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产业融合对产业分工的深化效应
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迂回的生产方法使产业链条不断拉长,使每个产业链条上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增多。在技术进步和市场规模扩大的双重作用下,拉长的产业链条、链条上中间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的独立化、企业化和社会化就形成了新的产业。产业本身的形成,是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或者说,新的产业的出现,源自分工和专业化的力量。但是产业融合的发生,使产业之间分立的状况出现变化。在产业间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价值融合以及产业政策相应调整的前提下,原来分立的产业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融合趋势。然而,产业融合并不是对传统产业分工路径的否定,相反,产业融合不断催生新的产业,成为产业分工的新路径和新起点。
一、产业融合的不同程度和不同层级
如果说分工的基本含义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去执行原来由一个人或组织所执行的不同操作或职能,那么融合的基本含义是由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去执行原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所执行的不同操作或职能。从理论上说,存在分工的地方,就有可能存在融合。要考察产业融合对产业分工的影响,必须区分产业融合的程度和产业融合发生的产业层级。
(1)产业融合的不同程度。如果我们不仅把融合看作一种静态的结果,而且将其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融合就不仅是一个从“完全分工”到“完全融合”的发展历程,而且包含着从“完全分工”到“完全融合”之间不同的进展程度和状态。实际上,发生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产业融合现象,基本上处于部分融合的状态,两个或多个产业之间实现完全融合并最终消灭原有产业分工的情况还没有出现过,即现实中的产业融合只是处于部分融合的程度,“交叉”“延伸”“渗透”“重合”“合并”“兼并”“整合”等等是描述这种部分产业融合时最常见的词语。但是,很多研究者并没有对产业融合的程度做出区分。实际上,产业交叉、延伸、渗透都只是产业融合发生的不同状态和表现形式;交叉和延伸意味着产业之间的部分重合,渗透则强调了发生融合的产业之间的主导者和方向性。产业渗透融合总是发生在具有一定技术、增长率落差的产业之间,产业渗透体现了相对高级产业对相对低级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兼并”“合并”“整合”更多地被用来描述与产业融合相关的组织变化。产业融合并不意味着产业分工的绝对抵减,而是意味着产业分工的深化和更高层次上的展开。
(2)产业融合发生的不同层级。发生在两个或多个产业之间的产业融合,造成原有产业之间技术、产品、业务、市场的交叉和替代,使原有的产业分工状态和竞争合作关系发生变化。但是产业融合对产业分工的影响程度和方式在不同的产业领域里各不相同。理论上来讲,在存在紧密替代关系的同一层级的产业之间,当产业深度融合之后的新产业部分或全部替代了原来的多个产业时,原有产业数目会减少,原有产业分工的范围会收缩。但是,在融合后的产业内部,也即新的产业层级上,分工和专业化仍然是产业效率提升的推动力量。而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不同产业之间通过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新的产业形态,新产业和原有产业并行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原有产业的替代和补充,即新产业的出现使产业分工广化和深化。
二、产业融合催生新型产业形态
在分工与专业化经济效应的作用下,产业分工的逻辑是线性推进的。产业分工的历史过程和分工程度形成了一种树形的分工体系,即产业分工在迂回的生产环节和链条不断拉长的过程中沿着线性方向深化和细化,技术进步和创新发生在产业边界之内,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是新产业形成的推动力量。产业融合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交叉和功能渗透,不断催生新的产业;新产业的发展仍然要遵循分工与专业化的内在规律,产业融合使产业分工在新的产业层级上展开。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两个或多个产业之间融合而形成的产业,具有和融合之前的产业不同的技术基础或产品属性,因而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新的产业。在传统工业时代迂回生产的经济中,技术进步多发生在特定的产业边界之内,任何一项新发明、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都可能带来一种产品的改良和更新或者一种全新产品的出现。前者引起原有产业的产品、技术创新,后者则代表一个新产业的诞生。传统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的路径如图2-4所示。但是,产业融合下的新产业,是技术进步发生在不同产业边界处的特定产物,是跨产业融合型新产业,如图2-5所示。
图2-4 传统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路径
在图2-5所示的产业融合中,技术进步发生在原有不同产业的边界处,不同产业之间技术交叉、渗透所催生的新的产业C,既不属于产业A也不属于产业B,它融合了两种产业的技术和功能而形成了新的产业。这种新产业的形成过程就具有技术进步基础上的新的产业分工的意义。这种形式的融合并不具有分工的反向运动的性质,“融合”只表示和传统分工、专业化基础上的技术的内生性相比,新产业的技术进步来源于产业之外。融合并不意味着新产业对原产业的替代或使原产业的产业空间缩小,相反,产业融合通过催生新的产业而使原有的产业体系得到扩展。比如,工厂化大宗商品产业的兴起,是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对大宗商品产业生产方式的改造和提升;生态大宗商品产业的出现,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综合生态技术和理念,是对大宗商品产业内部不同子产业之间的整合和链接;大宗商品产业旅游的发展,是传统大宗商品产业的资源与服务业范畴的旅游业的经营方式、目标定位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大宗商品产业形态。
图2-5 技术进步与融合的新产业
这些通过产业融合而形成的新产业,作为大宗商品产业内部新的生产方式或产业形态,推进了大宗商品产业分工的深化和现代大宗商品产业体系拓展;从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意义上看,这种类型的产业融合意味着技术和收入弹性相对高级的产业对技术和收入弹性相对低级的产业的渗透和提升,即融合型的新产业,总是代表着更高级的产业生产率和产出效率,从而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更大的产业领域内,很多新的产业形式的出现,都具有类似的性质。高科技产业领域中的生物芯片、纳米电子、生物制药等高新产业的出现以及现代制造业中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数控机床产业的出现,都具有产业融合催生新产业从而深化产业分工的性质。
三、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工互动
产业分工的深化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内生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是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细化的理论支撑。产业分工是人类劳动社会分工的具体表现形式,社会分工既包括各个劳动领域之间以及各领域劳动者之间的分工,比如大宗商品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分工,也包括各个劳动领域内部不同劳动部门之间的分工以及劳动者的职业分配,比如大宗商品产业内部的农、牧、渔等行业和农民、牧民、渔民等职业。因此,产业的范围既包括作为社会经济的各个劳动部门的大宗商品产业、手工业和商业,也包括某一劳动部门内部的次级产业,比如大宗商品产业内部的农、牧、渔等产业。产业分工使整个社会经济在产业的层面上结构化和体系化,产业分工的发展程度和产业的结构、发展方向与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从静态的角度看,产业分工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马克思认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从动态的角度看,产业分工的演进有其内在规律,不同的产业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越晚的产业,代表着越新的消费需求和越新的技术条件,因而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和更高的收入弹性。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就是高生产率和高收入弹性的创新产业不断出现、逐渐替代和改造旧的产业部门的过程。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产业融合反映了与分工和专业化相联系的产业分立状态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相应变化。新的产业形态的出现和产业协作的内部化、网络化是产业融合的突出表现,产业融合反映了分立的产业之间由于技术进步、业务渗透、价值链整合所形成的一种融合、协作、协调的趋势和状态。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融合程度来看,产业融合包括了从特定产业之间的分立到特定产业之间的完全融合的全部中间状态;从融合方式来看,产业融合既包括由技术的融合所造成的产业间生产方式和产出结果的趋同,也包括由经济服务化所造成的产业间分工的内部化,以及基于产业间核心能力整合、价值链整合而形成的企业网络。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工反映了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两种状态、特点和发展趋势。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产业分工的深化始终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产业融合反映了新的经济条件下产业之间延伸、交叉、渗透、协作、整合的一种新的关系状态。产业分工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使产业分工在一个产业层级上模糊、消失之后,在新的产业层级和新的产业方向上重新展开;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效益在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工的依存和转换中不断得到深化和强化,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工作为两种交叉互动的产业发展趋势共同推进着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