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地飞行:中国自主创新发展磁浮交通纪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突破稳定悬浮导向控制

磁浮列车的神奇之处,是它突破传统地面交通工具承载方式,几十吨重的载客列车能悬浮在轨道上行驶。

“其奥秘就在于列车的悬浮导向控制,这是磁浮交通最为核心的关键技术,也是国外严密封锁的技术。”龙志强教授说,中低速磁浮列车是依靠电磁悬浮力,来实现列车与轨道之间的无接触悬浮和导向。1列6辆编组近200吨重的磁浮列车,如何与轨道保持1厘米左右的悬浮间隙并稳定运行?特别是列车在上下坡、拐弯或以不同速度运行时,负载时刻产生变化,而乘客上、下车或在车内行走时,负载也不均衡。这就要求列车有良好的动态调节和自适应能力,否则,列车就跑不起来。

实现磁浮列车稳定可靠的运行必须依赖悬浮导向控制技术。首先要确保有足够的动态调节能力,以适应线路和负载的变化;其次要保证车辆有足够的承载能力。这两个问题如果达不到要求,磁浮列车就不能走向应用。

悬浮导向控制是磁浮列车研制中面临的一大技术瓶颈。然而,困难没有阻挡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经过集智攻关,科研人员从建立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入手,充分考虑影响负载变化和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运用先进的控制理论,在优化轨道和车辆结构的基础上,创造性设计出一种新的悬浮控制算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车辆动态调节能力,使一节车厢的最大有效承载重量达到15吨,实现105千米时速的平稳可靠运行。

据专家介绍,在同样的轨道条件下,日本一节车厢的最大有效承载能力为11吨,而我们团队技术最大有效承载比日本多4吨。有效承载能力增加4吨,相当于每节车可以多载66人。

首战告捷,团队并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为提高悬浮导向控制的稳定性,从香港科技大学进修回来的李杰教授,在团队突破的模拟悬浮控制技术基础上,提出用非线性解耦算法,将传统线性化方法实现的局部稳定性,扩展到了大范围、全系统的渐进稳定性,提高悬浮系统性能,缩短调试周期。

这种非线性解耦算法,是要将传统模拟悬浮控制一步跨越到数字化,在磁浮界,有人曾提出“数字控制不适合悬浮控制”,甚至被称为经典理论。他们的这一创新思路能否行得通呢?

创新不能墨守成规,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要敢于挑战经典,勇于探索。他们相信,当上帝关上一扇门时,一定会打开另一扇门,或许上帝从未将门关上,只是人们没有找到门罢了。

李杰和团队成员没有被创新的条条框框所羁绊,此后6年多时间里,他们凭着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从“迷宫”中找到了上帝早已打开或者是从未关上的大门。几经拼搏创新,他们逐步完成了磁浮列车由模拟悬浮控制,到数字悬浮控制的创新突破,继而验证了数字控制在磁浮列车悬浮控制中的可行性,一举打破了“数字控制不适合悬浮控制”这一论断,将悬浮导向控制性能提高到一个更高水平。

经过反复试验,团队突破了悬浮导向控制技术,使磁浮列车的动态调节与有效承载两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创新的这层“窗户纸”一经捅破,就将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在了自己手中。“简单说来,我们这项技术就好比在一节列车下安装了20个看不见的‘轮子’,即20个悬浮控制点,控制算法让每个控制器每秒进行上千次感应调节,使电磁力与悬浮重力保持动态平稳,一节有20个车轮的列车,运行能不平稳吗。”常教授说。

2017年12月30日,北京S1线开通运营,一辆车的悬浮控制器已减少了一半,只用10个悬浮控制器就实现了磁浮列车的平稳运行,减少了造价,实现了列车进一步的轻量化,载重量比原来有所增加,悬浮导向控制技术又实现了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