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总是杂乱无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9章 读《幸福了吗?》

白岩松先生算是少数几个我能记住的央视主持人。而看到他写的书,第一时间是冲着他作为主持人的名气点进去的。记得刚开始看他住持的节目的时候,还觉得他还是挺严肃的一个人,但是他的主持风格却是很鲜明的,这让人一开始就对白岩松先生带有好感和尊敬。

但是真正了解白岩松先生的时候,是从一个微信号上的一篇推文认识到他的。后来我在《幸福了吗?》这本书里的开头重新看到了这个故事。他在正常行驶的时候碰到一辆逆行的豪车,而且还鸣笛让正常车辆避道,最后“被怠慢”的一个面容姣好的女车主直接开骂他们这些正常行驶的车主。

而他的第一感觉不是愤怒,而是感到巨大的悲凉。这种第一反应让我觉得白岩松先生和我所期望见到的人身上有着相同的特质,所以,我开始对这本书有了一些不一样的阅读感觉。这种感觉让我觉得这本书是值得一看的。

后来我渐渐发现和明白,一本书的开头对接下来这本书的阅读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书籍简介和封面同样具有这种影响。因为开头符合自己的期待,这本书看起来自然少了一些硌应,多了一些耐心吧。

有时候我在想,耐心和兴趣自然对这些书的阅读存在影响,但是一本书的价值却不是单看这些阅读数据的。

实际上,在网络上曾经盛传流量为王,阅读体验的好坏也决定了一本书是否收到大众的喜爱。

如今虽是以质量为王,但流量还是不可缺少的,可是谁又能忽略刚开始的这种阅读体验呢?这可能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吧。

因为书中内容前半部分是很有深度的一种观察和分析,或者说是思考和反省的,普通年轻人比较少有耐心把这本书看完。

书中后半部分记录的是作者一些生平事迹,总体来说是比较平淡的。但也恰恰是这些平淡的事,才是完整塑造一个人格的必要部分。因为人生不仅仅是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才算是一个人的经典。

毕竟经典有时候是不完整的,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平淡中逐渐自我完善自己的人格,形成自己的三观和底线,这样塑造的经典瞬间才是真正令人震撼的。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对于后面那部分白岩松先生的生活兴趣不是很浓,但也大致浏览看了一遍。总的来说,我对他人生平事迹这些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我只在意这些生平事迹是否影响和塑造这着他们自己。

因为我个人是有自己的生活和认知的,我隐隐觉得某些事或许在暗中塑造着如今的我。但我很想知道,这些事发生了以后,我是怎么逐渐形成如今的思想的。

我知道我和过去的自己差异有些大,这算是成长起来的必要变化吗?我发现单单靠自己找到的答案或许缺乏客观,所以我在后来看书的时候,才逐渐发现自己身上的变化似乎能从书中找到蛛丝马迹的描述和参考。

这本书有一部分是涉及到近代国际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历史往来。我赞许白岩松先生的历史观点的客观思考。

因为这本书让我逐渐了解到现在的个别国家和地区地区一些过去的模样,让我能客观审视一些历史上的问题和分歧吧,从这点上看,这本书是很好的一部具有客观历史观点的参考书籍。

当然,这本书也说到了对邪教的态度变化。这也是许多年轻人应该去看一看的,因为看这本书描写这种态度上的变化的时候还是很有趣的。

因为同柴静女士一样是央视的记者,自然免不了到国内或者世界各地采访报道。所以,碰上在国外的一些还残留的邪教的痕迹和残余势力的时候,白岩松先生的态度也在悄然变化着。到了最后,变成了对无知的嘲讽。这种变化,也在逐渐见证和响应着中国的崛起,所以还是挺鼓舞人心的。

另外,对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书中也有不少的思考和反思。这对于有良知的人来说,这些认知识很有必要的,就像白岩松先生在描述大地震的时候的新闻事件的时候,也在过度的悲伤和痛苦,还有舆论的压力与众多的艰难之中做着新闻报道。

对于人类遭受的悲剧,如何从悲剧中读出更多有用的信息来反省我们自己呢?灾难后,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和最终振作起来呢?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当然更多的是他们工作本身带给他们写这些书的思考和反省的来源。而当下关系时事消息的人更多是在学校上学的学生和老师、还有各个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吧。

现如今对于进入社会工作的人来说,更多是迫于生活的压力的原因,所以他们休闲时刻可能喜欢关注的是放松和释放压力的娱乐活动吧。偶尔发生一些影响比较广泛而且反响比较热烈的新闻,或许他们才会去点开来看看。

所以,我不敢说这本书的受众有多大,但书中很多的认识和描写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单单看受众面可能会局限一些。

而且我看好这本书的原因在上面有提到,不仅仅是历史问题,还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反省。这些或许人们平常没有时间和意识说要去思考这些问题。但是,一旦类似的事情发生,人们又该如何理性和客观地去看待新闻事件呢?

这本书虽说只是客观和理性分析加上反省和思考的内容比较多,但我并不是说让大家都一定要认同这些观点。我的意图在于,你们能够从这本书上学到如何站稳自己的立场,并以此去思考问题的答案。

在我认识当中,看书是学习,而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把书上的真理和某个观点奉为自己的一生的准则。就算作者本人说法准确无误乃至是至理名言,那也是他们的观点和认知,我们即便和他想得一模一样,我们秉持的态度应该是赞同而不是拿他们的思想成果当成自己的绝对真理。否则的话,思想就太僵硬了。

所以,看书的时候,即使看到让自己顿悟明朗的内容,我们也该尝试用自己具体的实践方式去表达出来。这样思想才是灵活的,这样读书才有助于我们培养自己的客观立场和思想准则,帮助我们明辨是非对错,看清虚伪和危险的伪装。而对于无需分出个是非对错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有各自坚持的立场和态度,表达出我们鲜明的个人特点与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