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不远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作者李钢君以书名《云山不远处》把他的文稿汇成一本书出版,一般人总以为是一本“论文集”,为纪念,也把毕生文字成果汇在一起。读起来往往乏味,其实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有情有义、有文采的文字的汇总。书中的主体内容是讲“传统墓葬”这个课题,它讲了《名人墓——杭州人文历史的印迹》,讲了《<礼记>与民俗及殡葬文化》,讲了《艺术精湛的陵墓建筑》,讲了《守望民族终极生命的精神净土》,讲了《现代殡葬与传统风水学》,讲了《墓园文化的作用、地位及其价值》,讲了《现代殡葬服务策划与市场营销》,又以“风骨郁越”为辑名,专述了《清明时节盼君还——女排名将陈招娣将军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纪实》《让历史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记浙江安贤生命博物馆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

李钢君在上列文稿中,可以说是全面地论述了我国的殡葬文化,从历史、现实及现代策划与市场营销等方方面面叙述了这个课题。我搞历史教学与研究60多年,阅读此书是很好的学习机会,长了知识,懂了这个领域,又从情义上了解了杭州历史人物。李钢君的文章让我们读之有滋有味又辛辣。“殡葬这一行为是人类最具历史、最具人性本质、最具民族特性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充分反映了人类社会对生命本性的理解,揭示了人类自身心理活动的内在形式,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心理终极释放的一种表象。”“殊不知殡葬行业具有文化传承、社会规范、道德指向、生活形态和精神价值的综合属性,涵盖哲学意义、民族特性和社会导向。”这里讲的是本书的一个特色,也是读者读起来非常有趣的地方。

书中的另一个特色是,在“艺韵流芳”辑中叙述与歌颂了一批艺术家。第一位提及的是潘韵,“潘韵先生在1957年因大胆谏言而被错划为右派后的数十年间,面对社会的巨大压力和内心无比的痛苦,在困惑之中用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曾多次反复创作了以‘风雨归舟’为题的杰作。从前期的嫉愤和茫然的心态表露,到中期的不屈和抗争的铮铮铁骨,再到后期的面对山摇地动,我心平淡安然的无欲境界,我们不难感受到潘韵先生的率真已渐入大象。”第二位提及的是潘飞轮,“用笔着色从简入繁到由繁入简,并以偏师独出的雄豪魄力,开创了简笔山水的文人画品格高雅、意韵宏远的艺术格局,在当今画坛众多大家中异军突起,成为潘天寿弟子中的佼佼者……潘飞轮先生却偏偏以一颗顽愚之心,坚守在这条艰辛的险径上,成为为数不多的继承和发展潘天寿艺术的苦行者。潘飞轮的山水画从书法入画着手,飞跃到画入金石的诗书画印的完美融合”。第三位提及者是吴昌硕,李钢君用“梅花忆我我忆梅”为题,写诸乐三拜师吴昌硕,用了“吴昌硕育人传艺之道”“吴昌硕关爱后辈之情”“吴昌硕对近代画坛的影响”“吴昌硕艺术思想对今天的影响”四个部分,叙述了吴昌硕,尤其是最后一段文字:“吴昌硕的艺术探索道路是文化人在书画艺术方面的一场革命性变革,也是中国文化人面对市场时对心灵的自我诉求。吴昌硕不但影响和引导了民族艺术在近现代的发展走向,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吴昌硕先生坚持继承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打好坚实的功底方有成就的艺术思想,对青年学子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吴昌硕先生注重艺术来源于生活,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提炼生活、总结生活的创作思想,对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现实的意义。吴昌硕先生通情达理,因材施教,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美术教学仍然具有启示作用。虽然吴昌硕先生已离开我们七十多年了,我们仍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的艺术风采和影响力。所以我们纪念他,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而且能让我们看到从过去、今天到明天的中国文化艺术的脉络和走向,以及贯穿始终的精神。”第四位提及的是黄公望这位元朝四大绘画艺术家“之冠”,李钢君在文中论述一个问题——黄公望是道士、佛僧还是士?在这个问题上,李钢君说了他的见解,不仅很有见地,而且把艺术生涯纳入论述之中。第五位提及的是黄宾虹,李钢君在文章一开头就用了一段叙述:“国学艺术大师黄宾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一位德高望重、贡献卓著和影响深远的艺术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丰厚的学识修养,深邃的哲学思想,广博的艺术造诣,使其成为当代国画艺术的一面旗帜。是中国自近代国运不济、国势颓废和西学东渐以来,黄宾虹逆市侩潮流而行,举国学艺术之大旗,以民族不朽之精神为生命支柱,自强不息,精研博思,匠心独运,不为时动,不为利趋,以书画求道,以笔墨为宗,坚守中华千古至纯至真之画学正理,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历史上继谢赫、石涛之后又一位开创性的画史画论大家。黄宾虹先生在我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是当代民族艺术发展中尚待进一步挖掘和开发的一座丰富的宝库。”第六位提及的是诸乐三,李钢君在文章中论述了国画是借助于自然造化通过笔墨完成心画的表现。笔墨是国画的精髓,是作者的血液,是灵智的外溢,中国画的一笔一画又是哲学思维最富辩证性的体现,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李钢君落笔:“通过诸乐三先生纯正的笔墨功夫,我们感受到诸乐三先生作为一位大师,向后人传递和教化的深邃思想和人性至理。我们从先生的作品中领悟到儒学宏博的纯清、道性仙骨的无欲和无相大智的空明,纯清、无欲和空明正是国画艺术的大道坦途。”第七位提及的是石涛,李钢君只就石涛的“一画论”作了讲述,而且这种讲述只是就杨成寅对《石涛画学》有感而展开说了一些:“《苦瓜和尚画语录》是清代大艺术家石涛总结一生绘画艺术实践,阐述绘画艺术的本质、自然规律和表现形式,对中国画艺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力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性著作,至今仍是美术界理论研究必读之书,并对当代书画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石涛以‘一画’这一哲学命题作为贯通全书的核心,更以《易经》及老庄的宇宙观统筹中华书画艺术的发展轨迹和创作意识,使其对绘画的理解达到‘技与道’的统合。”“‘一画论’是由石涛总结并提出的,是石涛画学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概念,也是研究者最关注并长期争论的一个难题。”“综观石涛一生的道学修养和艺术探寻之路,他深受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并通过参合儒释道三教的文化精髓而于画理画艺通而达之。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乃至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第八位提及的是周昌谷,李钢君用了“当代大写意人物画第一人”“当代学者型人物画第一人”“当代中体西用、以色为墨第一人”三题,评述“周昌谷先生正是凭着天赋悟觉,通过以色为墨达到技进于道的当代艺术大家”。而且李钢君在文章的最后一句:“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如先生假以天年,必定成为继黄宾虹、潘天寿之后的又一世界级巨匠。”第九位提及的是张正恒,李钢君在文章中把张正恒放在中国画史的三个重要节点上,“四川是绘画史起始地之一,浙江是近代绘画方向转折的一处衍生地,而北京则是融汇各种流派的政治文化聚集地,从而构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条文脉走向。画家张正恒正是当代一位从四川走出,深造于浙江,从事艺术事业于北京的在我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名家”。第十位提及的是盛牧夫,盛是黄宾虹的门下,“盛牧夫先生正如中国传统文人一样,文章之余,兼修书画,以此陶冶情操,游戏笔墨,艺道两进……牧夫先生的画注重笔墨内涵,以宾虹画理为宗,太极阴阳转合为章法,篆籀用笔之法入画,水墨交融,气韵生动,浑厚苍郁,颇具田园气象,深得自然山水之神韵,于画中无时无刻不流动着浓郁的诗意。静观其画,如品其诗,细品其诗,如见其人。诗、画、人,浑然一体,卓然风骨。”上述李钢君论述十位艺术家,我完全是从李钢君简论中初学这些大师,深受入门之感,我只是摘录李钢君的文字,而且是断断续续,边学边摘。上述的两个特色是李钢君在全书中的体现。

李钢君将四篇讲范仲淹的文章放在本书前面,《范仲淹的人文情结与士人抱负——试析东方士人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的裂变》《外和内刚 守正察远——浅析范仲淹哲学思想及其形成原因》是专门的,讲王安石那篇,“王安石变法吸取了范仲淹‘庆历新政’变法失败的教训,避开了政治上容易触及保守派利益的吏治问题,转而以国家财政为重点,以解决北宋因战争和社会矛盾引发的经济窘迫为主要方向,通过经济改革的成功来引发政治上的革新”。讲屈原与《离骚》的那篇,是把《离骚》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合篇叙述,“……《岳阳楼记》,为《离骚》之后的又一经典杰作”。为什么李钢君在全书的开头专门讲了范仲淹呢?我读《古文观止》中的《岳阳楼记》,感受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而李钢君以范仲淹的人文情结与士人抱负为题意,论述了东方士人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的裂变,文中有许多充满情怀的文字:范仲淹“学说首开宋学之先河,且言行守一,刚柔相济,和而不同,唯德是依,风骨卓然”。“范仲淹十分注重身心修养和道德情致,以心交友,寄情山水,畅游物外。儒释道三教通达,与当时文豪高士心性相同,互致书信,相邀同游,诗赋唱和。儒释道三学实是中国文人的修为之道,也是东方哲学的精华所在。儒释道三者互通,各有所专。儒为立身之本,释为发慧之所,道为意境之源。范仲淹既有寄托忧国情怀的传世名篇《岳阳楼记》《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又有豪放不失婉约的宋词《渔家傲·秋思》《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等佳篇,还有寄情山水的神来之笔《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更有传世书法作品《师鲁帖》《道服赞》等。这些作品境界高雅,情致潇散,意境深远。”“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等名篇,体现了范仲淹的大雅风范。”“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宋代早期文化士夫群体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而造就了中华文化的高峰。”“观先生之文,立见先生之浩然正气;品先生之人,耳闻先生之高山流水;思先生之德,叹绝先生之华章隽永;知先生之心,景仰先生之风骨卓然。”

我比较仔细地拜读了李钢君的这本书稿,要我写序实为难下笔,我只能边读边做笔记,然后写一点体会,相信读者读后会有不少收获。

杨树标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