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融改革发展二十年(1992-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浙江期货业发展历程

浙江期货市场从1993年起步,历经快速扩张、清理整顿到恢复发展、试点探索再到成熟发展、做优做强的过程。到2012年,交易规模和市场份额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拥有了一批合规经营、竞争力强的机构,汇聚了一支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人才队伍,培育了众多较为成熟的投资者,期货行业服务企业、地方经济的各项功能得到初步发挥。

一、1993—1998年的清理规范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期货市场一度出现盲目发展的混乱局面,各种商品期货交易所达到50家左右,期货经纪公司300多家,交易品种重复,期货经营机构管理混乱。1993年末,中国证监会开始清理整顿期货市场,有关部门停止审批新的期货交易所,已有的期货交易所缩减至3家。1995年,国债期货市场发生“3.27”风波,国债期货交易试点被宣布暂行,期货市场进入健全规章制度,规范交易行为,防止过度投资的阶段。1999年,《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交易所、期货公司、从业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四个配套管理办法的实施,使浙江期货市场的法规体系初步成型。

1993年,随着浙江农产品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浙江期货市场作为改革试点开始起步。众多生产和经营企业,开始积极探索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和套期保值功能。1993年3月,浙江首家期货经纪公司——浙江新华国际商品期货有限公司成立。截至1993年末,浙江共有6家期货经纪公司,全年共实现交易额200多亿元。1994年,浙江期货经纪公司增至9家,其中已经进行规范整顿、经中国证监会审核通过的有6家。9家公司共有期货从业人员800余人,全年实现代理交易额达2000多亿元。除这9家期货经纪公司外,我省还有一批由期货交易所授予代理权的经纪会员单位。这些期货经纪公司和经纪会员单位,注重改善经营客观条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内部管理质量,为企事业单位参与期货交易提供了保障。1994—1995年,浙江期货市场在规范整顿中得到较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浙江有各类期货经营机构55家,其中期货经纪公司19家,期货兼营机构19家,期货经纪公司营业部17家;拥有从业人员2000余人,期货客户1万多人,客户保证金约15亿元;全年实现代理交易额1万多亿元,经营收入5.1亿元。浙江省的期货交易量占全国期货交易总量的20%~25%。随着国家对期货市场清理整顿力度加大,自1996年开始,浙江期货市场呈现出明显“降温”的局面,持续几年的盲目发展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期货经纪机构数量不断减少,期货交易量大幅度下降,市场逐渐规范。据1998年末的统计,浙江尚有各类期货经营机构30家,这一数字较1995年减少25家;其中期货经纪公司由19家降至15家,期货经纪公司营业部由17家降至6家,期货兼营机构由19家降至9家。1998年全年的期货交易总额2776.6亿,较1997年下降32%,较1995年下降近八成。从客户量来看,1998年浙江期货客户不足2000人,保证金余额仅2.6亿元,较1995年减少八成多,大量国有企事业单位退出期货市场。

二、1999—2000年的蓄势待发阶段

1999—2000年,浙江期货市场总体规模持续萎缩,占全国期货交易总量的比重进一步下降。截至2000年末,浙江有期货公司12家,期货营业部2家,客户保证金余额3.76亿元,期货从业人员352人,期货客户4101人。全年期货经营机构实现代理交易额1623.89亿元,手续费收入3000万元,利润总额800万元。面对期货市场的严峻形势,浙江期货行业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坚持依靠品种优势、服务优势和技术优势,努力实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永安期货、良时期货等公司在全国期货界影响力日益增大。

在品种方面,在期货市场“扶大限小”政策的调控下,浙江各期货公司及时转变经营思路,以行情管理为重点,逐步将交易重心由绿豆向大豆、铜等大品种转移。

在服务方面,突出信息管理,以信息促服务,以服务促发展。各期货公司从以往比较重视量的积累向追求信息质量方向转变,努力为客户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一方面下大力气培训信息采编和研究人员,对交易品种进行细分研究;另一方面借助专业公司的信息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如南华期货与金融街、和讯、世华等多家著名网站签署了信息合作协议,通过与其他网站、媒体、专业信息公司进行信息互换,实现低成本扩张。

在技术方面,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为公司发展提供技术保障。1999年,永安期货与杭州恒生合作率先在全国推出期货自助交易系统,实现了异地同步的网上期货交易。网上交易的应用,使永安公司扩大了经营规模,降低了风险事故发生概率,公司业务覆盖面扩张至异地市场,客户数量和保证金数额快速增长。永安技术的创新成功,在浙江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其他公司纷纷效仿,试行自助交易系统和网上期货交易,积极探索财务电算化,技术创新在浙江期货市场中全面铺开。

三、2001—2004年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经历五年下滑后,浙江期货市场自2001年迎来了实质性反弹。各期货公司虽然面临严峻的市场环境,但通过积极探索,浙江期货市场在全国崭露头角。2001年,浙江新增10家期货营业部,截至这年年底,共有期货经营机构24家,保证金余额3.93亿元,期货从业人员383人,期货客户5812人。全年期货经营机构代理交易额2175.43亿元,手续费收入6200万元,利润总额1000万元。浙江期货公司保证金、手续费收入及利润等均有一定的增长,代理交易额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04年末,浙江共有期货经营机构45家,其中公司12家,营业部33家,较2000年新增31家营业部。保证金余额12.45亿元,期货从业人员585人,期货客户16317人。全年期货经营机构代理交易额1.89万亿元,较2000年增长1064%;实现手续费收入1.65亿元,较2000年增长450%;利润总额0.44亿元,较2000年增长450%。期货公司竞争实力大幅增强。2004年,12家期货公司共完成代理交易额2.04万亿元,保证金余额14.76亿元。2004年,在全国期货经纪公司代理交易额前十名中,浙江公司占4家,比上一年增加2家,其中浙江省永安期货公司代理额居全国第2位,约占全国交易额的3%。浙江期货公司发展速度快于全国期货市场的发展。

与此同时,多项期货市场的全国性试点工作在浙江率先起步,“浙江板块”优势初现。2001年11月,永安期货与工行浙江省分行签订了《期货经纪公司客户保证金封闭管理(试点)协议》,开始试行期货保证金封闭管理。2002年6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浙江辖区率先在全国开展期货客户保证金封闭管理和电子化交易两项试点,并就期货服务部和经纪人管理进行探索。2003年3月,中国证监会在杭州召开保证金封闭管理现场工作会,将浙江辖区试点的期货客户保证金封闭管理经验归纳为“一个系统、二个关键、六个环节”,并冠名为“浙江模式”,向全国推广。2002年8月,浙江辖区12家期货公司全部实施了期货电子化交易,交易设备和环境显著改善,技术力量大为增强;公司错单大幅减少,风险控制的水平有所提高,为业务拓展创造了条件。电子化交易试点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许多公司到浙江考察调研,就电子化交易情况进行沟通交流,期货电子化交易逐步在全国推广。

四、2005年后的发展壮大阶段

2005年,全国期货交易规模较2004年回落8.68%,而浙江市场期货交易规模变动不大。截至2005年末,浙江有期货公司12家,期货营业部33家,期货经营机构客户保证金余额10.41亿元,期货从业人员659人,期货客户20189人。全年期货经营机构代理交易额1.93万亿元,较2004年有小幅增长;实现手续费收入1.45亿元。12家期货公司全年代理交易额2.04万亿元,虽较2004年下降3.32%,但在全国占比升至15.42%,浙江板块取代深圳板块跃居全国第一,浙江在期货市场的全国龙头地位确立。自2006年开始,浙江期货市场呈现连年增长态势,各项指标屡创新高。截至2012年末,浙江期货经营机构数量增至142家,期货经营机构客户保证金余额214.21亿元,期货客户24.66万户。全年期货经营机构代理交易额达39.22万亿元,实现手续费收入20.02亿元,利润7.98亿元。

2005年,新的期货保证金存管系统开始在部分公司试行。2006年,中国证监会决定从6月下旬开始,在全国按辖区分批部署期货保证金监控系统,推广保证金安全存管工作,浙江和江苏被选定进行首批监控系统部署。2006年,永安期货和南华期货先后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赴香港设立子公司,经营香港和国际期货业务。2007年4月,《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管理试行办法》公布并实施,浙江成为推行期货公司净资本监管系统的首批试点单位。试点以来,浙江期货公司净资本各项指标均优于预警指标,未发生净资本不达标的情况。2008年,12家公司均取得金融期货业务资格,其中4家公司取得金融期货全面结算业务资格,4家公司取得金融期货交易结算业务资格,4家公司取得金融期货交易业务资格。2011年8月,永安期货、浙商期货、中大期货和南华期货4家期货公司位于首批取得中国证监会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批复的14家期货公司之中。2012年7月,永安期货、南华期货和浙商期货位于全国首批18家取得期货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的公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