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T校园文化笔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综述·让多彩文化浸润校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肩负着文化传承、传播、创新、输出任务的大学,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理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发挥大学校园文化主阵地作用。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成果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及其影响力,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其独特、持久而为大众所认同的大学文化上。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推进学校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在把握住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上,认清使命,加强规划,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辐射精神、物质、行为、制度等四方面文化建设的一中心四辐射的文化建设格局。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中心为教育主旨,以满足师生员工文化需求,提高师生素质和能力,增强师生对学校认同感、凝聚力为出发点,传承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精神和浙东文化精髓,以“明德弘毅,开物启新”校训为核心,紧紧围绕学院的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为学生提升价值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系统推进,重在建设,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不断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持。

2016年年初,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创作了51幅版画作品,每幅作品分别对应一主题,作品一经推出,引起师生们的广泛关注。这是传媒学院副院长由旭声老师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用版画创作的方式加以表现:有以“富强”为主题的,有从一个宏观角度展示了纵向历史图像的,更有通过孩子欢快蹦跳的动态较含蓄地传达了所画内容的……

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像这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们的课堂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只是学校坚持“教育为学生提升价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

学校坚持“教育为学生提升价值”的办学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加以培育和践行,通过“四融四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环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服务及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搭建核心价值观微化平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校园,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寻找鄞州抗战红色足迹”是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所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活动中,师生们走访了鄞州近10个村镇以及30多个红色足迹,其中包括被称为鄞州红色中心的梅园、建岙等,并与当地历史的见证者们进行了深度的交流。

通过改变以往一板一眼的授课方式,将授课地点改到了课堂之外,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思政课教育。参加过此次寻访活动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不止一次地表示,亲身走一遍当初激战过的地方,被激起浓浓的爱国情怀。

亲临现场,感受历史遗迹,倾听见证者们的讲述,突破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老师们主动告别空洞理论的“高大上”、“冷艳”,坚持思政入耳、入脑、入心。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任务,将核心价值观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努力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随着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发展,借助网络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学校积极搭建核心价值观微化平台,启动“微化”实践教学的教研教改,以“微话题”方式开展学生课外“思政沙龙”、举办课堂“微辩论”等教学实践,提升两课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在校园里,几乎每个同学们的微信里面,都会关注一个订阅号——“淘思想吧”。这个平台汇集了“乐享会”、“时事热评”等多个板块的内容,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把握时事动态,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实现了师生的实时互动,成了学生课堂外的“乐土”。

精神文化助力学生成长

在精神文化方面,学校一直致力于丰富和弘扬“明德弘毅,开物启新”的校训内涵,传承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精神和浙东经世致用文化精髓,广泛吸收现代大学办学思想的精华,进一步凝练具有理工特色的大学精神。

多年来,在深入开展校风建设的实践中,倡导教职工要“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激励人”,强化人文关怀,注重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尊重、包容、服务、引导”。逐渐地,学校的教师、职工增强了“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意识。如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书记、教师程捷,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50多个学生支部中唯一由专业教师兼任的支部书记。从2009年开始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至今,整整6年,即便有许多日常工作需要应对,程捷老师始终关心着支部里每个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她在践行“为学生提升价值”的理念,积极推动大学生党员的组织发展和建设“五好支部”等工作中,获得了同事和学生的一致认可。正如她自己所说:“教学就要负责任,要帮助和引导同学们打好基础,养成好的素养,不管是为人方面,还有做学问。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必须要落实好,这样后面的拓展会很大。”

而在理工学院,像程捷老师这样十年默默耕耘,帮助学生养成好的素养,“授之以渔”的教师还有很多,传道授业解惑,除了专业知识的教授之外,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理工学子的“精神导师”,指引他们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进。

此外,在学生中则形成了“严谨求实、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先后涌现了陈明豪、陈虔伟、柯乐乐、倪衍萧、沈泽涵、唐晓春、马聪芳等勤奋学习、学以致用的学生典型。如被众多校友称为“技术大神”的沈泽涵,已经拥有上百项发明作品和5项专利。大学期间,沈泽涵连续三年参加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科研立项”,“获得了宁波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宁波市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同时,这位“无敌技术男”还是《Melody乐器大赛》和学校“求是杯”辩论赛的冠军。《宁波晚报》、《东南商报》、《钱江晚报》、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也争相报道了沈泽涵的发明事迹。特别是在2013年6月20日上午,沈泽涵同学创新发明的事迹在央视《太空讲堂》特别节目中播出。

近年来,学校越发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精神文化中的作用。为此,学校创新设计,全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努力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深化新生始业教育,“三成”、“三心”、“三校”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制度。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围绕这一格局在学生中开展了“学以致用”十八大精神学习和“我的梦·中国梦”主题演讲、主题团日微博秀,让全校各级团支部在微博中分享本支部在团学活动、党建带团建、特色亮点等工作的图片秀、海报等,大家通过转载、评论,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接地气,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克服了传统教育的枯燥感,逐渐形成了集趣味性、知识性、导向性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落小、落细、落实。

而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一院一品”的校园文化品牌打造。管理学院的流动党课;生化学院的“生化危机,助医公益”项目;土建学院的“大学生青年公益志愿者工程”项目;传媒学院的“行走的新闻”;机能学院的“义工,在路上”项目;外国语学院的“用声音叙事”等项目先后建立。通过这些“一院一品”的平台,有力推进了以党员旗帜工程为载体的党建文化;以弘扬关爱帮扶美德,节俭、奉献为核心的爱心文化;以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打造以网上党校、读书荐书为平台的学习文化;以强化专业学科引导,打造以学科专业为依托的学术文化;以加强社团建设,打造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的社团文化等,真正做到让多彩文化浸润校园。

物质文化建设助推环境育人

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注重校园整体规划,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增添了一批富有人文元素的校园景观小品,突出了校园各区域的文化景观功能。不断加强校园绿化,打造绿色校园、平安校园,营造了浓厚的文化环境氛围。

近年来,学校规划建设了一些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公共艺术景观,如校史馆、阳明学堂、竺可桢雕像等。校史馆能够展示学院发展历程和办学成果,弘扬学院优良传统;建设竺园,将浙大的求是文化传承到理工学院,传浙大求是精神,永承文明精华。

此外,学校通过强化组织工作体系,整合学校资源,还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如“理工十景”评选活动,其意义如活动的负责人陈印昌老师所言:“‘理工十景’评选活动让理工(学院)的校园文化有所传承,将最美的理工(学院)永恒地留驻在每一个NIT人的心中”。而其他的“中国风”民族表演艺术建设项目,如“一封家书”、“网上问安”等“孝悌”文化系列活动,“公益学堂”项目“绿色风”、“随手公益”、“三叶草”生命临终关怀、“青翼共程”、“黑苹果”支教等,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培育大爱、责任、奉献意识,使得核心价值观在学校蔚然成风,而“阳明学堂”文化传播基地建设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学校还重视媒介文化建设。加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文化传播媒体的建设与发展,弘扬主旋律,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进一步办好《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报》和广播电视台,大力推进数字电视改造工程,充分发挥校园宣传阵地作用;定期制作并发布反映学院文化底蕴和发展成就的专题片、宣传片及宣传画册,并加强对校内出版物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与中央、地方媒体交流与合作,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新闻媒体对学院文化的重要宣传作用;注重发挥图书馆、展览馆、广播电视台、电子显示屏、体育场馆、党员之家、宣传橱窗、报栏以及学生活动中心、工会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的文化培育和文化传播功能;加强对新媒介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其中由学校宣传部组织策划的“理工好故事”,在学校搜集平凡岗位上的故事,发展出一系列微访谈、微电影等新的环节。不忘初心、守诺始终的体育老师董小燕,免费教授汉语的公益学堂;勤奋拼搏、励志奋斗的“草莓孝子”徐龙坤;一个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的故事通过视频、图片的网络传播方式在师生间产生了广泛影响。

此外,学校继续加强学院文化阵地建设,鼓励并支持学院建设院史陈列室、师生活动室以及文化走廊、文化橱窗等;规范场馆管理,提高使用效率,突出社会效益;每年植树节开展校园植树活动,日常细心维护校园绿化,打造四季常青、园林化、生态化的优美校园;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经常组织开展自救互救、逃生演练等活动,全面提高防范和应急能力,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在2015年9月,学校成功举办第二次校友代表大会,强化校友意识,重视校友资源,凝聚校友力量,支持校友为母校和社会多做贡献。

行为文化建设有声有色

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推动校风建设,规范校园活动的管理,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党员挂牌”、“行走的新闻”先后获得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优秀品牌,其中“行走的新闻”获得教育部2010年高校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二等奖。校内已有12个校园文化品牌培育项目。

2011年1月,宁波教科网、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相继报道2011年寒假理工学院6名大学生志愿者前往四川古蔺县成龙学校,开展“千里草计划”支教活动。大学生们冒着大风大雪坚持支教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

在信息学院,有一支在理工学子中远近闻名的战队——ACM团队。从2002年首次参加浙江省ACM比赛到走出中国冲向亚洲,现在学校的ACM集训队已在国内和国外各类比赛中夺得了20多个冠军和亚军奖杯。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因此成为各大企业的“抢手货”。该校2009届毕业生王智新被国内某知名网站以近20万元的年薪聘用。他曾参加学校ACM集训营,并3次获亚洲赛区银奖、1次浙江省金奖和2次浙江省银奖。陈杰,金山公司一名优秀的编程工程师。2006年刚从理工学院毕业,他就和其他8位在ACM比赛中打拼出名气的同学,直接被金山公司聘请了去。“那一年,除了两三个同学想考研外,其他所有人全部进了金山公司了,”陈杰说。

而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们来说,社会实践品牌“行走的新闻”是每一届大一新闻学子最期待的实践活动,也让他们体验了“媒体人在路上”的滋味。自2007年起,新闻专业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到宁波的一个村进行体验式采访,讲述社会变迁。2008年开始,原本小打小闹的实践活动正式成为了一个特色实践活动,抓住“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教师们鼓励学生走进30个村庄、30个社区去体验、去做访谈。据悉,“行走的新闻”调动500余名大学生,结合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机,分赴宁波的乡村和社区、公民家庭,甚至是上海世博园区,开展依托专业能力的提升和促进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大型专业社会实践活动。近几年来,与宁波市教育局合作的《走近宁波教育管理名家》、《宁波教育大服务大平台》、《宁波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采访录》、《我的中国梦之筑梦宁波教育》、《宁波市特色教育品牌寻访录》等书籍都已经陆续出版。

2008年,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做出重要批示:“我看了理工学院同学们的信及‘行走的新闻’一书,深感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实际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硕果累累,颇有意义。他们向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献出了一份厚礼,对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应给予肯定和祝贺!”2009年的夏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领导同志再次对“行走的新闻”做出了批示,并鼓励理工学子们要多参加此类贴近社会、成效显著、专业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

除此之外,工业设计专业罗楚夏同学获得过被誉为“设计界奥斯卡”的德国红点设计大奖;英语专业董巧玲同学获得全国英语竞赛国家特等奖等,学生频频在国内外各类竞赛中脱颖而出,培养出的人才赢得社会各界纷纷点赞,使得学校的学术文化欣欣向荣。

而与此同时,学校的文艺活动、社团文化也正在蓬勃发展。

2008年11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学生党员挂牌”成为当年浙江省高校文化品牌;2010年11月,“行走的新闻”实践项目继“学生党员挂牌”之后,成功入选当年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2011年11月,在环保中染绿青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营造“生态文明·绿色环保·公益服务”的校园文化成功入选,这也是继2010年“行走的新闻”之后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再次入选,也成为浙江省连续两年获此殊荣的三所高校之一。2011年12月,从在四川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表彰暨专题工作研讨会上传来喜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行走的新闻——蕴含与时俱进活力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获得教育部201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艺术团自成立以来,多次获得各个级别比赛的优秀奖项。2008年10月,应宁波市友好交流关系城韩国顺天市的邀请,学校艺术团一行17人赴韩参加了2008韩国顺天市芦苇节的文艺演出等活动,精彩而富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节目受到了当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增进了宁波市与顺天市两市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友谊。

每周每月每个季度,学校都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可口的“文化大餐”,诸如高雅艺术进校园、艺苑风景线、校园歌手大赛、一二九合唱比赛、新生迎新晚会、毕业生毕业晚会、社团文化节、书画展、摄影作品展等文化活动,与境内外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及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在学校成立的100多个社团,都为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抹上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制度文化建设促规范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依法治校,结合实际,健全完善科学、合理、严谨的管理制度体系,并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校办学实际,出台了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加强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

建校以来,学校一直积极推进管理制度创新,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形成高校校园文化新风尚。及时修订学校各项政策文件,不断完善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把促进制度改革与保持制度连续稳定有机统一起来。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分类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质量导向,强化同行评议,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师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坚持服务宗旨,注重提高效能,强化作风建设,完善机关工作人员考核激励机制。

以法为基石,保障美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突出教育法律条文中“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内容。一方面,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高校美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管理更规范、更客观、更科学、更切合新时期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与实际出发,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遵循育人规律,从健康、健全、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上构建美育校园方案,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法制保障,开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学术制度和校务制度方面,学校一直在与时俱进地健全学校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院长职责和职权。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激发基层组织办学积极性。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提高制度执行力,维护制度权威性。

推进校务公开,依法公开学校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处理的程序和结果,公开职能部门管理权限、办事程序和监督渠道等,增强学校政策和工作的透明度,切实保障广大师生作为“宁波理工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完善校领导接待日、校领导联系学院、季度恳谈会、师生来信来访等制度。完善教师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到学校发展规划、重大决策必须经过教代会讨论。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教师参与学校民主办学的重要作用。

此外,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有责任发挥育人的重要作用。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美育的创新性优势,通过美育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领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为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校园文化打下基础。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宣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潜能,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活跃,避免把学生培养成为只有文化而缺乏美育修养的“书呆子”。

结语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建校以来,学校在不断重视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下,初步形成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文化特质。时代精神是学校文化的鲜明特色。学校的创建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浙江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宁波城市优质社会资源这一名城名校新机制联合办学的产物;文化融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特征。学校在继承浙大求是创新精神和浙东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开放办学、内涵提升,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是学校文化的使命。作为宁波市投资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广泛合作,不断增强区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功能。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学校将在十多年办学的经验总结、成果积淀和特色凝练基础上,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中心,让多彩文化浸润整个校园。

撰写:孙桂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