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译者序

我从小喜欢看《浮生六记》,但每次也只看《闺房记乐》与《坎坷记愁》,大约这两段是有故事的。

直到我接到翻译的任务,才认真地看了全部的文字,才慢慢了解了一个立体的沈复、还有一段真实的清朝历史,以及在那段历史中一个个体的人生起伏。

李白有诗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大约便是《浮生六记》的由来吧。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个体的悲欢离合,在时代的长河里也不过尔尔。然而,要感谢沈复能够用笔为我们记录下那个时代一个家庭的悲悲喜喜,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背景中,在浮世间随波逐流却又不愿放弃自己的沈三白和陈芸。

谈到清代文学,人们总会提及《红楼梦》。《红楼梦》更多地是一部世情小说,是从一个贵族的视角看时代与家庭变迁。而《浮生六记》描绘的是清代普通人的生活。陈寅恪对此进行了非常客观中肯的评价:“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浮生六记》堪与《红楼梦》比肩。红学家俞平伯一生钟爱《浮生六记》,赞其“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我最爱芸,大概读过《浮生六记》的人没有不爱她的吧。接到这次翻译任务,很认真地把《闲情记趣》和《浪游记快》读了好几遍,依然难增喜爱之情,或许原因便是这两部芸出场太少吧。

在中国文学史上,芸并不是最美丽的,也不是最聪明的,但却是最灵动最可爱的。林语堂也是这样认为的。

芸,聪慧秀丽,自幼丧父,家境贫寒,靠女红养家糊口,自学读书识字,偶也得几句诗句,如“秋深人瘦菊花肥”,这让我想起李清照,却又想起林黛玉。芸大抵就是这样有才气的女子。后来她结婚,遇到一个她爱的也爱她的男子——沈复。婚后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如果你不看《坎坷记愁》,你绝对想象不到,原来两个人的生活竟然也会拮据到难以为继的地步。因为芸太会生活了,所以我们看不到她的困窘。她懂得插花的艺术,她会与丈夫促膝长谈品诗论画,她会女扮男装与丈夫偷偷溜出去,她会费尽心思只为给丈夫找一个又美又有风韵的小妾。就连沈复自己都如此评价妻子:现在闺中恐怕再也找不到像芸这样蕙质兰心有生活趣味的女子了。

不仅如此,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沈复这一生都为衣食而奔波,但是芸从未抱怨过,哪怕经历世事坎坷,她也都是温言安慰,无半句怨言。试问,谁不想有这样一个妻子。这是沈复的幸运。

然而,再读乃至多读《浮生六记》,忽然又生出感慨,沈复,终究是辜负了芸的。因为家庭琐事,两人被父亲赶出家门,寄居在朋友的萧爽楼中,沈复喜欢高谈阔论,呼朋唤友,所以芸经常典当钗环为他沽酒。后沈复随朋友去广州做生意,结识了歌姬喜儿,缠绵悱恻于花艇几个月,耗费百金,只苦了在萧爽楼省吃俭用的芸。最后两人返家,却又因芸给自己的夫君纳妾结盟歌妓惹了堂上公婆不喜,只得投奔友人去乡下居住,最终骨肉分离,客死他乡。夫妻相伴二十三年,半生欢喜,半生流离,直到生死离别,芸从未抱怨过一句,她依然感谢上苍让她遇到了这个男人,那唯一念在口里的来世让天下无数怨偶唏嘘不已。

一路翻译下来,却仍沉迷于沈复笔下的平淡生活中的那一点点诗意,依然羡慕于夫妻二人艰难枯燥生活中的相濡以沫,感慨于他们的超脱淡然。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作品。

只是个人能力有限,翻译的文字不能准确地传达书中的精神要义,也烦请读者谅解了。

《浮生六记》共包括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但《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佚,今仅存其余四记。大家现在看到的六记,其实后两记都不过是后人添加的,就如同《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大约是可惜之余,聊慰读者之故。因此本人只取前四记而已。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