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
学习目标:了解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
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主要是运用生理学或生物学的因素来解释各种心理异常现象或各种精神疾患,同时主要采取生物学方法来加以消除(即治疗)。这种观点是在古代的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及其后的加尔的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都倾向于认为精神疾患来源于躯体因素或大脑损伤。后来,到了十八九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大脑解剖学和生物学的成就,使人们对于心理活动与大脑物质的密切关系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并促使人们产生了心理异常现象可能与大脑组织及机能的损伤有直接关系的设想。
在19世纪,大多数医生都看到:周期性极度情绪高涨、没有真正躯体病损的肢体瘫痪或言语错乱等都是情绪障碍的征象,但关于这些异常表现具有怎样的意义,与大脑有什么关系,是什么样的一种疾病,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后来,医生们从躯体医学中得到了启发,即发现结合在一起的症状群往往表示一种特殊的疾病;每一种综合症候群表明有一种基本病因,从而提示一种合乎逻辑的治疗方法。例如在治疗肺结核时,不是仅仅去减轻像咳嗽或发热之类的症状,而是要竭力去控制和消灭结核杆菌,那么精神疾病是否也可以像躯体疾病那样来加以考虑呢?
现代精神病学奠基人,德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最早、最系统、最有成效地模拟了这种在医学上颇为成功的方法去探讨精神疾病。他所著《精神病学教程》一书,自1883年第一版以后发行至第9版,在美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被看作是精神疾病分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权威性著作。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克雷丕林对成百上千精神病人的异常心理与行为进行观察、研究并加以分类,从而提出第一个关于精神疾病的科学分类方法以及疾病单位的概念,他认为真正的自然的疾病单位是具有同一病因、同一基本心理结构(基本症状)、同一病程、同一转归和同一病理的解剖所见。
根据这个原则,克雷丕林把整个精神病分为三大类:(1)伴有精神障碍的已知的躯体疾病(包括脑疾病、躯体病、中毒等);(2)未见病理解剖所见的内因性精神病(包括真性癫痫、早发性痴呆即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3)人格的偏离和反应状态(包括病态人格和心因性反应等)。克雷丕林根据自己的观察证明:“精神症状如此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可以清楚地确定为一种特定的精神病”,“一个表现孤独、幻觉和意志障碍的病人是早发性痴呆,一个目前极度忧郁而过去又有明显周期性的、极度情绪高涨的病人,则属于躁狂抑郁症。”
此外,克雷丕林也是实验变态心理学的先驱者,他以一个精神病临床工作者的身份进入冯特的心理实验室,从事心理病理学和精神药理学的研究工作,因此,克雷丕林也是把实验心理学方法用于研究变态心理和精神病的首创者。
生物学观点认为在心理异常或精神疾病的原因里,起决定作用的是生物学因素。这一观点认为遗传在精神疾病中起关键作用,特别是所谓内因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等,但直到今天仍只能说遗传是有关因素之一,还不能说起直接的决定作用。关于生物学因素,两千年前希波克拉底推测精神疾病是由于几种体液平衡失调所致;而今天,现代科学技术则证明,心理异常表现或说精神病症状有许多是与人体内的各种生化物质,特别是神经递质的相互平衡失调或代谢障碍有关。
生物学观点所提出的精神疾病最明显而争论最少的病因就是脑损伤,因为任何脑损伤除了引起躯体症状外,还可能引起精神障碍。但实际上,人们看到,有很多精神病患者与脑损伤或其他躯体疾患并无关系,应激紧张、个人的内心矛盾冲突与适应不良性习惯都可能是直接的诱发因素,用生物学观点来看,这种情况只有在具有敏感或衰弱素质的人身上才会激发精神疾患。这里所指的素质因素仍然属于生物学的范畴。
根据这种观点,精神疾病是由生物学原因引起的。换言之,精神病人也就是患了一种生物性疾病,因此需要住院、服药或采用像治疗躯体疾病一样的有效治疗技术。对精神病人的治疗曾采用过的方法有:外科手术、电休克、旋水浴(水疗的一种)、二氧化碳吸入、人工发热、人工冬眠(降温)、胰岛素休克、卧床休息和化学药物,等等。其中有些方法是有害无益的。但化学药物治疗看来很有前途,这是医学模式的主要贡献之一。例如,有数十种药物都能有效地减轻或控制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或其他精神障碍症状。尽管药物常常不能使疾病彻底痊愈,但对患者的康复过程有很大的帮助。
生物学观点对于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的功绩在于,第一次在整个医学科学的基础上明确精神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是一种疾病,都有生物学上的原因,从这一观点出发,有助于我们对心理异常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科学的了解。对于人类有效地减轻和控制各种精神疾患,维护人们的精神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这个观点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它只看到人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一面,即受生物学规律所制约的一面,而忽略了人同时又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成员,有着复杂、丰富、主观的内心世界,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