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理解层次
3.1 理解层次的解释
理解层次(Logical Levels)早期被称为“神经理解层次”(Neuro-Logical Levels),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发展出来,再由NLP大师罗伯特·迪尔茨整理,在1991年推出。理解层次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上出现的很多事情,所以是一套有助于成功的思维模式。理解层次被运用在辅导工作中能帮助辅导者明白受导者的困扰所在,因而能更容易帮助他找出解决方向。它是很实用的一套思维模式。
所有事情,在我们思考空间里都有六个层次,从上往下是:
[1] 环境(Environment)包括了所有身体以外的人、事、物、时、地的元素。这些元素能为我们所运用,所以是我们的资源,但我们不能控制它们,只可以选择适合的加以运用。
[2] 行为(Behavior)是在环境中我们的实际操作过程。简单地说,行为就是“做的过程,所采用的方式”(What)问题。
[3] 能力(Capability)是在一个情况里所拥有的不同选择。能力就是“怎样做”(How)的问题,它体现了人做事的灵活性。情绪也属于能力的层次。
[4] 信念、价值观(Beliefs and Values)代表了做事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为什么做”(Why)的问题。
信念和价值观是支持身份的支柱,是促使身份的意义得以实现的基本推动力和行为准则。这也是不同人选择不同做法的原因。它往往深藏于每一个人的潜意识当中,只有能够自我觉察的人才能在意识层面了解到它。
[5] 身份(Identity)就像一颗钻石,角色是它不同的剖面。不同的角色面对不同的系统,而它整个的质地取决于它在最大系统中对生命意义的发挥——使命。简单地说,就是“我是谁?”“我将如何实现我生命的最终意义?”“我要有一个怎样的人生?”(Who)的问题。
[6] 系统(System)的问题,即“我与世界的关系和影响”——我对世界的贡献。这是心灵层次的问题,到达了富含生命的意义的层次,是心声与使命的层次。[罗伯特·迪尔茨对这一层次的表述是“精神”(Spirituality),而我认为“系统”更能显示它的真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能以六个层次去理解。高层次的意义完全控制低层次的行动。这就像一个生命的金字塔:塔尖是系统,系统的使命决定了我们的身份。当然,完成这个使命的身份有许多种。我们选择的一个身份又决定了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信念与价值观,成千上万的信念和价值观支持着我们的身份,而这些信念或价值观决定了我们要怎样去做(我们的做法会有很多种),这是灵活与选择的能力。当我们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向时,我们便会利用不同的环境资源去实现我们的能力,而最终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我们的最高使命。
3.2 理解层次的应用
受导者的问题,往往是对一件事情在六个层次上有配合不一致的情况,是一个内在冲突。在辅导中利用理解层次我们可以快速厘清受导者的问题所在,以治本的态度有效处理——低层次的问题,往往在高一层次便能找到解决方法。同理,我们也将清楚地看出日常生活中的困扰所在——一个高层次的问题,人们却常用一个低层次的方法去解决,当然很难有效。
(1)理解层次的实践分析例句
在语言沟通中,若能够清晰地区分定位受导者对问题的理解层次,就能有效地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沟通的效果。辅导者可以根据受导者的下列语言,了解受导者的局限点,进而引导其在上一层次找到解决的可能性。(见表2-2)
(2)人生策划
身处困境或者不满现状的人,往往用“受环境所限”或者“条件不够”等原因来解释自己的状况。他们或者是已经安定了一段时间,不敢放弃工作或者某些既定利益;或者是时间不适合,没有钱、技术、人才和市场;或者是没有机会,没有碰上适合的人事物,等等。这些人被困在“环境”层次的框框里,不肯也不敢把它打破,人生当然就很辛苦,而且会有很大的无力感,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世界改变了,其他人有所不同了,他们才会有更好的日子过。而一个人是不能改变其他人的,所以他们总是活在无奈和愤慨里,原因就是,他们坚持为环境层次的因素所控制。
一个人的人生策划,如果只是从下而上,即只着眼于对“环境”“行为”和“能力”层次目标的追求,即使排除万难、全力以赴地去做,也会感到很辛苦。但是,当我们从身份层次往下看时,或许会发觉曾辛辛苦苦坚持去做的往往不是绝对的、必要的。例如,“我想让家人过得开心”不一定非要“买房子,换大汽车”,进而更不一定要“赚更多钱”;而“尽责任”所包括的更远远超过“买房子”。所以,当我们在理解层次的最低三个层次挣扎的时候,很难有真正的突破,而走到上一层次来检讨一下“希望以后有怎样不同的人生”,可能才会带来更有效的突破。
若一个人的人生策划显露出某些层次的空白,那么这个人往往会在迷惘中摸索,没有清晰的方向感,亦没有效果。在这类情况下,这个人往往不会付出努力。在现今的青少年中,很容易出现这个现象。例如,当你问他今年的愿望是什么,他会说“希望有公司聘用我”(环境层次),你再问他“这会让你得到些什么”,他会回答说“满足感、安全感”或者“开心”(价值层次)。但怎样才能“有公司聘用我”,进而给予“满足感、安全感”呢?其中欠缺了行为、能力和信念这三个层次。填补这三个层次的空白会是:
表2-2 理解层次的实践分析例句
有公司聘用我(环境层次);
我便会每天上班(行为层次);
我可以有所学习,交到朋友(能力层次);
这样做才会有前途(信念层次);
由此我得到满足感和安全感(价值层次)。
成功快乐的人生是可以策划和实现的,但必须从“身份”开始。最容易的做法是给自己定下一个时限,然后循着理解层次一级级地往下策划。用这个方式发展出来的人生策划方案,最有推动力和基本改变人生质量的可能。从自己理想的身份发展出来的环境及行为层次的计划,可能会与现实有很大的不同,具有挑战性,但是也具有深远的提升潜力。例如:
身份:三年后我将是一个怎样的人,会有怎样的人生?
信念、价值观:一套怎样的信念和价值观最能帮助我达到这个身份?例如,什么是必然肯定的?我要改变一些什么原则和规条?什么是最重要的?这样的人生会给我带来什么?我应该放弃些什么?坚持些什么?
能力:为实现这套信念系统,我可以有怎样的不同做法?什么我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需要发展一些怎样的能力?要学些什么技能?需要什么策略?
行为:接下来要怎样做?第一步是什么?如何制订一个时间表及行动计划?
环境:我认识的人之中,谁最能帮助我达到这个目标?我拥有什么资源?哪些事物可以为我所用?什么时候最适宜展开我的计划?在什么地方最好?
(3)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们在批评或者教导一个人时,可以尽量把话语维持在行为和能力的层次上,这样对方会比较容易明白,也容易接受。因为我们相信人的动机总是好的,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例如,孩子不慎把杯子摔破了,我们可以有以下不同的语言教导。
“你把杯子摔破了。”(行为层次)
“你本可以双手捧着杯子。”(能力层次)
对待孩子做错事,最正确的态度是相信并且坚持孩子的身份、信念和价值观是良好的,只不过行为没有效果或者不懂得更好的做法(选择),即他未能掌握所需的能力而已。还是这个例子,我们可以说:“你想把喝水这件事做好,希望我夸奖你,对吗?可是你不懂得怎样拿杯子更稳当,是不是?来,先对摔破的杯子说对不起,然后我教你如何用双手捧着杯子喝水。”
其实成年人之间的相处,很容易在争吵的开始,就故意在身份或信念、价值观的层次上找话去攻击对方,于是情况愈演愈烈。例如,一个男子忘记打电话给他的女朋友,致使她发脾气了。这个女子很容易说出下面的话:
“你没有给我打电话。”(行为层次)
“没有手机也可以用公用电话嘛!”(能力层次)
“你不爱我,不关心我。”(信念、价值观层次)
“你是一个自私、不懂得爱人的人!”(身份层次)
当问题出现后,如果我们能把说话限制在行为及能力的层次上,冲突就不会失控,不会越闹越严重了。
掌握了理解层次,在家庭和生活中,我们就能够把问题控制在容易处理的层次上,人生的烦恼自然会减少,乐趣便因此而增加。例如,当我们看到孩子一点点进步的行为,我们就可以上推到他的信念、价值观和身份层次,让孩子有很大的满足感,就会更加促进他做出进步的行为,这是正向回馈的技巧。
(4)跳出局限法
跳出局限法是应用理解层次概念的一个认知分析技巧,能够帮助使用者跳出一些因为环境框架限制而产生的困扰。假设你现在有这样的情况,先找一张纸,写下你的困扰——这往往是你希望拥有却没有的事物,然后:
[1] 问问自己,如果有了这事物,你会做些什么(有怎样的行为),把答案写下。
[2] 看着“行为”层次的答案,问问自己:这些行为会给你一些怎样不同的选择。(答案往往会这样开始:“那让我可以……”)把想到的答案写下来。
[3] 看着“能力”层次的答案,问问自己:这些不同的选择能够帮助自己树立一些怎样的信念,得到一些什么价值。(这些便是那件你尚未拥有的东西所要满足的深层需要了。)你也许需要再多问一次,找出身份层次的答案。
[4] 为自己的深层需要写出至少三个新的、不同的做法。这些做法都可以同样地满足那些深层需要。(每个深层需要都要写出至少三个不同的做法。)
[5] 在这些新的、不同的做法之中,选出一项你认为最适当、最有可能成功、最想做的,然后制订出实行它的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