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楚国的发展
这次运到竹城的羊一共有一百二十一只,公母对半。这些羊只要运去牧城养上几年,到时候楚国就会有一个规模不小的羊群。
对于这些羊夏梓的期望还是很大的,因为有了这些羊楚国就有了稳定的肉食和皮毛来源。
现在楚国正在大肆的扩军,而且人口的增长是有些不正常的。楚国现在得到皮毛的主要途径还是想民间的猎户收购,这些收购来的皮毛都被制成了皮甲装备楚军。
楚国的军队现在有五百人,人口的话国民有五千多人将近六千人,奴隶经过这些时间陆陆续续的抓捕已经有接近一千人了,这些奴隶大多分布在铜城和竹城。
要养活一支五百人的常驻部队,靠楚国现在的力量是比较吃力的,所以楚国的军队一般还会进行农业活动,自己耕种一些土地,这样也可以缓解一些国家的压力。
现在楚国的土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公田,也就是国家所有的,这些田都由少府所打理,耕作的主力是蛮族奴隶和没有私产的国民。另一种就是私田,这些土地是一些手工业者在手上有钱了之后从少府手中买下的土地,这些土地都交给了购买者自己耕种,但是这些土地如果要专卖的话需要经过少府的同意,并且如果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矿产的话少府有权力将它再买回来。
而且如果这些被荒弃的话,这片土地的主人不仅要缴纳高额的罚款,而且还要讲土地归还给少府,要是自觉耕种不了这么多土地,也可以将土地卖给少府,少府给的价格会低于市场价格,但是会个出售者一个工作的岗位。
少府安排岗位也是有要求的,必须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丧失了劳动能力,自家的农田无法再耕种了,为了保障这些家庭以后的生活而安排的,这也算一个社会保障了。
早在楚国人口超过三千人的时候,夏梓就规划了楚国的金融体系,等到楚国的铜有富余的时候夏梓就开始铸造钱币了。
夏梓铸造的是圆形方孔钱,这种铜钱一直在中国古代流通总归是有它的不同之处,夏梓虽然不知道到底有什么不同于其它形状的钱币的好处,但是夏梓相信几千年的经验,没有被时代抛弃的东西都有它的不同之处。
夏梓铸造的铜钱仿照汉朝的五铢钱,虽然夏梓现在的青铜铸造技艺还比不上汉朝,但是像铸钱这种是也是可以做的,只不过是损耗还有不合格率有一些高。
在铜钱铸造到一定的数量之后夏梓就开始向楚国的民众推广了,首先是向楚国的官吏推广,不给他们发粮食了,直接个他们发铜钱,让他们用铜钱在治粟内史伍肆手里买粮食,就这样铜钱正是进去了楚国人民的生活。
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了之后楚国的人民已经习惯了使用铜钱。
……
竹城现在正在进行大拆迁。
原先的竹城为了防止外敌的入侵而修建的十分复杂,一般人进来了都找不到出去的路,但是现在竹城作为楚国的都城已经不适合这么修建了。
夏梓计划将原来竹城的城墙里面所有的人都迁移出去,以后城墙里面就是夏梓的王宫和中央政府的所有官邸的所在地,没有人的居住地,一般人都居住在城墙外面,然后再修建一个新的城墙。
夏梓现在要遏制竹城人口的增长了,现在竹城的人口有三千多人,已经显得十分的拥挤了,而这也是现在楚国一个城市所能容纳的人口的极限了,再多就会出问题了。
多余的人口只能向楚国其他的城市迁移了,当然也会有优惠政策来鼓励人们自己迁移,当然主动迁移的人很少,毕竟才在竹城生活了一年不到,实在是不想抛弃好不容易才得到的比较安稳的生活。
叔梁鶻被夏梓从盐城给弄了回来,现在楚国的军队越来越多,以后还会扩张的,叔梁鶻这个太尉也该回来主持事物了,至于盐城则是被夏梓交给了自己的徒弟。
现在的楚国是越来越大了,夏梓每天要处理的事情也变得越来越多,为自己可以轻松一点夏梓又将尚书台给弄了出来。
至于第一任尚书的人选嘛?夏梓自己也没有想好。
本来楚国最适合当尚书令的人是易牙,但是易牙现在要管竹城,还要管楚国的礼仪,要是把他调开了夏梓一时之间还找不到可以替代他的人。
而且竹城现在正在进行大建,猛的换了一个长官夏梓怕会耽误工期,所以易牙就当不成尚书令了。
为了自己以后的舒适生活,夏梓干脆有设立了尚书左右仆射,然后让自己的两个学生顶了上去,以后有什么事两个人商量着来,要是有不能解决的再去问自己。
做完这些后夏梓发现自己的学生不够用了,于是又从教坊里面找来十二个比较优秀的孩子开始教导起来。
……
由于竹城正在装修,夏梓就将自己的住处搬到了竹林别苑这里。
竹林别苑位于竹城北面的竹林里面,旁边就是因为竹城大坝修建而形成的湖。
这个地方修筑好了之后夏梓就一直放在这里,然后让人在四周都种上蒿草。
经过那么久的生长现在这里的蒿草已经颇具规模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一些蚊虫的叮咬。
现在夏梓就在这里给自己的新学生上课,有时还接待楚国的官员。
今天是灶青回来述职的日子。
灶青在运城呆的挺久的,他送回来了蛮族的奴隶,又送回来了捕捉到的羊群,然后才轮到灶青自己。
……
“灶青,我这里有两个安排,你自己选一下吧。”
“不知道大王有何安排?”
“一个就是你回来继续担任廷尉,负责楚国的刑罚。另一个就是将你身上的廷尉职务去掉,我另行给你再安排一件事做。”
灶青想了一会儿,然后对夏梓说:“回大王,做廷尉并非是我的志向,臣选择第二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