛的人民力量,最终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民主实践说明,协商一致、共同参与是民主制度的力量所在。相应的,推广民主价值、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点应当是保障世界各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平等和充分参与。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倡导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主张“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314]。国际社会的全体成员都应当共同遵守这一国际事务中的民主化原则。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应当拥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同时,各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民主权利应当得到实质保障。反之,任何国家都不应享有特权或者特殊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垄断国际事务的想法是落后于时代的,垄断国际事务的行动也肯定是不能成功的”。为了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中国提倡国际关系的法制化和合理化。前者要求“用统一适用的规则来明是非、促和平、谋发展”,“适用法律不能有双重标准”,“反对以法治之名行侵害他国正当权益、破坏和平稳定之实”;后者则要求国际机制要适应国际力量的新变化和国际形势的新发展,“体现各方关切和诉求,更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315]
中国主张各国应当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参与国际事务,“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316]在积极贡献本国智慧和力量的同时,各国应奉行协商一致、友好共处的精神,不挑起、不激化与其他国家的矛盾,不强迫其他国家采纳某一观点或者立场,共同寻求和谋划国际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代表最广大国家利益的联合国的作用,坚决反对少数国家独断专行,推行双重标准,破坏国际民主。中国强调,国际社会中的民主价值必须体现在协商一致的民主原则上,决不存在干涉他国、强迫他国、危害他国的民主。
二 尊重各国主权、保障人民自由
自由不仅是全人类普遍向往、拥有强大号召力的价值追求,人的彻底自由与全面解放更是共产主义思想自诞生以来所一直致力于实现的重要理念。虽然在任何社会,自由都是相对的,都是受到一定规则约束的,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自由本身的价值。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始终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合理化,将人类从物质匮乏和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最终通过“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因此,维护和保障人民的自由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外交的内在要求和题中之义。
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其内核是保障人民的正当权利不受侵害,体现在对各类人权的尊重、保护和促进。自由与人权是紧密关联的两个概念,保障人权的核心就是维护人民相对于自然与权力的自由。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317]中国对自由的重视体现在对自由的根本保障上,即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增强每个人摆脱自然和权力束缚的能力,确保社会发展真正有助于人类走向自我实现。因此,中国主张自由不应当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还必须是真正能够被主张、被追索、被实现的权利,必须拥有充足的现实保障。反之,缺少社会条件保障的自由只是欺骗性的伪自由。
自由不是凭空实现的,必须拥有现实的社会发展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在国际政治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国家的主权独立。“主权平等是促进和保护人权的根本,主权平等是当代国际关系最重要的准则,也是国际人权法和联合国人权工作的基本原则。”在保护人权,促进自由时,各国“不能把人权政治化,不能借人权干涉内政,更不能搞政权更迭”。“将自身价值观和人权发展模式强加于人,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甚至发动战争,只会造成混乱,导致打开潘多拉盒式的持久动荡。”[318]只有切实尊重各国的主权独立,才有可能实现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才有各国人民自由权利的条件。中国致力于促进的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自由,而不是在国际社会中肆意妄为的所谓“自由”,而实现普遍自由的最现实、最有力途径就是保障世界各国的主权独立。
中国向来坚定维护本国和其他国家的主权独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319]自由是人类的共同价值,对人民自由的维护必须建立在对国家主权的维护上。只谈公民自由,不谈国家主权,那么不仅有失公允,而且也不能真正促进自由,反而会损害前者的实现。中国主张各方应始终恪守《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宗旨和原则,强调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各国应该在彼此互相尊重主权的基础上合作促进全人类的自由发展。
尊重国家主权是维护和促进人民自由的最重要前提。尊重主权与不干涉内政是国际法中的公认原则,适用于国际关系的一切领域,在促进自由上也同样如此。各国在相互交往中只有互相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才有和平与安宁,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充分发展和人民的彻底自由解放。任何国家都不应当利用自由和人权问题强行推广自身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标准和发展模式,更无权借此干涉别国内政。各国应当在吸收人类文明先进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具体国情来独立探索如何维护和促进自由。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与西方国家推崇的“普世价值”不同,中国提出的人类共同价值“反映的是不同个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性,不是某个地域特殊价值的人为提升,不能产生于任何人的主观设计,而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320]。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合作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共同价值也必将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理解和接受。
为了坚守自身的价值追求,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秉持公道,伸张正义,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任何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于中国人民”[321]。同时,中国也相信“文明文化可以传播,和平发展也可以传播”,中国将通过实际行动进一步维护和促进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一系列的人类共同价值,“让和平的阳光驱走战争的阴霾,让繁荣的篝火温暖世界经济的春寒,促进全人类走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322]
中国提出的人类共同价值既是对世界各国的呼吁,也是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中国将在外交活动中坚定遵循人类共同价值,不懈践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基本理念,为世界各国做出突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