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T校园文化笔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拾景——理工十景

2015年6月16日早晨,我收到一封来自远方的邮件——

学妹:

最近过得怎么样?前几天翻相册的时候看到了好多大学时期的照片,时间过得可真快,一转眼我都毕业三年了。不过呢,理工的那些校园风光我可都还记得,随园的那片树林印象最深刻了,我以前特别喜欢去那里拍照,而且,我男朋友也是在那里跟我告白的呢,你们一定也经常去吧,很美对不对?还有还有,每回去NB上课,迎着竺可桢老先生的目光总会感觉到自己浑身都充满了朝气,尤其是在早晨的时候,阳光照射在竺老先生的身上,让人感到仿佛整个身心都是晴朗的,是不是也说到你们的心坎上啦?对了!图书馆!那可是理工的一大骄傲呢,站在图书馆的顶楼放眼去看理工,什么竺园啊、随园啊,通通尽收眼底,你们有没有上去过哪,是不是被征服啦?哎,好久没回去了,毕业后每天忙着工作,之前假期的时候想回学校看看的,结果又被大大小小的事给耽搁了,好可惜……也不知道现在的理工有没有什么变化,不知道夕阳下的教学楼是不是一如既往的令人心醉,那一片露天广场是不是热闹依旧,那些信手描绘的涂鸦是不是仍然保留在墙上……

陈××

2015-6-16


然而,当我阅读这封邮件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同身受般的兴奋激动,也没办法在学姐满怀憧憬得向我询问时肯定地点头说“是”,反而更像是个局外人般冷眼旁观。我不是走不进学姐的回忆,而是走不进学姐回忆里的理工。

每天早晨,我们背着书包,拎着早饭,急匆匆地行走在路上,然后在最后一声铃响落下的那一刻迈进教室;每个晚上,我们窝在寝室里,打游戏、看剧……却不知道今天的理工是否繁星满天,也不知道今天的操场有没有人跑步,有没有聚会……冬去春来,朝朝暮暮,你是否还记得,那一年,当你拖着行李箱满怀好奇和憧憬地走进这里时,西大门上那“明德弘毅,开物启新”的八个大字就如灯塔般照进你的心里,或许就是在那一刻你明白了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大学生,什么是大学生活;当你穿梭在宿舍楼间时,学长、学姐的热心引导,同学的亲切问候,也曾如春风般温暖了心房,还有那四季妖艳的花草树木曾在你脑海中留下的模样如今可还在,或许早已成了一片空白吧……

2013年11月12日,学校组织了“理工十景”的评选活动,用我们的双眼去找寻最美的理工,用我们的镜头去记录不同的风光,用我们的语言去描绘心中的校园,从晨光熹微直至华灯初上,我们耐心地等待只为了邂逅最迷人的理工。而如今的我们,忘记了从什么角度能看到最美的理工,也忘记了何为丹云沐日,何为曲水濯阳。为了能够解答学姐的疑问,更为了重现心中的理工,我们带上单反,踏上了探拾理工十景之路。

我们沿路随机询问了几个同学,他们大多数都表示不知道理工十景是哪些,但是,当问到他们对理工的景观有什么想法,最喜欢哪里时,一个个都像打开了话匣子般滔滔不绝。有个大二的学姐告诉我们,她空闲的时候最喜欢去随园走走,她说每次站在那一片参天的古树间,就会感觉自己像是那个误入了桃花源的渔人,那大片大片的绿肆意地映入眼帘,向着心间蔓延而去,仿佛上帝把所有的春色都洒在了这里。“那你一般都在随园做些什么呢?”“看书呀!捧一卷书,伴着花香鸟鸣去探索文字间的奇幻奥秘,什么黄金屋、颜如玉,都比不上这一刻衬着满园浓郁的绿色,坐靠着郁郁葱葱的林荫,随着书中的千转百回或紧张,或激动的怡然惬意……”聆听着学姐生动的描述,我们仿佛也身临其境般嗅到了那一缕花香,听到了那娓娓传来的鸟鸣啼啭。“学姐,那你有在晚上的时候去过随园吗,你更喜欢哪个时段的随园呢?”“当然去过啦,而且我更喜欢晚上的随园!晚上的随园……怎么形容呢……就像是醉酒后的女子,特别的妩媚妖娆,那是白天根本没法比的。晚上风吹过的时候,那些树叶随之而动,好像女子瀑布般柔软浓密的长发。”

不过,男生更多的还是倾向于喜欢竺园,大概是因为女生比较感性,而男生比较理性的关系吧。他们表示,走进竺园,就会忘却一切外界的纷纷扰扰,只听到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诉说着远大梦想,教导着人生哲理。我们特别采访了一个大三的学长,他告诉我们竺园对他的大学生活意义非凡,每次在他对生活迷茫的时候,就会去竺园里安静地坐一坐,想想自己的大学生活,想想自己曾对着竺可桢老先生宣下过什么样的誓言,立下过什么样的壮志,想想未来的路又要怎么走下去,也问问自己“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还记得最初的梦想,还记得远航的目标吗?”我想,竺园之于理工学子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迷人风光,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吧。“那么,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竺园呢?”“早晨吧,每回走在去往教学楼的路上,阳光洒在竺老先生的肩头,就如生命的烛光照进了我的心底,我能感受到老先生的目光落在我的身上,那是来自时间另一端的注视,却在这一刻彼此相通,仿佛能听到老先生在耳边呢喃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求是精神是每个理工人的人生向导,我们来到这里不能以求得了一点知识就足够,更需要拥有一颗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知晓是非而不屈服于利害,深谋远虑,不盲从他人,同时也要有健全的体格以及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理工河的岸边,我们遇到了几个散步的老师,一个是传媒学院的老师,还有两个是土建学院的老师,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这看似普普通通的理工河也充满着别样的风情。他们很享受在明媚的午后,捧一杯奶茶,带着淡淡的倦容,踱着慵懒的步伐,沿着这悠悠长道领略理工河的无限风光,闭上眼,听到泉流琤琤的声音,心情便随着水波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当问到最喜欢哪个季节的理工河时,传媒学院的老师告诉我们她比较喜欢秋天的理工河,“秋天的理工河,岸边的大树都染黄了秀发,衬着那红色的晚霞,让人感觉平添了几分愁绪。一阵风拂过,叶子窸窸窣窣地落在河面,一片两片,混着飘零的花瓣淌着水悠悠地向前流去。每次我站在理工河旁望去,河中倒映着沿岸的树木,雄伟的桥梁,绚烂的云霞,还有你和我。你想想,当若干年后再逢时,轻轻地问一声:你还记得当年理工河畔的×××吗?是不是多了几分意味”“本来我们倒没看出这理工河有什么特别的,被您这么一说,的确是别有韵味了呢。”然而,土建学院的一位老师却表示更喜欢冬天的理工河。“大冬天的,都是冷飕飕的风,光秃秃的树,世间万物都随着冰封的河流一道沉睡了,会好看吗?”“不不,那你可就错了,这并不是屈服于严冬的萧寂,而是在静悄悄地积蓄着力量。”他告诉我们,当他望着那冰封的河面,望着铺天盖地的皑皑白雪时,他所感受到的不是生命的静止,而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期待,仿佛能从这寒冬中看到诗情画意的春,热情似火的夏,天高云淡的秋。

路过图书馆的时候,我们进去看了看,和一个同学坐着聊了会儿,她对我们的课题很感兴趣,她说她已经大四了,这三年她每天忙这忙那,很少用心去校园里逛逛,明年就要毕业了,她希望自己可以记住理工的每一处景色。她还给我们看了她大二的时候在日记本上写下的一段话:


是有多久了,没有在操场上闲庭信步,想想曾在跑道上挥洒下的汗水,想想那个热情张扬、无所畏惧的你被时光遗弃在了何处;是有多久了,没有放慢脚步抬起头看看那个钟楼,算一算自己走过的时光,数一数曾错过的人、错过的事、错过的风景。光阴煮酒,你是否闻到了时光的醇香漫溢在身旁;是有多久了,没有走出校门去用心地看看那一片绿化,感受上帝赐给它们的四季赠礼,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是有多久了,没有在图书馆心无旁骛地看一本书,在体育馆拼尽全力地打一场球,在可珍讲堂认真地听一场讲座……


学姐的一番话也让我们感受到这一次寻访之路的意义非凡,或许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解答信中的疑惑,为了我们四个能深入的认识理工,然而现在,我们更想做的是,让校园风光住进每一个理工人的心中。

正如“理工十景”评选活动的负责人、校党委宣传部的陈印昌老师所言,“理工十景”评选活动的意义在于文化的传承,将最美的理工永恒地留驻在每一个NIT人的心中。而时任校党委宣传部长陈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着不得不说的故事,作为竺园建设的核心人员之一,竺园的入选对他来说意义非凡。陈斌老师全程参与了竺园的建设,从整个园子的规划到竺可桢先生雕塑的建造,以及所有相关的联系工作。他对竺园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也希望通过竺园将浙大的求是文化传承到理工学院,传浙大求是精神,永承文明精华。回顾当时的很多照片,大多都是来自李晨威和朱晨哲两位同学,他们对于理工的独特视角,对于每道风景的解读,是他们才华的体现,更是对理工深爱的表现,而美的探寻从未停止,我们也可以带上相机,带上我们的心,去探拾不同角度、不同光影下的理工,探拾心中最美的母校,也愿理工的每一栋建筑,每一处花草,都能成为你我心中永恒的美。

作者:张译丹 陈虹哲 陆易 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