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写作概述
一、写作的定义
何谓写作?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概念。一说起写作,人们总与写文章这一行为联系起来。《现代汉语词典》对写作的解释是:“写文章(有时专指文学创作)。”这样的解释仅告诉了人们一种现象,或者说是写作这一概念的外延。而对写作的实质或者内涵是什么却未能明确地定义。于是,从事写作学研究的学者、专家都想从本质上完整地揭示写作这一概念的内涵。下面是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诗言志。
——《尚书·尧典》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是作者的智能、知识、意志以及思想等多种素质、条件的综合体现。
——王光祖、杨荫浒《写作》
写作的基本特点是个体性、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
——路德庆《普通写作学教程》
写作是一种独创性的脑力活动,它的产品——文章,要能反映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独到的感受、见解,每一篇都应力求有自己的个性。
——林可夫《基础写作概论》
所谓写作,就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制作文章的一种精神劳动。
——朱伯石《现代写作学》
类似上述诠释写作这一概念的学者、专家不在少数。总括其要旨,大致涉及思想感情、语言文字、实践行为,而其中个性与创造性无疑是写作这一概念最本质性的东西。因此,我们不妨以透视本质的角度,对“写作”这一概念作如下定义:
所谓写作,就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制作成文章的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这一劳动主体是人,劳动的工具是语言符号,劳动的对象是大千世界,劳动的结果就是文章。
二、写作的分类
自古以来,我国文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写作进行了分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文体分为“文”(文学)和“笔”(一般文章)两大类;北宋真德秀在《文章正宗》中将文体分为“辞命”“议论”“叙事”和“诗赋”四大类;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对非文学的一般文章分为“记叙”和“论辩”;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把文体分为“叙述文”“议论文”和“抒情文”。
从写作涉及的文体功能来看,写作可分为以下三大类,如图1-1所示。
图1-1 写作的分类
(一)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涉及的文体是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作为一种实践行为,基础写作以真实的社会生活和客观事物为写作对象,旨在培养写作基本能力。
(二)应用写作
应用写作即应用文写作、实用文写作。其涉及的文体是法定公文、事务文书、行业文书。作为一种实践行为,应用写作以基础写作为基础,旨在为实际工作与生活应用而写。
(三)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涉及的文体是诗词、小说、散文和剧本。作为一种实践行为,文学创作是以基础写作为基础,旨在将真实的社会生活和客观事物以艺术真实的手法再现出来。
三、写作的基本规律
(一)物→感→思→文
物→感→思→文,即“三重转化”规律。这一规律,反映了写作这一复杂的精神生产的特殊过程。它可分为三个阶段。
1.内化阶段(物→感)。内化是写作积累阶段。这一阶段,作者将写作对象内化为感知成果。这个阶段的关键是感知,主要环节如下:
(1)摄取是感知的前提。在内化过程中,摄取是重要的环节。因为内化必须有信息材料,为写作提供消化的物质基础。因此,写作在内化阶段,应尽可能摄取大量的信息材料,为感知提供丰富的依据,使内化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2)感知是实现内化的关键。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感知作为心理学的概念,是作者的心理接纳,是内化的关键。感知是在主体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作者的经验越丰富,知识越广博,感知越丰富,从对象上看到的东西就越多。内化伴随着心理活动的积累而推进;感知能力的个性差异,对内化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这一“差异”,不同的作者,内化的结果也不一样。
(3)感知因写作类别的差异而不同。文学创作和应用写作在内化阶段都离不开感知,但两者的体验却有所不同:文学创作作者的感知,情感的参与较强;应用写作作者的感知,情感的参与较弱;前者重情感的蓄聚,后者重事实的积累。
2.意化阶段(感→思)。意化是写作的构思阶段。这一阶段,作者将感知成果转化为思维成果。这个阶段的关键是运思,主要环节如下:
(1)立意定旨。立意定旨是作者对储存于脑中的感知信息材料,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观点,并进行立意定旨。
(2)理清思路。思路是作者思考问题、构思文章时,思维运行的路线。思路如何,直接影响着文章的结构。思路清晰,文章就贯通流畅;思路严密,文章就完整周全;思路富有条理性,文章就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3.外化阶段(思→文)。外化是写作的行文阶段。这一阶段,作者将意化的思维成果外化为文章。这个阶段关键是表述符号化,主要环节如下:
(1)为思维成果寻找相应的表现形式。作者将意化思维成果转化为文章并非易事,必须根据表达意化的思维成果的需要,寻找相适应的格式、结构、语言等表现形式。
(2)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语言以它不同的形式在内化、意化和外化的过程中,为形成文章服务。在“内化”阶段,语言以语词的指物性符号形态帮助作者储存感知信息,为外物升华为内识提供条件;在“意化”阶段,语言以内部语言形态作为精神生产和再生产的编码,帮助精神产品定型;在“外化”阶段,语言以外部语言形态作为物化输出符号,直接充当文章的载体。
物→感→思→文,由事物到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表现,这是写作必须完成的“三重转化”。它是写作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
(二)模仿→借鉴→创新
模仿→借鉴→创新,这是一条从模仿到创新的规律。古人说:“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一些模仿性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模仿就是以范文作为蓝本,按照一定的要求,用相近的题材或手法进行仿写,然后互相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这样做,可以把观察、感受生活和分析、鉴赏范文在写作实践中更好地结合起来,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只有经过不断的细心模仿,才能领会范文的奥秘。借鉴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吸取多种营养,它是逐渐摆脱模仿痕迹而向创新过渡的桥梁。创新属于写作的高层次阶段,是在模仿、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