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对,就在那儿!

现在我们就来看那些人们毫不费力就能感知,却找不到词语描述的类比。许多读者会认为它们太基础、太简单,以至于刚开始都不想说它们是类比。


某人晚上恰好和女儿一起坐在下班回家的城际列车上。他漫不经心地对女儿说:“昨天有个年轻的女孩儿就坐在那儿,她拿着手机叽里呱啦不停地说,简直是没完没了。”说着他指了指过道对面的座位。


一边说“就坐在那儿”,一边指着某个地方,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交流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女孩儿不是真的在那儿,一定不是!事实上,我们可以试着尽可能多地列出两个那儿的区别,然后再想想有没有其他情况下他会说“就坐在那儿”,并且他的女儿能非常容易地理解,比如,他们可能坐在公交车或者飞机上,而不是城际列车里,再比如他指的是前面或者后面的座位。那位话多的年轻女孩儿当然不是严格意义上地坐在那儿,不过虽然这话在字面上并不真实,但在类比这个层面上却是真实的。这就是我们每时每刻进行交流的方式:把那些简单类比的作用最大化,把我们需要花费的力气最小化。

你也许会觉得这是个词语范畴,也就是由“那儿”这个词所代表的范畴。但是伴随着这个词的还有一个动作,这个动作也非常重要。女儿从脑中提取出来的范畴是由词语和动作共同激发的。也就是说,被激发的不是由“那儿”这个词所代表的毫无语境、浩瀚而又模糊的概念,而是那儿的整个集合中非常小的一个子集,即城际列车(或者公交车、飞机、船)上的座位,并且和他就隔着一个过道,或者是他知道某人坐着、曾经坐过或者曾经打算坐过的座位。之所以用了词语和动作的结合体,就是为了向他的女儿指明那个根据类比才能找到、在当前讨论框架中的位置,在那儿曾经坐着一个话匣子。这个新概念及时而自然地生成了,它一方面具有普遍性,因为在许多的情境中都能使用,另一方面又非常具体,因为它如此准确、实在。正是这个新概念让女儿能够生动地还原出前一天父亲所经历的情形,通过“指点座位”式的类比进行的交流可以说是十分高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