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超级电子蠢货

为什么尽管有快到离奇的速度和不可能出错的海量记忆,电脑还是笨得令人着急?与此相反的问题则是,为什么人脑反应这么慢,记忆容量又这么小、这么容易犯错,却能生发各种深刻的洞见?这些问题也许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却仍不失其价值,因为它们聚焦于人类思维的近乎矛盾的特征。

是的,若和电脑相比,人脑的确可以说是漏洞百出、无一是处。比如,在纯粹的逻辑推理任务中,设计精良的电脑程序几乎瞬间就能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而人脑则在大多数时候无法得出正确的解答。在处理大量知识时也是这样。看过几条信息之后人脑就几乎饱和了,而理论上讲,电脑则可以存入无限量的信息。当然了,人类的记忆也是出了名的不靠谱;而电脑却从来不会忘记或者扭曲某段记忆,这类错误只有我们人类才会犯。假如今天我们看了一本书、一部电影,那么三天之后,或者三周、三个月、三年之后,我们能记得多少细节呢?就算记得,又有多少是已经完全变了样的?我们还可以对比人脑和电脑处理信息的速度。我们得花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来处理的信息,电脑却在眨眼间就能完成。让我们看几道简单的算数题吧。3+5恐怕大脑需要不到一秒就能得出答案;27+92也许需要5~10秒;而27×92对大多数人来讲,是无法心算(或者说脑算)出来的。计算一段话有多少个词、批改试卷中的单项选择题,虽然我们都能做,但和电脑相比,却实在是慢得可怜。

所以,总体来讲,这样的对比反映了电脑的巨大优势,因为电脑能毫无误差地进行推理和计算,能处理庞大得难以想象的数据,无论隔了多长时间都不会忘记已经记住的信息,从不会记错,计算速度也快得令人惊叹,样样远超人类。所以,无论是论理性程度、可靠程度,抑或是运算速度,人类自己设计制造出来的电脑都把我们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如果再加上人类的弱点,比如容易分心、容易疲惫、五官的感受还不准确,人脑和电脑的差距则愈加明显。倘若计分进行对比的话,“智人”恐怕会被扔进垃圾桶。

既然人和电脑的差距如此之大,我们又如何解释在严肃思维方面,电脑却笨得可怜,根本没法和人类相提并论?为什么机器翻译的语句总是不伦不类?为什么机器人还那么原始?为什么计算机的图像识别还仅限于某些狭窄的领域?为什么今天的搜索引擎能在瞬息间从数十亿的网页上找到包含词组“好人有好报”的段落,但却不能找到以“好人有好报”思想为主旨的网页?

估计你已经猜到答案了,那就是:人类的优势与我们“通过类比进行范畴化”的认知机制密切相关。这一机制在人类的认知中占主导地位,而在绝大多数机器认知(artificial cognition)的工作中,它却被置于最不受重视的边缘地位。只有采用这一认知策略,人类的思想才能做到虽然速度慢、不精确,但是基本可信、相关,并且能够产生深刻的洞见。而电脑的“思想”——如果这个词能用在电脑上的话,却非常局限、经不起推敲,无论它多么迅速和精确。

只要我们开始考虑范畴化,那人脑和电脑的竞争则又明显偏向一方了——不过这次是人类大获全胜。如果想要体会“通过类比进行范畴化”这一认知策略在帮助人类生存上的重要性,你只需要设想如果没有范畴化,这个世界将是什么样的——这就好比一个新生婴儿眼中的世界。对这个婴儿来讲,每个新的概念都要费力地从头开始学。与此相反,如果能从旧事物和熟悉事物的角度来理解新事物,那么只需要很小的认知负荷,我们就能从已有的知识中获利。所以,如果我们把一个能够“通过类比进行范畴化”的成年人和一个没有这种认知策略的电脑进行比较的话,就好比让人和机器人进行登高比赛,但在比赛中,人可以使用已经修好的楼梯,而机器人则必须从头开始先修一个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