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理气强弱
一般我们认为,朱子思想中的“理”可以代表其思想中的“价值”性要素,其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内容,是“纯粹至善”的,气则是实存世界主要的“质料”性构成,也是实存世界的“动力”系统,它具有一系列属性,如清浊厚薄,构成现实中的万事万物的有形有相的诸多状态。万事万物都是“合理与气”而有。朱子认为“理”是“气”的主宰,但在现实的流行层面,作为主宰的理却又是“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的。这其实就会导致如下问题:理到底如何主宰气?在现实层面,理和气到底哪一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如果我们把问题置于修养论与历史观中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上述问题的切实意义:既然我们说理是至善的,而理又是气运动的根据,那么为什么现实当中人总是不那么好,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通过修养来“复性”?这其实也就涉及朱子思想当中的“理气强弱”问题,涉及我们如何理解朱子思想当中理对于气的根源性地位以及气对理的诸方面影响。
朱子本人其实很少使用“理强气弱”或“气强理弱”这样的概念表述上述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具体的字眼,而是从相关问题出发,把“强”理解为占主导,“弱”理解为作用、属性未发挥主导,我们就会发现这一问题在朱子思想中的普遍意义。尤其是我们不局限于朱子单纯的理气论述,而是把问题放大到与理气有关的其他哲学范畴上,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就更为明显。更为重要的是,也有不少朱子后学以及近代以来的朱子学研究者,都注意并使用“理气强弱”来理解上述问题。可以说,这一问题在朱子思想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使用“理气强弱”这一范式对上述问题进行“转译”,我们可以追问:在修养论上,如果理终究强过气,那么修养就没有必要;如果气最终强过理,那么修养又怎么能够成功?修养靠什么得到保证?后者在不同意“化性起伪”的朱子那里可能更为突出。在历史观上,如果理最终强于气,为什么圣人少凡人多,为什么三代之后就没有黄金时代?如果气最终强过理,我们又靠什么来保证恢复三代的可能呢?尤其是在朱子那里,如果气强于理,三代最终只是气化的一个阶段,那么完全可以不以三代作为价值的参照。下面就让我们从具体的材料出发,从一些方面,对朱子思想中的理气强弱问题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