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2年,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今天的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正在蓬勃涌动。李克强总理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做出的重要批示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近年来,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先后构建了创业教育体系,开设了创业管理相关的课程。然而,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局限于创业显性知识的传授。创业显性知识的传授固不可少,但创业过程中同样蕴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创业隐性知识的获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打破传统的创业教学模式,建立科学的创业隐性知识传播机制,是创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
隐性知识是基于个体的经验在实践探索活动中产生的,与特定的情境相关,对未来的行动具有导向性,可以通过范例来学习。因此,案例教学是创业隐性知识传递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却是在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首倡。19世纪90年代,哈佛医学院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和医学教育领域的成功运用激励了商科教育领域。1908年,哈佛商学院正式成立时,案例教学法又被引入商科教育领域。案例教学法将特定的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境和管理过程,通过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恰当的案例可以再现创业过程中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案例教学,教授者运用类比、隐喻或者讲故事等形式将隐性知识揭示出来,使学习者更好地领悟创业活动背后的规律。基于此,精选创业案例,建立创业案例库,编写创业管理案例教材,实施创业管理案例教学无疑是大学生创业隐性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案例选择是编写创业管理案例教材的首要前提。为了编写一部兼具“理论高度、实践深度”的创业管理案例教材,我们遵循“前沿性、亲近性、代表性”三个原则来选择案例。“前沿性”要求我们要基于国际化的视野来选择那些追随甚至引领国际创业活动前沿的创业案例,Case 1、Case 2、Case 3、Case 6等都是追随国际前沿创业活动的案例,Case 8在一定程度上是引领国际创业活动前沿的案例。“亲近性”要求我们要基于本土化的实践,选择那些符合学生情感特征、认知特点,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交叉,有助于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创业案例。Case 1、Case 6讲述的创业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Case 7、Case 8、Case 9讲述的是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尤其符合学生的情感特征与认知特点。“代表性”要求我们要兼顾创业主体以及创业类型的全面性与典型性,选择那些具有示范性的案例。当今,我国创业活动的主体由“小众”走向“大众”,形成了由海归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和连续创业者、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组成的创客“新四军”。除了创客“新四军”之外,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创业活动也开始显现,突出地反映了“草根创业”的特征。此外,我国创业活动的类型也由传统的“经济创业”向“经济创业与社会创业并存”转变。基于我国创业活动的上述特征,我们遵循“代表性”原则,最终选择了3个海归人员创业案例、3个高管创业案例、3个大学生创业案例以及1个残疾人创业案例,构成“海归创业”“高管创业”“大学生创业”“弱势群体创业”四个篇章。这四个篇章的10个案例中有不少属于社会创业,比如Case 2、Case 3、Case 10等。
在编写案例时,我们主要采取“真实客观”“逻辑清晰”“形象生动”三个原则来组织语言。为了编写“真实客观”的创业案例,我们首先通过期刊文献、报纸、公司网站、行业统计公报等渠道来收集大量的案例资料,构建每个案例的资料库;然后使用“三角验证”策略,使用那些通过多方验证的二手资料来陈述创业活动。为了向读者呈现“逻辑清晰”的创业案例,我们在对大量的二手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按照时间顺序,基于由“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构成的创业三要素模型来布局内容,来详细地陈述创业活动过程。此外,为了激发读者的兴趣,我们在编写案例时,尽可能采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并且还适当引用了一些创业者的“原话”。
本书的框架设计、统稿工作由我本人完成,我指导的学生于小进、唐康丹、郑庆龄、鲍志琛、虞睿、孙步明参与了相关案例初稿的编写工作。由于时间紧迫以及能力所限,本书的部分内容仍有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疏漏之处可能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广大读者能够给予批评和指正,及时反馈意见,以督促我们不断修改完善。
彭伟
2017年仲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