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客观地说,关于受降的文献材料和研究著作并不少见。但就文献材料来说,往往不可避免要汇集一些命令备忘、图表地形,广大的非专业读者看来,难免枯燥乏味;就专门著述来说,一次次受降场景的“描写记叙”,“学术”意义难免不够,于是往往一笔带过。
这本书着重聚焦于“受降”时刻,收录了新闻报道、当事人亲历记、重要文献,希望这些身在现场的人们的“感性”记述能将我们带进那我民族最为光荣的时刻。或许,这也是本书区别于其他类别受降图书的一个主要特征。全书从中国向日本宣战战书、日本向中国投降降书这些特别文献开篇,次庆降,次乞降,次受降(东京湾受降、南京受降、台湾受降、各地受降),最后以诸种重要文献收结。
这本书中有些材料虽常见易得,但关系重大。比如,“中国向日本宣战战书”“日本向盟国、向中国的投降降书”“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命令第一号”等重要文献,在编者看来,非得用金字铸就,不足以彰显我民族抗战之光荣和伟大。今天,唯愿每个中国人和日本人都能反复诵读这些文字,持不同立场、抱不同心思的人都能从中得到自己应当得到的收获。
除部分常见易得的文献外,还有一些材料、特别是一些图像或许并不见得为人所常见。这本书中收录的材料,有的在当时仅为纪念册子,并非正式出版物。比如,第六战区长官部编辑,一九四六年印制的《第六战区受降纪实》,我们不光能从中了解到第六战区受降情形,更能从中看到第六战区日本官兵管理所管理日俘的种种标识的样式。
至于胜利伊始,就出版的一些国内外的图书报刊,比如黄声远的《壮志千秋:陆军第五十八军抗日战史》、王平陵的《祖国的黎明》、江肇基的《日本帝国的毁灭:纪日本投降始末》、读者之友社编的《中国胜利与日本投降》、朱偰的《越南受降日记》《密勒斯评论报》(The China Weekly Review)《国家地理杂志》(Th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生活(Life)等书刊,或许在今天亦不易为一般读者所看到。这次,我们将其中与受降相关的文字整理出来,图片翻印出来,使这些当年出版的图书报刊得以方便使用。
本书收录的文章,除部分来自大陆出版物外,绝大部分是选自台湾地区出版物中的相关材料,特别是一些参与日本受降工作的当事人的回忆,如何应钦、冷欣、龚德柏、张道藩、谢东闵、邵毓麟、丘念台、刘汝明、胡宗南、李品仙等人的回忆文字,这些文字恐怕亦不为一般读者所方便接触,弥足珍贵。
本书收录的文章,除国内的史料外,还收录了外国相关人物的回忆文章。如冈村宁次、今井武夫、杜鲁门、金九等人不同面向的文章,使得投降现场更加立体和全面。
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说这本书收录了所有的一九四五年受降现场的材料,关于受降记叙,当时报刊刊载的文字亦不算少,部分内容重复、倾向于说明性的文字,并未整理收录,自然,也不可避免会遗漏一些编者视野之外的重要史料。
可能在一般人看来,编书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就编者的感觉来看,写书虽难,编书亦不易,有时编书比写书更难,其他且不多说,单从技术层面来讲,写书自由度更大,遇到难题可以规避,可是编书则自由度小,因为要严格忠实于原文,遇到墨迹不清,难以辨识的文字往往不能回避。我的学生段晓辉担任了这本书的整理工作,她的踏实负责的态度,为身处多座“学术大山”压迫下的我省却了绝大的精力和时间。
二〇一四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我编选的《“五四”事件回忆:稀见资料》,得到了一些好评。今年,值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三联书店再次慷慨付印鄙人编选的属于“中日问题大众读本”性质的两本图书(除本书外,还有一本《马关谈判实录》(暂定名),第三种同种性质的图书《商务印书馆被毁纪略》也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实在是鄙人的莫大荣幸。
“梦里晓角吹寒多憔悴,窗前闻鸡起舞真精神”。此系今年鄙人寒舍所贴春联。“位卑未敢忘忧国”,在整理编辑这些书时,我等每每夜不能寐,但只要挨到天亮,打开电脑,顿时精神焕发,兴奋不已。
“日本已如落日西沉,中国则如旭日初升,光芒万丈,精力充足,吾人应为中国与全世界人类能有另一光明之日而庆祝。”此系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一日英国《每日记事报》社论的评论。且不说日本是否像“政坛巫师”李光耀所预言的那样逐渐“走向平庸”,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不只是东亚或亚洲——舞台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要角”。
陈占彪
二〇一五年五月十五日于目耕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