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五千年中华文明夯实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灿烂古代江西谱写了中华文明的绚丽篇章。江西商周时期即为“青铜王国”,汉晋以来人文蔚然,唐宋后因其位居江南之西,行政区划冠名 “江南西道”“江南西路”,因之得名江西,也称江右。京杭大运河—长江—鄱阳湖—赣江—大庾岭—珠江—广州总长3000多公里的黄金水道,是纵贯古代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江西一省独占1000余公里水道,尤得其利,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唐代王勃的千古名文《滕王阁序》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礼赞江西。唐代时,“舟船之盛,尽于江西”,宋代吉州(今吉安)船场还曾创下年造1300多艘船的记录。江西在明代前期每年外输粮食达500万石、茶叶500万斤,均居全国之首。翦伯赞在《中国通史纲要》中总结出明代中叶江南五大手工业区,其中包含制瓷业的景德镇和造纸业的铅山,江西堪称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手工业省份之一。明代浙江人王士性曾感叹:“故身不有技则口不糊,足不出外则技不售。惟江右尤甚。”由江西人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科技百科全书”。古代江西科举鼎盛,人文荟萃,文章节义之士灿若星辰。江西历代进士有一万多名,超过全国的十分之一;天师道教、万寿宫以江西为祖庭,禅宗“一花五叶”和宋明理学均盛于江西。江西历史名人有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其他还有晏殊、黄庭坚、陆九渊、杨万里、姜夔、文天祥、朱熹、马端临、解缙、谭纶、汤显祖、八大山人等。北宋欧阳修评价道:“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南宋嘉定年间太学博士李道传也曾感叹:“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到明代,则是“朝士半江西”。近现代,江西更是革命斗争星火燎原、风起云涌的红色热土。文物承载历史,照亮现实和未来。盛誉千年、华彩厚重的历史人文赋予江西文物大省和革命文物强省的荣耀,江西保留了众多文物遗存,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文物保护工作是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涵和支撑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让文物“活”起来,促进文物的合理利用,是文物工作的更高追求和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以保护为主,加强对文物保护、发掘、阐释、展示的规划研究和规划实施,合理利用好文物,促进文物工作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结合,与人民生活的融合,让文物“活”起来,是实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有效的途径。
文物保护规划和保护技术方法研究是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促进文物合理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规划和方法研究先行,谋定而后动,综合“辨证”,“对症下药”,方能让“文物活起来”。
大型遗址、墓葬保护利用任务重大,应受到高度关注。历史遗产中,建筑群落等地上文物和遗址、墓葬等地下文物是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建筑群落,其形态及内容直观,空间功能可用,因其保护对象和范围明确,所以研究和利用程度较高,社会认知度亦较高,保护、利用、管理工作较易实施。而遗址、墓葬主要埋藏于地下,其地表面上甚至有现代建筑或生产活动占压,文物分布、埋深、形态、内涵等情况需要拆迁建筑或停止生产活动,通过考古发掘、揭示、研究宣传等一系列措施才能形成价值评判和社会认知度;地下文物的保护还经常与城乡建设、旅游开发等工程“不期而遇”,保护、利用、管理工作往往不易实施,面临显著困难和压力,地下文物甚至有被破坏或盗掘的风险,应给予其高度关注。地下大型遗址、墓葬往往价值重要、保护利用意义重大,更应作为重中之重。以御窑瓷为代表的景德镇制瓷业深刻地影响了世界,闪耀着精致审美、创新风范和工匠精神,是中华文明重要象征之一;宜黄县明代抗倭主将谭纶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英勇善战、战胜外敌的代表人物之一;龙虎山仙水岩崖墓群是中国人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价值观念,与神奇文化景观和“美丽中国”愿景的重要体现。御窑厂遗址、谭纶墓和仙水岩崖墓群闻名于世,文物价值以及文化和社会取向引领价值重大,是2000年以后国家新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江西大型古代文物遗存的代表,认真研究其文物保护规划和保护技术方法,显得紧迫和意义重要。
做好御窑厂遗址、谭纶墓和仙水岩崖墓群保护利用分类研究十分必要。从城乡地理环境分布和所在地建设开发强度上,大型遗址或墓葬主要分为城市中心区类型、乡村地区类型、旅游景区类型,各类型均有保护、利用、管理工作不易实施的共性,同时面临各自不同的情况,需要分类研究和施策。分别位于城市中心区、乡村地区和旅游景区的御窑厂遗址、谭纶墓和仙水岩崖墓群,其文物保护规划和保护技术方法研究的原则和思路,均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试行)》等法规、标准的统一要求,同时各自成篇,针对具体保护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研究。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成绩可圈可点,本体和周边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较大改善,但遗址与城市人口聚集区高度重叠,面临城市中心区建设和发展的持续挑战;谭纶墓远离城区,“芳草寂寞”、维护不足;仙水岩崖墓群则面临旅游开发高涨、保护压力增大而保护力度不够的形势。御窑厂遗址公园被列入全国重点建设的国家150处考古遗址公园计划,其规划研究注重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并重,坚持拆除和停止干扰遗址的城市建设项目,科学设计历史城区基础设施、城市空间和展示项目,其成果对中等规模以上城市中心区建设好遗址公园具有借鉴作用。谭纶墓保护技术研究突出保护为主,查找病害问题关键,深化、细化解决方案,对基层乡村加强文物的日常保护提供实例参考。仙水岩崖墓群保护规划研究侧重在文物合理利用中加强保护,寻找全面、整体解决病害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探索在旅游景区开发持续高涨形势下如何统筹协调文物保护利用,防止保护、利用关系倒置和过度利用,更好地实现保用结合、互为促进,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