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印刷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色彩复制技术的发展过程

印刷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时间上看,三色印刷工艺和多色印刷工艺出现于20世纪中叶,20世纪70年代四色印刷工艺在我国被推广应用,70年代末非彩色结构工艺诞生并得到迅速发展,90年代出现了印刷质量可以与彩色照片媲美的高保真(原真彩色)印刷工艺。

三色印刷的特点就是仅使用青、品红、黄三原色油墨对原稿进行复制,原稿中的黑色按中性灰平衡原则由三原色油墨混合而成(如图1-10a所示)。从色彩学理论讲,三色工艺是充分可行的,而且套印次数少,对印刷来说应该更为有利。然而由于材料和技术的限制,三色工艺在画面反差、灰平衡方面效果很差,所以没有得到真正的推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三色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黑版。以三原色为基础,黑版起骨架、轮廓作用,于是四色工艺开始推广应用。黑版的加入使三原色油墨的中性灰平衡更易控制,提高了画面的反差,改善了暗调的细微层次,降低了彩墨的用量。然而从理论上说,黑版加入之后需要把构成消色的三原色成分去除,即底色去除。例如,要复制原稿上的古铜色,若加入10%的黑(如图1-10b所示),则可以去除与之等量的青、品红、黄三原色油墨,同样能达到良好的色彩再现效果。底色去除仅作用于中性灰部位,而且由于阶调范围上的局限性,去除量受到限制,最多只能做30%~40%的去除,所以四色工艺的黑版主要起调节作用。由于黑版的加入,原稿上的某种色彩(如古铜色)将会由青、品红、黄、黑四种参数来描述,但因为黑色不是独立的参数(黑色可由青、品红、黄匹配而成),所以,四色工艺理论对颜色的描述仍只有三个参数是独立的,符合色彩学基本原理,并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图1-10 印刷用色方法的演变

随着数字式版面的出现,原稿上每一个像素都能被量化,有条件对底色做100%的去除。这样图像的色彩可以由三原色中的两种颜色加上黑墨来再现(如图1-10c所示,古铜色由品红、黄和黑来表示,而和青相当的底色全部被去除),这两种原色加黑构成图像的工艺被称为非彩色结构(GCR)工艺,它解决了由多色高速印刷机代替中低速印刷机过程中出现的中性灰不够稳定、印刷适性差等问题。非彩色结构工艺打破了只能以三原色为基础的彩色复制的传统习惯,突出了黑版的作用,黑版已不再处于从属地位,整个画面的层次和色彩都要由黑版来统管,黑版作为完整的结构起到了影响整体颜色组合的重要作用。

采用长调黑版进行印刷,可以改善多色印刷过程对上墨的波动,提高色彩还原的可靠性,同时也增强了印刷适应性。然而非彩色结构工艺不能逼真地复制出明亮纯净的紫蓝、绿和橙红色,使得非彩色结构印刷在对原稿的复制范围上受到限制。DTP、CTP技术的GCR工艺采用长调黑版,在去除量上可以进行0~100%的灵活控制,同时加入彩色增益,使印品的反差、色彩的饱和度均有所增加。

从不使用黑版的三色印刷到使用黑版的四色印刷,再到突出黑版作用的非彩色结构工艺,彩色复制技术已得到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